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 第 3 课《回忆鲁迅先生(节选)》巩固练习(附答案)
基础知识识记
1.选出下列红色字字音有误的一项( )
A.袭.击(xí) 溃.败(kuì) 恶劣.(lüè) 规矩.(jù)
B.坚韧.(rèn) 妥.协(tuǒ) 憎.恨(zēng) 窘.迫(jiǒng)
C.阖.眼(hé) 搭讪.(shàn) 筵.会(yán) 校.样(jiào)
D.倾.向(qīng) 呼啸.(xiào) 泼.辣(pō) 抽屉.(tì)
2.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我们现在需要造就一大批为民族解放而斗争到底的先锋队。
造就:培养使其有成就。
B.鲁迅在中国的价值,据我看要算是中国的第一圣人。
圣人:最能体现时代的思想、道德和学识的最高典范的人物。
C.鲁迅先生走路很轻捷,尤其使人记得清楚的,是他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
去了,仿佛不顾一切的走去。
轻捷:轻快敏捷。
D.这种眼光鲁迅先生在记范爱农先生的文字里曾自己述说过,而谁曾接触过这种眼光的人就会感
到一个旷代的全智者的催逼。
旷代:比他人迟到一个时代。
3.下列运用了拟人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
A.鬼也是怕踢的,踢他一脚就立刻变成人了。
B.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C.一双拖鞋停在床下,鲁迅先生在枕头上边睡着了。
D.鲁迅先生的书桌整整齐齐的,写好的文章压在书下边,毛笔在烧瓷的小龟背上站着。
4.本文作者________,萧红创作的主要成就在________方面。主要作品有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运用能力提升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
A.贝多芬一生创作了许多有名的钢琴变奏曲。
B.“团结?”他扬了扬手里的一沓“大团结”,“先讲这个‘团结’吧!”
C.部领导对他的批评是有充分准备的。
D.和大熊猫一样享有"国宝"之称的四川鹧鸪近年来成倍减少,目前仅存两千多只。
6.红色的关联词语使用有错误的是( )
A.中国人民不但可以不要向帝国主义者讨乞也能活下去,而且还将活得比帝国主义国家要好些。
B.无论纺得多的还是纺得比较少的,得奖的还是没有得奖的,大家都感到胜利的快乐。
C.蜜蜂是在酿蜜,又是在酿造生活;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人类酿造最甜的生活。
D.无节制地信手乱花,即使是自己的劳动所得,但是也是有背于节约精神的。
7.下列句子中,话说得比较得体的是 ( )
A.请您来做报告,想必你会感到荣幸!
B.我很想参加你们的活动,可今晚实在没工夫,太抱歉了。
C.宴会就要开始了,该来的怎么还不来?大家别着急,先等一等。
D.老大爷,您别这么磨磨蹭蹭的,行不行?
8.中国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家奖之后,许多报纸杂志都进行了报道。以下是一些专栏标题,
请选择其中一个加以赏析。
甲:《大河报》标题:莫言空前 莫言绝后
乙:《重庆晚报》标题:世界的莫言 莫言的世界
丙:《齐鲁晚报》标题:高粱红了
我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赏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内同步阅读
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
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
鲁迅先生走路很轻捷,尤其使人记得清楚的,是他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
仿佛不顾一切地走去。
鲁迅先生从下午两三点钟起就陪客人,陪到五点钟,陪到六点钟。客人若在家吃饭,吃过饭又必要
在一起喝茶,或者刚刚喝完茶走了,或者还没有走就又来了客人,于是又陪下去,陪到八点钟,十点钟,
常常陪到十二点钟。从下午两三点起,陪到夜里十二点,这么长的时间,鲁迅先生都是坐在藤躺椅上,
不断地吸着烟。
有时许先生醒了,看着玻璃窗白萨萨的了,灯光也不显得怎样亮了,鲁迅先生的背影不像夜里那样
黑大了。
鲁迅先生的背影是灰黑色的,仍旧坐在那里。
人家都起来了,鲁迅先生才睡下。
鲁迅先生的书桌整整齐齐的,写好的文章压在书下边,毛笔在烧瓷的小龟背上站着。
一双拖鞋停在床下,鲁迅先生在枕头上边睡着了。
9.本文以纪实的笔法,对鲁迅先生生前的一些生活琐事进行了翔实的叙述。说说从下面句子的描
述中,可以看出鲁迅先生怎样的性格特征?
(1)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
(2)鲁迅先生走路很轻捷……仿佛不顾一切地走去。
10.谈谈你对本文语言特点的看法。
11.文章倒数第二段描写鲁迅先生的书桌,对突出人物形象有很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加点的词语“整
整齐齐”“压”“站”用得贴切。请说说这些词语好在哪里。
12.通过本文大量地、细致地记述他生活、工作中的琐事,请你简要概括一下鲁迅先生在你心目中
的形象。
课外拓展阅读
阅读文章,完成题目。
另类鲁迅
吴志翔
鲁迅带给我的阅读经验是任何一位作家都无法比拟的。在无数个寂寞的夜晚,我经常会习惯性地抽
出《鲁迅全集》中的任何一本,翻到其中的任何一页,兴味十足地一行行读下来。有时候读出悲哀,有
时候读出沉重,有时候又会读出笑声。有人说他是个“异数”,有人说他是个“怪人”。他绝对是中国知
识分子群体中的一个“另类”。
这是个留胡子的人,他的胡子很有特点。刚从日本回来那几年,他的胡子是两头往上翘的,可是老
被人看不惯,以为在模仿日本人。被人家弄得烦起来,他索性把胡子剪成隶书的“一”字,从此天下太
平。这胡子是最切合他的,好像天生就该如此才对。他还很勇敢地把辫子剪了,可是付出的代价也颇大:
他说走在街上,常被人冷笑、指点,其待遇比一个没有鼻子的人还要坏。他后来总是留着平头,他的发
质硬,一根根往上竖立着,真是很有生气、很有个性的样子。
鲁迅爱穿长袍。这一点与林语堂不同,林是国内穿西装,国外穿长袍。与胡适也不同。对鲁迅相对
矮小瘦弱的身材来说,袍子比西装合适。但他确实是太不修边幅了一点,于是经常有这么一个形象:他
穿着长衫在灰尘中趱行,被一队威风凛凛的人马冲到路边,被电梯里的 boy 视为可疑之人,被药房里小
伙计狗眼鄙视,被很多人视为鸦片鬼,被警察横加搜索翻遍行李……其实,鲁迅是很懂得穿衣服的,对
女人也有相当的审美眼光,有一次,许广平胡乱打扮萧红,鲁迅就好好地训了她一通。
鲁迅的趣味也比较有意思。他偏偏对碑帖感兴趣,还有文字学、木刻、漫画、图谱之类。小时候就
喜欢描什么“山海经”,长大了以后写《朝花夕拾》,还要亲自动手画几幅“无常图”。他还有很强的形
式感,对书籍装帧特别讲究,常常是自己设计封面。他跟那种只会发议论、别的什么也干不了的文人形
成鲜明对比,换了今天,他是典型的 DIY 一族。
这是个不怕得罪朋友的人。感觉他好像是在跟整个文化界知识界为难。他是成拔成拨地得罪人,也
难怪名声总是不够好。一辈子不怕处在骂与被骂的中心,处在被所谓正人君子或绅士淑女们皱眉的境地,
这是需要很大的胆识和胸襟的。但是鲁迅的脾气这么不好是因为什么?因为当时的中国实在是一个巨大
的垃圾堆,苍蝇成群,蚊子成团,一些所谓知识者一直不断地在叽叽歪歪,心情怎么好得了?有好心情
的人才是变态的种!何况相比之下鲁迅被骂得更多更狠!鲁迅他是想改变啊!那些好脾气的先生们,又
有哪一个会为一个粪厂的工人被诬 X 而辩护?哪一个会为一个无名的学生被虐 X 而愤怒?
我本是个感性的人,屡为鲁迅那些理性、严谨的著作中偶尔流露出的伤感、悲凉乃至绝望而深深叹
息。在《鲁迅全集》第一册的扉页上我写了这么一句话:“此生只为先生流泪。”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一
点也不感到羞愧,也许因为他是一个承受太多、付出太多的人,也许是因为本能地把他视为一位能理解
青年内心苦闷的长者。他厌恶虚伪,不懂装饰,而他又那么敏锐,能直接抵达我们的内心,所有的骚动
和不平……
13.本文在结构安排上有什么特点?
14.文题为“另类鲁迅”,请结合全文内容概括一下鲁迅的“另类”表现。
1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改为陈述句,并比较一下表达效果的不同。
16.文中的“DIY 一族”是一个网络新词汇,你知道它的含义吗?请写下来。
17.文末作者提到在《鲁迅全集》第一册的扉页上写的一句话:“此生只为先生流泪。”作者为什么
会有这样的感受?谈谈你的理解。
附加题
阅读下列名著选段,完成问题。
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像在渺视。他蹲在席子上,我发言大抵就
反对;我早觉得奇怪,注意着他的了,到这时才打听别人:说这话的是谁呢,有那么冷?认识的人告诉
我说:他叫范爱农,是徐伯荪的学生。
我非常愤怒了,觉得他简直不是人,自己的先生被 X 了,连打一个电报还害怕,于是便坚执地主张
要发电,同他争起来。结果是主张发电的居多数,他屈服了。其次要推出人来拟电稿:
“何必推举呢?自然是主张发电的人啰……。”他说。
我觉得他的话又在针对我,无理倒也并非无理的。
……
从此我总觉得这范爱农离奇,而且很可恶。天下可恶的人,当初以为是满人,这时才知道还在其次,
第一倒是范爱农。中国不革命则已,要革命,首先就必须将范爱农除去。
然而这意见后来似乎逐渐淡薄,到底忘却了,我们从此也没有再见面;直到革命的前一年,我在故
乡做教员,大概是春末时候罢,忽然在熟人的客座上看见了一个人,相互熟视了不过两三秒钟,我们便
同时说:
“哦哦,你是范爱农!”
“哦哦,你是鲁迅!”
不知怎地我们便都笑了起来,是互相的嘲笑和悲哀,他眼睛还是那样,然而奇怪,只这几年,头上
却有了白发了,但也许本来就有,我先前没有留心到。他穿着很旧的布马褂,破布鞋,显得很寒素。谈
起自己的经历来,他说他后来没有了学费,不能再留学,便回来了。
18.联系原著,概括鲁迅与范爱农交往的三件事。
19.作者开篇从和范爱农的矛盾冲突写起,这是什么写法?有什么作用。
20.选文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来突出范爱农的性格。请举一例分析。
参考答案
基础知识识记
1.A 解析:恶劣(liè) 规矩(jǔ)
2.D 解析:旷代:当代没人比得上。
3.D 解析:拟人是指把物(包括物体、动物、思想或抽象概念)拟做人,使其有人的外表、个性
或情感的修辞手法。拟人可用形容词、动词或名词表现出来。D 项中的动词“站”就是把毛笔拟人化了。
4.萧红 小说 《生死场》《呼兰河传》《马伯乐》《小城三月》
运用能力提升
5.B 解析:A 句是个语言歧义句,“有名”可理解成“钢琴变奏曲”有名称、标题,也可以理解
为“钢琴变奏曲”著名、很有名气、闻名于世;C 句也是语言歧义句,可以理解为领导对他进行批评前
是做了充分准备的,目的是说服他,也可以理解为领导在接受他的批评前是已做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备的;
D 句在表述时错用了倍数关系,某类事物的减少不能使用减少了多少倍,因为只要超过一倍,这个事物
的数量就等于零或变成负数了。
6.D 解析:“即使是自己的劳动所得,但是也是有背于节约精神的”,其中“即使……也”是
表示假设关系的关联词语,前后两个分句之间并没有转折关系,运用“但是”是错误的,应该删去。
7.B
8.选甲:
这个标题用了双关,既盛赞“莫言”首获诺贝尔文学奖,又说明中国文学来者可期,表现了对中国
文学的认识和对未来的自信。
选乙:这个标题用了顶真(针),既点明本期内容是介绍“莫言的世界”,又说明莫言的作品具有世
界影响,盛赞莫言。
选丙:《红高粱》是莫言的作品,在这里“高粱”借代莫言,“红了”借指莫言获奖,因而题目富有
暗示性。
课内同步阅读
9.反映了鲁迅先生豪爽开朗的性格特征。 解析:解答本题应抓住关键词“明朗”“欢喜”“轻捷”
“不顾一切”。
10.语言流畅简洁,充满了对鲁迅先生的热爱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语言特点的能力,分析
时应把握不同类型的语言特色,如:朴实无华、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
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等,还要结合作者的感情和态度具体分析。
11.三个看似不起眼的词语,把鲁迅先生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对生活一丝不苟的态度传神贴切
地体现了出来。 解析:本题考查品味语言的能力,结合句子的整体意思来思考所表达的内容及效果。
12.(示例)鲁迅先生为人豪爽,性格开朗,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俯首甘为孺子牛”是对鲁迅先
生的真实写照。 解析:这是一道开放题,要结合全文的记述,联系有关鲁迅的资料来思考。
课外拓展阅读
13.总分结构,首尾呼应。中间几段,都是先简单概括,再细叙详述。 解析:文章结构有以下几
种形式:总一分一总,先总后分,先分后总。掌握这三种形式,对号入座即可。
14.提示:从外貌、衣着、兴趣等方面概括。(示例)他留着“一”字胡,剪掉辫子,直竖着头发;
爱穿长袍;喜欢碑帖、木刻、漫画、图谱,是典型的 DIY 一族;不怕得罪朋友,敢于跟整个文化界、知
识界为难。 解析:阅读全文,分析文章从哪几方面写的,抓住关键词分条概括。
15.那些好脾气的先生们,没有一个会为一个粪厂的工人被诬 X 而辩护,没有一个会为一个无名的
学生被虐 X 而愤怒。原句感情更强烈。 解析:画线句为反问句。将反问句改为陈述句时,注意使用否
定词。反问句语气强烈,陈述句语气平缓。
16.“DIY”是“Do It Yourself”的英文缩写,意思是“自己动手做”。“DIY 一族”即自己动手做
的一类人。 解析:近几年出现了不少网络新词汇,要注意积累。
17.在作者心目中,鲁迅是一个承受太多、付出太多的人,作者本能地把他视为一位能理解青年内
心苦闷的长者。他厌恶虚伪,不懂装饰,而他又那么敏锐,能直接抵达自己的内心。 解析:结合文中
对鲁迅的描写,尤其是文章最后一段的内容,结合自己对鲁迅的了解作答。
附加题
18.(1)同乡会政治(东京初识);(2)故乡重逢(叙旧);(3)学校共事(绍兴共事、辅助
鲁迅监学)
19.欲扬先抑 作用:(1)为下文写两人冰释前嫌埋下伏笔;(2)为刻画范爱农的形象和突出他
的悲剧命运起了重要的作用。
解析:本题考查名著的写作手法。仔细阅读全文,了解文章开头所写内容,分析与后文情节是否有
相关点,从情节间铺垫伏笔和表现人物形象两方面具体分析说明。
20.示例一:肖像描写(外貌描写),如“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像在渺视”,突出范爱农冷
峻、孤傲、怪癖的性格特征。
示例二:语言描写,如“何必推举呢?自然是主张发电的人啰……”,突出范爱农孤傲、倔强的性
格特征。
解析:本题考查名著中人物形象的赏析。首先要了解人物描写方法,然后人物描写的语句所表现出
来的人物性格特点方面进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