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数学六年级上 比例 教案 (12)
加入VIP免费下载

冀教版数学六年级上 比例 教案 (12)

ID:765229

大小:152.5 KB

页数:12页

时间:2021-07-30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19 六年级数学上册第 2 单元比和比例比和比例教案冀教版 (一)单元教育目标 1、在实际情境中,理解比及按比例配的含义,能运用比和比例的基本性质化简比、解 比例并解决简单的问题。 2、能对现实情境中有关比的信息作出合理的解释。能区分比和比例、比和比值的不同 含义,在总结比和比例基本性质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地思考,能清楚地表达思考的过程 和结果。 3、能探索解决按比例分配问题的有效方法,能综合运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能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思路和方法,并说明方法和结果的合理性。 4、参与数学活动,对现实社会和生活中和比有关的事物有兴趣,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 密切联系,在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认识数学的价值,获得解决问题的实 践经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单元教材说明 本单元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分数乘除法,以及分数的基本性质等基础上安排的, 主要内容有: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简单的按比例分配问题;解决 实际问题。最后安排了综合与实践活动“测量旗杆高度”。 比和比例是“数与代数”部分“正比例、反比例”中的内容。《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 具体要求是:在实际情境中,理解什么是按比例分配,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本单元教材在 编写思想、内容安排、教学方式等方面有以下特点: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概念。本单元涉及的比、比例、按比例分 配等概念,学生比较陌生,既没有生活经验,也没有联系密切的知识背景。为了使学生真正 理解这些概念的实际意义,教材在设计上淡化概念“形式化”的叙述,通过选取现实生活中 学生熟悉的、能够理解的典型事例,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概念。如,初次认识比时, 选择了现实生活中建筑工地搅拌水泥沙浆的事例,设计了两个工人用生活语言对话的情境, 他们说:1千克水泥对3千克沙子,3千克沙子对1千克水泥等。然后,把工人的生活语言转化 成1:3和3:1的表达方式,让学生认识比,初步理解比的含义。接着,选择现实生活中“用 6千克白色涂料和3千克蓝色涂料调配浅蓝色涂料”的典型事例,提出“白色涂料和蓝色涂料 的质量有什么关系”的问题,在学生用以前的知识 “6÷3”和“3÷6”表示的同时,又用 比表示为“6:3”和“3:6”,通过6÷3和6:3都表示白色涂料和蓝色涂料的数量关系,3 ÷6和3:6都表示蓝色涂料和白色涂料的数量关系,得出两组等式“6:3=6÷3,3:6=3 ÷6”,进而总结出“比表示两个数相除”。再如,认识按比例分配时,选择“在一块长方形 地里按3:5种茄子和西红柿”的事例,并给出直观示意图,让学生在结合图讨论3:5表示什 么意思的过程中,理解按比例分配的含义。 2、让学生经历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自主建构数学知识。本单元的内容虽然学生第 一次接触,但是,学生只要知道比较两个数相除以后,其他内容与从前所学知识间的联系比 较密切。所以,本单元教材在内容设计上,注重知识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和经 验,在积极探索中自主完成知识的建构过程。如,学习比的基本性质,教材选择了质量不等 而成分比相同的两袋饲料。先让学生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求出每袋饲料中粗蛋白和总质量 的比,值,再让学生观察求比值的过程,并启发学生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说一说比的前项、 后项和比值有什么关系。然后总结出比的基本性质,把分数的基本性质自然融合到比的基本 性质中来。再如,比例的认识和基本性质,教材选择了我国不同规格的国旗这一典型事例, 让学生计算不同规格国旗长和宽的比,发现它们长和宽的比值都相等,首先认识比例。然后, 利用从国旗中得到的比例式,分别计算两个内项和两个外项的乘积,再总结出比例的基本性 质。这样的学习经历,让学生在现实背景中发现了规律,经历了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 3、注重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实践能力。教材一方面选取了工农业生产和现实 生活中的典型事例,用比和比例的知识解答按比例分配等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在“解决问 题”内容板块中,设计“配制什锦糖”和“粉刷墙壁”等综合运用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主题 内容。最后还安排了测量旗杆高度的“综合与实践”活动。学生在解决上述问题的过程中, 真正体会到了比和比例的知识在现实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了 学好数学的信心。 本单元共安排9课时(包括综合与实践和练习课),具体内容编排如下: 知识块 课时 内容 素材与活动 1.比 第1课时 比的意义 1.例 1,水泥和沙子按 1:3 混合成 水泥沙浆。 2.例2,用6下克白色涂料和3千克蓝 色涂料调成浅蓝色涂料;用除法和比 表示两种涂料质量关系,认识比的意 义。 第2课时 比的基本性质 1.例 3,两袋质量不同的饲料,求每 袋中粗蛋白与总质量的比值,总结比 的基本性质。 2.例4,求什锦糖中水果糖和奶糖质 量的比,化简比。 2.比例 第 1 课时 比例的意义 1.例 1,一面长 96cm、宽 64cm 的国 旗,先算出长和宽的比,再说出宽和 长的比。 2.例 2,任选两种规格的国旗,分别 求出长和宽或宽和长的比值,发现规 律,认识比例。 第 2 课时 比例的基本性质 1.利用国旗长和宽的比例式,探索发 现比例的基本性质。 2.例 3,解比例。 3.简单应用 第 1 课时 按比例分配 1.例 1,一块面积为 984 平方米的长 方形菜地,按 3:5 种茄子和西红柿, 求种茄子和西红柿的面积。 2.例 2,建筑工人用水泥、沙子、石 子按 2:3:5 配制 2000 千克混凝土, 计算需要水泥、沙子、石子的千克数。 第 2 课时 按比例计算 1.例 3,用药粉和水按 1:9 配制葡 萄糖注射液,计算 8.5 千克药粉需加 水多少干克。 2.试一试,学校体育代表队男生和女 生人数的比 8:5.其中男生 32 名, 计算女生人数。 4.解决问题 1 课时 配制什锦糖 1.从四种糖中任选三种按 2:3:3 配成什锦糖 50 千克,每人做出一种方 案。 2.议一议,怎样配制什锦糖价钱最 高?怎样配制价钱最低? 5.练习 1 课时 练习课 设计 8 道练习题。 6.综合与实践 1 课时 测量旗杆高度 1.活动准备。每组准备竹竿两根,米 尺一把。 2.实地测量。在操场上测量旗杆和竹 竿的影长,填写记录单,计算旗杆高 度。 3.全班交流。先交流各组的测量过程 和结果,再交流自己在活动中受到启 发和获得的经验,然后写一篇数学日 记。 1、比,安排2课时。 第1课时(教科书11页、12页),比的意义。教材选择了现实生活中的两个典型事例。例 1,搅拌水泥沙浆。首先,设计了工人搅拌水泥沙浆的劳动场景,呈现了两名工人对话的情 境。一名工人说:1千克水泥对3千克沙子。另一名工人说:也可以说3千克沙子对1千克水泥。 接下来,教材对两名工人的对话内容作出了解释,并给出了比的表达式:1千克水泥和3千克 沙子的关系,可以表示为1:3,读作一比三;3千克沙子和1千克水泥的关系,可以表示为3: 1,读作三比一。然后用描述性语言介绍了比和比例,像l:3、3:1这样的表示方法,叫做 比,“:”是比号。例2,教材设计了“用6千克白色涂料和3千克蓝色涂料配制涂料”的事例, 安排以下两个层面的内容。第一,用除法和比表示两种涂料质量的关系。“说一说”提出: 白色涂料和蓝色涂料的质量有什么关系?教材首先用学生交流的方式给出了6千克和3千克 相除的两种关系以及两个算式。丫丫说:白色涂料的质量是蓝色涂料质量的2倍。算式6÷3 =2。聪聪说:蓝色涂料的质量是白色涂料质量的 2 1 。算式3÷6= 2 1 ,接着,教材用文字 介绍:白色涂料和蓝色涂料的质量关系也可以用比表示。给出白色涂料和蓝色涂料的质量比 是6:3,读作六比三。蓝色涂料和白色涂料的质量比是3:6,读作三比六。第二,归纳等式, 认识比和比值以及比的各部分名称。根据两种涂料质量关系的不同表示,总结出两个算式: 6÷3=6:3=2,3:6=3÷6= 2 1 。在此基础上,教材给出了比和比值的概念:比表示两个 数相除。两个数相除的结果叫做比值。接着教材以3:6= 2 1 为例,介绍了比的各部分名称。 在认识了比和除法的关系后,教材提出“议一议”:比的各部分和分数、除法的各部分有什 么关系?最后,兔博士提问:怎样求比值? 比的概念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本节课设计两个例题认识比,目的、重点不同。例1搅拌 水泥沙浆问题,是借助生活中的问题和语言认识比的书写形式,初步理解比的含义。例2通 过白色涂料与蓝色涂料的质量关系的不同表达方式,建立比和除法之间的联系。本节课教学 重点是理解比的含义以及比和除法的关系,难点是总结比和除法相等式子。教学活动中,一 方面要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认识比的表达方式,另一方面,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两 数相除”与“两数相比”的整合过程。教学例1时,先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说一说“1千克水 泥对3千克沙子”是什么意思。使学生了解:搅拌水泥沙时,放1千克水泥就放3千克沙子。 还可以提问:放2千克水泥,放几千克沙子呢?在学生理解工人对话意思的基础上,教师介 绍:搅拌水泥沙时,人们说“1千克水泥对3千克沙子”,水泥和沙子的质量关系在数学上可 以用比的形式表示出来。接着介绍1:3的书写。这样讲:1千克水泥对3千克沙子,先写1, 然后在1的后面写一个冒号,读作比,再写出3。这个式子读作一比三。然后,照同样的方式 介绍3:1。最后说明:像1:3和3:1这样的表示方法,叫做比。两个数中间的两个点叫比号。 教学例2时,要抓好三个关键环节。第一,让学生根据以前的知识说出两种涂料的质量的关 系,并写出除法算式。然后鼓励学生用比来表示两种涂料质量的关系。学生如果有困难,教 师介绍。最后总结出下面的结论。白色涂料与蓝色涂料质量的关系:6÷3=2、6:3。蓝色 涂料和白色涂料质量的关系:3÷6= 2 1 、3:6。第二,把“两数相除”与“两数相比”整 合在一起,建立比和除法的关系。教师讲解:观察上面两组式子,白色涂料的质量是蓝色涂 料质量的2倍,用除法表示是6÷3=2,用比表示是6:3,由此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个等式: 6:3=6÷3=2。用同样的方法总结出3: 6=3÷6= 2 1 。然后介绍:比表示两个数相除, 两个数相除的结果叫做比值。接着介绍比的前项和后项。第三,讨论比的各部分和除法各部 分的关系。提出“议一议”的问题,通过讨论得出:比的前项相当于除法的被除数,比的后 项相当于除法的除数,比号相当于÷,比值就是除法的商。第四,讨论求比值的方法。可写 出几个比,让学生试着求比值。如12:8、 5 2 : 2 1 、0.4:0.2。最后,师生共同总结求比值 的方法。 第2课时(教科书13页、14页),比的基本性质。本节课教材安排了三个方面的内容。第 一,总结比的基本性质。例3选择了两质量不同的猪饲料,在包装袋上给出了相关的数据信 息:一袋的总质量是20千克,其中粗蛋白6千克;另一袋的总质量是30千克,其中粗蛋白9 千克。问题是:算一算两袋饲料中粗蛋白和总质量的比值一样吗?大头蛙提示:可以根据分 数的基本性质约分!教材以两名学生板演的形式呈现了求比值的书写过程,可以发现:两袋 饲料的总质量和粗蛋白的质量都不相同,但是两袋饲料中粗蛋白和总质量的比值都是一样 的,都是 10 3 。结合同学们求比值的方法,兔博士提出: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你能说出比 的前项、后项和比值有什么关系吗?教材省略了学生说的过程,直接给出了比的基本性质: 比的前项、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接着说明,利用比的基本性质, 可以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第二,化简比。例4设计了超市用水果糖和奶糖配制什锦糖 的事例,用信息图给出水果糖25千克,奶糖35千克。提出要求:求这种什锦糖中水果糖和奶 糖质量的比。教材给出了把20:35化成最简的整数比的方法和结果。例4之后安排了“议一 议”:两个数的比值和两个数的比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教材用丫丫和亮亮不完整的话给 出了比的特点以及比和比值的区别。结合本课内容,在兔博士网站介绍了“黄金比”。 比的基本性质,是在学生掌握了分数基本性质,会求比值的基础上学习的。例3计算两 袋饲料粗蛋白和总质量的比值,得到比值相等,一方面丰富生话经验,另一方面主要为总结 比的基本性质提供素材。例4主要学习化简比的方法和书写方式。本节课教学的重点是理解 比的基本性质和分数基本性质之间的内在联系,会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难点是用比的基 本性质化简分数、小数比。教学例3时,首先让学生了解净重和粗蛋白的关系,说一说每袋 饲料中粗蛋白的质量和饲料总质量各是多少?然后让学生尝试着求出两袋中粗蛋白和总质 量的比值。可提示学生将比写成分数形式,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约分,交流时,说一说是怎 样做的,得出两袋饲料粗蛋白和总质量的比值相等以后,不作特别的分析,只要让学生知道, 同一种饲料,虽然包装袋的大小不同,但是,饲料中各部分的比值是一样的。接着,教师启 发同学们根据用分数基本性质求比值的过程,说一说比的前项、后项和比值有什么关系。教 师要给学生充分的观察与表达的空间,因为例3中没有比的前项、后项同时乘的情况,可以 引导学生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进行联想,也可以利用求比值的算式逆推回去。总结出比的基 本性质以后,告诉学生,利用比的基本性质可以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并出示例4,先让 学生读题,了解题中的事情和要求解决的问题,师生写出水果糖和奶糖的质量比20:35,可 讨论一下:20:35是不是整数比?然后师生共同化简出水果糖和奶糖的最简整数比。特别强 调两点:第一,化简时,把比写成分数形式,直接约分;第二,化简后,要写出整数比的形 式。另外,本节课没有安排把分数比和小数比化成整数比的例题,教师可以选择“练一练” 第1题的前两小题,进行重点指导或讲解化简的方法。如,化简 3 2 : 4 3 ,可以有两种方法。 (1)利用比的基本性质,把分数比化成整数比: 3 2 : 4 3 =( 3 2 ×12):( 4 3 ×12)=8:9。 (2)利用比与除法的关系,将分数比改写成分数除法,然后计算: 3 2 : 4 3 = 3 2 ÷ 4 3 = 3 2 × 3 4 = 9 8 。再如,化简0.12:2.5,可以先把比的前项和后项乘100,变成整数比12:250,再 化简成最简单的整数比。学生基本掌握化简比的方法后,再讨论“议一议”的问题,给学生 充分的发表意见的机会,使学生了解,两者的相同点是:求两个数的比值和化简比,都利用 比的基本性质求。不同点是:比值是两个数相除的结果,它是一个 数,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还可以是小数。比不是一个数,它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关系, 可以是整数比,可以是分数比,还可以是小数比,但都要写成比的形式。 2、比例,安排2课时. 第1课时(教科书15页、16页),比例的意义。教材选择我国不同规格的国旗为素材,安 排了两个例题。例1,呈现了一面长96厘米、宽64厘米的国旗,要求学生算出国旗长和宽的 比值,教材给出求比值的式子。大头蛙提出要求:你能说出宽和长的比值吗?用亮亮的话作 出回答。接着,在兔博士网站中介绍了我国国旗的意义、形状、颜色和图案,同时给出了五 种规格国旗长和宽的实际数据。了解了我国国旗的常识以后,安排例2,任意选择两种不同 规格的国旗,分别求出长和宽或宽和长的比值。教材以两名学生板演的形式给出了两种不同 选择以及计算国旗长和宽、宽和长比的式子,结果显示:国旗长和宽的比值都是 2 3 ,国旗 宽和长的比值都是 3 2 。接着通过兔博士的话“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国旗 规格不同,长和宽的比值都一样,宽和长的比值也一样。然后,教材选择了240:160和144: 96这两个相等的比,给出了两种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 240:160=144:96或 160 240 = 96 144 。 同时给出了比例的概念: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比例。最后,大头蛙说:判断两个比能否 组成比例,要看两个比的比值是否相等。一方面,进一步解释比例的意义,另一方面,提示 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的方法。比例和比有本质的区别。比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关系,比 例表示比值相等的两个比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具有相等关系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比例 的认识之所以选择国旗为素材,是因为不同规格的国旗长和宽的比都是相等的,那么任选两 种规格的国旗,其长和宽的比都能组成比例。本节课教学的重点是经历归纳总结比例的过程, 理解比例的意义,会利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教学例1时,首先计算出长 96厘米、宽64厘米的国旗长和宽的比是3:2,然后,让学生说一说宽与长的比是多少。这样 做的目的,一方面使学生了解两个数的比是一定的,语言表述时两个数的前后顺序不一样, 比的表示形式不同。另一方面为学生在例2中选择国旗,自主计算作铺垫。教学例2时,要抓 住以下几个环节。第一,鼓励学生从五种规格的国旗中任选两种,分别算出长和宽或宽和长 的比值。第二,充分交流学生不同选择的计算结果,使学生发现:各种规格的国旗长和宽的 比值都是 2 3 ,宽和长的比值都是 3 2 。第三,选择出两个比值相等的比,写出下面的关系式: 240:160=144:96或 160 240 = 96 144 ,同时介绍比例的概念: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比例。 最后讨论:怎样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呢?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形成共识:判断两个 比能不能组成比例,要看它们的比值是不是相等。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出示几组比,让学 生判断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第2课时(教科书17页、18页),比例的基本性质。本节课安排了两个层面的学习活动。 首先,用上节课总结比例的240:160=144:96为例,介绍了比例的各部分名称,并在比例 式中标出两个内项和两个外项。然后提出:把上面比例中的两个外项、两个内项分别相乘, 你发现了什么?教材用计算器显示了计算结果,用亮亮的话说出积的特点:它们的乘积相等。 接着,用兔博士的话提出要求:自己写出一组比例式,照上面的方法乘一下……在完成了由 个别到一般的探索之后,教材给出了比例的基本性质;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 项的积。同时说明,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等号两端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它们的 积不变。呈现了将240:160=144:96写成分数的形式,并用箭头标出等号两端的分子和分 母分别交叉相乘。最后,介绍了比例基本性质的作用以及什么叫做解比例。例3岁解比例。 给出了两个比例:要求利用比例的基本性质(1)9:2=6: x ,(2) 4 3 : x = 2 1 : 3 1 。要 求利用比的基本性质,求出 x 的值。教材以两名同学板演的形式,呈现了解比例的过程。 比例的基本性质,首先是解比例的依据,在以后的学习中非常重要,同时,也是判断两 个比能否组成比例的方法之一。如,判断6:4和12:8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可以看6×8的 积是否等于4×12的积。如果两个积相等,那么两个比就可以组成比例;否则,就不能组成 比例。本节课教学的重点是总结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会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难点 是解比例时内项、外项的判断和书写。教学例2时,要抓住两点:第一,让学生通过自己探 索、发现并总结出比例的基本性质;第二,让学生熟记比例的构成。无论是一般形式的比例 式,还是分数形式的比例式,都能指出哪两个数是比例的外项,哪两个数是比例的内项。如, 在学生自己写比例、发现内项和外项乘积的规律时,首先提示学生写出的比例式要正确,也 就是两个比的比值要相等。交流时,先让学生说出哪两个数是比例的外项,哪两个数是比例 的内项。在认识分数形式的比例“等号两端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它们的积相等”后, 教师写出1~2个分数形式的比例式,让学生说出哪两个数是内项,哪两个数是外项,并亲自 乘一乘。教学例3时,要抓住一个重点,就是如何把比例式转化成以前的方程。首先使学生 了解,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就是把含有未知数 x 的比例式转化为方程,并求 x 的值。 另外需要强调的是,把比例式转化成一般方程时,通常要把未知项 x 放在等号的左边。所以, 解比例时,要看未知项是内项还是外项。如,在9:2=6: x 中, x 是外项,就要把两个外 项相乘放在等号的左边,即9 x =2×6;在 4 3 : x = 2 1 : 3 1 中, x 是内项,就要把两个内项 相乘放在等号的左边,即 2 1 x = 4 3 × 3 1 。 3、简单应用,安排2课时。 第1课时(教科书19页、20页),按比例分配问题。本节课安排了两个按比例分配的事例。 例1,按一定的比例种茄子和西红柿。一方面用文字给出了相关信息和问题:一块长方形菜 地有984平方米,计划按3:5种茄子和西红柿,茄子和西红柿各种多少平方米?同时给出了 长方形菜地平均分成8份的直观图,并用不同颜色和文字标出种茄子和西红柿所占的份数。 首先提出“议一议”的问题:按3:5种茄子和西红柿是什么意思?教材通过聪聪和丫丫的话 回答了这个问题,聪聪说:就是把这块地平均分成8份,其中3份种茄子……丫丫说:种茄子 的地占这块地的 8 3 ……接着通过兔博士的话说明:这种分配方法通常叫做按比例分配。然后, 给出计算茄子和西红柿各种多少平方米的算式,让学生解答。例2,按一定比例配制混凝土。 教材给出了“建筑工人用水泥、沙子、石子按2:3:5配制混凝土”的数学信息,以及“要 配制2000千克这样的混凝土,需要水泥、沙子、石子各多少千克”的问题。接着,只给出2 +3+5=10计算总份数的式子,要求学生自己试着解答。 按比例分配的问题,是在学生理解了比的意义以及会计算一个数乘分数的基础上学习 的。本节课的两个例题都是典型的按比例分配问题,就是把总量按着一定的比例把部分量进 行分配。所不同的是:例1中有两个部分量,例2中有3个部分量。但是,解答问题的思路和 方法是一样,所以例2只给出求份数的式子。本节课教学的重点是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 能根据一个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方法,求出部分量。教学例1时,首先通过示意图让学生理解: 按3:5种茄子和西红柿,就是把长方形菜地平均分成8份,3份种茄子,5份种西红柿,接着 写出这块菜地一共分成8份的式子:3+5=8。然后,启发学生利用以前学习的知识计算茄子 和西红柿各种多少平方米。教学例2时,首先让学生明白“2:3:5”中的数指的是哪种原料, 再重点理解这种混凝土的成分可以看成多少份,每一种原料各占几份。然后让学生独立解答。 第2课时(教科书21页、22页),按比例计算问题。例3选择了“用葡萄糖药粉和水配制 葡萄糖注射液”的事例,以图文结合的方式给出了相关信息和问题:用葡萄糖药粉和水按1: 9配制葡萄糖注射液。问题是:8.5千克药粉要加入多少千克水?教材呈现了红红和亮亮两种 不同的解答方法,。红红根据“药粉与加入水的质量的比等于1:9”设加入的水为 x 千克, 列出方程解答;亮亮根据1份药粉加9份水,列出算式8.5×9解答。例3中药粉和水的比1:9, 比较特殊。“试一试”安排了一般情况的问题:学校体育代表队中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 是8:5,其中男生32名。女生有多少名?让学生尝试解答后说一说是怎样做的。 本节课按比例计算的问题与上节课按比例分配问题相比,有一点难度。一方面文字表述 比较简单,不易理清数量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一般问题需要把未知量用z表示,并与已 知的对应量和给出的比组成比例,再列方程解答。如,在例3中,因为药物和水的质量的比 是1:9,学生容易理解1千克药物加9千克水,所以可以根据乘法的意义直接列出乘法算式解 答。但是,像“试一试”问题中比的两项都不是1的情况,就要列出含有未知数的比例解答, 这也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教学例3时,首先理解“葡萄糖药粉和水的比是1:9”的具体含义, 使学生明白:无论配制多少千克葡萄糖注射液,药粉和水的比都是1:9。也就是说加入1份 药粉,就要加入9份水,所以8.5千克药粉和加入水的比是1:9。如果设加入水的质量为 x 千 克,就可以列出方程:8.5: x =1:9。后解比例,就能算出8.5千克药粉需加入水的质量。 关于用算术方法解决,启发学生根据药粉和水的比是1:9,理解1千克药粉加入9千克水,也 就是说水的质量是药粉质量的9倍。求水的质量,可以直接列出乘法算式解答:8.5×9=76.5 (千克)。“试一试”的问题,首先让学生理解8:5的含义,然后设女生人数为 x 人,列出方 程,让学生自主解答。 4、解决问题,安排1课时。 第1课时(教科书23页、24页),配什锦糖问题。教材以图文结合的方式给出了四种糖及 每种糖的价钱。提出:任选三种,按2:3:5配成什锦糖50千克。要求每人写出一种配制方 案,要求算出每种糖各需要多少千克,每千克什锦糖多少元钱。教材以丫丫汇报的方式给出 了一种方案。丫丫说:我选用奶糖、酥糖和巧克力糖。给出分步计算的算式。蓝灵鼠提出: 把你的方案和同学交流一下。鼓励学生交流自己的配制方案。在同学们交流的基础上,“议 一议”提出:怎样配制什锦糖价格最高?怎样配制价格最低?接着“练一练”第1题,安排 了按2:3:5的比例配制100千克什锦糖,做出什锦糖最低价和最高价方案的练习,第2题安 排了配制涂料、粉刷墙壁的实际问题。 “什锦糖”是学生非常熟悉的东西,什锦糖的价钱是怎样确定的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问 题,也是现实生活需要运用按比例分配的知识解决的典型问题。配什锦糖这个解决问题的素 材有很丰富的内容,学生选择哪三种糖,每种糖占多大比例,可以做出多种方案。教学活动 中,首先让学生了解配什锦糖的要求。第一,配制什锦糖的总质量是50千克。第二,从四种 糖中任意选择三种糖,2:3:5的比不能变,做配什锦糖方案时,某种糖可以占2份,也可以 占3份,或占5份。然后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己确定方案,计算出所配什锦糖的价钱。交流学 生做的方案时,要给学生交流不同方案的机会,,并指导学生清楚地表达。如,选择了哪三 种糖?哪种糖占2份?哪种糖占3份?哪种糖占5份?各是多少千克?配制的什锦糖每千克多 少元?讨论“议一议”的问题时;让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解释自己意见的合理性。形 成共识:任选三种糖,单价高的占的份数多,什锦糖的总价就高;单价低的占的份数多,什 锦糖的价钱就低。然后,让学生按“练一练”第1题的要求,再做配什锦糖方案。“练一练” 第2题“粉刷墙壁”是现实生活中常见的事情,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要综合运用所学 知识,解决计算墙面积,需要涂料以及选购涂料等实际问题。课堂练习中,要给学生独立思 考、自主解答问题的时间,鼓励学生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 5、单元练习,安排1课时。 本单元的练习(教科书第25页),共安排了8道练习题,对本单元所学知识进行全面复习 和巩固练习。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针对本班学生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补充一些练习,查漏补 缺,帮助学生掌握比和比例的有关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6、综合与实践,安排1课时。 测量旗杆高度(教科书26页、27页),是结合“比和比例”单元安排的综合与实践活动, 共设计三个活动。活动一,实地测量。从测量的准备、测量的时间和形式,测量记录的内容, 有关计算等,教材均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活动二,全班交流。教材提出了交流的要求和内容: (1)向大家介绍一下你们组分工和测量的过程;(2)说一说你们测量的时间和测出的数据; (3)计算出的旗杆高度是多少。活动三,交流活动体验,写活动日记,将自己活动中的启 示和经验记录下来,存入自己的成长记录袋中。 高高的旗杆,不用测量它的实际高度,只测量它的影长,就能算出它的高度,对学生来 说是一件非常有吸引力的事情。在22页习题中,学生已经接触过计算大树高度的问题,对这 种测量高度方法的可行性有一定的了解。本次“综合与实践”活动设计的目的,就是让学生 亲身体验这种特殊的测量高度的方法,丰富实践活动经验。组织活动时,要做好以下几点。 第一,为学生准备好测量工具和记录表,把学生每5~6人分成一组,并指导各组做好分工。 第一,选好测量的时间和地点。最好选择阳光充足的时刻,地点离旗杆不要太远。第三,指 导测量的方法,并要求各组认真填写测量记录。第四,各组完成测量活动后,全班交流各组 的活动情况,要求按教材提示的条目汇报。每组选出一名代表主讲,其他人可以补充。第五, 讨论活动中出现的问题。让各组说一说测量中出现了什么问题,怎样解决的,如果出现各组 测量结果不一致的情况,分析一下原因。如,测量影长不一致,计算旗杆的高度一样,主要 是测量时间的问题。第六,讨论“议一议”的问题,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获得成功的体验。 最后,提出写数学日记的要求。 (三)目标评价建议 ●目标1的评价。一方面通过课堂教学活动考查。看学生通过搅拌水泥沙浆、配涂料、 按比例种菜等事例,是否理解比,按比例分配的含义;能否结合国旗长和宽的比,理解比例 的意义和比例的基本性质;能否运用比和比例的基本性质化简比和解比例;能否运用比和比 例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另一方面,通过学生完成教材上的有关练习来考查。如果 需要,教师还可以设计与目标要求一致的题目进行书面考查。 ●目标2的评价。主要通过课堂活动考查。看学生能否用自己的语言说明问题情境中的 比表示的实际意义,能否说出比和比例、比值等概念的区别;看学生在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 总结比的基本性质的过程中,能否把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知识中,能否发现总结出比例的 基本性质,并有条理地表达自己思考的过程和结果。 ●目标3的评价。一方面通过课堂活动来考查。看学生在化简比、解比例的过程中,能 否找到适合的方法;看学生解决按比例分配问题的过程中,能否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否清 晰地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看学生解答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配制什锦糖、粉刷墙壁等现实问题 中,说明方案的合理性,并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另一方面,通过学生完成课本上简单 实际问题来考查。 ●目标4的评价。主要通过课堂教学活动来考查。首先看学生是否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对比和比例的知识是否感兴趣;看学生是否体会到比和比例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是 否体会到用比和比例的知识解决特殊问题的价值;是否获得解决问题实践经验和成功的体 验;是否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资料: 1.5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