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海精品】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11.短文两篇【优质教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班海精品】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11.短文两篇【优质教案】

ID:780165

大小:153 B

页数:8页

时间:2021-12-1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11.短文两篇学习目标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背诵并默写两篇短文。2.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3.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所在,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课时计划4课时,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授课。第一课时学习《答谢中书书》学生齐读导学目标,圈点关键词,做到对学习任务心中有数。激情导入:同学们,你们觉得我们周围的一切美吗?也许你忙碌于繁重的学业中,无暇欣赏,但当你抬头远望的一刹那,你会感到窗外的一切是那样的美好。天的高远,地的广袤,山的挺拔,水的澄澈……无不让你心旌摇曳。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答谢中书书》就是一幅流动的山水诗,像画又像诗,让我们一同去欣赏吧!自主探究:一、基础梳理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红色的字注音。欲颓沉鳞能与其奇者2.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字词。晓雾将婆(将:将要。歇:消散)沉鳞竞跃(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与:参与,这里指置身其中)3. 一词多义。欲夕日欲;颓(将要)实是欲界之仙都(欲界:指人间。欲,可以理解为七情六欲)4.古今异义。四时俱备古义:季节今义:休息夕日欲颓古义:坠落今义:时间晓雾将歇古义:消散今义:消沉,萎靡5.词类活用。五色交辉(辉,名词作动词,辉映)6.朗读指导。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7.作者简介陶弘景(456 — 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8.背景介绍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任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 中书。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一、整体感知1.疏通文意看课文注释,了解大意。小组合作,结合注释,翻译全文。2.整体感知课文可分为几部分?每一部分的内容分别是什么?【交流点拨】全文可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 “青林翠竹”,而后分 “晓”与“夕”两层来写。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合作探究三、课文精读1.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想象文中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体会文章的意境。【交流点拨】作品首先为我们呈现了山水相映之美。“高峰入云, 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添了活力。山水相映,情味盎然。其次是色彩配合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山青水绿清幽雅静,石壁壁立千仞,五色争辉;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锻上缀以碧玉翡翠。第三是晨昏变化之美。“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写的是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是一幅多么热烈欢快的晨景,又是一幅多么清静幽寂的暮景。三种美交替出现,构成一幅美丽迷人的山水画卷。2.深入研读课文,引导学生体会: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交流点拨】文章开头写道“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个“美”字,流露出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实欲界之仙都”,表露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字里行间,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总言之,全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随堂演练四、总结拓展本文作者用寥寥数笔,描绘了一幅清爽宜人的画卷,其间景物色彩绚烂,生命勃发,灵动飞扬。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山林,归隐林泉的志趣。 第二课时《记承天寺夜游》★激情导入月亮总会引起人们的无限遐思,古往今来,有许多文人墨客借月抒怀,你能列举一些咏月的诗句吗?……李白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些诗句表达了思乡、伤己、念友之情。今天我们学习的《记承天寺夜游》在咏月诗文中别具一格,让我们一起欣赏吧!★自主探究一、基础梳理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红色的字注音。遂寝相与藻亿井2.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字词。念:考虑,想到。相与:共同,一起。空明:形容水的澄澈。盖:大概是。3.古今异义。但古义:只是今义:但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耳古义:助词,相当于“罢了”今义:名词,耳朵户古义:多指门今义:窗户、人家念古义:考虑,想到今义:思念、读4.词类活用。相与步于中庭(名词作动词,散步)  5.朗读指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外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6.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朝眉山人。宋神宗时,因为反对王安石新法被贬黄州。苏轼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诗人、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为“三苏”,都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记承天寺夜游》写于他被贬,谪居湖北黄州之时。二、整体感知(一)疏通文意看课文注释,了解大意。小组合作,结合注释,翻译全文。(二)整体理解1.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交流点拨】一是作者被贬,心情郁闷、孤独;二是因为月色很美。2.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交流点拨】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3.你认为“闲人”是指什么样的人?【交流点拨】清闲的人。3.“闲人”二字表现了苏轼怎样的复杂情感? 【交流点拨】一个“闲”字饱含着作者几多感慨,有贬谪的悲凉,漫步的悠闲,心情的寂寞,自我排遣的达观,还有悠闲赏月的欣喜。★合作探究三、课文精读1.找出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并说说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交流点拨】“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外交横,盖竹柏影也。”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2.全句无一“月”字,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请分析这样写的妙处。【交流点拨】先写月色,“积水空明”,一泓积水清澈透明,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明;继写水中之物,“藻、外交横”,纵横交错,摇曳生姿,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清;最后点出“盖竹柏影也”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浓。夜游因月而起,处处扣月;写月又不浓墨重彩,而是轻点几笔,境界全出;写月,不明写,而从竹柏影入手。作者无疑是咏月的丹青妙手,这一幅月夜小景确实美妙绝伦。★随堂演练四、总结拓展苏轼遭遇“文字狱”,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近乎流放,心情抑郁,但是他没有灰心丧气,而是借游赏山水等自然美景来消解内心的郁闷,抚平心灵的创伤,表现 了坦荡、旷达、笑对人生的生活信条。学习本文,在感受庭院月夜小景的同时,更感受到了他那从容应对苦难的人格魅力。感谢您下载使用【班海】教学资源,本篇课文配套专业范读音频和配套课件,请微信扫描下方小程序码或搜索微信小程序【班海】免费获取。领取课文朗读和配套课件添加答疑客服老师还可以免费使用【班海】一键布置检查朗读任务,告别群刷屏,后台统计一目了然。除提供小学课内朗读素材以外,【班海】还有课外朗读、古诗词朗读、国学朗读等海量朗读文章和音频,让学生养成朗读好习惯,提高语文素养,读出自信,读出未来!

资料: 1536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