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段检测四 金属和金属材料 溶液(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S:32 Cl:35.5 Na:23 Al:27 Mg:24 Fe:56 Cu:64 Zn:65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3分,共45分)1.食品包装袋中经常使用到铝箔,铝能制成铝箔是因为铝具有良好的( )。A.导电性B.抗腐蚀性C.导热性D.延展性2.焊锡是锡铅合金,把铅加入锡中制成合金的主要目的是( )。A.增加强度B.降低熔点C.增加延展性D.增强抗腐蚀性3.把金属镍(Ni)、锰(Mn)分别放入盐溶液中,反应的结果如下表:则它们的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 )。A.Mg Ni Mn CuB.Cu Ni Mn MgC.Cu Mn Ni MgD.Mg Mn Ni Cu4.下列认识不正确的是( )。A.钢是很纯的铁B.铁锈的主要成分是Fe2O3·xH2OC.隔绝空气和水可以防止铁生锈D.被腐蚀的铁制品应该加以回收5.将下列四种物质分别放入水中,能形成溶液的是( )。A.泥土B.氢气C.蔗糖D.汽油6.各种洗涤剂广泛进入人们的生活中,下列洗涤中所用洗涤剂具有乳化功能的是( )。A.用汽油除去衣服上的油污B.用餐具洗洁精清洗餐具上的油污C.用水洗去盘子中的水果渣D.用醋洗去水壶的水垢7.如图所示装置,将X滴加到Y中,U形管中的液面变得左高右低,则X、Y对应的试剂组可能是( )。8.甲、乙两种固体纯净物的溶解度曲线如图A所示。常温下,先在两支试管里分别装入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试管底部均有未溶解的固体),再放进盛有冰水的烧杯里(图B)。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10
A.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增大B.装甲溶液的试管中剩余的固体减少C.试管里甲、乙物质的溶解度都增大D.两支试管里剩余的固体都增多9.下列关于溶液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任何溶液中只能含有一种溶质B.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一定是稀溶液C.溶液一定是均一、稳定的D.一定温度下,物质的溶解度随溶剂的量的变化而变化10.将少量的生石灰加到一定质量的饱和石灰水中,溶液的温度升高,再恢复到室温(不考虑水的蒸发)。下列四位同学对变化后溶液的分析错误的是( )。11.如图,一木块漂浮于X中,向X中缓缓加入(或通入)少量物质Y后最终木块上浮。则X与Y可能是(溶液的体积变化忽略不计)( )。序号XY①水食盐②氢氧化钙溶液二氧化碳③稀硫酸镁粉④硫酸铜溶液铁粉A.②④B.①③C.①②③D.②③④12.将质量相等的铝粉和铁粉分别与同体积、同浓度的稀硫酸反应,反应情况如下图所示,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铝粉、铁粉和硫酸反应后均有剩余B.铝粉、铁粉均反应完,硫酸有剩余C.硫酸、铁粉均反应完,铝粉有剩余D.硫酸、铝粉均反应完,铁粉有剩余13.往AgNO3和Cu(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10
向滤渣中加入稀盐酸,无气泡产生。根据上述现象,你能得出的结论是( )。A.滤渣中一定有Fe粉B.滤渣中一定有Cu粉C.滤液中一定有Fe2+D.滤液中一定有Ag+、Cu2+14.置换反应是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之一。金属与盐溶液之间的置换反应,一般是活动性较强的金属可把活动性较弱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非金属单质也具有类似金属与盐溶液之间的置换反应规律,即活泼性较强的非金属可把活泼性较弱的非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如在溶液中可发生下列反应:Cl2+2NaBr===2NaCl+Br2;Br2+2KI===2KBr+I2;I2+Na2S===2NaI+S↓由此可判断下列化学方程式书写错误的是( )。A.Cl2+2NaI===2NaCl+I2B.I2+2KBr===2KI+Br2C.Br2+Na2S===2NaBr+S↓D.Cl2+K2S===2KCl+S↓15.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氯化钠溶液时,不会引起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偏小的是( )。A.用量筒量取水时仰视读数B.配制溶液的烧杯用少量蒸馏水润洗C.氯化钠晶体不纯D.转移已配好的溶液时,有少量溶液溅出二、填空题(本题包括5个小题,共23分)16.(5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都离不开金属。(1)金属元素在自然界中分布很广,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__________。金属以矿物形式存在,下列矿石的主要成分属于氧化物的是__________(填化学式)。(2)铁是应用最广泛的金属。①工业常用赤铁矿和一氧化碳在高温条件下炼铁,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使用过的菜刀、铁锅等铁制品,清洗后需要及时擦干放置,可以减少____________对铁锈蚀的影响。(3)将一定量的锌加入到稀硫酸、硫酸亚铁和硫酸铜的混合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向滤渣中加入盐酸,有气泡产生。滤渣和滤液中一定有的物质是____________。17.(6分)根据物质的溶解度和溶解过程的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20℃时,34g氯化钾溶解在100g水中恰好达到饱和,则该温度下氯化钾的溶解度为________g。(2)相同条件下,碘难溶于水,高锰酸钾易溶于水,说明固体物质的溶解能力与__________有关;碘难溶于水而易溶于酒精,说明固体物质的溶解能力与__________有关;此外,你认为固体的溶解能力还与外界__________条件有关。(3)在试管中加入氢氧化钠固体,加入少量蒸馏水溶解,用手触摸试管外壁,你会感到试管外壁________;用X固体代替氢氧化钠重复上述实验,若试管外壁变冷,则加入的X固体可能是__________。18.(3分)(1)盛夏,当天气又闷又热时,大气压较低,鱼池中常常出现鱼儿“浮头”现象(鱼缺氧,浮上水面呼吸),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氯化氢(HCl)气体和空气在0℃、101kPa时的密度分别为1.629g·L-1和1.293g·L-1,常温常压下,1体积水能溶解氯化氢约500体积。根据氯化氢的上述性质,实验室收集氯化氢最好采用__________法,判断集气瓶中集满氯化氢气体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19.(4分)请仔细观察下面溶液的变化并回答问题。10
(1)A中的试管________(填“能”或“不能”)把水加入浓硫酸中。(2)B中溶液变浑浊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3)把A中试管内试剂改为Mg和稀盐酸,__________(填“会”或“不会”)出现与上图相同的现象。(4)在A、B、C中Ca(OH)2溶液的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________(用A、B、C和“>”“”“=”或“Mn>Ni>Cu。4.A 钢是含有少量碳及其他金属的铁。5.C 泥土放入水中得到的是悬浊液,氢气难溶于水,汽油放入水中,得到的是乳浊液,蔗糖放入水中能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是溶液。6.B 用餐具洗洁精清洗餐具上的油污是将油污分散成小油滴均匀分散在水中,随水流走。7.B 要使U形管中的液面左高右低,则广口瓶中气体压强要降低,气体体积收缩。B中NH4NO3溶于水吸热,气体体积收缩,故U形管液面左高右低,故B正确;A中NaCl溶于水温度不变,故U形管内液面不变;C中生石灰与水反应放热,U形管内液面左低右高;D中Na2CO3与稀盐酸反应放出气体,U形管内液面左低右高。8.A 随温度的降低,甲溶解度减小,乙溶解度增大。所以甲试管中有晶体析出,而乙试管中原试管底部的固体会继续溶解,导致其溶质的质量分数增大。9.C 糖、盐水溶液中的溶质有糖和盐两种溶质。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如Ca(OH)2的饱和溶液,通常是稀溶液,硝酸钾的不饱和溶液可形成很浓的溶液。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变化。溶质溶解量随溶剂量增加而增加。10.D 生石灰加入饱和石灰水中,发生反应CaO+H2O===Ca(OH)2,反应消耗掉原饱和石灰水中的一部分水,B正确;反应后恢复到室温,即加生石灰前后,饱和石灰水的温度没有变化,因此溶质的溶解度不变,也就意味着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A正确;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仍为饱和溶液,D错;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一部分溶剂被消耗,那么,必然有一部分溶质从溶液中析出,C正确。11.B 木块上浮,说明溶液的密度变大,在溶液体积变化忽略不计的前提下,当溶液质量变大时,溶液的密度变大。①食盐溶于水,溶液的密度变大;②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产生沉淀,溶液质量变小;③镁与稀硫酸反应,每反应24份质量的镁就会产生2份质量的氢气,溶液质量变大;④铁能与硫酸铜溶液发生置换反应,56份质量的铁能置换得到64份质量的铜,所以溶液质量变小。12.C 由图像知,最终反应生成H2质量相同,而H2是由硫酸中的氢元素而来,说明硫酸反应完,因为生成相等质量的氢气时,消耗的铝质量少,所以铁完全反应时,铝粉一定剩余,选项C正确,还有另外一种符合图像的情况是:H2SO4反应完,Fe、Al都有剩余。13.C 根据优先反应原理,铁粉先与AgNO3反应,AgNO3完全反应后,铁粉再与Cu(NO3)2反应,根据滤渣中加入稀盐酸不产生气泡,推断滤渣中一定没有Fe粉,一定有Ag,可能有Cu;滤液中一定有Fe2+,若AgNO3和Cu(NO3)2全部反应,则滤液中没有Ag+和Cu2+。14.B 由题中信息知Cl2、Br2、I2、S四种物质的活泼性顺序为Cl2>Br2>I2>S,而活泼性较强的非金属单质可以把活泼性弱的非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所以反应A、C、D均可发生,只有B不能发生,故B错误。15.D 引起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偏小的因素有:一是溶剂多于计算的理论值;二是溶质少于计算的理论值。A中仰视读数会使量取的水的量偏多,B中烧杯中原来就有少量水,也会使溶剂量增多,而C中NaCl不纯,则会使NaCl的量少于理论值。故A、B、C均能使溶质质量分数偏小,已配好的溶液,即使有少量溶液溅出,溶质的质量分数也不会改变。16.答案:(1)铝(Al) Fe2O3和Al2O3(2)①Fe2O3+3CO2Fe+3CO2 ②水(3)铁、铜、硫酸锌10
解析:(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赤铁矿和铝土矿的主要成分的类别都属于氧化物;(2)①找准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按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步骤完成;②擦干放置主要是为了减少水对铁锈蚀的影响;(3)向滤渣中加入盐酸,有气泡产生,说明滤渣中一定有铁,可能有锌,因滤渣中一定有铁,则滤液中铜离子一定被全部置换出,即滤渣中一定有铁和铜,滤液中一定有硫酸锌。17.答案:(1)34 (2)溶质的性质 溶剂的性质 温度 (3)发烫(或发热或有热感) 硝酸铵(或NH4NO3)解析:(1)由题意可知,20℃氯化钾的溶解度为34g;(2)由题意可知,物质的溶解能力与溶质的性质、溶剂的性质还与外界的温度有关;(3)NaOH固体溶于水,放出大量热,会感到试管外壁发烫,NH4NO3固体溶于水,使溶液的温度降低,会感到试管壁变冷。18.答案:(1)天气闷热时(气温高、气压低),水中氧气含量降低 (2)向上排空气 集气瓶口上方产生大量白雾解析: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气压的降低而减小。HCl气体密度比空气大,易溶于水,所以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不能用排水法收集。因为HCl极易溶于水,所以HCl气体逸散到空气中会和空气中的水蒸气形成盐酸的小液滴,使我们看到白雾。19.答案:(1)不能(2)浓硫酸溶于水放热,溶液温度升高使Ca(OH)2析出(3)会(4)A=C>B解析:(1)A中试管内装的是水,稀释浓硫酸时,应将浓硫酸慢慢倒入水中,不能把水加入到浓硫酸中;(2)浓硫酸溶于水时放出大量的热,使饱和石灰水的温度升高,而熟石灰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所以会有溶质析出;(3)若更换A中的试剂为Mg和稀盐酸,二者反应为放热反应,也会使B中溶液变浑浊;(4)A和C均为室温条件,所以饱和石灰水中溶质质量分数相等;B中温度较高,有溶质析出,饱和石灰水中溶质含量相对减少,其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比A、C溶液的小,则A、B、C中Ca(OH)2溶液的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A=C>B。20.答案:(1)AB (2)Fe2O3+3CO2Fe+3CO2(3)Fe+CuSO4===Cu+FeSO4(4)3 Fe2O3+3H2SO4===Fe2(SO4)3+3H2O解析:(1)铁生锈的主要条件是铁与水和氧气同时接触。(3)丙溶液为蓝色,可以推测出丙溶液为CuSO4溶液。由(2)中的方程式,高温炼铁的生成物为Fe和CO2,已知生成物为C和D,且C为气体,则C为CO2,D为Fe。D与丙的反应,即Fe与CuSO4的反应。(4)生锈的废铁屑样品,里面含有Fe2O3与Fe,与过量的甲溶液生成A和B,生成物A为气体,可以推出甲为一种酸,和Fe反应生成氢气A。甲、丙含有相同的-2价原子团,已知丙为CuSO4,则甲为H2SO4。此时溶液中可能发生以下几个反应:Fe2O3+3H2SO4===Fe2(SO4)3+3H2O,Fe+H2SO4===FeSO4+H2↑,已知+3价铁盐溶液可与铁单质反应生成+2价亚铁盐溶液,还可能存在着反应:Fe2(SO4)3+Fe===3FeSO4。这三个反应中,既不属于置换反应又不属于化合反应的,只有Fe2O3+3H2SO4===Fe2(SO4)3+3H2O。21.答案:(1)甲(2)铁在潮湿的空气中容易生锈,南方沿海地区的空气湿度较大且温度要高一些。(3)Fe2O3+6HCl===2FeCl3+3H2O解析:(1)金属越活泼,开发和利用的时间越晚;(2)铁生锈的条件是有水和氧气存在,在南方沿海地区气温高,空气湿度大,所以铁栏杆更易生锈;(3)盐酸与Fe2O3反应生成FeCl3和H2O。22.答案:(1)多级闪急蒸馏法(或蒸馏法) 加热蒸发后无残留物(或液体不导电、加入硝酸银溶液无沉淀产生等其他合理答案也可)(2)可燃冰(或天然气水合物)(3)①MgCl2 ②0.9 烧杯、量筒、玻璃棒、胶头滴管(答出前三种即可) 称量氯化钠时操作错误,如左盘放了纸片右盘未放纸片等;用量筒量取水时错误,如取水时仰视读数等;氯化钠中混有杂质等(其他合理答案也可)10
解析:(1)海水淡化常用的方法是蒸馏法或多级闪急蒸馏法;证明淡水的方法可用加热蒸发无晶体析出或者利用纯水不导电或利用AgNO3溶液证明无Cl-等;(2)海底中被誉为“21世纪能源”的是可燃冰;(3)①t1℃时MgCl2的溶解度最大,其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最大;②需NaCl质量:100g×0.9%=0.9g;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量筒、胶头滴管;配制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低于0.9%,其原因是:称量NaCl质量小了;量取水量多了;NaCl中混有杂质等。23.答案:(1)稀盐酸或稀硫酸(2)氯离子对金属及其氧化物的结构具有较强的破坏作用(或氯离子促使反应进行)(3)①A ②B ③AC(4)证实氧化膜对反应的影响(5)在溶液中,铝比铜活泼,每2个铝原子失去6个电子,变成2个铝离子;每3个铜离子得到6个电子,变成3个铜原子解析:(1)金属氧化物能够与酸发生反应;(2)未打磨的铝片表面有一层保护膜,当加入CuCl2溶液时迅速反应,说明了Cl-对氧化物有较强的破坏性等;(3)仔细比较现象一和二知:粗砂纸打磨的均匀程度不一样,带来的结果就不一样;而现象三和一分别选用了细砂纸和粗砂纸;现象四与三都选用了细砂纸但打磨的时间不一样,用力程度也不一样;(4)以上几个实验都是为了不同程度地破坏氧化膜;(5)由图示知:在溶液中Al的活动性比Cu强。24.答案:(1)①a = ②减小 ③A(2)解:①23×2+12+3×16=106。②设碳酸钠的质量为x,氯化钠的质量为y,Na2CO3+2HCl===2NaCl+H2O+CO2↑106 117 44x y 13.2g=,x=31.8g;=,y=35.1g。③Na2CO3的纯度:×100%≈91.9%。答:①Na2CO3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06;②34.6g“碱”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为31.8g;③“碱”样品中Na2CO3的纯度为91.9%。(3)解:氯化钠的总质量为:35.1g+34.6g-31.8g=37.9g,(37.9g÷151.4g)×100%≈25.0%。答: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5.0%。25.答案:(1)Zn+2HCl===ZnCl2+H2↑(2)=(或=或=)(3)7.3% (4)8g (5)80%解析:(1)黄铜中加入盐酸时其中的锌与盐酸反应,而铜不反应;(2)第二次,固体质量减少的量(9.10g-8.45g)为参加反应的锌的质量,由此可求出生成氢气的质量;(3)设参加反应的稀盐酸的质量为x,则有Zn + 2HCl===ZnCl2+H2↑65 739.10g-8.45g x=10
x=0.73g所用盐酸的质量分数为:×100%=7.3%。(4)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设需浓盐酸的质量为x,则x×36.5%=40g×7.3% x=8g;(5)剩余固体的质量7.80g为黄铜中铜的质量;由第一次到第二次固体质量减少量9.10g-8.45g=0.65g,第二次到第三次固体质量减少量8.45g-7.80g=0.65g,知:当第一次加入10g稀盐酸时减少固体的质量也是0.65g,即黄铜样品的质量为:9.10g+0.65g=9.75g,则样品中铜的质量分数=×100%=8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