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第九课 习题练习二(附答案)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传统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伯”“仲”“叔”“季”表示兄弟之间的排序。“谥号”是古代王侯、名臣、将相、高级官吏、文士等
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生前的德行给予的称号。
B. 谦称是表示自谦的称呼,如:卑职、愚、不才、鄙人等。
C. 律诗共有八句,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其中颔联、颈联必须对仗
D. 人们常用“数九寒天”来指冬天天气最冷的时候。“数九”是从立冬开始,立春结束。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 大抵 郑重 竹竿 深不可测
B. 和蔼 守寡 粗犷 切切察察
C. 菩萨 渴慕 哀悼 豪不相干
D. 烦琐 保姆 磨难 念念不忘
3.下列加线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
A.骇破(hài)掳去(lǚ)颈上(jǐnɡ)
B. 惧惮(dàn) 陆玑(jī) 孤孀(shuānɡ)
C. 震悚(sǒnɡ) 规矩(ju)憎恶(zènɡ)
D. 针灸(jiǔ)诘问(jí)疮疤(chuānɡ)
4.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运用不当的一项是( )
A. 那当然是情有可原的了,倒应该我退让。
B. 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
C.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D. “哥儿,你牢牢记住!”她极其郑重其事地说。
5.划线字读音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淡薄薄弱薄厚
B. 妥帖请帖碑帖
C. 憎恶好恶深恶痛绝
D.空前空席空中楼
二、语言表达
6.请指出下列各句分别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1)“那里的话?!”她严肃地说。“我们就没有用么?我们也要被掳去……”(______)
(2)她却立刻伸出臂膊,一把将我按住。(______)
(3)后来一提起,还是立刻面如土色。(______)
(4)我想我又不真做小长毛,不去攻城,也不放炮。(______)
7.将下列句子正确排序(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我平时叫她 “阿妈”,连“长”字也不带
②我的母亲和许多别的人都这样称呼她,似乎略带些客气的意思
③但到憎恶她的时候,——例如知道了谋死我那隐鼠的却是她的时候,就叫她阿长
④只有祖母叫她阿长
⑤长妈妈,已经说过,是一个一向带领着我的女工,说得阔气一点,就是我的保姆
8.学完这篇课文后,你们班级开展了一次“走近鲁迅”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请你推荐一篇(本)课外读过的鲁迅的作品,并写一句推荐语。
作品:__________________
推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边是出自鲁迅《自嘲》中的两句诗的书法作品,对其欣赏不恰当的一项是(____________)
A.采用楷体,中正平稳。
B.用笔饱满,形神兼备。
C.字形瘦长,笔画飘逸。
D.大小匀称,徐疾有致。
9.同学们把鲁迅与自己的思想、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下面是鲁迅作品中的两个名句,请你任选一句
实际谈谈你的理解。
①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②即使慢,驰而不息,纵令落后,纵令失败,但一定可以达到他所向的目标。
三、现代文阅读
第 28 个“馅饼”
乔 叶
天上不会掉下馅饼。在碰到哈提雅之前,我是一直信奉这句话的。
在等导游买票的工夫,有人拽我的衣襟。是一个维吾尔族小姑娘,高高的鼻子,深陷的欧式
眼窝,戴着镶着珠片的黑色小帽,手里拎着一串铃铛做的饰物。她是向我兜售东西来了。我摇摇
手。
“阿姨,你是老师吗?”
“ 我当过老师。”我有点儿惊诧,我有过四年的乡村教书的历史,可她怎么能看出来?
“你一看就像老师,像好人。”她甜甜的小嘴很会说。
“你的东西怎么卖?”我心想干脆买一个。
她解了一个,递给我:“给你,不要钱。”
我不理她,径自去掏钱包。
她拦住我,态度很认真地说:“真的不要钱。”
“那我不要了。”我也很干脆地说。
导游在招呼大家了。我随着队伍进去,朝她挥挥手。玩了两个多小时后走出来,我一眼就看
见那个小姑娘还在出口处站着。
“给你。”她又来了。
我仍然没要。沿着周围的小摊走了一圈,我了解了一下这种铃铛的价格,要价最高的是五元。
于是,当她再次递给我的时候,我把五元钱递给她。
“不要钱。”她着急地说,“送你的。”
“送我?为什么?”
“因为你是老师,好人。”我笑。
我接过那个铃铛,吊坠上刻着一只老鼠。我正好就是属鼠的。她看出了我的疑惑,指指我的胸
前。我戴着一个鼠头木制项链。
“好,我收下了。”我说。我打定主意,上车后把钱从车窗递给她。
车开动了,我和她在车窗处依依惜别。我握住她有些脏的小手,把钱也握了过去。她一怔,
明白了,泪水一瞬间从她的眼眶里涌出来。
“不要!老师!”她举着钱喊,然后她奔跑起来,跟着我们的车。车轮喷吐出的灰尘涤荡着她的
小脸。司机把车停下来,我走下车,接过她手里的钱。她笑了,满是灰尘的小脸笑得像一朵淡黄
色的雏菊。
“你必须告诉我,你喜欢什么?回家之后我也要寄礼物给你。”我说。她推却了半天,直到我以
不要铃铛威胁她,她才羞涩地告诉我她喜欢文具和书。在我的要求下,她写下地址。
从新疆回来,我洗好了照片,买了一套童话集和文具,想邮寄却发现地址找不到了。
最后我还是寄了出去,地址是“新疆吐鲁番高昌故城哈提雅(收)”。
一个月之后,我收到了一大包葡萄干,还有一封信。
“阿姨,谢谢你。听很多人告诉我说有我的包裹,跑了好多家才找到。我送了 28 个铃铛,你是
第一个寄礼物给我的人。你长得很像我的汉族老师,她很爱我们。后来她走了,我就不再上学了,
我很想她。我想只要我好好读书,就有机会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我呆住了……
她给我的,确实是一块香醇的“馅饼”。这块“馅饼”是她和她的汉族志愿者老师共同做的,我只
是一个享用者。但是我把这块“馅饼”糟蹋了。
平生第一次,我开始为自己一向得意的所谓智慧和经验而自卑起来。我方才发现:虽然我四
处游历,但我心舌的嗅觉已经逐渐荒芜成为一座巨大的废墟,如高昌故城。而她虽然守着高昌故
城,但她小小的心,却是一片纯美碧青的无垠草场。
哈提雅,你以自己都不知道的方式让我品尝了世界上最美味的“馅饼”——这第 28 个“馅饼”。
10.选文与课文都使用了___________的写作手法。这种手法,可以使_____________多变,使文章
波澜起伏;前后鲜明的对比,使_________________更加丰满真实,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11.结合全文,说说标题中“馅饼”的含义。
12.第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13.赏析下列句子。
(1)她一怔,明白了,泪水一瞬间从她的眼眶里涌出来。(加着重号的词语运用了什么描写?有什么
表达效果?)
(2)她笑了,满是灰尘的小脸笑得像一朵淡黄色的雏菊。(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
果?)
14.结合具体内容,说说哈提雅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拓展阅读
祖母的启蒙
①祖母是个普通的家庭妇女,虽然一生贫困,却教导后代仁慈待人。我刚懂事,祖母便找来一些
纸板,剪成各种动物,以类似放幻灯的方式,讲许多匡扶弱小、抵御外侮的童话和民间故事;还
买来仅巴掌大的连在一起的“小人书”,一页页耐心地讲《司马光砸缸救人》《孔融让梨》《岳母刺
字》等故事。上幼儿园前,祖母挪动着小脚,几乎每天下午带我去少年儿童图书馆,她牵着我的
小手,轻轻地走到那些专心看书的小学生背后,慈祥地望着他们。然后,祖母抱我坐在草坪上,
亲切地说:“细伢子呵,你长大了要努力读书,书会告诉你许多许多做人的道理,其中最重要的是
对人要宽,要帮助比自己穷困的人。”
②我上幼儿园时正值三年困难之际,不少小朋友都因缺乏营养而面黄肌瘦。吃午饭时四个人一桌,
中间放一碗没有油的咸菜豆瓣汤,每人轮流舀一汤匙,轮到我时都谦让了;下午发点心时,每个
人仅得一只乒乓球般的淡馒头,每次我都留给上小班的弟弟吃。当祖母来幼儿园接我,知道这些
事后,不禁潸然泪下,抖抖地捧出一包盐炒黄豆,哽咽着说:“我的乖伢子,你做得对呵,你一定
饿坏了吧,快吃,快吃!”
③“文革”期间,我家遭难,有一阵断了经济来源。一天,姑妈从安徽寄来一包虾皮,祖母手捧着虾
皮闻了又闻,却毅然吩咐我送给了被“造反派”打得遍体鳞伤,又将发配崇明劳改的前抗日志士李伯
伯。不久,北京的大叔托人辗转捎来两包豆腐粉,祖母也让我送一包给被诬陷为“历史反革命”的老
共产党员刘爷爷。……
④冬至之夜,我久久地伫立于阳台上,祖母正是 18 年前的冬至去世的。遥望苍天群星,其中那颗
极其平凡的微微闪光的一定是祖母了。
15.祖母对“我”的启蒙方式是( )
A.谆谆善诱 B.启发鼓励 C.以身作则 D.言传身教
16.填空。
①上文中的主人公是________。
②第①段中加点字“对人要宽”的“宽”字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
③第②段中的比喻句“乒乓球般的淡馒头”形象地表明了馒头的特征是________。
④ 最 后 一 段 画 线 句 子 中 “ 极 其 平 凡 ” 照 应 了 上 文 _______________ , “ 闪 光 ” 照 应 了 上 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第③段末尾的省略号有什么意义?
18.文中突出了祖母的什么品质?
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往常他坐在蹬三轮的座
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他
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了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
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像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
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
他“嗯”了一声,直着脚往里走,对我伸出两手。他一手提着个瓶子,一手提着一包东西。
我忙去接。瓶子里是香油,包裹里是鸡蛋。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多得数
不完。我也记不起他是怎么说的,反正意思很明白,那是他送我们的。
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他只说:“我不吃。”
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
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
他也许觉得我这话有理,站着等我。
我把他包鸡蛋的一方灰不灰、蓝不蓝的方格子破布叠好还他。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
地转过身子。我忙去给他开了门,站在楼梯口,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直担心他半楼梯摔
倒。等到听不见脚步声,我回屋才感到抱歉,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可是我害怕得糊涂了。那直
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我不能想像他是怎么回家的。
19.阅读文段,回答问题。请指出本段记叙的要素: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
20.“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将“镶嵌”能否改为“站立”?为什么?
21.“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中的“强笑”能否换成“笑着”?为什么?
22.“可是我害怕得糊涂了。”作者为什么害怕?结合文段简要回答。
阅读周海亮的《手心朝下》,回答下面各题。
(1)这个老女人很怪。
(2)她穿了红色的旧款毛衣,她把毛衣当成外套来穿。她伸手拦住我,轻声说:“给我一块钱,我要坐
车去看女儿。”找出十块钱给她,她却不接。她袖起手,为难地说:“我只要一块钱。”我告诉她,身
上没带一块零钱。她马上提醒我说:“你可以买包烟。”
(3)她接钱的样子很怪异。一只手本来向上摊着,可是在接钱的瞬间突然翻转,手心朝下,两指如
钳。来不及多想,我等候的厂车已经驶过来。
(4)几天后在街上再一次遇见她。那时已是初夏,花草葳蕤,天气闷热,可是她仍然穿着厚厚的红
色毛衣,见了我,凑上前来,试探着说:“给我一块钱,我要坐车去看女儿。”
(5)原来她是一个骗子。这毫无疑问。她看我的目光是陌生和拘谨的,她已经不认识我了。那天我
没有理她,可是她还是从旁边一位姑娘那里要到一块钱。她惶然地笑着,手心向下,拇指和十指
飞快地捏走那枚硬币。她没有说谢谢,可是腰弯得很低,嘴巴几乎吻中膝盖。
(6)一个月以后,在街心花园,我又一次见到她。她凑上来,盯着我的脚,说:“给我一块钱……”
(7)“您是要坐车去看女儿吧?”我的话中带着讥诮。
(8)她讷讷地笑着,说:“给我一块钱……”
(9)“那么,您女儿在哪里,我送你去。”我向她发起挑衅。
(10)“不用,不用麻烦。”她紧张起来,“她在白石岭,很远呢……”
(11)的确很远。从这里去白石岭,需要大半天时间和十二块钱。我厌恶地转过头去,不理她。
(12)她在我面前站了很久,终于极不情愿地离开。她转身的动作很慢,先是脚,再是腿,再是腰,
再是肩膀,再是脖子,再是头,最后才是目光。她让我心生怜悯。尽管她是骗子,可她毕竟是一
位老人。
(13)她在很远的地方讨得一块钱。她在接钱的时候,永远手心朝下,永远伸出两根手指去捏。
(14)怯生生的,却迅速,目标直接。
(15)与朋友谈起此事,朋友大声说:“她啊!”
(16)“你知道她?”我好奇地问。
(17)“只要在小城住一段时间,不想知道她都不行。”
(18)“她只是说,给我一块钱,她要去看……”
(19)“你不用怀疑,她的确是去看她的女儿。”
(20)“可是这里离白石岭很远,一块钱远远不够。”
(21)“所以当她想去看女儿的时候,就会在大街上呆很长时间,直到要够往返路费。”
(22)“可是她女儿……”
(23)“她女儿以前和她一样,靠乞讨。不过她女儿会唱歌,一副好嗓子,唱一曲后,再收钱。她有
个习惯,一个曲子每人只要一块钱,多了不要。她还告诉她妈,接钱时,一定要手心朝下……可
是那女人哪里记得住?这么多年的沿习,不好改的……后来她女儿长大了些,终于有了份工作,是
在白石岭的采石场上班。砸乱石,也放炮。本以为上了班,母女俩再也不用沿街乞讨了……”
(24)“她女儿,还在那里工作吗?”
(25)“她死了。”朋友说。
(26)“死了?”我震惊。
(27)“死了。上班没几天就死了。”朋友慢慢喝着水,“也活该她倒霉,那天刚好一个哑炮,隔一个
晚上没响。早晨她去看,竟轰一声,地动山摇,后来就葬在后山。剩下她一个人了,她能干什么
呢?想女儿想得受不了,就去白石岭。每隔几天,上街跟路人要钱。她只要一块钱,她脑子里只装
着一块钱……可是很奇怪,她竟记住了女儿的话,手心永远朝下……她以为这样自己就不是乞丐
啦?可是,她仍然在乞讨……”
(28)朋友谈性正浓,我却不再听下去了,脑子里只有老女人那永远朝下的手心。
(29)她仍然在乞讨。永远只要一块钱,然后去看她永远沉默的女儿。
(30)只希望她在接钱的时候,那手心,永远朝下……
23.仔细阅读小说第(2)~(5)段,说说小说中的老女人有哪些“怪”处。请分点回答。
2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第(3)段中“突然翻转,手心朝下”是受到女儿的影响,“两指如钳”表明其内心的尊严感和对
女儿深厚的感情。
B. 第(12)段画线句运用慢动作描写,写出了老人没有从我这里要到钱,极不情愿地转身迟缓离
去的情景,表现她内心的失落。
C. 第(27)段中“不是乞丐”指的是她在接钱的时候总是掌心朝下,表示钱不是讨来的,这是她的
想法。“仍然在乞讨”指的是她确实是向人乞讨一块钱的事实。两人所指的内容不同,所以不矛盾。
D. 从“我”对老女人的态度的变化,呼吁人们要关心弱势群体,不要抛弃他们;从老女人记住女儿
的嘱咐,体现了人在苦难中就不要保持做人的尊严。
25.请简要分析题目“手心朝下”的含义。
26.小说中的“我”有怎样的作用?请结合小说加以分析。
27.听了朋友的介绍后,我的心里会想些什么?请你用第一人称写下来。
四、填空题
28.为下列词语中加括号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将序号填在括号内。
①莫(名)其妙 ( )
A.名字 B.说出 C.名誉 D.有名的
②(念)念不忘 ( )
A.惦记,常常地想 B.念头 C.读 D.“廿”的大写
③(疏)懒 ( )
A. 分散 B.不亲密 C. 粗心 D.不熟悉
④繁琐之(至) ( )
A.极 B.以至 C.到 D.至于
答案解析
1.【答案】D
【解析】D 错误,“数九”是从冬至开始的,而不是立冬开始的。
2.【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
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
的意思。C 项有误,“豪”应为“毫”。
3.【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掌握情况,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
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做注音题,要熟悉汉语拼音规则,同时可根据形声字的声旁来推断它的
读音。A 项中“掳”应读 lǔ;C 项中“憎”应读 zēnɡ;D 项中“诘”应读 jié。故选 B。
4.【答案】D
5.【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多音字的正确读音。
6.【答案】语言描写 动作描写 神态描写 心理描写
【解析】考查人物描写方法,常用的描写方法有,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等,
(1)此句描写阿长描述长毛故事的语言。(2)“伸、按”动作描写。(3)“面如土色”神态描写。
(4)“我想”心理描写。
7.【答案】⑤②④①③
【解析】此题考查句子排序能力。解答此类题,一般通过抓关键词,抓中心句,句与句之间的连
接词去逐句推敲,要求学生平时加强阅读领悟能力的培养,具备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句段的表
达顺序主要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事情发展顺序、逻辑推理顺序等。这段话是对“长妈妈”的介绍,
首 句 应 为 ⑤ ; 然 后 介 绍 人 们 对 她 的 称 呼 , 即 句 ② ; 从 “ 只 有 ” 可 以 判 断 下 一 句 为 ④ ; 从
“连……”“但……”可以知道下两句为①③。故排序为⑤②④①③。
8.【答案】(1)作品:[示例]《野草》 推荐语:一部深刻优美的散文诗集。 (2) C
【解析】(1)鲁迅的作品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
编》等 ;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
续编》《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杂文》等。从中 选择一部熟悉
的,推荐理由可以从作品语言风格、人物塑造或是精彩故事情节等,写出推荐的理由即可。(2)
小篆的特点是字形工整瘦长,对称均衡,飘逸秀美,这幅书法作品字体不是小篆。故 C 不恰当。
9.【答案】①读书须博览群书;②做事贵在坚持。
【解析】理解句子的含义,第一句可从汲取知识的精华这方面去感想,第二句可从坚持不懈追求
目标这方面感想。
10.【答案】欲扬先抑 故事情节 人物形象
【解析】通过课文了解,对于阿长这个形象,作者先是写阿长有诸多毛病而不喜欢她,但不识字
的阿长,为“我”买来了梦寐以求的《山海经》,让“我”震悚,写出被感动之强烈,最后,写出这部
“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给自己留下的印象和影响,把对长妈妈的感激之情引向深化,变成永
久的怀念。可见是“欲扬先抑”的写法。本文开始“我”信奉“天上不会掉下馅饼”的理念,所以对于哈
提雅白送的礼物,持怀疑态度,最后被小姑娘的真情打动。
11.【答案】[示例]指哈提雅送出的第 28 个铃铛,即第 28 个礼物;象征着哈提雅纯洁美好的心灵。
【解析】分析标题的含义:标题含义一般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两个方面来分析。表层含义即标
题的字面意义,深层含义即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标题如果是比喻句的,文中往往不是围绕
标题的字面含义来展开叙述,那么我们就应该联系文章的具体内容,弄清比喻义,这样我们就可
以领悟出标题的深刻含义。这里的标题指哈提雅送出的第 28 个铃铛,即第 28 个礼物;象征着哈提
雅纯洁美好的心灵。
12.【答案】[示例]①开篇点题;②设置悬念,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③引出下文;④与结尾“品尝
了世界上最美味的馅饼”相呼应。
【解析】考查段落的作用。开头段的作用:①如果是环境描写则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点明故事发生
的地点,渲染气氛,引出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做铺垫几方面;②其他内容则可能是开篇点题,
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总领全文或引起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做铺垫。这里开篇点题;设置悬念,
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下文;与结尾“品尝了世界上最美味的馅饼”相呼应。
13.【答案】(1)[示例]神态描写,具体形象地写出了小姑娘因“我”给钱而吃惊的表情。(2)[示例]比喻,
将哈提雅的笑容比作一朵“淡黄色的雏菊”,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哈提雅获得“我”的信任时喜悦的样子,
传神地描摹出一个纯真淳朴的维吾尔族小女孩形象。
【解析】结合语境,对句子进行赏析是重要的考点之一。一般来说,要求学生赏析的句子往往具
有某一特色,或是修辞,或是表达方式,或是遣词造句,这就要求学生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
通常解题思路是:先写出句子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最后写出表达效果。此处(1)
句神态描写,具体形象地写出了小姑娘因“我”给钱而吃惊的表情。(2)句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生动
形象地写出了哈提雅获得“我”的信任时喜悦的样子,传神地描摹出一个纯真淳朴的维吾尔族小女孩
形象。
14.【答案】[示例]①懂得感恩(。她以送陌生人礼物的方式默默表达对汉族老师的感激之情。②执
着、细心、聪明。即使“我”几次拒绝接受她的礼物,她依然执着地送出刻有老鼠吊坠的铃铛(。③
自尊自强,热爱学习。她坚决退还“我”五元钱,百般推却才告诉“我”她喜欢文具和书。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我们对文章中人物形象的理解能力、概括能力,要求语言简洁。学会抓住
人物的各种刻画手法来分析。学会从故事情节中来分析,学会把人物放到一定的背景环境中去分
析,最后还要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这里的小姑娘是一个懂得感恩、执着、细心、聪明、
自尊自强,热爱学习的人。
15.【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提取并概括文章信息的能力。解题时要认真审清题干,确定信息筛选
的标准,按照规定的范围、角度、逐句逐段,找准相关的信息部位,确定具体语句,准确表达。
文章讲述了祖母想尽各种方法教“我”学知识,用“言传身教”的方式教“我”仁慈待人。故选 D。
16.【答案】①祖母②宽厚、宽恕;③小;④普通的家庭妇女;对“我”进行启蒙教育和平时待人中
所表现出的非凡的品德。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综合分析能力。第①小题是对小说主人公的考
查。文章讲述了祖母想尽各种方法教“我”学知识,用行动教育“我”要仁慈待人,她的品格对“我”影
响很大,表达了“我”对祖母的感激和怀念之情,可见“祖母”是主人公。第②小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
重点词语的能力。联系上下文可知,“宽”在这里指的是对人的态度。文中指祖母教育“我”多帮助身
边的人,对待身边的人、有困难的人要宽待、宽厚。第③小题考查学生对句子含义的理解能力。
“乒乓球般的淡馒头”形象地表明了馒头的“小”。第④小题考查学生对文中句子的理解能力。平凡是
说祖母是个普通的家庭妇女,“闪光”是说祖母的优良品格对“我”影响很大,给我指明了人生的方向。
17.【答案】表明祖母所做的这一类事远不止上文所述的两件。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省略号作用的理解能力。省略号有以下作用:表示引文的省略;表示列
举的省略;表示重复语句的省略;表示说话断断续续;表示意在言外;表示语意难尽;表示语言
中断;表示沉默的省略;表示数字延续的省略;表示语音延长。文中的省略号表示列举的省略,
表明祖母所做的这一类事远不止上文所述的两件。
18.【答案】宽厚待人,乐于助人。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中人物形象的把握。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概括人
物性格从言行入手。可以直接摘取对人物评价的词语,也可以自己结合相关的语句进行概括,学
会结合原文从原文中找到依据。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可以看出,祖母是个善恶分明、宽厚待人、助
人为乐的人。从以下事例可以看出:“文革”期间,李伯伯和刘爷爷被诬陷,祖母不怕被连累,坚持
帮助他们;祖母是个疼爱孩子的人,看到“我”挨饿,祖母心疼得流泪;祖母给我讲有教育意义的民
间故事,让我好好读书。
点睛:概括人物形象,实际上是考查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概括人物形象的前提要把握品读全文,
防止答的不全或流于表面。答题时,可采用如下方法:找出句中能体现人物性格品质的原词;通
过人物的具体事例概括出人物的品质和个性;从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中整体感受人物
形象的特点。然后精心组织,做到言简意赅,尽量不要重复。
19.【答案】有一天 “我”家门口 “我”和老王 老王为“我”送来香油和鸡蛋。
【解析】此题考查梳理文章故事情节。首先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并从前向后精读各部分文章,
根据故事情节概括出切题的答案。阅读文段可提炼故事发生的时间为有一天,地点为“我”家门口,
人物为“我”和老王,事件为老王为“我”送来香油和鸡蛋。
20.【答案】不能。用“镶嵌”可以看出老王的身体已经很虚弱了,而用“站立”给人的印象,认为老
王的身体较好。
【解析】本题的考点是词语的含义。解答思路:解词+内容+情感。方法:联系词语本义,结合语
境分析词语的含义,以及表达的感情。理解词语一般先理解其表面义,然后要结合语境及课文内
容,具体理解出它的语境义及所包含的情感。“镶嵌”本意指一物嵌入另一物里。 此处充分(夸张)
地表现出老王瘦弱无力、僵硬的毫无生气的病态。而站立则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21.【答案】不能换。“强笑”说明笑的不自然,体现出“我”对病危中的老王的同情。
【解析】本题的考点是词语的含义。解答思路:解词+内容+情感。方法:联系词语本义,结合语
境分析词语的含义,以及表达的感情。理解词语一般先理解其表面义,然后要结合语境及课文内
容,具体理解出它的语境义及所包含的情感。“强笑”的意思的勉强的笑,表现出作者见到老王病成
那个样子,还拿东西来谢“我们”,心里的悲酸和感动。而“笑着”就表现不出我对老王的怜悯和同情。
22.【答案】因为老王身体瘦的让“我”害怕,他的病态使人害怕。
【解析】本题是信息筛选能力的考查.认真阅读文章,根据问题和提示,在上下文中筛选出关键
信息.从上文对老王的描写“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像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
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可以看出老王的虚弱的身体禁不住生活的压力像一堆白
骨,作者因此而害怕。
挂念儿子却没有想起母亲,令老王非常内疚
23.【答案】①常年把内穿的旧红毛衣外穿;②只向行人讨要一块钱,多了不要;③拿钱的动作总是
手心朝下,迅速而明确。
【解析】阅读所示文段,抓住描写人物言行的语句,逐一概括其“怪”的表现。
24.【答案】D
【解析】抓住句项表述的要点,搜寻相关信息,理解文章内容,一一比较判断。D 句中“体现了人
在苦难中就不要保持做人的尊严”这一理解是错误的。
25.【答案】一是老人乞讨时的动作;二是饱含了她内心的尊严,对女儿永不停歇的思念。
【解析】首先在文章中找到老人乞讨时的动作描写,再根据文章内容体会老人对女儿的情感,即
可理解文题“手心向下”的表达作用。
26【答案】①“我”是小说的视角和情感线索。通过“我”的眼光,体现了人们对老女人先是好奇,然
后对她反复使用同一个乞讨的借口的厌倦,再下面是拒绝她而产生的自然而然的怜悯,最后是对她
的尊敬;②“我”是小说主人公的对比点,通过“我”和她的对比,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③第一人称
的加入可以使小说更加真实可信,感人至深。
【解析】从“我”与全文情节的关系、表达小说内容的真实感以及用“我”与小说中人物的对比表达作
者的感情等方面来概括。
27.【答案】示例:她如此可怜、真诚、如此自尊,对女儿的爱是多么深沉而执著啊,我却对这个
可怜的人怀疑和嘲讽,我真的是太不应该了。
【解析】了解文中“我”开始对老人的情感与态度,体会“我”在了解真相后的愧疚心情,用第一人称
来表达“我”此番心情。
28【答案】①B ②A ③C ④A
【解析】词语辨析,根据语境或者查阅资料和字词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