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七单元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教学设计
加入VIP免费下载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七单元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教学设计

ID:770131

大小:205.5 KB

页数:6页

时间:2021-08-27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1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 20 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A 教学目标 B 重点与难点 重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及利弊。 难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如何评价斯大林模式。 C 教学方法 D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欣赏影片《列宁在 1918》经典片段,提问:红军战士瓦西里在押送粮食回首都彼得格勒 后,自己却因饥饿而昏倒,这段影片反映了苏联当时面临什么情况? 【讲述内容】 一、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苏俄进入艰苦的三年国内战争时期(1918——1920) 材料一、1918 年夏天,苏维埃已被战火包围,红旗只在 1/4 的国土上飘扬,全国 3/5 的 人中在反革命势力之下,既使在苏维埃政权管辖的地区,反革命恐怖和破坏活动也十分猖獗, 8 月 30 日,恐怖分子刺杀了彼得格勤肃反委员会主席乌里茨基。同一天在莫斯科又谋刺列宁, 列宁身受重伤。 材料二、俄国的经济情况极为糟糕,重要的粮食,燃料和原料产地均被敌人夺走,生活 必需品严重匮乏,以至城市人口每天才领到 1/8 磅面包。 材料三 1918 年 5 月,5 万多人的捷克欺洛伐克军团在协约国的支持下发动判乱。1919 年开始,协约国发动 3 次大规模武装进攻;1919 年 3 月。西伯利亚的前沙皇俄国海军上交高 尔察克在英国支持下向红军发动进攻;1919 年夏到 1920 年初,以前沙皇将军邓尼金指挥的 白军为主,英法等国派军队参战,从南方向莫斯科发动进攻;1920 年 4 月,协约国怂恿波兰 军队进攻苏俄。 (1)政治与军事上: ①国内:反革命势力猖獗,被推翻的剥削资产阶级正准备通过武装暴乱恢复其失去的政权 ①国际:帝国主义集团英法美日一方面派军队侵犯苏维埃俄国,一方面扶植俄国国内反 革命力量,使内战更尖锐化和复杂化。 (2)经济上:粮食严重缺乏,经济极端贫困。 2、目的: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 3、内容 (1)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 2 (2)工业:大中小企业全面国有化 (3)贸易:取消自由贸易 (4)分配: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和实物配给制 【合作探究】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一些规定损害了广大人民的利益,其中,对农民 利益损害最大的政策是什么?为什么? 余粮收集制。因为经历了几年的战争,国民经济十分困难,农民手中粮食十分有限,所 以根本不存在真正的余粮,余粮收集制实际上是剥夺了农民的口粮。 4、特点: 背离了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的特色。 这些政策是在战争年代,为了保证战时物资供应而实行的应急措施,它所规定的生产资 料公有、取消商品贸易和货币流通、实行劳动义务制,与马克思描述的共产主义社会非常接 近,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两种特点,因此被称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这生命给予我们每个人只有一次。一个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 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临终的时候, 他可以说,我的整个鲜血和生命,都已经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全人类的解放而奋斗!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阅读历史纵横和学思之窗部分,思考如何正确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5、评价: (1)特殊历史条件下和特殊历史时期中,为了集中全国物力财力战胜敌人的一项特殊政策; (2)政策的实施对粉碎国内外敌人的武装进攻,战胜敌人提供了必要的物质保障。军事 上的胜利保卫和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3)为布尔什维克探索向社会主义过度提供了一种尝试; (4)实践证明这不是一种理想的政策,一些措施不符合经济发展规律,严重损害了农民 和工人的利益,使工农联盟也濒于瓦解。因此它不是向社会主义过度的正确道路。 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苏俄的经济政策是如何进行调整的?结合课本简述其调整的原因? 二、新经济政策 1、背景 (1)四年世界大战和三年国内战争,加上自然灾害,经济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濒临崩溃。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日益严重,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 (3)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作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一种模式在实践中遭到失败,俄共(布) 需要寻求新的模式。 2、概况(时间、目的) 时间:1921 年,俄共(布)“十大”召开,《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决议 目的:解决危机,稳定政权 3、内容 (1)农业: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粮食税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而缓解了政府和农民之间的矛 盾,有利于巩固工农联盟,稳定了政治形势; (2)工业:解除中小企业国有化 【合作探究】2:有人说:“新经济政策这允许部分资本企业由国内外资本家经营,这是 在发展资本主义;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它是在搞资本主义。”你是怎么认为的? 新经济政策是将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它是在一定限度内恢复资 本主义生产方式,是在坚持公有制的前提下,在部分企业发展国家资本主义,最终建设社会 主义的经济制度。 3 工业方面的措施调动了企业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工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允许外国资本 家经营,有利于利用外资与技术。 (3)贸易: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允许自由贸易使农民获得了扩大再生产的资金,促进了商品流通; (4)分配:废除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分配。 按劳分配充分调动了人民群众的劳动热情,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4、特点 (1)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2)扩大地方和企业的自主权; (3)在公有制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 新经济政策是否要发展资本主义? 项目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特点 管 理 方 法 否定商品货币关系 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高度集中,行政管理。 扩大地方和企业的自主权 经 济 体 制 单一的公有制体制。 在公有制的前提下,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 实质是在国家掌握主要的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允许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内核一定程度上 恢复和发展,进而使社会主义成分战胜资本主义成分,最重建设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 5、评价 必要性:在严重的社会危机形势下为巩固政权而进行的经济政策的调整 作用: 积极方面: (1)提高了人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经济迅速恢复(1925 年),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苏联经济得到了恢复。列宁对此感到很欣慰,他说:“在战争结束 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 了!” 探索了一条在小农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和方法,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条件 (2)是列宁对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如何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探索,丰富和发展 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1992 年邓小平南巡时明确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 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消极方面 领导人对这种政策的必要性和长期性认识不足,以致后来过早地终止了新经济政策的执行。 新经济政策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有何异同? 4 【合作探究】3: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的演变中你可以得出对中国社会主义 建设有何启示? 1、社会主义建设一定要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 2、社会主义模式不可能固定不变。 3、社会主义建设要与时俱进,根据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断进行改革。 4、改革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道路是坎坷地。 1992 年邓小平南巡时明确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 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合作探究】4:列宁新经济政策与罗斯福新政的比较 不同点 (1)背景不同 新经济政策是因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起政治、经济危机; 罗斯福新政是因为 1929-1933 年经济危机加剧了美国的政治、经济危 机。 (2)性质和前提条件不同 新经济政策是在无产阶级专政的前提下; 罗斯福新政是在资产阶级专政的前提下。 (3)根本目的不同 新经济政策是为了恢复国民经济,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巩固工农 联盟 罗斯福新政是为了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秩序,减轻经济危机对美国的破 坏 (4)方式不同 新经济政策是以市场调节为住,利用市场与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国 家放松对经济的干预; 罗斯福新政是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方法。 (5)侧重点不同 新经济政策的侧重点是农业; 罗斯福新政的侧重点是工业。 (6)作用不同 新经济政策使俄国的经济生产恢复到战前的水平,巩固了工农联盟; 罗斯福新政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遏制了美国法西斯势力的发展,巩 固了资本主义制度。 相同点 (1)都面临内忧外患的 局势,在经济出现危机 的情况下推行 (2)都缓解了危机 (3)都注意利用不同经 济制度的长处 (4)在农业政策上都主 张国家对农业进行干预 或调节,以促进农业恢 复和发展,从而巩固政 权。 三、斯大林模式 请问你们知道什么是“模式”吗? “模式”(英文:Mode)一词的本意是指“事物的标准样式”。当“模式”这个词被用于 形容一定社会的社会生活组织形式时,它所具有的含义应该是指一定政府代表统治阶级组织 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时所提倡的理念、所组建的体制和所采取的政策、方针等。 列宁逝世后,代之而起的是一位“钢铁般的人” 斯大林:意为“钢铁般的人”,他出生于格鲁吉亚一个鞋匠家庭。20 岁时候,就成为了 一位职业革命家。1905 年,他第一次见到列宁,从此成为了列宁的支持者。列宁逝世后,斯 大林开始领导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1、背景: 5 (1)国际形势:虽然赢得三年战争的胜利,但仍处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和战争威胁之中; (2)政治形势:1922 年苏联成立;列宁逝世后,斯大林上台,通过政治斗争逐渐巩固 了自己的领导地位; (3)经济形势: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苏联经济迅速恢复,但总体而言其生产力水平仍相 对落后,20 年代末工业产值仍只占国民经济生产总值的 45%。尤其重工业发展不足。 (4)历史传统与社会环境:沙皇俄国长期以来是一个农奴制国家,1861 年亚历山大二 世改革后虽然走上走向资本主义道路,但仍存在大量的农奴制残余;从经济上讲是一个小农 经济占主导地位的、落后的农业国;从政治上讲,长期处于沙皇专制统治之下,专制主义的 意识形态根深蒂固,而且有着强烈的扩张欲望。 (5)思想环境:斯大林多次在国家问题上强调,“阶级的消灭,不是通过阶级斗争消灭 的道路,而是经过阶级斗争加强的道路达到的”,“只有最大限度的加强国家政权,才成车次 铲除垂死的阶级的残余”。 (6)斯大林的个人性格特点:粗暴、非凡的意志力、对人的主观能动性比较看重,对客 观规律则尊重不够、带有俄罗斯农民意识。 2、含义:是指苏联在斯大林的领导下,按照斯大林的规划所确立起来的国家政治经济体 制。它是苏联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一种社会主义模式。 【合作探究】5:“特定的历史条件”是指什么历史环境 外部受到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和战争的威胁;国内受到相对落后的经济文化与历史传统 制约;还有斯大林个人的因素 3、斯大林模式的内容 (1)内容 工业方面: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农业、轻工业提供资金 【合作探究】6:苏联为何要优先发展重工业? (1)用现代技术改造落后的工业农业; (2)增强国防力量以维护民族独立; (3)给社会主义建立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 经济体制方面: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合作探究】7: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有哪些利与弊? 利:与当时的苏联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使苏联在工业化建立的最初阶段取得了巨大的 成就,为卫国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弊: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片面发展重工业,造成农、轻、重工业比例的严重失调,后 来越来越阻碍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农业方面:农业集体化运动:把分散的农民组织到集体农庄里(1937)(P96 历史纵横) 【合作探究】8:农业集体化运动中失误产生了什么严重影响? 严重损害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农业的发展,致使苏联整个国民经济无法达到有计划按 比例的发展。 4、特点 所有制—单一的公有制,取消一切非社会主义经济成分 管理体制—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行政指令代替市场调节 5、评价: 斯大林模式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它的出现,有其历史功绩,也存在很多弊端。 (1)积极: ①通过两个五年计划,迅速实现工业化,苏联称为工业强国。 ②苏联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为后来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物质基础。 6 ③有利于提高国民的文化素质,在扫除文盲的基础上,国家培养了大批各方面的专家。 ④斯大林模式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是苏联 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和创新。这一模式在初期和战争时期曾发挥过积极作用。 (2)弊端: ①政治上:高度集权,破坏民主集中制,导致社会缺乏民主,造成个人的高度专权;干 部职务终身制,对干部没有形成必要的监督;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盛行。 ②经济上: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牺 牲农民利益,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压制地方和企业积极性,阻碍经济可持续性发展;日益 僵化,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结论:是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和创新,曾在初期和战争时期发挥过积极作用, 但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惟一模式。 【合作探究】9:中国有没有实行过“斯大林模式”,与“斯大林模式”相比,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模式吸取了什么经验教训? 20 世纪 50-70 年代末实行过。 启 示 (1)制定经济政策时,一定要使生产关系的调整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2)要从本国国情出发,保证国民经济比例稳步健康协调发展。 (3)要注意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 【本课小结】 十月革命的胜利宣告了苏联的诞生。为巩固新生政权,苏俄采取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这一政策对击退国内外敌人的进攻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它不是向社会主义过度的正确途径, 新经济政策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但被后来的苏联领导人过早地终止了,20 世纪三四十年 代,苏联人民在斯大林的领导下,确立了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农业集体化运动的经济建设方针, 开展了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也存在着严重的失误,高度集中的 经济体制日益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这种模式的日益僵化最终成为苏 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E 布置作业:《导与练》演练广场 学习延伸:在了解了这两种观点后,谈谈你如何认识“斯大林模式”的历史功过。 解题关键:“斯大林模式”既有历史功绩,也存在很多弊端。 思路引领:“斯大林模式”在短期内使苏联迅速成为工业强国,为后来取得反法西斯战 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但其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国民经济结构严重畸形。 应该用历史的眼光客观看待“斯大林模式”的历史功过。 “斯大林模式”的历史功绩在于:它开辟了一条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 的工业化模式,使国家统一调配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迅速实现工业化,苏联经济实力的迅 速增长,为后来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斯大林模式”的严重弊端在于:片面发展重工业,使轻工业和农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 对农民的剥夺太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忽视消费品的生产,导致人民的物质生活长 期没有得到重大改善;长期执行指令性计划,严重削弱了企业的生产自主权,不利于发挥企 业的生产积极性,制约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 F 板书设计: G 教学反思:

资料: 1.5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