2019_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2课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峨日朵雪峰之侧致云雀教案部编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19_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2课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峨日朵雪峰之侧致云雀教案部编版

ID:786081

大小:540.33 KB

页数:20页

时间:2022-02-18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第2课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峨日朵雪峰之侧致云雀核心素养任务群学习目标1.理解排比、反复、比喻等修辞手法及其作用。2.理解诗歌凝练的语言及其所表达的情感。3.掌握象征手法及其作用。主题时文奋斗是最好的青春宣言哲人卡莱尔说:“奋斗停止,生命也就停止了。”近段时间以来,“积极废人”“佛系青年”“隐形贫困人口”等网络流行语成为青年人自我标榜的符号。有人说这是青年群体中正在流行一股自嘲、颓废、丧气、焦虑的情绪,许多人成了这种情绪的感染者。80后、90后曾被称为“垮掉的一代”,可这些年来,经历了诸多大事件,人们也从中看到80后、90后的担当与责任,早已改变之前的看法。在担当和责任中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在面对新的压力时,亦会有乐观的态度和勇气。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如今的青年人正处在人生的上升期,生活在纷繁多变、加速发展的社会,就业压力大,肩上责任重,房子车子还需些时日,难免有些急躁、焦虑不安。这些困难就像成长路上的“石头”,青年人若能积极面对,这些“石头”就会成为成长的助推器;如果消极懈怠,就成了绊脚石。每一代人都有属于那一代人的磨难与坎坷,每一代人也都有属于那一代人的归宿和寄托。不变的是,每一代人都要承担起属于他们的社会责任和家庭责任。唯有不断奋斗、向上,才能创造美好的生活。作为青年一代,正值奋斗的大好年龄,最应该摒弃消极亚文化,用奋斗、努力、担当去谱写自己的青春岁月。奋斗是人生的底色。前方路途遥远,道路不时荆棘,但也有无限美景。“人的活动如果没有理想的鼓舞,就会变得空虚而渺小。”车尔尼雪夫斯基如是说。人的一生,最美好的时期,莫过于青春时代。拥有梦想、肩扛责任,在筑梦的路上奋力而行,不失为一种幸福。遇到挫折、面对困难,去跑步、健身,流一身的汗释放压力;去学画、唱歌,用艺术去缓解内心的焦虑……而后努力工作,拼搏奉献。天底下没有白流的汗水与泪水,有些收获并不是通过金钱可以衡量的。在人生阅历的增长以及经验的积累后,褪去稚嫩,走向成熟。心智也更加健康,更加向上。“‘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人民的幸福,是当代中国青年必须和必将承担的重任。”习近平总书记在致全国青联十二届全委会和全国学联二十六大的贺信中的谆谆话语,正是青年一代的前进目标。有了目标,就有了前进的动力。青年一代那些莫名的迷茫,那些责任衍生的焦虑,都会随梦想与奋斗慢慢化解。他们也终将成为能够实现梦想、担当责任、成就自我的新时代青年。国学经典1.原文: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译文: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节约财政开支而又爱护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误农时。”解读:孔子的这句话主要是对国家的执政者而言的,是关于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他讲了三个方面的问题,即要求统治者严肃认真地办理国家各方面事务,恪守信用;节约用度,爱护官吏;役使百姓应注意不误农时等。这是治国安邦的基本点。康有为说,孔子的学说是“爱人”,泛指爱一切人。但本句中所说的“爱人”则非此意。 他所说的“人”不是百姓,而是官吏,是有地位的人;而“民”才是百姓,是被统治者役使的对象。可见,“爱人”不是爱一切人,而只是爱统治集团中的人。“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的思想是合理的,反映了孔子的社会思想。从另一个角度说,孔子这里是为统治者治理国家、统治百姓出谋划策。鲁迅曾经指出:“孔夫子曾经计划过出色的治国的方法,但那都是为了治民众者,即权势者设想的方法,为民众本身的,却一点也没有。”(《且介亭杂文二集·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这是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看待孔子治国方略的,因而颇具尖锐性。2.原文: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译文: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解读:孔子要求弟子们首先要致力于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如果还有闲暇时间和余力,则用以学习古代典籍,增长文化知识。这表明,孔子的教育是以道德教育为中心的,重在培养学生的德行修养,而对于书本知识的学习,则摆在第二位。事实上,历史上的任何阶级,无论奴隶主阶级、地主阶级,还是资产阶级,其教育都是为政治服务的,尤其重视学生的道德品行和政治表现,把“德”排在“识”的前面,这是阶级的需要。他们就是要培养适应本阶级要求的各方面人才。诗海拾贝江头四咏·丁香[唐]杜甫丁香体柔弱,乱结枝犹垫。细叶带浮毛,疏花披素艳。深栽小斋后,庶近幽人占。晚堕兰麝中,休怀粉身念。【赏析】 杜甫由于曾逢安史之乱,空怀壮志,无处抒发,便借柔软的丁香咏志,暗抒家国情怀。诗人特有的浪漫情怀,使他见到任何美丽的事物,都有着不同凡人的温柔情思。全诗的意思是:“丁香很柔弱,结子又多,叶子和花都漂亮,但这是素色中的美丽,却不是妖艳。把丁香种在房子后面,是给有思想的人欣赏的。丁香早晚像兰麝一样发出芳香,却不必想自己会被磨成粉末。”诗人认为丁香花柔弱的枝条互相纠结缠绕,宛若一层花垫,有支撑他人的崇高品德,令人感动,动人遐思。一个柔弱美丽的生物,以自己的特质,完成自我。虽然自我的最后,恐怕是粉身碎骨。杜甫写这首诗,思想是积极的。他用白描的手法,如叙家常一般,虽朴素无华,平淡无奇,却把柔弱的丁香蕴含的坚强的特性,讲得明明白白。可是谁能理解一个伏枥的老骥空空的悲切?文学常识一、作者档案档案(一)【简历】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笔名沫若、麦克昂、郭鼎堂、石沱、高汝鸿、羊易之等。1892年11月16日出生于四川乐山沙湾,毕业于日本九州帝国大学,现代文学家、历史学家、新诗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首任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首任校长、苏联科学院外籍院士。1914年,郭沫若留学日本,在九州帝国大学学医。1921年,发表第一本新诗集《女神》。1930年,撰写《中国古代社会研究》。1949年当选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会主席。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主任、历史研究所第一所所长、 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主席、中日友好协会名誉会长、中国文联主席等要职,曾当选中国共产党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第二、第三、第五届全国政协副主席。1978年6月12日,因病长期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终年86岁【作品】《女神》《天狗》《天上的街市》等档案(二)【简历】闻一多(1899~1946),本名闻家骅,字友三,出生于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新月派代表诗人和学者。1912年考入清华大学留美预备学校。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七子之歌》。1928年1月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1932年闻一多离开青岛,回到母校清华大学任中文系教授。1946年7月15日在云南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作品】《红烛》《七子之歌》《死水》等档案(三)【简历】昌耀(1936~2000),原名王昌耀,湖南桃源人。1950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任38军114师文工队队员,后加朝鲜战事,负伤致残,转入河北省荣军学校教书。1955年赴青海参加大西北开发,任青海省文联《青海湖》杂志编辑。1957年被划为右派。1979年重返文坛,任青海省作协副主席、荣誉主席,青海省文联第三、四届委员,青海省第六届政协委员、第七届政协常委。1952年开始发表作品,198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作品】《昌耀抒情诗集》《命运之书:昌耀四十年诗作精品》《一个挑战的旅行者步行在上帝的沙盘》《昌耀的诗》等档案(四)【简历】珀西·比希·雪莱(Percy·Bysshe·Shelley,1792年8月4日~1822年7月8日),英国浪漫主义民主诗人、第一位社会主义诗人、小说家、哲学家、散文随笔和政论作家、改革家、柏拉图主义者和理想主义者。WilliamWordsworth曾称其为“Oneofthebestartistsofusall”,同时期的拜伦称其为“WithoutexceptionthebestandleastselfishmanIeverknew”,更被誉为诗人中的诗人。其一生见识广泛,不仅是柏拉图主义者,更是伟大的理想主义者,创作的诗歌节奏明快,积极向上。雪莱短暂的一生也正像他的诗歌展现的那样,虽然屡遭挫折,身处逆境,却仍能正直刚强,勇敢前行【作品】《麦布女王》《伊斯兰的起义》《致英国人民》《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云》《致云雀》《西风颂》等二、背景链接1.《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写于1919年9、10月间,当时整个社会受“五四”时代社会思潮“劳工神圣”的巨大影响,诗人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由衷地赞美和颂扬劳动和工农大众。2.《红烛》1922年闻一多赴美留学,先是专心作画,已初有成就。然而,仍念念不忘对文学的深情,加上寂寞的异国生活和销魂的思乡之情,激发了他的创作冲动,产生出大量的爱国诗篇。1923年,闻一多第一部诗集《红烛》经郭沫若、成仿吾介绍,由泰东书局出版。《红烛》由诗人在清华大学和美国两个时期的作品组成。它的内容丰富广泛,既反映了当时青年知识分子不满现实的思想情绪,更表现了诗人希望献身艺术、报效祖国的理想;既反映了诗人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失望和愤恨,更表现了诗人炽热的爱国思乡之情;同时,既有对爱情、对自然的歌颂和赞美,也有感到前途渺茫的感伤和哀怨。诗集《红烛》不但以浓烈的色彩独树一帜,而且还以丰富的想象、精练的语言、典型的东方风格,形成了自己的独特个性。这首与诗集同名的诗篇,就是诗集《红烛》的序诗。 3.《峨日朵雪峰之侧》这首诗写于1962年,其时作者身处的环境稍显冷寂与沉闷,作者用一颗冷静的心审视时代与自身,故短诗《峨日朵雪峰之侧》定格了他所有诗歌的情绪基调和精神向度,是他生命精神质量的承载,更是他对生命本质强力的确认。4.《致云雀》这首诗写于1820年夏季的一个黄昏,雪莱在莱杭郊野散步时听到云雀鸣叫有感而作。第一节写的似乎就是诗人当时的强烈感受和最初反应,其余各节全都是由此生发出来的。三、作者逸事从到武汉大学开始,闻一多开始致力于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他从唐诗开始,继而上溯,由汉魏六朝诗到《楚辞》《诗经》,由《庄子》而《周易》,由古代神话而史前文学,同时对古文字学、音韵学、民俗学也下了惊人的功夫,涉猎之广,研究之深,成果之丰,郭沫若叹为“不仅前无古人,恐怕还要后无来者”。闻一多的夫人说,闻一多有时候半夜里睡着觉忽然坐起来,夫人醒了忙问“怎么了”,他说“我想起来了,我想起来那一个字,那个字应该怎么考证”。自从来到蒙自后,闻一多就一直埋头于古代文化典籍的研究,“除了吃饭上课之外,难得下楼一次”。郑天挺回忆说:“我和闻先生是邻屋,闻先生十分用功,除上课外轻易不出门。饭后大家去散步,闻先生总不去,我劝他说何妨一下楼呢,大家笑了起来,于是成了闻先生的一个典故,一个雅号——‘何妨一下楼主人’,犹之古人不窥园一样,是形容他的读书专精。”后来文学院迁回昆明,罗庸在一次学术讲演会上讲起这件事,结果“何妨一下楼主人”这个雅号传遍整个校园。闻一多先生在西南联大开设了“诗经”“楚辞”“周易”“尔雅”等近十门课。“诗经”和“唐诗”最受学生欢迎。他讲课极为生动,介绍诗歌的时代背景如述自己的亲身经历,介绍诗人生平如讲自己熟识朋友的趣事逸闻,分析内容形式又如诗人在谈自己的创作体会。闻一多讲唐诗是联大叫座的课。如果说朱自清沉静似水,闻一多则热烈如火。他原来就是诗人,对唐诗的理解,其见解和感受有别于其他学者。闻一多最赞赏五言绝句,认为五言绝句是唐诗中的精品,二十个字就是二十个仙人,容不得一个滥竽充数。汪曾祺说:“能够像闻一多先生那样讲唐诗的,并世无第二人。因为闻先生既是诗人,又是画家,而且对西方美术十分了解,因此能将诗与画联系起来讲解,给学生开辟了一个新境界。”他讲唐诗,不蹈袭前人一语。讲晚唐诗和后期印象派的画一起讲,特别讲到“点画派”。中国用比较文学的方法讲唐诗的,闻一多当为第一人。四、文化常识1.浪漫主义浪漫主义起源于中世纪法语中的“Romance”(意思是“传奇”或“小说”)一词,“罗曼蒂克”一词也由此音译而来。浪漫主义是基本创作方法之一,与现实主义同为文学艺术上的两大主要思潮。作为创作方法,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郭沫若的这首《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即充斥着浪漫主义色彩。2.三美这是新月诗派的诗歌主张。“三美”中的“音乐美”是指新月派诗歌每节韵脚都不一样,好像音乐一样。“建筑美”是指诗歌的格式好像建筑一样。“绘画美”是指新月派诗歌的每节都是一个可画出的情节。一、认读字音 (一)单音字(1)蜡炬(jù)      (2)淋漓(lí)(3)婉转(wǎn)(4)闺阁(guī)(5)铆钉(mǎo)(6)揳入(xiē)(7)罅隙(xià)(xì)(8)晨曦(xī)(9)炽热(chì)(10)摈弃(bìn)(二)多音字(1)藉(2)似(3)薄(4)露二、辨识字形(1)(2)(3)三、积累词语1.罅隙:缝隙,裂缝。2.消融:指物体消失、融化。3.瞻前顾后:看看前面,又看看后面。形容做事之前考虑周密慎重。也形容顾虑太多,犹豫不决。四、辨析词义摈弃摒弃课本原句即使我们能摈弃憎恨、傲慢和恐惧。巧辨巧析“摈弃”,抛弃,词义较重。“摒弃”,舍弃,词义较轻。“摈弃”的支配对象是思想、观点、烦恼等。“摒弃”的支配对象较广,可以是抽象的,也可以是比较具体的。立在地球边上放号1.本文的立足点在哪里?想象看到了哪些意象?答:                                                                                                            [明确] 立足点:地球边上;想象看到:地球北极的北冰洋的晴空和居于地球腹地的太平洋万顷波涛。2.行文图解 1.诗中是怎样刻画主人公形象的?答:                                                                                                            [明确] 诗作通过借助极目远望的开阔眼界,把北冰洋和太平洋联结起来,以它们的宏伟、壮观和伟力,来刻画被五四时代怒潮唤醒的革命知识青年的高大形象。2.这首诗把太平洋“滚滚的洪涛”的“力”具体化、形象化,请简要赏析。答:                                                                        [明确] (1)具体化是指把“滚滚的洪涛”的“力”的作用具体化: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2)形象化是指赋予“力”以人们常见的艺术美的形象:“力的绘画,力的舞蹈”是洪涛的形态,“力的音乐,力的诗歌”是洪涛的声音,而“力的律吕”则是洪涛的节奏和音律。3.这首诗气魄宏大、境界开阔,却是即景生情、缘物抒怀的即兴诗,作者称之为“听军歌、军号、军鼓”时的“鼓舞调”。请简要分析。答:                                                                        [明确] 这首诗通过宏大的意象唱出了不断毁坏和创造的力的赞歌,所以说是“鼓舞调”,而这种感性的自然流露很少用陈述句,大多用感叹句。陈述句也是像“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这样笔力千钧的句子;感叹句则多用排比的短语,短促有力。全诗诗行尽管参差不一,各行顿数不等,又不押韵,然而乱中有法,具有一种内在的节奏和韵律,所以又像是“听军歌、军号、军鼓”。这首诗表现出一种正面的崇高,一种富于乐观进取精神的壮美。请赏析。[我的理解] 这首诗一方面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真实反映,展示了大自然雄伟和壮丽的景色。诗中的自然形象具有异乎寻常的规模、面积、体积、威力,它们引起读者惊异、赞叹,一种狂暴的激情荡涤心胸,从而使人由这种自然形象产生对社会生活的某种关于崇高和伟大的联想。另一方面,经过诗人以自己的全部生命和人格进行艺术创造,自然形象便浸染着、渗透着诗人的主观感受,自然形象与诗人主体血肉交融,成了有生命、有感情的活的存在。这种在特定环境中强烈、丰富的典型感受便象征着一定的社会内容,从而达到对社会现实和时代精神的鲜明反映,表现出一种正面的崇高,一种富于乐观进取精神的壮美。红 烛1.根据原文内容在横线处填写恰当的文字。本诗共九节。开头一节着眼于“红烛”的外在颜色,将红烛精神集中在一个“________”字上面,凸显了红烛的总体形象,由红烛形象即刻联想到________,“物”与“我”就完全交融起来。最后一节归结到“________________”这样一个哲理上。也就是将红烛精神归结到一种彻底奉献的人生哲学上,也就表明了自己的人生宗旨。这首 诗将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一句诗“蜡炬成灰泪始干”作为引子,诗的主体部分就是扣住“_______”与“_______”分两层来展开抒情的。[明确] 红 诗人自身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灰 泪2.行文图解1.诗人在第二节与第五节运用的修辞手法是否相同?请简要分析。答:                                                                        [明确] 不相同。第二节运用了比喻,诗人把蜡比作躯体,把火比作灵魂。第五节运用了拟人,把“红烛”当作人来写,揭示了一种很矛盾的现象:“你心火发光之期,正是泪流开始之日。”诗人的注意力转到烛泪上面,矛盾的现象已经包含着疑问。这一节开头的呼唤,是同情的呼唤,是惊疑的呼唤。2.第六节表达了作者的何种感情?答:                                                                                                            [明确] 诗人驰骋想象,亲切地问讯红烛:“又何苦伤心流泪?”诗人同情、惊疑、思索。这里抒发的正是诗人在现实生活的漩涡中,内心所涌现的矛盾、痛苦和挣扎。诗人怀着拯救祖国文明的美好意愿,不是同样受到黑暗丑恶势力的干扰和阻挠,感到壮志难酬,为此而痛哭流涕吗?冷酷的现实就是这样,你要创造光明,不但要牺牲自己,还要“流一滴泪,灰一分心”。评价诗人的观点态度[考点解读] “评价诗人的观点态度”是对诗歌作者的生活情趣、审美情趣和情感倾向以及作品局限性的评价。鉴赏时,首先必须明确其表层意思与深层意思,把握其主旨和思想倾向。要立足于对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赏析,做到全面、准确、深入、客观地分析评价。要努力忠于原诗,做到言之成理,言之有据。不要犯“拔高”或“套用”的毛病, 更不要出现言不及义、似是而非的问题。[解题指津] 一、常见设问方式1.诗歌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请结合诗句分析。2.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趣(心境、心情、人生理想、人生态度)?3.诗歌表达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情感?4.诗人的情感有哪些变化?5.请概括诗人的情感。6.这首诗主要写了哪些内容?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二、技巧点拨七点入手把握诗人的观点态度1.看题目。题目蕴含着诸多信息,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以及诗歌的类型等。抓住这一切入点,有助于我们理解诗歌的内涵。如《渡荆门送别》是送别诗,应有离情别绪在诗中体现,而《山坡羊·潼关怀古》则提示诗歌是怀古咏史诗。2.看作者。作品是作者思想情感的具体化,所以,要准确理解诗词,把握作品情感,体验语言风格,就不能脱离作者而孤立地臆断。作者的生平、风格、思想、政治抱负、主要经历,等等,无不影响作者的情绪。所以,在 鉴赏作品时,首先要了解作者的生平、作品风格、思想抱负等。如读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只有了解了他在政治上的失意(被贬黄州)、有远大的抱负等,才可以读懂该词所表达的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感慨。3.看时代。把握时代风貌特征,把诗歌放在时代背景下评析,才能准确领悟其思想感情。如南宋前期的诗人,生活在战乱频繁的年代,目睹甚至亲历山河破碎、人民流离的痛苦,便胸怀收复中原的宏愿,有的还参加抗金斗争,其作品大多抒慷慨愤世之情,高唱爱国热情;而南宋后期大势已去,只能感喟哀时,低吟黍离之悲了。4.看意象。诗歌的创作讲究含蓄、凝练。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而是注重弦外之音、言外之意。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就是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因此意象也就是作者的主观感情与客观物象的完美结合,是诗人情感显现的载体。把握诗中的意象,就能参悟意境,理解诗中蕴含的情感。5.看关键词句。诗词中的关键词句往往透露着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对社会的认识以及作者的情感在诗词中的走向。一般来说,每首诗都有诗眼,即诗中最为精练传神的那个词。抓住了这个词,诗人在这首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就容易把握了。如晏几道的《思远人》中“念”“行客”“归鸿”等词语,暗示作者抒发的是对远行人的思念之情。6.看典故。古人写诗作词,常用典故。精彩的典故,以其精练的文字包含了深刻丰富的思想内容,往往片言只语便能形象地点明历史人物的运筹机巧,寥寥数字便能深刻地揭示人生哲理。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情绪和愿望,属于借古抒怀。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的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求言外之意。所谓“借他人之酒杯,浇胸中之块垒”是用典的共同特点。鉴赏时,应将古人、古事与作者的现实情况进行多角度的对比,才能准确地把握作者的情感。7.看注解。鉴赏诗歌的试题有时会加注解,凡是所加的注解,一定会对我们理解诗歌有帮助,我们一定不能轻易放过,要认真阅读,好好利用。注解的作用一般有以下几种:①介绍写作背景,一般暗示作者的创作动机及诗歌的思想内容。②介绍相关句子,一般暗示诗歌的用典或意境。③介绍作者, 一般暗示整首诗歌的艺术风格及感情基调。④介绍别人对诗歌的评价,一般暗示诗歌的艺术特色。三、答题模式1.感情概括题(要求直接说出所表达的情感);2.基于何种原因(或情境)产生的感情基调(变式可只答感情基调)。3.请赏析下面语句。(1)红烛啊!这样红的烛!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答:                                                                                                            [明确] “这样”是指示代词,用“这样红”,表明诗人凝视着红烛,也能唤起读者对红烛的印象,想到烛火照得红亮的样子,“这样红”远比“鲜红”等词形象丰富得多。“吐”字,逼真地描绘了诗人那种火热的爱国情感,不吐不快的神态,远比“掏”等其他字爽快率直。(2)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你烧得不稳时,才着急得流泪!答:                                                                                                            [明确] 用“侵”字性质明确,红烛创造光明,残风却容不得这片光明,残风是一种邪恶的势力,它的行径完全是邪恶的行径。此其一。其二,“侵”字的适用范围大,因而给人以丰富的想象。风有大有小,而烛火在或大或小的风中也不同程度地摇曳晃动。用“着急”更好地表现出红烛一心为人世间创造光明,唯恐不能为人世间创造光明,以无私奉献为天职的灵魂。1.第二节说“一误再误”,到第三节却说“不误,不误”,应怎样理解?[我的理解] 说“一误再误”,错怪红烛的语气很强烈,又包含着自作聪明的意味;下一节说“不误,不误”,用了反复手法,否定语气更加强烈。一反一正两种回答,相比之下,更强烈地表现了认识的根本转变,包含着对先前自作聪明的惭愧,由顿悟而对红烛产生了深为敬仰的感情。诗人彻悟了,光是要“烧”出来的,只有自我燃烧,只有无私奉献,才能放出光芒。这正是与利己主义哲学完全对立的一种新的人生观。诗人的思考,实际上反映了那个时代进步青年在探索人生真谛的思想历程中所遇到的矛盾和获得的觉悟。2.诗人是怎样抒发情怀的?[我的理解] (1)诗人托物言志,以烛泪比喻自己带泪的诗行,诗行中有诗人爱国之情、忧国之心。(2)直接告白。全诗共九节,每一节开头都是一声“红烛啊”,诗人对烛呼告,倾诉自己的所见所思所感,诗人将红烛比拟为人,赋予红烛人的思想感情,红烛变成有血有肉活生生的形象了,这样红烛的形象就成为一种精神品质的化身,诗人抒情的依托。(3)抒情时层层推进。诗人面对红烛,或惊叹赞美,或自问,或惊疑发问,或自求解答,或劝慰有加,诗情的流动形成起伏的波澜,诗篇的节奏抑扬顿挫,形象鲜明而又饱含哲理。全诗扣住“蜡炬成灰泪始干”一句,先后三次发问,这三问形成抒情的三个层次,使感情的抒发层层推进。有的问而不答,有的一问两答,有的一问一答,在问问答答中,酣畅淋漓地抒情言志,诗人向读者完全敞开了心扉,把一颗心交给了读者,让我们在他那热情磅礴、精神焕发的诗句中,为他对祖国的忠诚,对人民的热爱,为他那种献身祖国在所不惜的精神而怦然心动。 峨日朵雪峰之侧1.全诗两小节各写了什么内容?请简要概括。答:                                                                                                            [明确] 第一小节写登山的体验,第二小节抒发登山的感受。2.行文图解1.作者从哪些侧面描绘了“峨日朵雪峰之侧”?答:                                                                                                            [明确] (1)“小心地探出前额”的举动,侧面描写海拔之高。(2)“我”的视觉:看到一派壮丽的雪峰落日景象;(3)“我”的听觉:滑坡的石砾引动深渊的嚣鸣;(4)“我”听到“石砾”后猛然惊觉的本能:将“指关节铆钉一样揳入巨石的罅隙”。2.请赏析作者写意象“蜘蛛”的用意。答:                                                                        [明确] 作者有意用这个小小的“蜘蛛”意象与前文“我”的成就形成对比,意在表达对生命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诗人体会到征服自然的成就感,因此渴望与雄鹰、雪豹这些征服自然的勇者为伍。但小蜘蛛的出现,使这种成就感一落千丈——比人弱小千万倍的小得可怜的生命尚能攀援至此,号称万物之灵长的人又有什么理由而为此沾沾自喜呢?同时诗人也领悟到:在大自然面前众生是平等的,个体生命在“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予的快慰”之时,是没有大小之分的。开篇语句“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中的“此刻”和“仅”两个词暗示了多重意思,请赏析。[我的理解] “此刻”和“仅”两个词暗示了多重意思:(1)这高度并非“一览众山小”的“绝顶”,却是“我”尽了自己的全部努力所达到的;(2)这并不意味着将来(或“下一刻”)“我”不能达到新的高度,也不意味着此刻的高度微不足道,这毕竟已是一次历尽艰辛的征服;(3)还暗示了“我”身后已经陆续征服了的那些高度,暗示了“我”的目标与“我”的努力之间的差距,暗示了某种“先喘口气”的决定。致云雀 1.诗人在描绘云雀时主要运用了类比的手法,请从云雀的外在形象和云雀的歌声两方面进行分析。答:                                                                                                            [明确] 诗人在刻画云雀的外在形象时把云雀比作诗人,比作深闺中的少女,比作萤火虫,比作绿叶,使云雀美丽的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诗人把云雀的歌声同春雨、婚礼上的合唱、胜利的歌声相比,突出云雀歌声所具有的巨大力量。2.行文图解1.请简要分析第一节在诗中的作用。答:                                                                        [明确] 这首诗以一声喜悦的问候开篇,欢声赞美云雀这快乐的精灵不事雕琢的天籁之音,为全诗定下诚挚热切的抒情基调。2.第十八节在写云雀时运用了什么手法?作者的目的是什么?答:                                                                                                            [明确] 第十八节将云雀与我们人类对比,目的是以我们人类的瞻前顾后、庸人自扰,来反衬云雀清韵脱俗,勇于鄙弃尘土的污浊。诗歌表现手法之对比[考点解读] 对比,是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对立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形成强烈反差,从而突出主题或思想的一种表现手法。 [解题指津] 一、常见设问方式1.这首诗(主要)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2.分析这首诗的表达技巧(或艺术手法、表现手法)。3.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4.赏析这首诗(词)对比的艺术特色。二、技巧点拨1.点手法(准确指出用了什么手法)2.释运用(结合具体诗句,阐释诗句是如何运用这种手法的)3.评效果(具有什么样的效果,写出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答题思路: 这首诗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前几句写……,后几句写……。前后(或者两者)对比鲜明,反差强烈,深刻地揭示了(写出了)什么样的(思想内容),表达了(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3.请赏析第二十节“鄙弃尘土”的内蕴。答:                                                                        [明确] 既指云雀“从地面你一跃而上”,也指摆脱陈腐、庸俗的思想感情的拘束。4.诗歌在描绘云雀时多处都描写雪莱自己对事物的内心反映和情绪体验,请结合全诗,举例说明。答:                                                                        [明确] (1)在第八节,雪莱直接把云雀比作诗人,说云雀“像一位诗人,隐身在思想的明辉之中,吟诵着即兴的诗韵,直到普天下的同情都被未曾留意过的希望和忧虑唤醒”,他以“即兴”再次强调好的艺术品应是真情实感的流露,又以“思想的明辉”突出思想在艺术创作中的地位。最后两行则宣扬了诗人的神圣使命,也就是雪莱一再论及的“唤醒同情”。(2)第九节,他把云雀的鸣声比作怀春少女为了“排遣为爱所苦的情怀”而唱出的“甜美有如爱情的歌曲”。这正是诗人的自况。1.《致云雀》中作者为什么着力刻画云雀这个意象?[我的理解] 诗中,诗人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热情地赞颂了云雀。在诗人的笔下,云雀是欢乐、光明、美丽的象征。诗人运用比喻、类比、设问的方式,对云雀加以描绘。诗中云雀这一形象,并不纯然是自然界中的云雀,而是诗人理想的自我形象或诗人理想的形象载体。诗人和云雀在许多方面都很相似:都追求光明,蔑视地面,都向往理想的世界。所不同的只是诗人痛苦地感到了理想与现实间的巨大差距,而这个差距对云雀来说是不存在的。从诗的整个调子中可以看出,诗人虽感到理想遥远的痛苦,仍以不断飞升的积极情调去超越感伤。2.《致云雀》共二十一节,每节都由四个扬抑格三音步诗行和一个抑扬格六音步诗行构成,韵式是ababb,为什么?[我的理解] 这种四短一长的设计,是模拟云雀:每阵鸣叫,总是在短促的几声之后拖带一长声尾音。尽管雪莱说:“诗是一柄闪着电光的剑,永远没有剑鞘,因为电光会把藏剑的鞘焚毁。”但是,《致云雀》的剑与鞘似乎正好匹配。《致云雀》作为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典范,称得上清新俊逸,不同凡响。妙用反复【课内挖掘】《红烛》运用了反复手法。如《红烛》九节诗中每一节都用“红烛啊”开头,这样就形成了间隔反复,进而串起了全诗。诗句的重叠反复,构成声音和情感的回环往复,强化了节奏,增强了诗歌的抒情色彩。【技巧指导】反复,就是根据表达的需要,使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一再出现。从形式上,它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中间没有其他语句相隔, 相同的语句紧紧地连接在一起,叫“连续反复”;另一种是相同的语句隔离开来反复出现,中间插入其他语句,叫“间隔反复”。从内容上,反复修辞手法有词语反复、句子反复、语段反复等几种类型。运用反复手法需要强调的是:①必须符合表情达意的需要。反复不是“重复”,不必要的反复,会使文章语言啰唆、累赘;没有充实的内容、强烈的感情,一味采用反复的形式,会让人厌烦。②必须抓住关键的词、句、段进行反复,不是随便重复哪些语句都可以的。③与排比区别开来。反复和排比类似,但它们的侧重点不同:反复着重于突出某种情感或强调某个意思,侧重点在重复的句子或词语上;而排比的侧重点却是在不同的词语上。【针对训练】仿照下面的表达形式,反复咏叹“社会需要爱心”,另写两组句子。社会需要爱心,因为她(或它)是一缕照射在冬日的阳光,使饥寒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答:                                                                                                            [参考示例] 社会需要爱心,因为她(或它)是一泓出现在沙漠里的泉水,使濒临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社会需要爱心,因为她(或它)是一首飘荡在夜空的歌谣,使孤苦无依的人获得心灵的慰藉。【课内挖掘】《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这首诗一方面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展示了大自然雄伟和壮丽的景色;另一方面,自然形象成为社会现实和时代精神的鲜明反映,是五四时期那种时代狂飙的象征,是那种向旧世界、旧文化、旧传统猛烈冲击的时代精神的象征。作者想借这首诗告诉人们:科学的文明,人民的觉醒,终将彻底推翻旧世界,创造一个新世界。[适用话题] 雄壮 力量 创新【运用范例】苍茫的宇宙,飘浮的白云,一颗蓝色的星球,广袤无垠的大洋,波涛汹涌的大浪……读罢《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的第一印象便是寥寥几笔勾勒出的一幅气势磅礴的宇宙素描。进而稍加思索,不禁会问如此宏大的手笔出自何人之手呢?力,那便是力的杰作!诗人的思绪好像是一只放足了线的风筝在猛地回收,想到了事物最本质的一面。“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诗人又想到了关于宇宙深邃的一面,宇宙的生生灭灭,万象的更新,其能源都在于“力”。如此神通广大的“力”又蕴含着什么呢?这便触及了一个人类一直在不停地探索的问题,世界是个什么样的世界?为什么又是这样一个世界?这是一个深刻而又超越时空的问题,答案名目繁多,但诗人并未做出明确的解答,而是潜移默化地将其融入了诗行,用一个看似抽象而又具体的“力”来解释。诗人自然地转入了对力的赞美、歌颂,以至于对力的倾倒。在诗人看来,世间的万事万物,一切杰作,无不渗透着力的因素,因为,一切的一切全是“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银 杏郭沫若银杏,我思念你,我不知道你为什么又叫公孙树。但一般人叫你是白果,那是容易理解的。我知道,你的特征并不专在乎你有这和杏相仿的果实,核皮是纯白如银, 核仁是富于营养……这不用说已经就足以为你的特征了。但一般人并不知道你是有花植物中最古老的先进,你的花粉和胚珠具有着动物般的性态,你是完全由人力保存下来的奇珍。自然界中已经是不能有你的存在了,但你依然挺立着,在天空中高唱着人间的凯歌。你这东方的圣者,你这中国人文的有生命的纪念塔,你是只有在中国才有呀,一般人似乎也并不知道。我到过日本,日本也有你,但你分明是日本的华侨,你侨居在日本大约已有中国的文化侨居在日本那样久远了吧。你是真应该被称为中国的国树的呀,我是喜欢你,我特别的喜欢你。但也并不是因为你是中国的特产,我才特别的喜欢,是因为你美、你真、你善。你的株干是多么的端直,你的枝条是多么的蓬勃,你那折扇形的叶片是多么的青翠,多么的莹洁,多么的精巧呀!在暑天你为多少的庙宇戴上了巍峨的云冠,你也为多少的劳苦人撑出了清凉的华盖。梧桐虽有你的端直而没有你的坚牢;白杨虽有你的葱茏而没有你的庄重。熏风会媚抚你,群鸟时来为你欢歌,上帝百神——假如是有上帝百神,我相信每当皓月流空,他们会在你脚下聚会。秋天到来,蝴蝶已经死了的时候,你的碧叶要翻成金黄,而且又会飞出满园的蝴蝶。你不是一位巧妙的魔术师吗?但你丝毫也没有令人掩鼻的那种江湖气息。当你解脱了一切,你那槎枒的枝干挺撑在天空中的时候,你对于寒风霜雪毫不避易。你没有丝毫依阿取容的姿态,但你也并不荒伧;你的美德像音乐一样洋溢八荒,但你也并不骄傲;你的名讳似乎就是“超然”,你超乎一切的草木之上,你超乎一切之上,但你并不隐遁。你的果实不是可以滋养人?你的木质不是坚实的器材?就算你的落叶不也是绝好的引火的燃料吗?可是我真有点奇怪了,奇怪的是中国人似乎都忘记了你,而且忘记得很久远,似乎是从古以来。我在中国的经典中找不出你的名字,我没有读过中国的诗人咏赞过你的诗,我没有看见过中国的画家描写过你的画。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呀,你是随中国文化与生俱来的恒古的证人,你不以为奇怪吗?银杏,中国人是忘记了你呀,大家虽然都在吃你的白果,都喜欢吃你的白果,但的确是忘记了你呀。世间上也仅有不辨菽麦的人,把你忘记得这样普遍,这样久远的例子,从来也不曾有过。真的啦,陪都不是首善之区吗?但我就很少看见你的影子,为什么遍街都是洋槐,满园都是幽加里树呢?我是怎样的思念你呀,银杏!我可希望你不要把中国忘记吧。这事情是有点危险的,我怕你一不高兴,会从中国的地面上隐遁下去。在中国的领空中会永远听不着你赞美生命的欢歌。银杏,我真希望呀,希望中国人单为能吃你更多的白果,总有能更加爱慕你的一天。(有删改)【佳作赏析】《银杏》是一篇托物寄情、咏物寓志的散文。它寄寓了作者对伟大的中华民族和英雄的中国人民品质的热情赞颂。在郭沫若先生的笔下,银杏这 种美丽的树是中国以及中国人的代表。作者说它古老,它美,它真,它善,也恰恰是在赞美我们的祖国历史悠久,美丽,真诚与善良。银杏的蓬勃、端直、挺立、坚牢、庄重——也就是作为一个中国人应有的正直、坚强与不屈。【写作借鉴】1.学组材本文把银杏树的风貌、银杏树的品性、银杏树与中国的结缘、银杏树与中国文化的联系都抒写得酣畅淋漓,并在全国首次提出银杏树应作为中国的国树,意在唤起民族斗志,鼓舞人民群众建树自信、勇敢抗日,对统治当局的不当政策也进行了影射和讥刺。2.学抒情本文直抒胸臆,这篇散文一开始,作者就直接抒发出“银杏,我思念你”的深切感情,后文又直接高呼:“你是真应该被称为中国的国树的呀,我是喜欢你,我特别的喜欢你。”所谓“国树”,无疑是一个国家的特产,但仅有这个条件还不够,故作者又对银杏说:“但也并不是因为你是中国的特产,我才特别的喜欢,是因为你美、你真、你善。”这就更进一步给银杏做了全面的高度的评价。3.学语言本文作者运用了诗一样的语言。在夏天,骄阳似火,酷暑蒸人,银杏便显出了它的“真”和“善”,以端直的株干、蓬勃的枝条、青翠的叶片,给“多少的庙宇戴上了巍峨的云冠”,给“多少的劳苦人撑出了清凉的华盖”。这“云冠”和“华盖”,不仅带来了清荫,使人在溽暑中遍体生凉,也平添了一幅幅自然美景,给人以美的感受。接着文章又写:“梧桐虽有你的端直而没有你的坚牢;白杨虽有你的葱茏而没有你的庄重。”以梧桐、白杨和银杏相比较,写出了银杏具有“坚牢”“庄重”的内质美:质地“坚牢”,则不畏风雪的摧折;品格“庄重”,则无摇摆取媚之态。我们伟大的民族、革命的人民,不正是具有这种高尚的品质吗?4.学对比衬托文中将银杏树与其他植物对比,用充满感情的笔触突出了银杏树的端直、刚劲,讴歌了银杏树葱茏而又庄重、嶙峋而又洒脱、高雅而又平易的伟大人格和高洁品性,是一曲难得的、可贵的中华民族精神的颂歌!文章写银杏,不仅用对比的方法,还用了衬托的方法。写熏风的吹拂、群鸟的欢歌,既给银杏的“庄重”增添情韵,又似乎在赞颂银杏的高风亮节。当那“皓月流空”之夜,树影婆娑,更引人遐思,在作者的幻想中,甚至会有上帝百神来到银杏的脚下“聚会”。这又借幻想的神仙境界,衬托出了银杏的高洁。海外游学勿忘教育之本暑假已过大半,短期海外游学夏令营依旧十分火热。据悉,今年通过某旅游网站报名海外游学团的人数比去年同期增长60%。在英国剑桥,受诗人徐志摩《再别康桥》的影响,泛舟河上已成中国孩子必选项目,以至一条小河上人头攒动。透过热闹和喧嚣,如何体现海外游学的教育价值和人文气息,引人思考。海外游学热,一定程度上是国内游学热的延续。许多家长早就带孩子参观过国内的清华、北大等名校,为了让孩子感受一下世界名校氛围,形成国际视野,趁暑假到海外转一圈,本无可厚非。然而,在对海外游学的目的和内容缺乏成熟考虑的情况下,抱有“别人去了,我们也得去”的想法,甚至不顾自身条件盲目跟风,就值得商榷了。有家长在10天花了数万元之后抱怨,“花了钱心疼得不踏实,不花钱对不起孩子更不踏实”,显然更是因缺乏正确认识而随波逐流的结果。对父母来说,海外游学当以体验文化和生活、提升孩子综合素养为出发点,回归教育本意,理性选择合适的夏令营,切忌一拥而上、人云亦云。孩子们的理解能力和独立意识尚不能胜任独自游学的要求,如果家长或组织者缺乏相应的引导,很容易变成“到此一游”,甚至助长了孩子之间的攀比现象。因此,作为家长,对待海外游学应量力而行, 兼顾自身情况和实际效果,并正确引导,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学习观,帮助他们把所学所看应用于生活与学习,这远比游学本身更重要。往深层次看,海外游学的火爆,某种程度上也折射出家长的教育焦虑,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有相当一部分家长之所以选择暑期海外游学,是担心享受不到国内的优质教育资源,为孩子留学早做准备。对于这种教育焦虑,一方面应该予以正视,加快国内的教育发展,满足更多人的多元化教育需求;另一方面也要看到,教育是一项兼容并蓄的事业,需要在借鉴他人长处的基础上树立自信,走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据报道,中国的数学教材将于明年1月正式进入英国小学课堂,英国将投入4100万英镑推广“上海模式”教育。西方教育正在不断向东看,我们也应对自身的教育充满信心。海外游学需求大、市场旺,相应的监管需要完善。据了解,中国赴海外游学的市场总规模已达上百亿元,利益驱动之下,海外游学市场不乏乱象。比如,没有规范的行业标准、机构发展良莠不齐,部分机构的宣传与实际不符,等等。家长和孩子在噱头的吸引下,本以为要全面接触海外名校,到了才知道就是去校园走一走,草坪上坐一坐,名师课堂更是子虚乌有。规范游学市场,除了制定相关规范性文件和服务性标准,还应该建立相关评价体系,高标准提高游学机构的准入门槛。同时,作为很多海外游学的组织方,学校要多一份责任心,以促进学生学业、提升多维能力为导向,杜绝与游学机构的利益关联,避免被“产业链”的逻辑捕获。相关部门也应严格规范监督,确保家长和学生的消费权益,真正做到游出去、学回来。古人说,“一旦远游学,如舟涉江湖”“游学博闻,盖谓其因游学所以能博闻也”。不论是游学国内名校,还是海外游学,都应该回归教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本意,在增广见闻、开放融合之中找到教育自信,让自己获得更好的提升。(时间:45分钟 分值:50分)一、语言运用(2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同其他林木相比,竹子________,它虚心、有节等。这些特点,很自然地与历史上某些审美趣味发生契合,成为君子、贤人等理想人格的化身。不仅春风得意的封建宠儿常常以竹自诩,那些落魄荒野的书生和________的名士,也普遍寓情于竹。在这种独特的文化氛围中,封建士大夫种竹养竹,亦养成以助风雅的普遍风气。最早赋予竹以人的品格,把它引入社会伦理范畴的,恐怕要算《礼记》了。到魏晋时期政治局势反复无常,一批文人士子________消沉,为逃避现实,遁隐竹林,借竹之清姿佐己之风流,在当时社会引起很大震动。可以说,敬竹崇竹、引竹自况,竹林七贤乃是“始作俑者”。自此以后,中国的文人士大夫便与竹子结下了不解之缘。晋室东渡之后,文人士子大量南逃,山清水秀的江南将他们从对现实的________中解脱出来。他们纵情山水,(    )。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卓尔不群  沽名钓誉  意气  朝三暮四B.无出其右  沽名钓誉  义气  患得患失C.卓尔不群  待价而沽  意气  患得患失D.无出其右  待价而沽  义气  朝三暮四解析:选C。卓尔不群:指才德超出寻常,与众不同;无出其右:表示没有能超过他的,与天下第一相近似。此处用“卓尔不群”。沽名钓誉:指用某种不正当的手段捞取名誉;待价而沽:旧时比喻等待时机出来做官,现多比喻等待有好的待遇、 条件才答应任职或做事。此处用“待价而沽”。意气:指意态、气概;恩义、情谊;义气:指由于私人关系而甘于承担风险或牺牲自己利益的气概。此处用“意气”。患得患失:指对于个人的利害得失斤斤计较;朝三暮四:形容变化不定,反复无常。此处用“患得患失”。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养成了普遍风气,封建士大夫亦种竹养竹以助风雅。B.封建士大夫养成了种竹养竹以助风雅的普遍风气。C.封建士大夫种竹养竹成为普遍风气,亦以助风雅。D.封建士大夫种竹养竹以助风雅,亦成为普遍风气。解析:选D。根据上文“在这种独特的文化氛围中”来看,下文应该先写“士大夫种竹养竹以助风雅”,再谈“(这)成为风气”。A、C两项,语序不当;B项“养成……风气”,搭配不当。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把广袤的竹林当成他们托身、浪迹之所,竹子清丽俊逸、挺拔凌云的姿质令风流名士们沉醉痴迷B.广袤的竹林正是他们托身、浪迹之所,竹子清丽俊逸、挺拔凌云的姿质令风流名士们沉醉痴迷C.广袤的竹林正是他们托身、浪迹之所,风流名士们对竹子清丽俊逸、挺拔凌云的姿质沉醉痴迷D.竹子清丽俊逸、挺拔凌云的姿质令风流名士们沉醉痴迷,广袤的竹林正是他们托身、浪迹之所解析:选B。括号的内容应该和“他们纵情山水”构成解说关系,括号的内容从“竹林是……之所”和“资质令……沉醉痴迷”两个角度解释说明他们怎么纵情山水。另外,这两个角度有先后顺序,所以答案选B。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直到五四之前,中国诗坛还是旧诗一统天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新诗的倡导者们主张废除陈旧的格律,其着眼点当然不仅仅在于形式。②尽管旧诗曾有灿烂的过去,但到了20世纪初,已成强弩之末。③它那固定的形式、格律,已使它很难容纳新的思想、新的内容。④同时也是一场深刻的思想革命。向旧诗所代表的传统思想与美学观念发起挑战。⑤很难适应急剧变化的现代社会读者的审美要求。A.①④②③⑤      B.②③⑤①④C.①④③②⑤D.②①④⑤③解析:选B。文段的整体思路是从旧诗写到新诗,注意“它”“同时”等词语。5.在传统观念中,“狗”是卑劣下贱的代名词,但是,近期网络上出现了一个格式为“××成狗”的新词语,如:第一组:教室里暖气不热,我们冷成狗。我今天上课迟到了,被老班骂成狗。在那些忙成狗的日子里,我最大的慰藉就是每天能吃到母亲做的饭。第二组:今天网速太慢了,视频卡成狗。相机像素太低,画质渣成狗。人浮于事,管理失序,整个单位烂成狗。 请根据以上两组例句,分别概括“××成狗”在实际应用中所表达的语意和所表露的情绪。(4分)答:(1)                                                                        (2)                                                                        答案:(1)用于自喻,多描述自己某种可怜糟糕的经历,表达自嘲和无奈。(2)用于喻物,多描述令人不满意的状态,表达抱怨和嫌弃。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3分)火,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更重要的是,它使人类逐步远离并最后抛弃了野蛮和愚昧,走进了文明与智慧的圣域。那一簇簇、一点点跳动着的小小的火苗,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夜行的人看见前面闪烁的一点儿火光,会忘却漆黑和恐怖;茫茫大海中的船只看到导航灯那么一丁点儿火光,会风帆高举,快速行驶;在荒漠里,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会照亮多少双熠熠闪亮的瞳仁,飞扬起多少欢快的笑声!解析:文段阐述火的重要作用。第一处空格和后文构成递进关系,后文是精神层面,此处应是物质层面或初始作用。第二处空格后是冒号,其后分述“小小的火苗”的作用,且突出“不小”,此处应是概括性语句。第三处空格是分述,其前是“在荒漠里”,其后是“会照亮多少双熠熠闪亮的瞳仁”,那应该与“火光”相关,且能给人温暖。答案:①使人类挣脱了凄凄严寒(使人类走出了漫漫长夜) ②竟能产生巨大的作用(带来多少力量和快乐)③燃起一堆篝火7.丁香是传统诗词里常见的意象,丁香花常见的有白、紫两种,外形单薄细弱,往往用来代表孤高、美丽和忧愁。传统诗词中常见的花草意象还有很多,请仿照示例,完成对下面意象的解读。(3分)梅 松 菊示例:兰,常用来代表脱俗高洁或孤芳自赏的气质。答:                                                                                                            解析:所给示例抓住了“兰”的象征意义,解读时语言简洁,切中要点,仿写时,要根据已掌握的相关意象的特点进行分析。答案:(示例)梅,常用来代表坚韧、高洁和超尘脱俗的品格。松,常用来代表凌寒不凋、傲霜斗雪的精神。菊,常用来代表清高自守、品质高洁的隐士。二、阅读提升(28分)(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11题。(19分)静 夜郭沫若月光淡淡,笼罩着村外的松林。白云团团,漏出了几点疏星。天河何处? 远远的海雾模糊。怕会有鲛人在岸,对月流珠?8.“白云团团,漏出了几点疏星”中的“漏”能不能换成“露”?(3分)答:                                                                                                            答案:不能。很少的几颗星透过云团,闪闪发光,“漏”字准确地表现了这一意境。“露”有显露的意味,而“漏”是无意而自然的。9.诗的第二节“天河何处”这一问有什么作用?(4分)答:                                                                        答案:这一问使全诗的境界得以拓宽和提升,把读者的视野与心胸带到了广袤的宇宙之中。10.请简要分析第一、二节诗之间的关系。(6分)答:                                                                        答案:第一节实写静谧的夜景,第二节是想象。如果没有后一节的想象,前一节的景是呆板、没有生气、没有活力的,有了后一节的想象,才使得司空见惯的景变得空灵、美丽。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前后两小节诗虽有写实与想象的区别,却共同写出了一个“静”字,全诗的氛围协调统一。11.请任选一节诗,赏析本诗的表达技巧及表达效果。(6分) 答:                                                                        答案:(示例1)第一节,运用描写,写人间的月色和晚景。短短四句,描绘了一幅极其宁静、美好的月夜晚景图,把人带进一个超现实的梦的世界。(示例2)第二节,运用想象手法,写海底的神人鲛人的故事。在这月华满天的时刻,诗人想到岸边的鲛人对月流珠,其实是诗人自己在对月深思。诗中包含了个人对时代的失望情绪,也隐隐流露出对祖国、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诗歌写得清幽、典雅、静谧,有着古典诗词的意境和韵味,如一首小夜曲,流过人们的心田,给人以美的享受。(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13题。(9分)秋 思①陆 游利欲驱人万火牛,江湖浪迹一沙鸥。日长似岁闲方觉,事大如天醉亦休。砧杵敲残深巷月,井梧摇落故园秋。欲舒老眼无高处,安得元龙②百尺楼。【注】 ①本诗写于嘉泰三年(1203年),这年陆游七十九岁,居住在山阴故乡。②元龙:陈元龙,即陈登,三国时人,素有扶世救民的志向。1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江湖浪迹一沙鸥”中的“沙鸥”这一意象和杜甫的《旅夜书怀》中的“天地一沙鸥”的“沙鸥”特征相同。B.诗歌的颔联写“事大如天醉亦休”,可见诗人整天惦记国家大事,有时甚至借酒浇愁, 以致有度日如年的感慨。C.诗歌的尾联借助陈元龙的典故,写出诗人已入暮年的无奈以及欲获高位而不得的惆怅心情。D.诗歌的颈联借助“寒砧”“残月”“梧桐落叶”等意象,描绘出一幅凄清冷寂的画面,借景抒情,情寓景中。解析:选D。A项,两个“沙鸥”意象特征不同,本诗中“沙鸥”是“闲适”的象征,杜甫诗中“沙鸥”是“凄苦”的象征;B项,诗人感觉度日如年的原因是“闲”,因无所事事而度日如年;C项,“欲获高位而不得的惆怅心情”错误,应该是“忧国忧民的情怀”。13.此诗写秋日所感,表现了诗人过着闲适生活但又不安的矛盾心情,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6分)答:                                                                                                            答案:诗人虽然赞美沙鸥闲适,但又说闲时度日如年;虽说事大如天,醉后亦休,但又闻砧杵声而生感慨,见梧桐叶落而念故园之秋。诗人要放眼远望,而又无元龙百尺楼可登。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