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学案(120页)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新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学案(120页)

ID:782680

大小:5 B

页数:123页

时间:2022-01-05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学习目标】1.从丰富具体的事例中感知化学是一门有用的科学,了解化学的发展历史。2.通过引导学生“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意识,体会化学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认识化学的价值。3.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自主学习】阅读教材P1-4,填空1.人类学会和利用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人类在逐步了解和利用物质变化的过程中制得了对人类生存具有实用价值的产品、如青铜器、纸、火药酒染料等其中和属于我国古代四大发明。2.英国科学家和意大利科学家研究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物质是由和构成的,分子中是化学变化的基础3.化学是的科学。4.利用食盐水的水溶液可以制造并进而生产等【共同建构】活动一:化学是什么?知识回顾:1.小学自然中学过的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有许多性质;2.日常生活中我们熟悉的现象,如蜡烛可以燃烧,钢铁会生锈;3.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引入课题:通过“烧不坏的手帕”“白水变牛奶”等“魔术”引入,想一想:用已学过的知识能否解决上面的问题?交流讨论:提到化学,同学们会想到什么?1、化学是什么?对我们的生活、生产、社会进步起到什么作用?讨论交流:化学与人类社会的关系?小结:化学能使人们进一步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保护自然。【典型例题】下例叙述中,不属于化学研究的问题是()A.煤炭是由什么组成的B.铁矿石是如炼铁的C.地球是怎样围绕太阳运动的D.用粮食酿造白酒【当堂演练】1.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它研究物质的()1组成②结构③性质④变化规律A①③B①②C①②③④D③④2.奠定近代化学基础的是()A.原子分子论学说B.火的利用C.元素周期表D.中国的四大发明1 3.下列新技术与其试图解决问题的连线不正确的是()A.海水淡化膜的研制-----------水资源问题B.不用洗衣粉的洗衣机---------污染问题C.纳米玻璃的开发使用--------------材料问题D.应用计算机领域的导电材料---------能源问题4.人类认识化学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下列物质能反映这一过程的排列顺利序是()①石器②瓷器③青铜器④铁器⑤塑料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④③⑤C.②①③④⑤D.②①④③⑤【课后提高】1.化学无处不在是人类进步的关键,请你从衣、食、住、行、农、林或药等方面中任选四个方面简要说出化学的好处。例:农:合理使用化肥可以提高粮食的产量。①、②、③、④、2.绿色化学要求从根本上减少乃至杜绝污染,下列对农作物收割后留下的秸秆的处理方法中,不符合绿色化学的是()A加工成家畜饲料B发酵后作农家肥料C就地焚烧D制成沼气作燃料3.下列是某同学关于化学的一些看法你认为不正确的是()A.化学为人类研制了新材料B.化学的发展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恶化C.化学为人类提供了新能源D.化学为环境保护发挥着重要作用【思维拓展】在一些科普读物上经常会有一些与颜色有关的词汇,下列词语中颜色不是本身颜色的是()A.蓝色晶体B.黑色粉末C.绿色食品D.银白色固体【课堂感悟】2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2课时)【学习目标】1.理解并掌握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2.初步认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内涵;3.知道利用物质的性质鉴别物质。【自主学习】阅读教材P6-10,填空: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又叫做化学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4.物质的________决定其用途。例如,天然气具有可燃性,因此可作________。二氧化碳因为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且密度比空气大,可用来________。【共同建构】情景体验:生活中,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成水蒸气和冰,煤、木材和柴草可以在空气中燃烧而发光放热,那么它们有什么不同呢?活动一:完成教材实验1-1【观察、比较】完成下表。实验序号变化前的物质变化时发生的现象变化后的物质变化后有无新物质生成1-1(1)液态的水液态的水1-1(2)蓝色块状的胆矾蓝色粉末状的胆矾1-1(3)蓝色的胆矾溶液蓝色的氢氧化铜沉淀等1-1(4)颗粒状石灰石(或大理二氧化碳气体等石)【分析】比较试验1-1(1)、1-1(2)与1-1(3)、1-1(4)、的不同之处在于________________,是物理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化学变化,又叫做化学反应,二者的本质区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者的联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讨论】在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中还伴随那些现象?【典型例题】1.下列现象哪些是物理变化,哪些是化学变化?为什么?⑴潮湿的衣服经太阳晒,变干了。⑵铜在潮湿的空气中生成铜绿。⑶纸张燃烧。⑷瓷碗破碎。3 ⑸铁生锈。⑹寒冷的冬天在玻璃窗前呼吸,玻璃上出现一层水蒸气。2.为什么说点燃蜡烛时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阅读】教材P7-8,完成下列内容【归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化学性质,常见的化学性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物理性质,常见的物理性质有:___________________。活动二:完成教材实验1-2【讨论】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尽可能多地描述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试着判断哪些属于物理性质,哪些属于化学性质,利用哪些方法可以区分它们,并将你的看法与同学交流。【当堂演练】1.下列哪些是物质的物理性质,哪些是物质的化学性质?为什么?⑴空气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气体。⑵水沸腾时能变成水蒸气。⑶食物在人体中消化,最后能变成水、二氧化碳等。⑷一辆是为原料能酿酒。⑸铜的熔点是1083℃。⑹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2.在互联网上用Coogle搜索“中央电视台每周质量报告”时,可搜索到被曝光的事件中,一定涉及化学变化的是()A.用毛发水、酱色、水、盐等兑制成“假酱油”B.用工业石蜡等涂抹在瓜子表面给瓜子美容C.用硫磺燃烧法熏蒸粉丝D.用淀粉、蔗糖、奶香精等掺和成“假奶粉”3.胆矾是一种蓝色晶体,化学式为CuSO4·5H2O;胆矾受热时易失去结晶水,成为白色的无水CuSO4;在工业精炼铜,镀铜等都要用到胆矾。上述对胆矾的描述中,没有涉及的是()A.制法B.物理性质C.化学性质D.用途4、下列关于物质化学变化的描述,最准确的是()A.一定会发光、发热B.一定有气体生成或改变颜色C.一定会有新物质生成D.一定会有沉淀生成【课后提高】1.人类生活需要能量,下列能量有化学变化产生的是()A.电灯通电发出的光B.电熨斗通电发出的热C.水力发电产生的电能D.液化石油燃烧放出的热量4 2.酒精是一种无色透明、具有特殊气味的消夜要,易挥发,能与水以任意比例互溶,并能溶解碘、酚酞等多种物质,酒精易,常作酒精灯和内燃机的燃料,是一种绿色能源。当点燃酒精灯时,酒精在灯芯处边汽化边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根据以上叙述,可归纳出酒精的物理性质有___________,化学性质有_______________。酒精发生的物理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发生的化学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3.下列各组物质都是生活中常见的物质,根据你的生活经验辨别它们,并写出鉴别方法。⑴铁丝与铜丝。⑵白糖与食盐。⑶白醋与白酒。⑷汽油与水。4.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⑴需要加热才能发生的变化是化学变化。()⑵化学反应就是化学变化。()⑶凡有发光,发热现象的变化都是化学变化。()⑷当两种物质相遇后,有沉淀生成,说明它们发生了化学变化。()⑸灯泡通电发光放热,这是化学变化。()【思维拓展】1806年,英国化学家戴维用电解法从苏打水中得到一种新的金属。他对新的金属作了以下实验:取一块金属,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投入水中,它浮于水面,并于水发生剧烈反应。它在水面急速转动发出嘶嘶声,立即熔化为一个闪亮的银白色小球,并逐渐缩小最后完全消失。阅读后归纳出这种金属的性质物理性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化学性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课堂感悟】5 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2课时)【学习目标】1.认识实验是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能完成简单的探究实验,并写出实验报告;2.学习对化学现象进行观察和分析的方法,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体验化学探究学习活动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自主学习】阅读教材P11-16,填空1._______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________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2._______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木条燃烧越旺,说明______越纯。3.空气中含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成分。【共同建构】情景体验:在美国华盛顿的教育场所有这样一幅标语:“听了,我知道;看了,我理解;做了,我记得。”这段话生动地阐述了实验在学习中的作用。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上的许多重大发现和研究成果都是通过实验得到的。【点拨】科学探究的方法和一般思路⑴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实验,通过对实验以及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和分析等,可以发现和验证化学原理,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并获得化学知识。⑵科学探究的方法:提出问题→作出猜想(或假设)→制定计划→设计实验→收集证据→分析论证活动一: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实验探究】探究步骤对现象的观察和描述点燃前燃着时熄灭后【归纳】化学学习的特点:活动二: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提出问题】我们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6 【猜想与假设】⑴⑵【设计实验方案】提供以下药品及仪器:澄清石灰水、木条、火柴、水槽、集气瓶、玻璃片、导管_________________【实验探究】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实验结论】【评价与反思】【典型例题】1.蜡烛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了()A.水B.二氧化碳C.水和二氧化碳D.灰烬2.人呼出的气体中比吸入的空气含量增多的是()A.水蒸气B.二氧化碳C.二氧化碳、水蒸气D.氧气3.能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是()A.氧气B.二氧化碳C.水蒸气D.石蜡【当堂演练】1.方便面拆封后放置一段时间会变软,这是为什么?2.某同学对蜡烛(主要成分是石蜡)及其燃烧进行如下探究,请你填写下列空格。7 (1)取一支蜡烛,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把它入水中,蜡烛浮在水面。结论:石蜡的密度比水______________。(2)点燃蜡烛,观察到蜡烛的火焰分为外焰、内焰和焰心三层。把一根火柴梗放在蜡烛的火焰中(如图)约1s后取出,可以看到火柴梗的____________处最先碳化(变黑)。结论:蜡烛火焰的___________层温度最高。(3)再将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烧杯内壁出现水雾。取下烧杯,迅速向烧杯内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结论:石蜡燃烧后的生成物有________和________。【课后提高】小明同学对“木炭燃烧和木片燃烧现象有什么不同”进行了探究。探究步骤:①分别在空气中点燃木片和木炭,观察到的现象A木片燃烧B木炭燃烧②在火焰上方分别罩一个冷而干燥的小烧杯,发现红热上方罩的烧杯壁上没有水雾,将烧杯倒转过来,迅速向小烧杯内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木炭燃烧没有生成生成了。而罩在木片火焰上方的烧杯内有水雾产生,倒转过来,向烧杯内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木片燃烧既生成了,又生成了二氧化碳,由此得出的结论是木炭和木片的成分(填“相同或不同”)【课堂感悟】8 课题3走进化学实验室(2课时)【学习目标】1.认识常用的化学仪器,知道药品的取用规则,初步学会药品的取用方法;2.遵守实验室规则,初步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3.认识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知道严谨的科学态度、正确的实验原理和操作方法是试验成功的关键。【自主学习】阅读教材P17-24,填空1.对实验室里所用的药品,要做到“三不”,即:不,不,不。2.取用固体药品一般用,有些块状的药品可用。3.用量筒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时,量筒必须,读数时,视线要跟量筒内液体的处保持水平,再读出液体体积数。取用少量液体时还可用滴管。取液体后的滴管,应保持橡胶帽在上,不要放或置,防止液体倒流,沾污试剂或腐蚀橡胶帽。4.用托盘天平称量时把称量物放在,砝码放在,砝码要用夹取。称量干燥的固体药品前,应先在两个托盘上各放一张的纸再称量,易潮解、有腐蚀的药品,必须放在器皿里称量。5.检查装置气密性的发法:仪器连接好后,先把导管的一端浸在里,然后紧贴容器的外壁。导管口有冒出,表示装置不漏气。6.应用点燃酒精灯,绝对禁止用引燃另一只酒精灯;师生备注熄灭酒精灯时必须用,不可用;灯内的酒精不能超过其容积的;酒精灯的灯焰可分为、、三个部分,应用加热。【共同建构】情景体验:在生活和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常常要对物质进行加热、对器皿进行洗涤等。请举出几种熟知的用于加热的器皿和能源。活动一:药品的取用【观察】演示实验1-3、1-49 【归纳】固体药品的取用方法:①粉末状或小颗粒的药品用取用,操作要点是②块状或大颗粒的药品用取用,操作要点是【观察】演示实验液体药品的倾倒【讨论并归纳】教材P19的讨论【观察】取用一定量的液体药品【归纳】取用一定量的液体药品用________,在量液时,量筒必须________,视线要与______________保持水平,再读出液体的体积。【讨论】量取液体时,如果视线没有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而是采用仰视或俯视的方法,将会对读数产生什么影响?【观察】用胶头滴管取用少量液体【归纳】取液后的胶头滴管应保持橡胶胶帽在上,不要或【观察实验1-4】完成下表实验现象澄清的石灰水中滴加酚酞溶液碳酸钠粉末中加入盐酸活动二:物质的加热【阅读】教材P20-21【观察实验1-5】【归纳】层火柴梗最先碳化,层温度最高,应该用焰加热。【实验】取三支试管,各加入3ml水,将其中一支试管的底部放在酒精灯火焰上方约3cm处加热;将另一只试管的底部放在接近灯芯处加热,第三支试管的底部放在外焰部分加热,记录上述三种情况下将水加热至沸腾所需的时间得出结论:【讨论】1.加热试管里的液体时,能否将试管对着人?为什么?2.如果试管外壁有水的话,能否不擦干直接加热?为什么?10 3.将液体加热至沸腾的试管,能否立即用冷水冲洗?为什么?4.如何给试管中的液体进行预热?【归纳】给物质加热的方法:【观察实验1-6】实验现象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硫酸铜溶液加热上述反应后生成的物质活动三:连接仪器装置【阅读】教材P22【归纳】1.把玻璃管插入带孔橡皮塞的方法是2.连接玻璃管和胶皮管的方法是3.在容器口塞入橡皮塞的方法是4.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是活动四;洗涤玻璃仪器【阅读】教材P22-23【归纳】洗过的玻璃仪器内壁附着的水既____,也______________时,表示仪器已洗干净。【典型例题】1.下列图示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2.实验时,不宜用作反应容器的是()A.烧杯B.烧瓶C.试管D.量筒3.把碳酸钠粉末装入试管,正确的操作是()A.用镊子B.用玻璃棒C.用药匙或纸槽送入D.直接倒入11 4.下列实验操作:①用量筒量取溶液时,将量筒放在水平的桌面上,右手握试剂瓶(标签向手心)慢慢将液体倒入量筒中;②用完滴瓶上的滴管要用水冲洗后放回滴瓶中;③实验室里有两个无标签的试剂瓶中均装有白色固体,为了分清哪瓶是白糖,哪瓶是食盐,可取少量固体品尝味道。其中()A.只有①正确B.只有②正确C.只有③正确D.全部错误【课后提高】1.下列图示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2.以下跟酒精灯有关的实验操作正确的是()3.用酒精灯给试管内溶液加热时发现试管破裂,可能原因是:①用酒精灯的外焰给试管加热;②加热前没有擦干试管外壁的水;③加热时试管底部触及灯芯;④被加热的液体超过试管容积的1/3;⑤加热时没有不时地上下移动试管;⑥没有进行预热,直接集中加热试管内液体的中下部。其中与之相关的是()A.①③⑤⑥B.②④C.②③⑥D.③④⑤4.现有下列仪器:①量筒;②试管;③胶头滴管;④酒精灯。量取25ml液体,应该选用的仪器是()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④5.在①燃烧匙②烧杯③烧瓶④蒸发皿⑤量筒⑥试管⑦集气瓶⑧试管等仪器中,不能加热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能直接放在火焰上加热的是__________________,要放在石棉网上加热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下列试剂中①氧化铜粉末②石灰石块③锌粒④试剂瓶中的盐酸。可以用药匙取用的是__________________,可以用镊子取用的是__________,可以用滴管取用的是_________。【思维拓展】12 某同学用酒精灯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发现试管破裂了,请你分析可能的原因是什么?(至少写三条)①。②。③。【课堂感悟】13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1空气第1课时空气的组成【学习目标】1.通过实验和阅读教材知道空气的成分;2.掌握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方法;3.能够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自主学习】阅读教材P26—27,完成下题。1.法国化学家________通过实验得出了空气主要是由______和______组成的结论,其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_________。2.空气的各成分按________计算,氮气占_____,氧气占_____,稀有气体占_____,二氧化碳占_____,其他气体和杂质占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纯净物,可用专用的化学符号来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混合物,各成分_____保持原来的性质。【共同建构】活动一: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设计简单实验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设计原理:利用可燃物在密闭容器里的空气燃烧,只消耗氧气同时生成固体物质,利用容器内外气压差原理将水压入容器内所得水的体积就是氧气的的体积。选择药品:红磷在空气中燃烧实验步骤:见教材P27现象为:。结论:。反应的文字表达式:反应符号式为。该式子的读法为。讨论:测定结果有误差的原因?1)2)3)4)5)。【典型例题】例题1.某班同学用P272-3图所示装置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先用弹簧夹夹住乳胶管。点燃红磷,伸入瓶中,塞紧瓶塞,待红磷熄灭后,冷却后,打开弹簧夹,观察广口瓶内水面变化情况。实验完毕,甲同学的广口瓶内水上升明显小于瓶内空气的体积的1/5,乙同学的广口瓶内水面上升明显大于瓶内空气的体积的1/5。下列对这两种现象解释合理的是()1)甲同学可能使用红磷的量不足,瓶内的空气没有消耗完2)甲同学可能未塞紧瓶塞,红磷熄灭冷却时外界空气进入瓶内3)乙同学可能没有夹紧弹簧夹,红磷燃烧时瓶内部分空气受热从导管逸出4)乙同学可能插入燃烧匙过慢,瓶内的空气受热逸出A只有1)3)B只有2)4)C只有1)2)4)D1)2)3)4)有同学认为可以用铁丝代替红磷反应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你认为行吗?不行说明原因。14 例2.如图所示空气成分火星的大气组成N278%氧气21%CO2N2少量稀有气体CO20.03%0.94%90%以上根据上表数据比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火星大气中N2的体积分数小于地球空气中N2的体积分数B火星大气中CO2的体积分数小于空气中CO2的体积分数C火星大气中O2的体积分数大于空气中O2体积分数D火星上大气中有稀有气体,空气中没有稀有气体。【当堂演练】1.通过实验得出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科学家是A.英国的普利斯特里B.瑞典的舍利C.法国的拉瓦锡D.英国的道尔顿2.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是的是()A液氧B雪碧饮料C府南河水D生理盐水3.O2和CO2是动植物生命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两种气体,它们的相同点是()A.都能供动植物呼吸B.都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C.都难溶解于水D.都是空气中的固定成分4.根据空气的成分填空:小白鼠在装有空气的密闭的容器中可存一段时间,说明空气中含有。夏天,从冰箱里拿出来的东西一会儿表面有一层水珠,说明空气中有。久放空气中的澄清的石灰水会变浑浊,这说明空气中有。【课后提高】1.成都市民积极响应“绿色出行”的倡议,弃车步行。少开车可减少排放的有害气体是()A氮气B氧气C一氧化碳D二氧化碳2.有关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实验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该实验证明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约为1/5B.实验时红磷一定要过量C.实验前一定要检查装置气密性D.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雾,火焰熄灭后立刻打开弹簧夹3.各校开运动会的田径项目比赛都要用到发令枪,枪响后,看到有白烟产生。该白烟的主要成分是()A.二氧化硫B.二氧化碳C.一氧化碳D.五氧化二磷4.下列物质:A海水B二氧化碳C氧化镁D食醋E加碘食盐F冰水混合物G冰红茶H自来水I蔗糖其中属于纯净物的有属于混合物的有。【思维拓展】为测定空气中氧气所占的体积分数,某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在一个耐热活塞的底部放一小块(足量)白磷(白磷在空气中燃烧的温度为40℃),然后迅速将活塞下压,可以观察到的现象为;冷却至原来温度时,松开手,活塞最终将回到刻度处,试回答白磷燃烧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课堂感悟】15 第2课时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学习目标】1.通过阅读教材知道空气各成分的主要用途:2.了解典型空气污染物的来源和危害,及减少空气污染物的措施,树立爱护环境的观念。【自主学习】阅读教材P28—30,完成下题。1.氧气的用途主要是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2.由于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因此常用作____________3.稀有气体一般不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在空气中的含量________,但稀有气体有广泛的用途。由于稀有气体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因此常用作___________。稀有气体通电时____________________,可用于制成多种电光源。4.空气的保护:1)排放到空气中的有害物质分为和。有害气体有,它们来自于2)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暂定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臭氧,二氧化碳不列入空气污染指数项目。3)保护措施有:。【共同建构】活动一:“在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中”,集气瓶内剩余的气体主要是氮气,结合实验和日常生活经验讨论?1.燃烧着的红磷熄灭了,这种现象说明氮气能不能支持燃烧?2.集气瓶内水面上升一定的高度后,还能继续上升吗?这种现象能不能说明氮气不易溶于水?【典型例题】例1.电工师傅使用的“验电笔”中常充一种气体,此气体通电时会发光,它是()A.氧气B..氮气C.空气D.氖气例2.2001年是不平凡的一年,中国正式加入了WTO,并赢得了2008年第29届夏季奥运会的举办权。为向世界展现一个新形象,某学校同学提出于下列环保建议:①开发新能源,减少矿物燃料的燃烧,②开发生产无汞电池;③提倡使用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和塑料袋;④提倡使用手帕,减少餐巾纸的使用;⑤分类回收垃圾。其中你认为可以采纳的是()A.①③⑤B.①②③⑤C.①②④⑤D.①②③④⑤【当堂演练】1.排放到空气中的有害物质,大致可分为()A.一类B.两类C.三类D.四类2.造成大气污染的有害气体是()A.氮气、氧气B.稀有气体、二氧化碳C.一氧化碳、二氧化硫D.氮气、二氧化碳3.下列情况一般不造成空气污染的是()A.煤燃烧生成的烟B.汽车排气生成的烟雾C.人呼出的二氧化碳D.放鞭炮产生的烟雾4.氧气是我们身边常见的物质,下列有关氧气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氧气具有可燃性B.氧气能供动植物呼吸16 C.氧气能支持燃烧D.某些物质在空气中不能燃烧,但在氧气中能燃烧【课后提高】1.下列造成空气污染的物质不是由化学变化产生的是()A.焚烧垃圾产生大量的烟尘B.建筑施工时飞扬起的沙尘C.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气体D.汽车行驶排放出的尾气2.搜救人员克服严重的高原反应等困难,全力展开搜救。吸氧是克服高原反应的方法之一,吸氧可以帮助搜救人员的高原反应的原因是()A.氧气可供呼吸B.氧气可以燃烧C.氧气可以支持燃烧D.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无毒气体3.下列物质的用途,是利用物理性质的是()A.氧气用于炼钢B.稀有气体用作保护气C.氮气用于制造化肥D.稀有气体用于电光源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空气的成分是固定不变的B空气中含量最少的气体是稀有气体C氮气在焊接金属时能够作保护气是因它的性质不活泼D稀有气体的性质非常稳定,和其他物质都不能发生化学反应。5.下列物质排放到空气中,不会使空气受到污染的是()A.燃烧煤和石油产生的废气B.化工厂排放的烟尘C.机动车辆排放的尾气D.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后产生的气体6.下表是某城市空气质量每周公报的部分内容。下列情况对表中空气质量指标不会产生影响的是()项目空气污染指数空气质量级别空气质量描述总悬浮颗粒52二氧化硫7Ⅱ良二氧化氮24A.焚烧垃圾B.用煤和石油产品作燃料C.太阳能的利用D.排放的尾气【思维拓展】下图所示装置可用来粗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1)先关闭活塞,把螺旋状的铜丝在酒精灯上烧热后,迅速插入试管,接触试管底部的一小块白磷,同时塞紧单孔塞,观察到的现象是。(2)待试管冷却后,打开弹簧夹,观察到的现象是,产生该现象的原因是。(3)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a.白磷在试管中燃烧,消耗了气体,b.白磷在试管中未能全部燃烧,说明了17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c.未冷却到室温,就打开弹簧夹,测出的结果如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课堂感悟】18 课题2氧气第1课时氧气的性质【学习目标】1.认识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2.能够区分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3.培养学生观察、思维和动手实验的能力;4.学习从具体到抽象、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方法。【自主学习】1.氧气物理性质:阅读教材P33页,并结合实际,你能得出氧气有哪些物理性质?颜色气味状态密度溶解性2.氧气的检验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共同建构】活动一:探究氧气的化学性质1、氧气的检验: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氧气瓶中,现象,把燃着的木条伸入氧气瓶中,现象,这说明,所以可以用检验氧气。2、硫的燃烧反应物的名反应物的在空气中燃在氧气中燃烧生成物色文字表达式及化学方称色态烧的现象的现象态程式硫磺、氧气3、木炭在氧气中的燃烧反应物的名反应物的在空气中燃在氧气中燃烧生成物色文字表达式及化学方称色态烧的现象的现象态程式木炭、氧气4、镁条在空气中的燃烧反应物的反应物的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生成物色文字表达式及化学方名称色态态程式镁条、空气5、铁丝在氧气中的燃烧反应物的名反应物的色在空气中燃在氧气中燃生成物色文字表达式及化学方称态烧的现象烧的现象态程式铁丝、氧气活动二:交流讨论(!)碳在空气中与在氧气中燃烧现象是否相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9 (2)现有一瓶收集的气体,如何检验它是不是氧气?想一想:有一瓶氧气如何检验是否收集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硫燃烧实验时,瓶底应放少量的水,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做铁燃烧这个实验时,为了实验成功,铁丝上系一根火柴棒,为什么?还需要将铁丝绕成螺旋状,为什么?底部应放少量的水或铺一层细纱,为什么?小结:1.能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的物质——碳、硫、磷、镁、蜡烛、酒精、天然气等。2.一些不能在空气中燃烧的物质——铁、铜等(能在氧气中燃烧)。说明氧气的化学性质,许多物质能够在氧气中燃烧放出热量,它能___________________,具有助燃性,此外,它具有氧化性,属于氧化剂。【典型例题】例.在“氧气的制取和性质”实验中,某同学取一段纱窗网上的铁丝,在自己收集的氧气中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结果没有观察到“火星四射”的现象。造成此现象的原因不可能是()A.收集到的氧气太少或纯度太低B.铁丝生锈C.集气瓶底部没有铺一层细沙D.铁丝的温度未达到找火点【当堂演练】1.下列物质中不能在氧气里燃烧的是()A.氮气B.焦炭C.硫黄D.天然气2.下列物质在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反应,集气瓶底要预先留少量水或铺一层细沙的是()A.木炭B.红磷C.铁丝D.硫磺3.下列有关氧气说法错.误.的是()A.用带火星的木条可以检验氧气B.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生成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C.鱼类能在水中生活,证明氧气易溶于水D.铁丝能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溅,产生黑色固体4.氧气的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A.密度比空气大B.能支持燃烧C.不易溶于水D.无色无味5.白磷可以制烟雾弹的原因是,反应的表达式。6.下列变化,a.红磷在空气中燃烧b.铁丝在氧气中燃烧c.木炭在氧气中燃烧d.蜡烛在氧气中燃烧e.硫在氧气中燃烧。根据以上变化将符合下列情况的序号填在横线上⑴发出白光_________⑵有大量白烟生成_________⑶有水雾产生_______⑷有黑色固体生成_________(5)有气体生成_______20 【课后提高】1.下列关于氧气的说法正确的是()A.氧气能支持燃烧,可作燃料B.氧气能跟所有物质发生氧化反应C.水中的生物能依靠微溶于水中的氧气而生存D.带火星的木条一定能在含有氧气的集气瓶中燃烧2.下列有关氧气的用途是利用氧气可以支持燃烧并放出热量的性质的是()①气焊②动植物呼吸③医疗④潜水⑤宇航A.①②③B.①⑤C.①③④⑤D.①②③④⑤3.下列关于燃烧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A.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的火焰B.红磷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C.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D.铁丝在空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4.(如图1)所示装置,有洗气、储气等用途,在医院给病人输氧气时,也利用了类似的装置,并在装置中盛放大约半瓶蒸馏水。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b导管连接供给氧气的钢瓶B.a导管连接病人吸氧气的塑胶管C.该装置可用来观察是否有氧气输出图1D.该装置不能用来观察输出氧气的速度5.下列不属于氧气用途的是()A.潜水B.急救C.灭火D.气焊6.据报道,科学家发明了一种“月球制氧机”,这种“月球制氧机”可利用聚焦太阳能产生的高温加热月球土壤,制得氧气。据此可推测月球土壤中一定含有()A.氧化物B.氧气C.水D.氧元素7.A、B、C、D四种物质。A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气体;B在A中燃烧很旺,产生明亮的蓝紫色火焰,且生成刺激性气味的气体C;将燃着的火柴伸入D的集气瓶中,火焰立即熄灭,且D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由此推断:A是B是C是D是。【思维拓展】(实验分析题)如图是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回答下列问题:1)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铁丝绕成螺旋状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⑶实验开始时先点燃火柴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⑷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⑸若将氧气换成空气,则该反应__________进行(填“能”或“不能”).21 ⑹该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①可燃物在氧气中燃烧通常比在空气中____________;②在空气中______(填“易”或“不易”)燃烧的物质,在氧气中却______________。【课堂感悟】22 第2课时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学习目标】1.理解掌握化合反应、氧化反应。2.培养学生学会运用比较概括等的方法。【自主学习】1.请你写出表示C、S、Fe在O2中燃烧的化学表达式及蜡烛燃烧的文字表达式。2.阅读教材P35完成下面内容化合反应:氧化反应:【共同建构】活动一:C、S、Fe燃烧三个反应有何共同特征?分别从一下几个方面考虑:是否生成新物质的角度;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种类角度;反应物组成、生成物组成的角度。相同点归类都有新物质生成由种物质生成种物质物质与发生的反应活动二:交流讨论(1)判断化合反应的关键是什么?强调反应物还是生成物的数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判断氧化反应的关键是什么?是否强调生成物的数量?蜡烛燃烧是氧化反应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有O2参加的反应是否为氧化反应?没有O2参加的反应就不是氧化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什么是氧化性?它是化学性质还是物理性质?具有氧化性最常见的物质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什么是缓慢氧化?在生活中有哪些缓慢氧化的例子?请举例。小结:1、化合反应:。“多变一”,强调“生成物的数量”,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之一。2、氧化反应:(“氧”指氧元素,包括氧气,但不专23 指氧气),强调“反应物,对生成物的数量无要求”,不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之一。【典型例题】例题。下列对缓慢氧化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面包发霉是缓慢氧化B.食品采用真空包装可以减慢食品变质C.缓慢氧化一般都发热D.蜡烛燃烧也是缓慢氧化【当堂演练】1.下列操作中,可以鉴别空气、氧气和二氧化碳三瓶气体的是()A.观察气体的颜色B.闻气体的味道C.插入燃着的木条D.倒入澄清的石灰水2.下列物质在氧气中充分燃烧后,能生成白色固体的是()A.氢气B.酒精C.铁丝D.红磷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化合反应一定是氧化反应B.物质与氧气的反应都是化合反应C.物质跟氧气的反应才叫做氧化反应D.物质跟氧气只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既是化合反应又是氧化反应4.下列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主要现象及所属反应类型正确的是()A.硫—黄色火焰—氧化反应B.红磷—蓝色火焰—化合反应C.镁—耀眼白光—氧化反应D.蜡烛—黄色火焰—化合反应5.下列变化过程不属于缓慢氧化的是()A.食物腐烂B.光合作用C.呼吸作用D.铁钉生锈6.对知识的归纳和整理是学习化学的重要的方法,现有四个反应的表达式:点燃点燃①硫+氧气二氧化硫②碳+氧气二氧化碳点燃③铁+氧气四氧化三铁④铜+氧气+水碱式碳酸铜(1)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数.量.来看,它们的共同点是,这类反属于反应,另写一个也符合这个反应特点的化学反应表达式(2)蜡烛的主要成分是石蜡,它燃烧的表达式石蜡+氧气点燃二氧化碳+水,该反应与上述四个反应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它们可以归纳为同一类的反应,即。【课后提高】1.氧气是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它跟其他物质发生的化学反应()A.都是氧化反应B.都是化合反应C.都有、发光、、放热、火焰2.下列叙述中,属于氧气化学性质的是()。A.无色无味气体B.常温下为气体C.液氧为淡蓝色D.氧气能支持燃烧,供给呼吸3.氧气是人类维持生命不可缺少的物质。下列关于氧气的叙述错误的是()A.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B.舍勒是最早制的氧气的科学家之一C.氧气是一种可燃性气体D.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24 4.蒸馏水不能用来养鱼,因为蒸馏水中含有较少的()A.氧元素B.氧原子C.氧分子D.氢元素5.某一容器中盛有液态空气,当打开容器盖后立即将一根燃着的木条置于容器口上方可观察的现象是()A.木条燃烧更旺B.木条熄灭C.木条燃烧无变化D.木条先熄灭,后又燃烧6.下列各组概念中,在物质分类里后者从属前者的是()A.化合物、氧化物B.混合物单质C.化合物、纯净物D.氧化物、含氧化合物7.将燃着的木条放入一集气瓶中,燃着的木条熄灭,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A.集气瓶中的气体可能是二氧化碳B.集气瓶中的气体可能是空气C.集气瓶中的气体一定是氧气D.集气瓶中的气体一定是氮气8.下列关于物质燃烧的现象描述正确的是()A.磷在空气中燃烧冒出大量的白烟。B.把木炭放入氧气中,木炭立即燃烧,发出白光。C.硫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而镁在空气中燃烧产生白色火焰。D.蜡烛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集气瓶内壁有水珠。【思维拓展】某校化学兴趣小组同学在阅读资料时发现,18世纪末,法国科学家拉瓦锡曾经做了这样一个实验:让水蒸气通过一根烧红的枪管,生成一种气体。同学们对这个实验很感兴趣:难道红热的铁能与水蒸气反应?生成的气体又是什么呢?带着这些疑问,他们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装置进行探究。(1)已知试管内湿棉花不参加化学反应,它的作用是(2)若干燥从a导管出来的气体,应从(选填“b”或“c”)端管口通入。(3)对化学变化过程中生成的气体同学们有以下猜想:猜想一:生成的气体可能是氢气。猜想二:生成的气体可能是(4)请你对猜想二进行探究:操作方法现象结论【课堂感悟】25 课题3氧气的制取第1课时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及催化剂【学习目标】1.通过阅读教材知道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2.通过实验探究得出催化剂的概念并正确理解概念(一变两不变)【自主学习】阅读教材P37—38,完成下列问题1.写出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的文字表达式: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催化剂是能够________其他物质的反应速度,而本身的_______和___________在反应前后都没有改变的物质。催化剂在反应中所起的作用叫_______________。3.分解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共同建构】活动一:观察制取氧气的药品1.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药品名称、化学式和色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别用化学符号写出反应原理其中最绿色环保的反应原理是:活动二:阅读教材P37实验2—5,讨论并完成下题。1.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仪器有,选择其装置的条件为收集装置仪器有选择其装置的条件为。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步骤为。实验完毕后,一定要先后以免。活动三:实验探究“分解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反应中二氧化锰的作用”1.实验(1):木条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常温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复燃。2.实验(2):在室温下加入了少量的黑色粉末后,木条_________________说明____________。3.实验(3):当实验(2)反应后,小心过滤,得出过滤物,洗涤、烘干后称量,发现它的质量_______改变。当把过滤物再次加入到过氧化氢溶液中,仍可以____________________。结论:黑色粉末二氧化锰能________其他物质的反应速度,而本身的________和___________都不发生改变的物质。所以可以作__________。活动四:学生讨论“根据催化剂的定义,要证明一种物质在反应中是不是起了催化作用,应该证明几个方面?催化剂产物的质量有无影响?“26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典型例题】例1.现有以下仪器,请按要求完成下列各问题1)指出序号仪器名称①______③_______⑤______⑥_______⑦________2)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所需要的仪器序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应文字表达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属于_____________反应。3)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所需要的仪器序号有________________,但还需要一种用品________。缺少该物质后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反应符号表达式为______________。例2.某兴趣小组同学设计以下实验探究红砖粉对过氧化氢溶液分解能否起催化作用。(1)分别将带火星的木条置于A、B试管口,在称量1g红砖粉加入到A试管中。(2)分别将带火星的木条置于A、B试管口,A木条复燃,B木条无变化。(3)反应结束后,将A中混合物过滤、洗涤、烘干得到滤渣。(4)观察滤渣的状态和颜色。(5)称量滤渣为1g。(6)将滤渣加入到B试管中,伸入带火星的木条,木条复燃。请回答:①分析步骤(2)的实验现象,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若省略步骤(4),能否达到实验目的_______(是或否),若省略步骤(5),能否达到实验目的_______(是或否),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设计步骤(6)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当堂演练】1.下列变化中,属于分解反应的是()。A.铁在氧气中燃烧B.加热过氧化氢C.蜡烛燃烧D.加热高锰酸钾2.下列变化不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用液态空气制氧气B.加热氧化汞制氧气C.加热氯酸钾制氧气D.绿色植物光合作用3.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①质量变少;②质量不变;③化学性质改变;④化学性质不变;⑤二氧化锰可以作为各种化学反应的催化剂。在上述说法中正确的是()。A.①和③B.②和④C.②④和⑤D.②和③4.下列反应中,不属于分解反应也不属于化合反应的是()。27 A.碳酸钙加热氧化钙+二氧化碳B.木炭+氧气点燃二氧化碳C.甲烷+氧气点燃二氧化碳+水D.氯酸钾加热氯化钾+氧气【课后提高】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发生的反应叫化合反应B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的反应叫分解C分解反应均需要加热,化合反应增均需要点燃D石蜡燃烧既不是化合反应,又不是分解反应。2.将过氧化氢与二氧化锰混合可得到一种气体,关于这种气体性质的叙述正确的是()A它是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物质B它是具轻微刺激性气味的气体C它可以燃烧D它可以溶于水3.下列对催化剂描述正确的是()A.任何化学反应都需要催化剂B.催化剂在反应前后本身的质量发生了变化C.只有分解反应才需要催化剂D.某些化学反应可以有多种催化剂4.对资料或实验证据的分析是否正确,直接关系到科学探究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下图为实验室用等质量的高锰酸钾和氯酸钾(另加少量的二氧化锰),分别制取氧气的数据分析示意图。下列依据图示信息所得出的分析正确的是()A.同时开始加热,先收集到氧气的是氯酸钾B.用相同容积的试管制取较多量的氧气时,宜选择氯酸钾为原料C.加入少量的二氧化锰使氯酸钾产生的氧气质量增加D.反应时间较长的是高锰酸钾【思维拓展】被称为“生命之源”的水(H2O)和被称为“绿色氧化剂”的双氧水(H2O2),通常情况下均为无色液体。在化学实验开放日,实验小组的同学用下面的方法鉴别水和双氧水两瓶无色液体,请填写有关内容:(24分)(1)B试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如何验证B试管中产生的气体(写出操作步骤、实验现象和结论)?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①将等体积的两种无色液体分别加入A、B两个试A试管中无A试管中的无色液管中。明显现象体是:②分别向A、B两试管中同时加入等质量(少量)B试管中有;的二氧化锰,观察现象。气泡产生B试管中的无色液MnO2体是:;AB【课堂感悟】28 第2课时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学习目标】1.知道实验室制气体的装置分为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两部分,会简单选择合适的发生装置z收集装置;2.熟悉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步骤和注意事项。【自主学习】1.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常用药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2.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回顾实验室制取氧气的相关信息,填空。反应物的状态反应条件密度比空气的大溶解性及是否与或小水反应氧气高锰酸钾__________________密度____于空气________溶于水过氧化氢溶液_______氧气的制取装置确定气体发高锰酸钾制氧气的发生装置_______生装置图过氧化氢制氧气的发生装置_______AB气体收集装置收集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图CDE【共同建构】活动一:学生讨论。1.制取气体发生装置主要考虑因素a、_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若药品为固态,且反应需要加热,则选择装置_________,若药品为固体与液体或液体与液体,不需加热,则选择装置__________。2.收集装置主要考虑因素a、_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气体密度比空气小,则可使用向下排空气法(如图_______)若气体密度比空气大,则可使用向上排空气法(如图_______)若气体难溶于水且不与水反应,则可用排水法(如图_______)检验氧气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验满氧气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活动二:阅读教材P45,讨论。1.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试管口为什么略向下倾斜?防止______________________试管口为什么要放一团棉花?防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加热时应先_________,然后用_____焰加热,并将灯焰集中在_______部位。2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当出现________________时开始收集,收集完毕后,应先________后_______________。【典型例题】例实验室制取气体,应根据确定发生装置。根据收集装置。如用加热高锰酸钾制取并收集氧气,所选仪器和装置的编号为29 用过氧化氢溶液与2克二氧化锰制取氧气,所选仪器和装置的编号为__________________反应一段时间后,容器中二氧化锰的质量为。若实验室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氧气,若忘记加二氧化锰后果为。用无水醋酸钠和碱石灰固体混合加热制甲烷(甲烷密度比空气小,难溶于水),所选仪器和装置的编号为【当堂演练】1.氨气(NH3)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极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在实验室中,收集氨气的方法是()A.排水法B.向下排空气法C.向上排空气法D.都行AB2.实验室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加热制氧气的操作步骤如下,正确的是()(1)点燃酒精灯给试管加热(2)将药品装入试管中(3)用排水法收集氧气(4)检查装置的气密性(5)熄灭酒精灯,停止加热(6)将导管移出水面(7)用带导管的橡皮塞塞紧,固定在铁架台上A.(2)(7)(4)(1)(3)(5)(6)B.(4)(2)(7)(!)(3)(5)(6)C.(4)(2)(7)(!)(3)(6)(5)D.(2)(4)(7)(!)(3)(6)(5)3.过氧化氢溶液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的条件下能迅速产生氧气。回答下列问题:⑴制氧气的发生装置选择B图,此装置有何错误?,过氧化氢制备氧气的化学反应符号表达式;⑵填写仪器名称①②,要收集一瓶纯净的氧气应选择上图中的装置(填字母)⑶某同学在观察到水槽内导管口有气泡时,开始用E装置收集氧气,过一断时间后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瓶口、瓶中、瓶底,都未见木条复燃。其原因是。⑷若实验时用此法代替高锰酸钾加热制氧气,优点是(填序号)A.环保B.不需加热C.需加热⑸装置B中反应剧烈,据此提出实验安全注意事项是(填序号)A.控制液体的滴加速度B.用体积小的集气瓶C.加热反应物30 【课后提高】1.根据下表中列出的几种常见的气体和空气的性质,可知其中既能用排水法又能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的是()项目空气甲烷二氧化硫氨气氯化氢0℃、101kPa时的密度1.290.722.860.771.63(g/L)20℃、101kPa时1体积水/0.03340680500中溶解气体的体积A、甲烷B、二氧化硫C、氨气D、氯化氢2.某气体易溶于水,且比空气密度小,在实验室用两种固体药品混合加热制取该气体。若用这种气体与高锰酸钾制氧气相比较,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收集这种气体的方法与氧气相同B.可用排水法收集C.可用制氧气的装置来制该气体D.这种气体的性质与氧气相同3.过氧化氢溶液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的条件下能迅速产生氧气。回答下列问题:⑴制氧气的发生装置选择以下B图,此装置有何错误?,过氧化氢制氧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填写仪器名称①②,要收集一瓶纯净的氧气应选择下图中的装置(填字母)⑶某同学在观察到水槽内导管口有气泡时,开始用E装置收集氧气,过一断时间后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瓶口、瓶中、瓶底,都未见木条复燃。其原因是。⑷若实验时用此法代替高锰酸钾加热制氧气,优点是(填序号)A.环保B.不需加热C.需加热⑸装置B中反应剧烈,据此提出实验安全注意事项是(填序号)A.控制液体的滴加速度B.用体积小的集气瓶C.加热反应物【思维拓展】通过一段时间的化学学习,你已经掌握了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有关规律,以下是老师提供的一些实验装置。请结合下图回答问题:31 (1)写出图中标号的仪器名称:a;b。(2)下面四种途径都可以得到氧气:写出实验室中通过甲、乙两种途径制取氧气的反应表达式: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现实验室使用乙方案来制取氧气,气体发生装置应选择_______,若要收集到更纯净的氧气,收集装置为________;,实验完毕,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用装置C收集的氧气不纯,其原因可能是(请写两种原因):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在学生实验课上,实验课上,小林用高锰酸钾制取并收集了一瓶氧气,呈浅红色,在做细铁丝燃烧实验时,未见细铁丝燃烧。而小红异常兴奋,实验成功了,但实验结束后,拿了集气瓶怯生生地走到了老师旁,说:我的集气瓶碎了。分析两位同学实验操作中出现的问题。小林: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化学实验的绿色化就是以绿色化学的理念和原则来指导实验工作。从实现原料和反应过程的绿色化考虑,你认为在中学化学实验室中,甲、乙、丙三种制取氧气的途径中,________(填“甲”、“乙”或“丙”)途径更体现化学实验的绿色化追求。(6)实验室用无水醋酸钠固体和固体碱石灰反应混合加热来制取甲烷气体。甲烷的密度比空气小,不溶于水。选用_____装置制备甲烷,收集气体时可选用_______或_______。(填字母编号)【课堂感悟】32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1分子和原子第1课时分子【学习目标】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2.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3.培养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自主学习】阅读教材P48-50,完成下列各题:1.物质是可分的,都是由微小的______构成,而分子是其中的一种,如:水是由__________构成的,二氧化碳是由___________构成的。2.分子是的最小粒子;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____________;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___________。3.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分子在不停地____________;分子之间存在着___________。温度越高,分子的热运动(填“越快”或“越慢”)。【共同建构】情景体验:在花园外就能闻到花香,晾晒的衣服不久就会变干,盛放在敞口容器里的水,在常温下会逐渐减少,如果受热会减少得更快。你知道为什么吗?活动一:探究:物质构成的奥秘情景:盛放在敞口容器里的水,在常温下会逐渐减少。实验:品红在水中的扩散(现象)探究成果:物质是由微小的构成,如、等。活动二:探究:构成物质粒子的特点—261.科学事实:一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kg,21一滴水(以20滴水为1mL计)中约有1.67×10个水分子探究成果一:分子具有特点。2.活动与探究:浓氨水与酚酞的实验探究向盛有约40mL蒸馏水的烧杯中加入5~6滴酚酞溶液,分装于两个相同烧杯,如图设计进行实验,放置几分钟:实验现象:提出问题:是什么导致出现这样的颜色改变?这说明了分子的什么特性?猜想与假设:(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设计实验方案及探究:实验步骤(可图示)实验现象结论33 实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评价与反思:怎样进行某些实验现象的探究,如何提出各种猜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探究成果二:分子具有特点。拓展:在受热的情况下,分子能量增大,运动速率加快。所以水受热时蒸发会加快,品红在热水中扩散的速率会加快。3.实验探究:50mL水与50mL酒精的混合实验现象:混合后液体体积100mL(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探究成果三:分子具有特点。拓展:温度升高,粒子间隔变大;压强增大,粒子间隔变小。活动三:理解分子的定义分析要点:物理变化中,;化学变化中,。定义分子:。【典型例题】判断以下现象主要是由分子的哪条性质解释?(填序号)A.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B.分子在不断运动C.分子之间有间隙21(1)闻到花香(2)一滴水约含1.67×10个水分子(3)品红扩散(4)100克水的体积比100克水蒸气体积小很多(5)衣服晒干(6)糖溶于水(7)热胀冷缩(8)氨水挥发(9)10毫升水和10毫升酒精混合后体积小于20毫升(10)干冰升华【当堂演练】1.回答以下问题:(1)物质三态的体积为何不一样?为什么气体容易压缩,液体、固体不容易压缩?(2)物体为何都有热胀冷缩现象?2.用分子的知识解释:酒精挥发和酒精燃烧的本质区别【课后提高】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1)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最小粒子。()(2)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因此水具有氢气和氧气的性质。()34 (3)水蒸发变成水蒸气时,水分子不变。()(4)过氧化氢(H2O2)的化学性质由氢气分子和氧气分子共同保持。()2.如右图所示:在一注射器内,盛一定量的红棕色气体,现将活塞由A处推至B处时,看到的现象是,活塞在外力的作用下能由A处推至B处说明了。(注:压缩时气体不发生化学反应)3.右图是在显微镜下苯分子照片图,从图中你能获得的信息是:()A.物质确实是由微小粒子构成的B.分子是用肉眼是看得见的C.分子之间存在间隔D.分子是静止的,不运动的4.“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梅花》王安石)诗人在远处就能闻到淡淡的梅花香味的原因是()A.分子很小B.分子是可分的C.分子之间有间隔D.分子在不断运动5.下列对一些事实的解释错误的是事实解释A电解水分子的大小发生改变B酒香不怕巷子深分子不断的运动C温度计中汞柱受热上升汞原子的体积变大D加热氧化汞得到汞和氧气分子发生改变6.下列运动中,能表明分子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的是()A.香水瓶打开后,过一会儿屋内闻到香味B.无数雨滴从空中落下C.扫地时,看到空中飞舞的尘埃D.导体中自由电荷发生定向移动形成电流7.在一只透明的玻璃杯中装入半杯水,投入一块水果糖,立即在液面处画上记号,想一想,过一会儿有什么现象发生?由此现象可以得到哪些结论?8.为什么乒乓球会变瘪?有什么方法可以让他恢复原状?如果破了,还能用同样的方法恢复原状吗?【思维拓展】某同学在家做了一个实验:在一个玻璃容器中加入100mL的水,向水中放人一块糖,在外壁沿液面画一条水平线,过一会儿发现糖块不见了,液面比原来水平线降低了。通过这一现象,请你推测分子有哪些性质?请你重新设计一个实验进行探究【课堂感悟】35 第2课时原子【学习目标】1.了解分子、原子的区别,并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化学现象;2.学会用想象、类比、分析、归纳等方法处理加工信息;【自主学习】阅读教材P49-51,完成下列各题:1.构成物质的微小粒子有____和____等,如:氧气是由_____构成的,铁是由_____构成的。2.分子是由________构成的。如:氧分子是由__________构成的,二氧化碳分子是由___________构成的,水分子是由___________构成的。3.回顾教材中分子分解示意图,在水分解过程中,最小的粒子是________。从示意图中可以看出,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是:在化学变化中,分子________,而原子________。4.原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最小粒子。【共同建构】活动一:探究:化学变化中的分子、原子的变化情况讨论:氢气与氯气的反应:在该变化中,___分成更小的粒子—_____,_____又重新组合成新的__________。分析:(1)在化学变化中,_____分成更小的粒子—______,_____又重新组合成新的_______。(2)在化学变化中,发生变化的是_________,________没有发生变化。探究结论:原子的定义:原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举一反三:氧化汞分解的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活动二:物质的微观构成情况:由分子直接构成的物质: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典型例题】化学称“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的根据是()A.原子的质量很小B.原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C.原子的体积很小D.原子在化学反应前后的种类、数目不变【当堂演练】1.下列物质中,直接由原子构成的是()A.水B.水银C.二氧化碳D.氧气2.下列描述正确的是()A.固态物质的分子之间无间隔B.液态物质的分子不运动C.化学变化中分子和原子都发生了变化D.物理变化中分子和原子都不发生变化3.分子是保持物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中的最小粒子。其中可以相互结合构成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原子,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是。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空气是由空气分子组成的,因此,空气是纯净物B.空气中的氢气、氧气一经混合,其化学性质均已改变C.同种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不同种原子不能结合成分子D.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课后提高】36 1.下列不同物质的微观粒子示意图中,表示混合物的是,表示纯净物的是,表示化合物的是,表示单质的是,可以表示氧化物的是。2.下列物质中含有氧分子的是()A.二氧化碳B.二氧化硫C.液氧D.过氧化氢(H2O2)3.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B.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基本微粒C.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做单质D.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就是氧化物4.下图为水分解过程的微观示意图:ABCD其中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表示水分解过程中不能再分的粒子是。5.以下物质:(1)矿泉水(2)干冰(固态二氧化碳)(3)双氧水(4)液氧(5)高锰酸钾受热分解后剩余的固体(6)五氧化二磷(7)海水(8)氢气(9)氯酸钾(10)水银其中属于混合物的是:;属于纯净物的是:;属于单质的是:;属于化合物的是:;属于氧化物的是:;6.科学研究发现:氮气不活泼,在3000℃时仅有0.1%的分子分裂。在0℃常压下,向密闭容器M中充入一定量的氮气,而后升高温度(不超过3000℃,压强不变),若该密闭容器的体积增大了一倍,则M内分子变化的示意图合理的是()7.20世纪60年代,就有人预言可能存在由4个氧原子组成的氧分子(O4),但一直没有得到证实。最近,意大利一所大学的科学家使用普通氧分子和带正电的氧离子制造出了这种新型氧分子,并用质谱仪探测到了它的存在。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O4是一种新型的化合物B.一个O4分子中含有2个O2分子C.O4和O2的性质完全相同D.O4和O2混合形成的是混合物【思维拓展】举例说明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37 【课堂感悟】38 课题2原子的结构第1课时原子的构成【学习目标】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电子构成的;2.构成原子的粒子间的关系。3.理解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自主学习】阅读教材P53,完成下列各题:1.原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中的最小粒子,它一般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种微粒构成(注意:氢原子由______、_________构成)2.质子带________电,电子带_______电,中子__________。3.质子和中子构成______________,原子质量主要集中在__________________【共同建构】活动一:探究:原子的构成20世纪初,卢瑟福为了探索原子的内部结构,曾用a粒子轰击金铂,结果发现:①大多数a粒子能穿透金铂而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②少部分a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方向;③极少数a粒子被反弹回来。大家知道这是为什么吗?问题探究:原子的结构究竟是怎样的?(1)为什么大多数a粒子能穿过金铂而不受阻碍呢?原子是不是实心的球体呢?(2)有的a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方向;原因是什么呢?(3)被弹回来的a粒子是怎么回事?猜想与假设:(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论: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构成。反思:原子很小,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但它还可以再分为原子核和核外电子。那么原子核也可以再分吗?分析引导: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就是利用了原子核裂变时产生的巨大能量,这说明原子核还能再分。科学家们通过研究认为:原子是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所以原子核带正电,我们把原子核所带的电荷叫核电荷,它的数目与质子数相等。【典型例题】下列有关原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原子都是由质子、中子和核外电子构成的B.原子的类别是由原子核内的质子数所决定的C.原子中不存在带电微粒,因而整个原子不显电性D.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质子和电子上【当堂演练】1.1999年度诺贝化学奖获得者艾哈迈德·泽维尔开创了“飞秒化学”领域,使运用激光光谱技术观测化学反应时分子中原子的运动成为可能。你认为该技术不能观察39 的是()A.化学变化中反应物分子的分解.B.反应中原子的运动C.化学变化中生成物分子的形成D.原子核的内部结构.2.我国在2007年发射了一颗绕月探测卫星,其任务之一是寻找一种新能源—氦3,其原子核是由一个中子和两个质构成的,其原子核外电子数为()A.1B.2C.3D.43.在分子、原子、质子、中子、电子、原子核这些粒子中选择填空:(1)能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粒子是;(2)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是;(3)能直接构成物质的粒子是;(4)构成原子核的粒子是;(5)带正电的粒子是;(6)带负电的粒子是;(7)不带电的粒子是;(8)质量与氢原子质量近似相等的粒子是;(9)质量最小的的是;(10)在同一原子中数目相等的是。4.我国已于2007年发射绕月飞行的探测卫星——“嫦娥一号”。人类探月的重要目的之一是勘察、获取地球上蕴藏量很小而月球上却极为丰富的核聚变燃料——“He-3”,解决地球能源危机。已知“C-13”是指原子核内有6个质子、7个中子的碳原子,则“He-3”所指的氦原子核内含有()A.3个质子,没有中子B.2个质子,1个中子C.1个质子,2个中子D.3个中子,没有质子【课后提高】1.中科院的全超导的“人造太阳”——托克马克核聚变试验装置的调试运行成功,使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处于世界前列。氘和氚是核聚变的原料(氘、氚原子核内都只有1个质子,但含不同数目的中子),聚变发生后,氘、氚原子核转变为氦原子核。根据以上叙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核聚变是化学变化B.氘原子和氚原子属于不同元素C.氘原子和氚原子是氢的两种同位素D.氘原子和氚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相同2.20l0年4月5日,科学家成功合成了第117号新元素,填补了第116号和118号元素之间的空缺。推测该元素为117号元素的依据是()A.中子数B.质子数C.电子数D中子数和质子数3.雄伟壮观的国家大剧院主体建筑表面安装了近2万块钛(Ti)金属板。已知Ti原子核内有22个质子,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4+A.Ti可以表示一个钛原子B.Ti核外有26个电子C.TiO2中含有氧分子D.CaTiO3属于金属氧化物4.下列化学用语既能表示一种元素,又能表示一个原子,还能表示一种物质的是()A.OB.ZnC.N2D.CO5.朝核问题引发了国际关注,核问题的关键是核能的如何利用。已知某种核原料的原子核中含有1个质子和2个中子,那么()A.该原子是一种氢原子B.该元素是金属元素C.该原子核外有3个电子D.该原子核带2个单位的正电荷6.人们为揭示原子结构的奥秘,经历了漫长的探究过程。1897年汤姆生发现电子并提出类似“西瓜”的原子模型;1911年卢瑟福等人为探索原子的内部结构又进行了下面的实验:用一束带正电的、质量比电子大得多的高速运动的a粒子轰击金箔,发现:①大多数a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②一小部分a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方向;③有40 极少数a粒子被弹了回来。请你根据对原子结构的认识,分析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1)现象①:;(2)现象②:;(3)现象③:。【思维拓展】道尔顿的原子学说对化学的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它的原子学说中,包括以下三个论点:①原子是不能再分的粒子;②同种元素的原子的各种化学性质和质量都相同;③原子是微小的实心球体。而现代科学实验证明,同种元素的原子内部有相同的质子数和不一定相同的中子数。从现代的观点来看,你认为道尔顿的三个论断中,不确切的是【课堂感悟】41 第2课时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学习目标】1.知道原子核外的电子是分层排布的,知道原子结构的表示方法,会画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2.知道原子结构与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3.知道离子的形成过程,会用离子符号正确的表示离子。【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54-55,思考下列问题:1.核外电子是排布的。2.画出钠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并说明各部分表示的含义:①圆圈表示、②圆圈内+表示、③数字表示、④弧线表示、⑤弧线上的数字表示。(原子结构示意图中有五个要素)3.仔细研究1—18号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我们发现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特点是:第一层最多排个电子,第二层最多排个电子,第一层后排第二层,第二层后排第三层;最外层最多排个电子。4.原子的相对稳定结构是指:【共同建构】活动一:离子的形成我们进一步的探究发现: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的性质的关系元素种类最外层电子数得失电子趋势化学性质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对照原子结构示意图,思考:O与S、F与Cl两组元素的化学性质如何?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的数关系密切。而元素的种类是由原子的数决定的。思考:由于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的原子核外最外层没有达到稳定结构,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得电子,从而达到稳定结构。那么,得失电子的结果怎样呢?离子的形成资料:①钠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钠。②钠和氯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讨论:要趋向稳定结构的钠原子和氯原子该如何变化来达到稳定呢?达成共识后由两名同学上台表演氯化钠的形成过程。小结:1.离子的形成:原子→阳离子→带正电原子→阴离子→带2.离子:带电的或叫离子。带正电的离子叫;带负电的离子叫。3.离子符号⑴表示方法:在元素符号(或原子团)右上角表明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值在前,正、负号在后。离子带1个单位的正电荷或1个单位的负电荷时,“1”省略不写。如:阳离子:阴离子:⑵表示意义:表示离子(或一个离子),如:2+Mg——表示一个镁离子(一个镁离子带2个单位的正电荷)2+2Mg:表示两个镁离子(离子符号前面的化学系数表示离子的个数。)42 【典型例题】原子失去最外层电子或在最外层得到电子后,不发生变化的是()(1)元素种类(2)化学性质(3)相对原子质量(4)原子的电性(5)原子核(6)电子层数(7)最外层电子数A.(1)(3)(5)B.(2)(4)(6)(8)C.(2)(5)D.(1)(5)【当堂演练】1.在下列示意图表示的粒子中,属于原子的有(填序号,下同),属于阳离子的有,属于阴离子的有________,属于同种元素的为。2.元素周期表是我们学习化学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下表是元素周期表中1~18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我对它进行研究:(1)第11号元素名称是,它属于元素(填“金属”或“非金属”),它在化学反应中容易电子,它的离子符号为。(2)从上表中我还可以探究出以下规律:原子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3)研究表明:从第二周期从3号~9号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层数相同,核电荷数逐渐增大,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引力逐渐增大,故原子半径逐渐减小。我分析第三周期从11号~17号元素原子半径的变化规律是。【课后提高】1.我市发展将有六大特色,其中之一是“打造主城休闲避暑养生区和主城近郊最大的负氧离2-2-子库”。空气中氧分子得到电子就能形成负氧离子(如O2),O2与O2不相同的是()A.质子数B.电子数C.含氧原子个数D.相对原子质量之和2.某阳离子的结构示意图(右图所示)为则x的数值可能是()A.9B.10C.12D.173.下列物质由离子构成的是()A.铜B.氯化钠C.氧气D.金刚石43 4.下列有关分子、原子、离子说法正确的是()A.分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粒子B.一切原子的原子核都是由质子、中子构成的C.分子的质量总比原子质量大D.分子、原子、离子都能直接构成物质5.掌握化学用语是学好化学的关键。下列化学用语与所表述的意义相符合的是()+1A.H2O——1个水分子B.Na——1个钠离子3+C.3Fe——3个铁原子D.2H——2个氢元素6.下面是五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1)图中粒子共能表示种元素。A所表示的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周期。(2)图中表示的阳离子是(用离子符号表示),表示的阴离子是(用离子符号表示),二者形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为。【思维拓展】分析MgO的形成过程【课堂感悟】44 第3课时相对原子质量【学习目标】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学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自主学习】阅读教材P56,完成下列各题1.原子质量主要集中在__________________2.相对原子质量是怎样规定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在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中作出了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共同建构】活动一:问题探究:什么叫相对原子质量?提出问题:(1)原子那么小,它有没有质量?看书举例(2)为什么要引入“相对原子质量”这个概念?(3)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的实际质量有什么关系?原子虽小,但还是有质量的。但它们的质量数值太小,书写和使用都不方便,所以采用相对质量。国际上以一种C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其它原子与它相比较所得的比,作为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问:(1)我们用一个碳原子的1/12为标准,将它的相对质量规定为1,那么这个碳原子的相对质量为______(2)已知一个碳-12原子的质量为a,一个铁原子的质量为b,则铁的相对原子质量可表示为__________________原子的相对质量与原子的实际质量虽然不同,但不同原子的实际质量比与它们的相对质量比,值是一样的。反思:一个碳原子核内有6个质子,6个中子,而一个碳原子的相对质量也恰好是12,这是一种巧合,还是有某种联系。事实上,一个质子和一个中子质量大约相等,都约为一个碳原子质量的1/12,也就是说,一个质子的相对质量为1,一个中子的相对质量也为1.而6个质子,6个中子的相对质量总和为12,而电子质量太小,忽略不计,所以一个碳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2归纳:原子结构中的一些规律(学生记)(1)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2)质子数+中子数=相对原子质量(3)原子里质子数不同,原子种类也不同。(4)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5)并不是所有原子都有中子【典型例题】下列关于相对原子质量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碳原子质量的1/12;B.相对原子质量是原子的相对质量,是一个比值;C.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是“千克”;D.相对原子质量近似值为质子数和中子数之和【当堂演练】1.据英国《自然》杂质报道,科学家最近研制成了以锶原子做钟摆的“光格钟”。一种锶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88,质子数是38,则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45 2.原子核内有6个质子和6个中子的一个碳原子的质量为mkg,另一种元素的一个原子的质量为nkg,则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A.m/12nB.mn/12C.12n/mD.m/n3.据报道,上海某医院正研究用放射性碘治疗肿瘤,这种碘原子的核电荷数是53,相对原子质量是125,下列关于这种原子的说法错误的是()A.质子数是53B.核外电子数是53C.中子数是53D.质子数和中子数之和是1254.锂电池可用作心脏起搏器的电源。已知一种锂原子核内有3个质子和4个中子,则该锂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A.1B.3C.4D.7【课后提高】1.朝核问题引发了国际关注,核问题的关键是核能的如何利用。已知某种核原料的原子核中含有1个质子和2个中子,那么()A.该原子是一种氢原子B.该元素是金属元素C.该原子核外有3个电子D.该原子核带2个单位的正电荷2.原子失去最外层电子后,会改变的是()A.元素种类B.相对原子质量C.中子数D.化学性质3.关于钠离子和钠原子的认识不正确的是()A.它们的质子数相同B.它们的电子层数不同++C.Na比Na少一个电子D.Na的最外层是稳定结构4.下列粒子结构示意图中,表示阳离子的是【思维拓展】在下列示意图表示的粒子中,属于原子的有___(填序号,下同),属于阳离子的有____,属于同种元素的为_____。通过以上各图还可以总结出,原子和离子的区别在于:(1);(2);(3)【课堂感悟】46 课题3元素【学习目标】1.理解元素的概念,统一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2.知道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3.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元素和有关该元素的一些其他信息。【自主学习】阅读教材P59—P60,完成下列各题:1.元素是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总称。2.在地壳中含量相对较多的元素由高到低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___________,其次是________________而生物体内(包括人体)排在前三位的元素是______、_______、和_______。4.元素符号由1—2个字母组成。它们的大小写方式是_____________。5.元素符号都能表示两个意义。以元素符号Fe为例⑴(宏观)表示________⑵(微观)表示__________。某些符号还能表示第三个意义(金属元素或稀有气体或固态非金属),表示该元素的单质。如Fe还能表示⑶______________。6.元素周期表最初由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创立,是化学史上最重大的事件之一。在元素周期表中,横排叫做________,竖列叫做_________。原子序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元素的分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共同建构】活动一:问题探究:什么是元素?不同的元素通过什么来区别?1.观察、比较下表中两种碳原子和三种氢原子在结构上有何共同点?几种原子的构成原子名称质子数中子数相对原子质量碳6612碳6814氢101氢112氢1232.你能试着说说什么叫元素吗?(同桌交流)3.阅读课本,进一步理解元素的概念。填空:地壳中含量居前四位的元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生物细胞中居前四位的元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交流学习:1.讨论思考: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元素会不会发生变化呢?2.我们在看电视的时候,经常看到为健康劝人们“补铁”、“补钙”、“补锌”、“加碘”的广告,这里的“铁”、“钙”、“锌”、“碘”指的是什么?3.元素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47 原子元素区别联系活动二:元素符号阅读课本61-62页,完成下列问题:1、为什么要使用元素符号?国际上对元素符号是怎样规定的?2、识记课本62页常见的元素名称和符号。写一写记住了几个。3、书写元素符号时应注意什么?4、一个元素符号能表示几个涵义?5、元素可分为几类?你能通过元素名称确定氧、铁、硫、氦四种元素分别属于哪一类吗?思考交流:1、P、5P分别表示什么意义?活动三:元素周期表简介阅读课本62-63页,完成下列填空:1、元素周期表共有7个横行,18个纵行。每个横行叫做一个__________,每一个纵行叫做一个____________。2、元素周期表按元素原子核电荷数递增的顺序给元素编了号,叫做_________,________与元素原子核电荷数在数值上相同。【典型例题】1.下列对元素概念的说法正确的是()A.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B.相对原子质量相同的一类原子C.中子数相同的一类原子D.具有相同电子数的一类原子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和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所形成的化合物是()A.CaOB.Al2O3C.SiO2D.Fe3O43.中国志愿者王跃参加了人类首次模拟火星载人航天飞行试验。有探测资料表明,火星上存在丰富的镁资源。在元素周期表中,镁元素的某些信息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镁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12MgB.镁元素原子的核电荷数为12镁C.镁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1224.31D.镁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4.31【当堂演练】1.二氧化碳由碳、氧两种元素组成,这两种元素的本质区别是()48 A.质子数不同B.中子数不同C.电子数不同D.最外层电子数不同2.人们常说菠菜中富含铁质,这里所说“铁质”指的是()A.铁原子B.铁离子C.铁元素D.铁单质3.下列不能直接构成物质的粒子是A.电子B.离子C.原子D.分子4.与元素化学性质关系最密切的是()A.核外电子总数B.最外层电子数C.核内质子数D.相对原子质量5.化学中将众多原子划分为不同元素的依据是()A.原子核的大小B.核内中子数C.核电核数D.核外电子数6.地壳中各元素所占质量分数由小到大的顺序是()A.铁、铝、硅、氧B.铝、铁、硅、氧C.氧、硅、铝、铁D.硅、氧、铁、铝7.下列给出的元素符号中属于非金属元素的是()A.AgB.NaC.ND.Mg8.右图为元素周期表第三周期的局部。据此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它们都属于金属元素B.1个铝原子的质量是26.98g11Na12Mg13Al14SiC.硅元素的原子序数为l423.0024.3126.9828.09D.镁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49 【课后提高】181.O(质子数为8,相对原子质量18)是一种与普通氧原子有相同的核内质子数8的原子,它与普通氧原子的化学性质相同,在有机化学反应中常被用作示踪原子。18O与普通氧原子相比是()8A.相同的分子B.相同的原子C.相同的元素D.相同的单质2.下列关于分子和原子的说法正确的是()A.物质都是由原子构成的。B.分子由原子组成的C.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构成的D.水由水分子构成的3.下列概念含有宏观意义的是()A.原子B.分子C.电子D.元素4.元素在自然界分布并不均匀,如非洲多金矿、澳大利亚多铁矿、中国富产钨等,从整个地壳中元素含量的多少分析,最丰富的是()A.铝B.氧C.铁D.硅5.人体就是一座元素的“仓库”,地壳中存在的化学元素大多数在人体内都存在,其中人体所占质量分数最高的元素是()A、氧B、碳C、氢D、铁6.科学研究证实,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例如铁是由铁原子构成的。请你填写构成下列物质的微粒的名称。(1)体温计中的汞是由___________构成的。(2)支持燃烧的氧气是由___________构成的,(3)用于人工降雨的干冰是由__________________构成的(4)NaC1晶体由__________________构成的7.按要求写出符号的意义或填写适当的符号:(1)2个碳原子(2)硫元素(3)磷原子(4)8Mg(5)H;。8.用元素符号填写: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质子数最少的元素,水中含有的元素,氧化物中一定含有的元素,液态金属中含有的元素。9.现有A、B、C、D四种元素,已知A元素能形成密度最小的单质;B元素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C元素的单质在B元素的单质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D元素是目前应用最多的金属元素。(1)请写出上述四种元素的元素符号:ABCD(2)写出由A、B两种元素形成的两种化合物的名称;。(3)写出C的单质在B单质中燃烧的文字表达式。(4)D单质在B单质中燃烧的现象是;该反应与⑶中反应的类型都是50 10.(8分)元素周期律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下表是元素周期表的部分信息:1H2He氢氦3Li4Be5B6C7N8O9F10Ne锂铍硼碳氮氧氟氖llNa12Mg13A114Si15P16S17C118Ar钠镁铝硅磷硫氯氩19K20Ca……钾钙认真分析信息,回答:(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的符号是;(2)由8,20号元素组成化合物的化学符号;由17,19号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友情提示:书写化学符号时,通常金属元素写在前面,非金属元素写在后面)(3)上表中每一周期元素原子序数的变化规律是。11.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下表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内容,根据表中信息回答下列问题。ⅣAⅤAⅥAⅦA6C7N8O9F碳氮氧氟12.0114.0116.0019.0014Si1516S17Cl硅磷硫氯28.0930.9732.0635.45⑴硫元素的原子序数是,相对原子质量是。⑵第15号元素的符号是。⑶利用上表中的元素,写出一种分子构成与微粒模型“”相似的物质的化学符号。【思维拓展】若将铝、铁、氯、硅、氢、氧、锌、硫、磷、铜、氮、碳、银、钙等分成A和B两组,且A组中必须包括氧,应该如何分?试把分组结果用它们的元素符号表示出来:A组:;B组。【课堂感悟】51 第四单元自然界的水课题1爱护水资源【学习目标】1.了解世界和中国的水资源状况,学习用辩证的观点看待水资源的丰富和有限。2.学会利用数字、图表、报刊和网络等资源获取信息并对其进行加工和整理。3.强化学生的爱水、节水意识。4.养成关心社会、为社会做贡献的时代责任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P68-73,填空1.我们要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认为地球水资源丰富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水资源宝贵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2.造成水资源紧缺的原因是:一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另一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因此,我们必须爱护水资源,一方面要___________,另一方面要_____________________。4.节约用水,要通过使用新技术,改革工艺和_____________来减少大量工农业和生活用水,提高水的利用率。5.水污染的形成:⑴工业生产中的“三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农业生产中过量使用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⑶生活_____________。6.水污染的危害:⑴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破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⑶危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水污染的防治:⑴工业上控制“_____________”进入水体。⑵农业上合理使用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提倡节水农业。⑶生活污水_____________处理和排放。⑷增强_____________意识。【共同建构】活动一:讨论水的重要性,水在工农业生产中有哪些用途?人类一刻也离不开空气,同样也离不开水。因为水和空气一样,也是人类及自然界各种动物、植物生存的不可缺少的物质,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人体一旦缺水,后果是很严重的。缺水1%-2%,感到渴;缺水5%,口干舌燥,皮肤起皱,意识不清,甚至幻视;缺水15%,往往甚于饥饿。没有食物,人可以活较长时间(有人估计为两个月),如果连水也没有,顶多能活一周左右。在地球上,哪里有水,哪里就有生命。一切生命活动都是起源于水的。人体内的水分,大约占到体重的65%。其中,脑髓含水75%,血液含水83%,肌肉含水76%,连坚硬的骨胳里也含水22%哩!没有水,食物中的养料不能被吸收,废物不能排出体外,药物不能到达起作用的部位。工业用水洗涤、溶解、加热、冷却,进行纺织、造纸、炼钢、发电、生产化肥及各种化工产品。农业用水灌溉,粮食、水果、蔬菜的丰收就有了保障。日常生活离不开水,洗衣、洗澡、各种饮料食品,生病了吃药、打针等。日常生活用水人均每天2.5-4升,工业合成橡33胶2800米/吨,农业浇一公顷地750米/次。设想,如果缺了水,我们的生活将会怎样?52 世界又会变成什么样?活动二:讨论自然界中的水分布状况如何?淡水资源有多少?水在自然界的存在,首先是江河、湖泊、海洋,还有地下水,另外在大气中以及动、植3物体内也都存在有大量的水。仅江河海就占了地球表面积的。科学调查表明地球上的总4水量13.3亿立方公里,但其中海洋97.2%,冰山冰川2.15%,可利用淡水0.65%,约为0.09亿立方公里.虽然地球上总水量很大,但能够饮用和使用的淡水仅为总水量的1%。活动三:讨论我国的水资源是怎样的?我国是缺水的国家吗?我国的淡水资源是较为丰富的,但由于地理和气候的原因,分布不均,我国东南部地区湖河流较多,而西北部地区就较少。虽然我国陆地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五位。但我国人口众多,人均水的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25%,而且我国还是耗水量很大的农业大国,因此我国属于缺水国。活动四:讨论水源污染的原因是什么?污染水源对人类有哪些危害?在我们这个星球上,水约占地球表面积的3/4,是最为丰富的物质资源,虽然地球上总水量很大,但淡水资源却不够充足,地面淡水仅占总水量的1%,所以,淡水在社会发展中面临着短缺的危机。尽管如此,现在全世界水资源污染还十分严重,就我国水资源状况分析,现有1/4的淡水资源被污染,据统计资料表明,我国年排水量达300—400多亿吨,其中有70%以上的废水未经任何处再而排出,而1t废水就污染14吨清洁水,所以,地表水极易被污染,而地下水被污染后更难消除。由此看来,我们如果不珍惜水,不努力保护水资源,“水,不久将成为一个深刻的社会危机”这一预言可能会成为现实。地球上的淡水资源本来就是有限的,随着现代工业、农业发展,淡水在许多城市已面临短缺的危机。同时大量的各种废水、废气、废渣,使自然水系受到严重污染。水的污染与大气污染,土壤污染构成当今世界最严重的社会问题。水源污染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自然污染,即由于地质的溶解作用,降水对大气的淋洗、对地面的冲刷,挟带各种污染物流入水体而形成;二是人为的污染,即工业废水和生活用水对水体的污染。后一种是比较严重的,但也是可以控制的。水源的污染源主要有七种:即病原体污染、需氧物质污染、植物性营养物污染、热污染、放射性污染、盐污染和有机物与重金属污染等。人类历史上几次大的水污染事件1.水俣病事件:1953~1972年日本九州熊本县水俣市发生有机汞污染水体,死亡百余人。患者耳聋眼瞎,四肢麻木,精神失常,疼痛惨叫。2.痛痛病事件:1955~1979年日本富山县神通川流域发生镉污染水体。患者咳嗽等还可导致骨折,骨骼严重变形,在剧痛中惨死。到1977年已死亡200余人。3.莱茵河污染事件:1986年瑞士巴塞尔赞得兹化学公司一座仓库爆炸起火,大量有毒化学品流入莱茵河,酿成西欧10年来最大污染事故。殃及法、德、芬、卢等国,一些地区河水、井水、自来水禁用,莱茵河有可能因此“死亡”20多年。还有上海甲肝事件、阿拉斯加石油污染、海湾石油污染等,对人类社会都造成极大危害。水体污染来源:1、工业污染(“三废”废水、废渣、废气)2、农业污染(农药、化肥的任意施用)3、生活污染(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活动五:讨论应该怎样防治和保护水资源?一方面要节约用水:请同学们谈一谈你的节约用水的方法(节约水资源就要提高水的利用效益)53 一水多用:(1)洗脸水用后可以洗脚,然后冲厕所。(2)家中应预备一个收集废水的大桶,它完全可以保证冲厕所需要的水量。(3)淘米水、煮过面条的水,用来洗碗筷,去油又节水。(4)养鱼的水浇花,能促进花木生长。节约用水:1、切勿长开水龙头洗手、洗涤衣服或洗菜。2、用喷头淋浴比用浴缸洗澡节省水量达八成之多;所以最好是使用淋浴。洗澡时应避免过长时间冲淋,而应间断放水淋浴。3、使用洗衣机或洗碗时,集齐衣物或碗碟一起洗涤。4、滴漏的水龙头每天可耗水70升;为免浪费,应立即修理。5、炊具、食具上的油污,先用纸擦除再洗涤可节水;洗涤蔬菜水果时应控制水龙头流量。另一方面要防止水体污染:【典型例题】水是重要的自然资源,水资源不足,将严重影响人类生存。请结合下表回答:(1)水资源紧缺程度轻度缺水中度缺水重度缺水极度缺水我国3的人人均水量(m/年)1700-30001000-1700500-1000

资料: 453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