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段检测三 碳和碳的氧化物 燃料及其利用(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C:12 O:16 Ca:40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3分,共45分)1.以石墨为原料,先制备氧化石墨,再经过热还原制备石墨烯。石墨烯硬度大,导电性能好,有韧性,可弯曲。下列关于金刚石、石墨、C60和石墨烯四种单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A.将石墨变成石墨烯发生了化学变化B.四种物质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C.四种物质完全燃烧后的产物都是CO2D.石墨烯是一种新型的有机物2.下列对一些事实的解释错误的是( )。事实解释A书写档案规定必须使用碳素墨水碳的化学性质稳定B石墨能够做电池的电极材料石墨能够导电C焦炭可以把铁从它的氧化物矿石里还原出来焦炭具有氧化性D制糖工业中用活性炭来脱色以制白糖活性炭具有吸附性3.下列有关CO2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CO2可用作气体燃料B.干冰可用于人工降雨C.“碳酸水”的pH小于7D.大气层中CO2过多会造成“温室效应”4.实验室制备二氧化碳气体的常用方法是( )。A.煅烧石灰石B.点燃木炭C.用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D.碳酸分解5.CO是一种无色、无味、具有可燃性的有毒气体,有科学家利用一种复杂的金属复合物研制出新型高灵敏度的CO探测器,它能通过颜色变化来探测空气中是否含有CO。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无色、无味、具有可燃性,都是CO的物理性质B.CO探测器用于空气质量监测,可以让人们及时了解空气质量状况C.CO有毒,是因为易与血红蛋白结合,影响血液对氧气的输送D.发现有人CO中毒时,应将病人迅速转移到清新的空气中6.一种新型绿色电池——燃料电池,是把H2、CO、CH4等燃料和空气不断输入,直接氧化,使化学能转变为电能,被称为21世纪的“绿色”发电站。这三种物质可以作为燃料的原因是( )。A.都是无毒、无害的气体B.都可以燃烧并放出大量的热C.燃烧产物均为二氧化碳和水D.均在自然界中大量存在7.在野外玩禁止乱扔烟头,以防发生火灾。你认为烟头引起火灾的主要原因是( )。A.提供氧气B.改变可燃物的着火点C.提供可燃物D.使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8.用灯帽熄灭酒精灯,该灭火方法的原理是( )。A.清除可燃物B.降低可燃物着火点C.隔绝空气D.使可燃物的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9.当高层楼房下层起火,火势无法扑灭时,下列逃生措施中正确的是( )。①退到卫生间暂避 ②用湿毛巾捂住口鼻 ③匍匐前进,寻找安全出口 ④封闭房门 ⑤跳楼A.①②③④B.①③④⑤C.②③④⑤D.①②④⑤10.从人类生存的环境考虑,最理想的能源是( )。A.煤B.石油C.天然气D.太阳能11.关于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在化学反应中只有燃烧才能放出热量B.物质的缓慢氧化均放出热量C.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同时伴随着能量变化D.人们使用化石燃料是利用它燃烧产生的热量8
12.“低碳经济,低碳生活”已成为社会发展和家庭生活的主流。下列行为不符合“低碳”理念的是( )。A.近距离出行时,用自行车替代机动车B.发展太阳能、风能新能源C.大量使用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和塑料袋D.推广使用氢氧燃料电池提供动力的客车13.用如图所示装置可以探究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下列关于该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浸有紫色石蕊溶液的棉花会变蓝B.粗铜丝能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C.产生的二氧化碳可用生石灰干燥D.能验证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14.现有CO、CO2混合气体,小芳同学按如下顺序进行操作(如图所示装置中a是弹簧夹,b是分液漏斗活塞):①关b开a;②通入混合气体;③收集气体;④关a开b;⑤收集气体。通过上述操作,小芳( )。A.只收集到CO气体B.只收集到CO2气体C.先收集到CO气体,后收集到CO2气体D.先收集到CO2气体,后收集到CO气体15.如图所示在一个盛有氢氧化钙溶液的容器中有一支燃着的蜡烛,现用一只杯子将蜡烛罩住,猜想一下,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A.蜡烛燃烧不变,杯内液面下降B.火焰逐渐熄灭,杯内液面下降C.蜡烛燃烧更旺,杯内液面上升D.火焰逐渐熄灭,杯内液面上升二、填空题(本题包括5个小题,共23分)16.(7分)2011年为国际化学年,主题是“化学——人类的生活,人类的未来”。(1)下列是与人类的生活与未来密切相关的物质:A.甲烷;B.酒精;C.石油;D.氢气。选择相应的编号填空。①________是实验室最常用的燃料②________可以提供清洁、高效的能源③________是天然气的主要成分④________经过加热分馏可得到汽油、柴油、石蜡等(2)下列是可用于人工降雨的物质:A.干冰;B.液氮;C.碘化银(AgI)。选择相应的编号填空。①属于单质的是________;②属于氧化物的是________;③属于盐的是________。17.(3分)用下图装置做硫燃烧的实验。8
(1)硫在空气中燃烧不如在氧气中剧烈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观察到实验现象后,为尽量减少二氧化硫逸散到空气中,要使燃烧的硫立即熄灭,应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依据的灭火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18.(4分)在实验室中,老师用下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图中固定试管的仪器已略去):加热一段时间后,观察到木炭粉的质量明显减少;氧化铜粉下部出现了一层红亮的铜;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停止加热并冷却到室温。(1)写出硬质大试管中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B装置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实验后要从硬质大试管的剩余固体中回收金属铜,写出操作步骤(要求过程中要用到“湿法冶金”的原理)。19.(5分)低碳经济是一种以低能耗和高效能等为主要特征,以较少的温室气体排放获得较大产出的新经济发展模式。请问:(1)近年来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不断上升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然界中消耗二氧化碳的主要途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科学家正在研究将二氧化碳加氢转化成甲烷(CH4)、甲醇(CH3OH)、甲酸(HCOOH)等化工原料,这些化工原料属于________(填“无机化合物”或“有机化合物”)。(3)下列做法中不符合“低碳经济”理念的是________(填序号)。①改造或淘汰高能耗、高污染产业;②大力发展火力发电;③研制和开发新能源替代传统能源;④优化建筑设计,增强室内自然采光,减少照明用电。(4)请你另举一例在日常生活中符合“节能减排”的做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4分)A、B、C、D、E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的不同物质,其中A为黑色固体。其转化关系如图所示:(1)A的化学式为________,B的化学式为________。(2)若C为难溶性钙盐,写出由E→D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图中所示的所有转化的化学反应中,一定不包含的基本反应类型是________反应。三、简答题(本题包括2个小题,共10分)21.(6分)水煤气是重要的气体燃料,某水煤气样品可能含有CO2、CO和H2,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该水煤气样品的成分进行探究。实验一:(1)将该水煤气样品通入澄清石灰水,若看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证明该气体样品中含有CO2。实验二:(2)为了证明该水煤气样品中含有CO,小明设计了如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证明该气体样品中含有CO。8
请回答:A中的药品是________,作用是________;硬质玻璃管内的黑色粉末是________。(3)小张认为小明的实验不够严密,做了如下图的改进:则B中澄清石灰水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当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现象时,可以肯定该水煤气样品中一定含有CO。22.(4分)燃烧的“利”与“弊”火就是化学上所说的燃烧。根据你对燃烧反应的理解,若以“燃烧的利与弊”作为论题,你的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你列举有力的证据论证你的观点。要求:①论据简洁、论证充分。②同一论据只需举出一个事例说明即可。③字数在150字以内。四、实验探究题(本题包括2个小题,共16分)23.(8分)为探究CO2的化学性质需要制取并收集干燥的CO2,以下是老师提供的一些实验装置:(1)实验室制取CO2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浓硫酸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收集装置为________(填字母)。(3)化学课上,李芹同学将燃烧的钠迅速伸入盛有CO2的集气瓶中,钠在其中继续燃烧,反应后冷却,瓶底附着黑色颗粒,瓶壁上粘附着白色物质。【提出问题】黑色颗粒和白色物质可能是什么呢?【进行猜想】你认为黑色颗粒是________,小明认为白色物质是氧化钠,小艺认为是碳酸钠,小亮认为是氧化钠和碳酸钠的混合物,小华认为是氢氧化钠。李芹同学认为小华的猜想是错误的,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查阅资料】CaCl2+Na2CO3===CaCO3↓+2NaCl,氧化钠为白色粉末,溶于水生成氢氧化钠。【实验探究】李芹同学对白色物质进行实验探究。实验方案1:取该样品少量于试管里,加入适量的水,振荡,样品全部溶于水,向其中加入无色酚酞溶液,观察到溶液变成红色。结论:白色物质为氧化钠。实验方案2:取该样品少量于试管里,加入适量的水,振荡,样品全部溶于水,向其中加入过量的CaCl2溶液,出现白色沉淀,然后过滤,再向溶液里滴加无色酚酞溶液,无明显现象出现。结论:白色物质为________。【反思评价】小娟同学认为实验方案1得出的结论不正确,其理由是____________。8
【得出结论】钠在二氧化碳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4.(8分)某化学兴趣小组用火柴、蜡烛、烧杯三种实验材料探究物质燃烧的条件。[提出问题]物质燃烧需要什么条件?[猜想与假设]1.有可燃物2.温度要达到着火点3.与氧气(或空气)接触[设计与实验]验证对比实验假设1示例:加热烧杯,烧杯不可燃(仿照示例填写)________________假设2常温放置蜡烛,蜡烛不燃烧(仿照示例填写)________________假设3点燃蜡烛,蜡烛在空气中持续燃烧(仿照示例填写)________________[得出结论]猜想正确,燃烧必须同时满足______个条件,只要破坏______个燃烧的条件,就能达到灭火的目的。[反思质疑]氢气在氯气中能燃烧。燃烧是否一定要有氧气参加?[查阅资料1]镁条能在空气中剧烈燃烧,也能在二氧化碳中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大量的热;细铁丝可以在氯气中剧烈燃烧,放出大量的热,产生大量棕黄色的烟;磷能在氯气中剧烈燃烧,放出大量的热,产生大量的白色烟雾。[表达与交流]根据上述内容和课本中对“燃烧”的描述,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燃烧。[反思质疑2]根据“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为什么会“火星四射”?[查阅资料2]含碳细铁丝燃烧时,其中的炭粒生成的CO2气体在熔融液态物质中形成气泡,熔融液态物质因气泡炸裂引起“火星四射”的现象。[设计实验]为了验证细铁丝在纯氧中燃烧产生“火星四射”现象的原因,你设计的实验方案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计算题(6分)25.(6分)高温加热10g碳酸钙,一段时间后停止加热,测得剩余固体中钙元素的质量分数为50%。(1)若10g碳酸钙全部分解可产生多少克氧化钙?(2)实际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是多少克?8
参考答案1.D 将石墨制备石墨烯的过程中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属化学变化;碳元素因为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形成了多种碳单质,如金刚石、石墨等;由于这四种物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燃烧后的产物都是CO2;题目中已说明石墨烯是单质,只由碳元素组成,属于无机物,故A、B、C正确,D错误。2.C 焦炭把铁从它的氧化物里还原出来,体现了焦炭具有还原性。3.A CO2不能燃烧,一般不支持燃烧,不能作燃料,故A不正确。干冰升华时吸收大量热,使周围温度降低,可用于人工降雨,故B正确。CO2溶于水发生反应:CO2+H2O===H2CO3,所以碳酸水显酸性,故C正确。4.C 实验室常用石灰石或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制备二氧化碳气体。5.A 可燃性是指物质与O2等支持燃烧的物质发生燃烧反应时表现出来的性质,属化学性质。6.B 因为CO有毒,所以A错;CO燃烧的产物只有CO2,没有水,故C错;H2、CO在自然界中的含量并不多,故D错;H2、CO、CH4燃烧都有热量放出,故选项B符合题意。7.D 燃烧的烟头温度高,容易使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而引发火灾。8.C 用灯帽熄灭酒精灯是隔绝了空气。9.A 楼内卫生间有水,可暂避,等待救援;穿过浓烟逃生时,用湿毛巾、手帕等捂住口鼻,尽量使身体贴近地面,弯腰或匍匐前进,以免被浓烟熏倒;楼下起火切忌开门观看,要紧闭房门并用浸湿的床单等堵塞门缝,但不要盲目跳楼。10.D 煤、石油、天然气是不可再生能源,目前三大化石能源的储量是有限的,燃烧后造成空气污染和温室效应,因此太阳能是最理想的能源。11.A 在化学反应中燃烧能放出热量,除此之外缓慢氧化、中和反应等都可以放出热量,故A错,B、C正确;化石燃料燃烧放出热量供给取暖、发电等,故D正确。12.C “低碳生活、低碳经济”提倡节约能源和资源,减少污染,而C做法既造成资源浪费,还造成“白色污染”,故选C。13.B 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产生CO2,CO2溶于水生成碳酸使石蕊变红,故A错;粗铜丝能上下移动,可以随时使石灰石与稀盐酸接触或脱离,因此可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故B正确;CO2和生石灰的成分CaO反应,故C错;此实验无法验证CO2的密度比空气大,故D错,综上所述,只有B是正确的。14.C 关b开a,将混合气体通入NaOH溶液,其中CO2与NaOH反应,而CO不反应,这样可先收集到CO;然后关a开b,稀盐酸与反应生成的Na2CO3溶液反应又生成CO2气体,这样又收集到CO2气体,所以答案选C。15.D 蜡烛燃烧消耗氧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当杯中的氧气被耗尽后,蜡烛火焰熄灭,生成的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溶液反应,使杯中的气体减少、压强减小,液面会上升。16.答案:(1)①B ②D ③A ④C(2)①B ②A ③C解析:(1)①酒精灯是实验室最常用的热源,因此酒精是实验室最常用的燃料;②氢气燃烧生成水,不污染环境,且放热多;③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④石油是混合物,经分馏可得到多种产品。(2)①液氮由氮元素组成,属于单质;干冰即固体的二氧化碳,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属于氧化物;③碘化银是由金属离子(银离子)和酸根离子(碘离子)构成的,属于盐。17.答案:(1)空气中氧气的浓度低(2)浸入氢氧化钠溶液中 隔绝空气(或氧气) 使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解析:(1)空气中氧气的浓度远小于纯氧中氧气的浓度;(2)使燃烧的硫立即熄灭、二氧化硫又不逸散到空气中可立即浸入氢氧化钠溶液中,充分吸收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硫,灭火的原理为:浸入溶液中隔绝了空气,同时又使温度降低到硫的着火点以下。18.答案:(1)2C+O22CO、CuO+COCu+CO2(2)防止停止加热时C装置中澄清石灰水回流到大试管,炸裂试管(3)①在剩余固体中加足量稀硫酸,过滤;②在滤液中加入适量铁粉,过滤;③8
将滤渣洗涤,即可得金属铜。解析:(1)在大试管中发生两个反应:碳加强热生成CO,CO在加热条件下与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2)在停止加热并冷却至室温过程中,由于大试管内压强减小,使得C装置中澄清石灰水回流,装置B的存在有效地防止了回流液体炸裂试管的可能性;(3)剩余固体中加稀硫酸时,固体中未反应的CuO与酸反应,生成可溶性铜盐,滤除固体后,向滤液中加适量铁粉,将可溶性铜盐转化为铜滤出即可。19.答案:(1)矿物燃料的燃烧 植物的光合作用(或海水吸收)(2)有机化合物(3)②(4)随手关灯(或步行代替乘车等)(其他合理答案均可)解析:近年来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不断上升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将大量矿物燃料燃烧。火力发电主要是燃煤,会产生二氧化碳。20.答案:(1)C CO(2)CO2+H2O===H2CO3(3)置换解析:因A为黑色固体,能与氧气反应生成两种不同物质,故A为C,完全燃烧生成CO2,不完全燃烧生成CO,CO还能和氧气反应,故B为CO,E为CO2,C为难溶性钙盐,则C为CaCO3,D为H2CO3。C转化为CO和CO2为化合反应。21.答案:(1)澄清石灰水变浑浊(2)NaOH溶液 除去水煤气中的CO2 Fe3O4(或CuO,合理即可)(3)证明气体样品中的CO2在A中已被完全吸收 B中的澄清石灰水不会变浑浊,而C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解析:(1)将气体样品通入澄清石灰水,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该气体样品中含有CO2;(2)A中盛放的是氢氧化钠溶液,可除去样品中的CO2,黑色粉末是Fe3O4或CuO都可以;(3)B中的澄清石灰水来证明样品中的CO2是否被完全吸收,当B中澄清石灰水不变浑浊,而C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时,说明样品中一定含有CO。22.答案:观点一:燃烧的“利”大于“弊”论据①:燃烧能为人类活动提供能量如燃烧煤、天然气、柴草做饭,火力发电;汽油、柴油燃烧给汽车提供能源。论据②:燃烧反应能为大自然和人类提供新物质。如金属单质在氧气中燃烧获得高纯度的金属氧化物。在化学工业上,人们利用特定的燃烧反应为化学工业提供所需的反应物,如炼铁工业利用炭在空气中不完全燃烧产生一氧化碳,用来冶炼铁。含碳燃料的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为植物的光合作用提供反应物。观点二:燃烧既有“利”也有“弊”论据①:燃烧能为人类活动提供能量如燃烧煤、天然气、柴草做饭,火力发电;汽油、柴油燃烧给汽车提供能源。论据②:燃烧能为人类活动提供新物质如金属单质在氧气中燃烧获得高纯度的金属氧化物。论据③:火灾给人类生命和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论据④:燃烧给自然界带来大量有害的物质。如含碳、硫、氮、重金属元素的可燃物的燃烧给环境带来大量有害物质。化石燃料燃烧造成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上升。观点三:燃烧的“弊”大于“利”论据①:火灾给人类生命和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论据②:燃烧给自然界带来大量有害的物质。如含碳、硫、氮、重金属元素的可燃物的燃烧给环境带来大量的有害物质。化石燃料燃烧造成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上升。解析:先提出观点,再进行结合事例说明。燃烧是化学变化,可以从提供能量、制取物质,也可以从火灾、爆炸等事例说明。23.答案:(1)CaCO3+2HCl===CaCl2+H2O+CO2↑(2)吸水 B8
(3)炭黑 反应物中无氢元素 Na2CO3 Na2CO3溶液也能使酚酞溶液变红 4Na+3CO22Na2CO3+C解析:(1)石灰石中的CaCO3与盐酸反应生成CaCl2、H2O和CO2。(2)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可干燥CO2;CO2密度大于空气且溶于水,故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CO2。(3)反应物是CO2和Na,故产生的黑色颗粒一定是炭黑;由于反应物中没有氢(H)元素,故不可能生成NaOH;根据信息CaCl2和Na2CO3反应生成白色沉淀,且反应后溶液不显碱性,则推知白色物质一定有Na2CO3,而没有Na2O;方案1中若白色物质不是Na2O,而是Na2CO3,其溶液也显碱性,也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24.答案:[设计与实验]假设1点燃蜡烛,蜡烛可燃假设2点燃蜡烛,蜡烛燃烧假设3将燃着的蜡烛扣入一只烧杯内,蜡烛逐渐熄灭(合理答案均给分)[得出结论]3 1[表达与交流]发光、放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合理答案均给分)[设计实验]取长短相等、粗细相同的含碳细铁丝和不含碳细铁丝,分别在足量的氧气中燃烧,观察实验现象(合理答案均给分)解析:本题有两个难点:一是仿照示例填写;二是设计实验。仿照示例填空要求学生理解示例的陈述方式,进而判断自己要写的内容。设计实验则要应用资料提供的信息,通过对比理解实验原理,确定实验方法。25.答案:(1)解:设全部分解可得氧化钙的质量为x。CaCO3CaO+CO2↑100 5610g x= x=5.6g(2)10g碳酸钙中钙元素的质量为10g××100%=4g反应一段时间后,剩余固体的质量为4g÷50%=8g故实际生成CO2的质量为10g-8g=2g答:(1)全部分解可产生5.6g氧化钙;(2)实际生成二氧化碳2g。解析:(1)由参加反应的碳酸钙的质量,借助化学方程式可求得生成氧化钙的质量;(2)因碳酸钙中钙元素的质量分数小于50%,当完全反应生成氧化钙后,其质量分数大于50%,而此时钙元素质量分数为50%,知:CaCO3未完全分解,可利用在这一过程中“钙元素的质量不变”,求得剩余固体的质量,它们的质量差即为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