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道德与法治一轮复习专题答题技巧
加入VIP免费下载

中考道德与法治一轮复习专题答题技巧

ID:757156

大小:31038

页数:8页

时间:2021-07-22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中考道德与法治主观题技巧总结 问答题技法一 观点一:主观题的答题思路 1.一般思路:读题→审题(审设问、审主体、审材料)→联想(教材知识、时政知识)→撰写提 纲→答案要点(教材语言、材料语言、时政语言) 2.审题要求: (1)审设问:一是明确题目考查的知识范围和考查意图,正确联想相关知识,形成综合性 的信息认识;二是明确设问的指向性和规定性,分清题干要求答题的类别(是什么、为什么、 怎么样、怎样体现)。 (2)审主体:明确主体有几个,不同主体的言论和行为各是什么——从解读设问和材料中 获取。 (3)审材料:获取材料中有效信息,抓住关键词、关键句子。一是为了正确联想相关知识, 二是进一步明确答题的主体,不同主体的言论和行为各是什么;三是关键的句子要作为“材 料语言”写入答案要点中。审材料实质上就是为了进一步证实“审设问和审主体”的正确与 否。 3.答题要求: (1)联想相关知识:通过审设问明确要考查的知识点或知识范围,然后通过审材料,确定 要调动和运用哪一个,或哪几个知识点。 (2)拟写提纲:通过审题,明确了答题的类别、设问的主体,以及考查的知识范围和题意 后,在草稿纸上拟写提纲,不求写出每个要点的完整意思,只求写出提示性的字或词,然后 依据提纲逐条写出答案要点。 (3)组织答案要点:整个答案必须是教材语言、材料语言、时政语言的有机结合,但每个 答案要点不强求三种语言结合,可以是一种语言,也可以两种语言的结合。 A.主观题审题过程要注意“六部曲”: A.看:看设问。看设问的范围(法律、国情);角度(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 B.抓:抓住材料的关键词,中心意。通常可用“首尾法,词语频率法”来抓。 C.领:领悟命题者的意图,主要是考什么知识原理。 D.联:紧扣题目的材料联系相应的教材术语和时政术语。 E.列:列出答题纲要,即把相关题目设问所要求的材料知识、教材知识,时政知识等按先后 列出要点。 f、思:反思答案的完整性,科学性。倒推重审题,注意题分值(看分作答) B.主观题答案组织要注意“六个化”: A.解题过程程序化:每答一题都要遵循上面六部曲来进行; B.答案组织要点化:每个要点自成一点,自成一理; C.答案表述术语化:采用教材政治术语或时政精辟术语; D.答案结构逻辑化:各要点之间要有一定的主次、先后、微观、宏观等逻辑关系; E.答案编写完整化:联系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最新观点进行创造性答题而争取加分(内在 美); f、字迹书写整洁化:要注意改卷老师的心理,以唤起阅卷老师的同情心和印象分(外在美)。 观点二:非选择题的一般答题方法 1.审设问:审知识范围、审题型、审限制要求 2.审材料:分层、提炼、概括,提取有效信息,联系教材知识 3.作答案:答案要点化、表述术语化、结构逻辑化、书写整洁化 问答题技法二 观点一:意义类主观题答题对策: 1.根据主题分析意义。即分析设问中的事件或措施对谁有意义 2.寻找角度分析意义。即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意义 3.回归教材分析意义。即把试题与课本知识联系起来寻找思路 4.要遵循由小到大、由近及远、有微观到宏观、由直接到间接的原则 观点二:谈作用、影响、意义 意义型的设问有“积极影响”、“经济、政治意义”、“意义”等。 基本思路: “意义型”主要是针对某一“做法”或某一“事件”有什么意义来设问,回答这种设问的题 目时,首先要明确有经济意义、政治意义、社会意义。还有对个人、国家、社会的意义。 答案要点要紧紧结合所学的知识点和题目所提供的材料(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关键句),有 些题目作答时必须结合党和国家提出的最新精神,及从现实意义角度考虑。这类题目可以套 用“有利于……”“体现了……”“是……的需要”“促进……”“推动……”“保护……” 等。 问答题技法三 观点一:为什么(原因)类: 【题型特点】:此类一般设问以“为什么说”,“为什么要”等形式呈现。 【解题技巧】:初中道德与法治一般按照“必要性+重要性+意义”作答。一般情况下要回答 “这样说”“这样做”的依据,意义(重要性)、必要性、可能性等,有时也要回答不这样 做的危害。解答中,一般应由近及远,由直接到间接,先经济后政治有次序、有条理展开说 明。 观点二:简要说明……这样做的道理?为什么要样做(说)?(理由) 解题方法: 一般情况下要回答:“这样说”、“这样做”的依据、意义(重要性)、必要性等,有时也要 回答不这样做的危害性。在解答中,一般应由近及远、由小到大、由直接到间接、有秩序、 有条理地展开说明。 基本思路: 是什么?为什么?(一般答题时侧重于为什么) ①是什么——材料中的具体做法(多用于进行设问转移) ②为什么——原因+意义或不这样做的危害 问答题技法四 解演绎题要讲骨肉相连: 演绎题是近年来中考思想品德试卷材料分析题中出现的一种新题型,之所以称为新题型,并 不是说以前没有,而是指在中考中不常出现,大多是作为高考题型。演绎题,实际上是相对 于归纳型材料题而言的。归纳型材料题,往往要求学生阅读材料,并根据材料信息得出结论。 与此相反,演绎型材料题则是在设问中先呈现观点或结论,然后要求学生在阅读材料的基础 上,说明材料体现的观点,即说明材料与观点的关系,演绎题在设同中最明显的标志是“如 何体现”。如何反映”“怎样得出”等字眼。此类题型的设计重在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分 析能力以及概括能力,是考试中失分较多的主观题之一,特别是在没有经过相关训练的情况 下表现尤为明显,学生不是答不中要点、答不全面,就是根本不知如何回答。 实际上,此类题型尽管“形散”(材料的选取越来越多样化、新颖化),但“神”不散(答题 的规律和套路不变),只要认识这种题型的设计思路,掌握一定的答题技巧,诸多问题就会 迎刃而解。通常情况下,包括演绎题在内的思想品德主观题大多使用“逆向推理”的思路设 计,即先明确要考的知识点,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材料的选择与整合。这样,材料的选择带有 明确的方向性,也就使大多数呈现的材料能够比较集中地反映要考查的知识点,只不过有的 材料对知识点的呈现是显性的,有的是隐性的,不易察觉。所以,告诉学生所给材料绝不是 可有可无的,善于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是解决主观题的一个突破口。 在实际教学中,我还发现,如果单纯用方法说明方法,效果不太理想,每次遇到同类型问题 时,学生又忘得一干二净了,而重新“炒冷饭”,学生能真正听进去的内容也不多。 这也是有的老师经常抱怨“明明讲了 n 次的题型,怎么一转眼就忘了”的原因所在。因此, 解题方法除了要讲究科学性之外,还要注意趣味技巧,要让学生不容易忘记,最好能起到“一 两拨千金”的效果,既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融科学 性与趣味性于一体,促使学生会学、善学、乐学。 “骨肉相连”是我在实践中总结的解决演绎题的方法,实施下来,效果不错,不仅使学生深 刻领会到演绎题的解题方法,而且避免了“炒冷饭”的无奈,生动形象,简单易记。 所谓“骨”,就是指题目所给材料的中心句或者主旨旬,要抓住材料的“主心骨”,区别于 题目所给的其他材料,因为有的材料是背景性、介绍性的,甚至有的材料是干扰性的;而“肉” 是指设问中所要体现的观点或内容。严格来讲,演绎题必须有“骨”有“肉”,要“骨肉相 连”,有“骨”无“肉”或者有“肉”无“骨”都不能得分。也就是说,只有材料呈现而没 有观点说明,或者只有观点说明而无材料辅助都不能得分,只有将材料和观点对应才行。 具体到解题步骤,我归纳为三步: 第一步,知“肉”,即首先让学生在课本中找出设问所体现的内容(这是相对于开卷考试而 言的,而对于闭卷考试,则要求学生首先知晓设问所体现的观点的具体内容),即上文所说 的“肉”; 第二步,取“骨。’,即要找出材料中的主旨句、中心句,必要时还要对所给材料进行梳理、 概括,; 第三步,“骨肉相连”,即要将取好的“骨”与没问中的“肉”进行比对和联系,使“骨肉 相连”,从而使材料能够体现并反映观点,形成一一对应的关系。 【试题扫描】 例题:某校九年级(10)班同学准备召开一次关于“民族问题”的主题班会,他(她)们通过各 种途径搜集到如下材料: 在新疆乌鲁术齐市“7·5”打砸抢烧严重暴力事件期问,很多维吾尔族群众挺身而出,主动 营救和保护汉族群众;我国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有权依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 文化的特点,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我国《选举法》规定:“全国少数民族应选全国人 民代表大会代表。人口特少的民族,至少应有代表一人。” 问:材料是如何体现我国民族政策的? 【解析思路】 首先,在审题的基础上,使学生明确此类题属于演绎型材料分析题,在设问中最明显的字眼 就是“如何体现”,即要求说明材料如何体现所给观点。下面,我们用“骨肉相连”法来解 析: 第一步:知“肉”。先让学生把设问中“肉”的部分(即所要体现的观点)写出来,也就是知 晓我国的民族政策有哪些?即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 第二步:取“骨”。带着观点分析材料,找出能体现观点的材料之“骨”来,即找出材料的 中心句、主旨句。如果还是觉得有困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看材料是由几句话组成的,讲了 几层意思,删繁就筒,删去无足重轻的“枝叶”,剩下的大多就是材料中的主旨句。教师也 可以指导学生采用“反向推理”来找材料中的主旨句,即先明确观点,然后带着观点分析句 子,找出材料的“主心骨”。通过阅读材料我们可以发现,本题材料的“骨”是:(1)新疆 “7·5”事件期间,维吾尔族群众主动营救和保护汉族群众;(2)我国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 代表大会有权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3)全国各少数民族至少应选举一名全国人民代表 大会代表。 第三步:“骨肉”相连。将从材料中取出的“骨”干句与“肉”观点进行剥比和联系,由此 形成一一对应的关系, 即什么“骨”干句对应什么观点。具体到本题,即“骨”一“新 疆‘7·5’事件期间,维吾尔族群众主动营救和保护汉族群众”对应的是我国的民族团结政 策;“骨”——“我国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有权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对应的 是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骨”“全国各少数民族至少应选举一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 表”对应的是我国的民族平等政策。 第四步:形成答案。在确认对应关系正确的情况下,形成本题答案。即:①材料中“全国各 少数民族至少应选举一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体现了我国的民族平等政策;②材料中“新 疆‘7·5’事件期问,维吾尔族群众主动营救和保护汉族群众”体现了我国的民族团结政策; ③材料中“我国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有权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体现了我国民 族区域自治政策。 问答题技法五 观点一:看法、认识、启示类题型的解题技巧 题型特点:看法、认识、启示类题型往往通过一个(或几个),案例、一组(或几组)数据、 一段(或几段)材料的展现,重点考查学生能否从提取的信息中悟出道理,得出体会,受到 启迪。 设问方式:①“这给我们什么启示、启发”;②“谈谈你的看法、体会、认识”;③“你从 中悟出什么道理”;④“如何认识……、如何看待……”;⑤“如何分析这一现象”等等。 例题:中国工程院院士黄伯云以其对“炭/炭复合材料”发明的杰出贡献,荣获了连续 6 年 空缺的国家科学技术发明一等奖。这个和世界上最硬材料打交道的人,周末和节假日几乎都 在实验室度过。当实验一次又一次遭遇失败时,他不退缩。在科研经费有限和设备落后的情 况下,肯下了一个又一个“硬骨头”。他从心里迸发出一个誓言:“中国人不仅应自行研发 新产品,而且在技术上要争第一。”凝聚 20 年的心血,中国飞机依赖进口刹车片才能“落 地”的历史被改写。 (1)、请你列举黄伯云艰苦创业的两个表现。 (2)、请你谈谈对上述材料中“誓言”的认识。 (3)、你打算怎样用实际行动向黄伯云学习? 解题思路:理解、认识、启示类的题目可按照“示—理—启”的解题思路作答,也可按照“是 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解题思路作答。 1.“示”即展示(是什么)。主要是指材料中的人物事件的特点,也就是“材料所反映的内 容”。主要通过“读”来完成。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读懂背景材料的中心意思,明确材料反 映的是哪方面的现象和问题;二是读懂设问的指向和规定,明确设问要求回答的启示。 2.“理”即道理(为什么)。即“材料反映的内容”的依据、原因、重要性(必要性)、不 做的危害性等。 ①依据。是指材料所反映的内容的理论根据(包括路线、方针、政策、国策、战略、原则、 原理、法律、法规等)。 ②重要性。是指材料所反映的内容的作用、意义、目的、目标等。 ③必要性。是指材料所反映的现象存在的客观实际,即非做不可的原因。 ④危害性。是做或不做这件事将导致的消极后果。 3.“启”即启发(怎么办)。即政府、社会、学校、公民、青少年等准备怎么做、采取哪些 具体措施来解决问题。主要通过“提”完成。“提”就是根据所找出的现象或问题的原因: 提出今后在这方面应该怎么做。这是解好试题的落脚点。解答时,应注意运用“应”、“要”、 “坚持”、“必须”等词语,以体现答题的针对性。 按照这样的解题思路,在回答本题第一问时应注重“示”(是什么),分析黄伯云艰苦创业 的表现;第二问注重“理”(为什么),应找出黄伯云发出自行研发新产品“誓言”的依据; 第三问从“启”的角度谈青少年应该怎样做。 参考答案:(1)黄伯云艰苦创业的精神表现在:①周末和节假日几乎都在实验室度过。② 当实验一次又一次遭遇失败时,他不退缩。③科研经费有限和设备落后的情况下,肯下了一 个又一个“硬骨头”。 (2)从“誓言”可看出:①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② 科技创新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标志,科技进步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③科学技术是第 一生产力。④增强民族创新能力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兴衰存亡。 (3)我们要培养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使自己成为创造型人才。①要刻苦学习,努力探索, 实践创新,养成勤动脑、勤动手的习惯。②要勇于质疑,勇于向传统挑战、向权威挑战,树 立“敢为人先”的精神。③要培养创新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观察能力和创新的思维能力。 ④牢记历史使命,承担社会责任,从祖国的需要出发,选择成才目标。⑤热爱祖国,报效祖 国,把个人的前途命运和祖国兴衰荣辱联系在一起。 观点二:认识(评价)类: 【题型特点】:此类题通常是材料先给出一个重大的社会现象,然后要求用所学的知识谈谈 对这一现象的认识,常见设问有“如何认识”,“如何看待”“谈谈对某一现象的看法”“分 析(评析)某一现象”等。 【解题技巧】:此类题可按照“判断表态”——“阐述道理”——“明确做法”的解题思路 来作答,也可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解题思路来作答。 “是什么”——即题目说(做)的是一件小事,或题目观点是对还是错。 “为什么”——即说(做)这件事的依据、重要性、必要性、可能性、不做这件事的危害性。 依据——是说(做)这件事的政治、经济、法律的理论依据; 重要性——是说(做)这件事的作用、意义、目的、目标等; 必要性——是说(做)这件事当前存在的客观实际,即非做不可的原因; 可能性——是说(做)这件事存在哪些主客观条件,使做这件事成为可能。 危害性——是做或不做这件事将会导致怎样的消极后果。 “怎么办”——即党、国家、公民、企业、消费者、个人等准备怎样做此事,采取哪些具体 措施来解决问题。 观点三:启示类: 【题型特点】:一般以某些典型的事件,事例为背景,要求谈谈该事例、事件的启示,如“这 给了我们哪些启示”或“这件事对你有什么启发”等,重点考查能否从提供的材料中悟出道 理,强调回答问题要有针对性。 【解题技巧】:回答此类题目,一般从两方面考虑:一是材料说明的道理,二是要求我们应 该怎么办。一般情况下,偏重于回答“怎么办”,答案一般写明知识点,做到观点材料的结 合即可,不必详细展开去分析。 问答题技法六 启示(告诉…道理、体现了哪些观点)、警示等 基本思路: 这类题目的设问一般是“这给了我们什么启示”或“谈谈你的体会”,或“这件事对你有什 么启发”等,重点是考查考生能否从提供的材料中悟出道理,得出体会,受到启迪。 这类问题的解答对策是: 启示是从材料中正、反方面得到的经验、教训,而警示则侧重于从反方面行为中认识其危害 并应吸取的教训,其语言表述多为“应该……”,有部分题目需要先回答出“材料反映了什 么”,然后再在此基础上回答出怎样学习好的或摒弃坏的(针对材料中得到的经验、教训, 应怎么做?)。

资料: 1.5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