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4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导学案 (2)
加入VIP免费下载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4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导学案 (2)

ID:734590

大小:57.01 KB

页数:11页

时间:2021-06-16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14、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教学目标】 1、学会准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读出字里行间中叶圣陶先生的过人品性和叶圣陶 先生的语文观点。(重点) 2、学习作者采用对人物因小见大的刻画方法,学会本文行文平易、内涵深厚的写作特 点。(难点) 3、学习叶圣陶先生待人宽、律己严的品德。 【激趣导学】 1、“透视”“主人公” 叶圣陶(1894 年-1988 年),原名叶绍钧,字秉臣,辛亥革命后改字圣陶。汉族人, 江苏苏州人,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 之称。曾当过 10 年的小学语文教师。解放后,叶圣陶曾担任出版总署副署长、人民教育出 版社社长、教育部副部长、民进中央主席。叶圣陶于 1988 年 2 月 16 日于北京逝世,享年 94 岁。 主要作品:我国第一部童话集《稻草人》(1923 年),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小 说《倪焕之》(1929 年),短篇小说集《隔膜》(1922 年)、《火灾》(1923 年)、《未厌集》(1928 年)等。在长期的编辑生涯中,先后主编或编辑过《诗》杂志、《文学周报》、《小说月报》、 《中学生》、《中学生文艺》、《国文杂志》、《中国作家》等多种重要的文学、语文教育刊物和 几十种中小学语文教科书,撰写过十多本语文教育方面的论著,为语文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 贡献。曾经发现培养和举荐过一批青年作者,如巴金、丁玲、戴望舒等。1980 年教育科学 出版社出版了《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是新文学史上最早出现和最有成就的“教育小说家”。 2、探知作者 张中行,原名张璇,学名张璿,河北省香河县河北屯乡石庄(今属天津市武清区河北屯 镇)人,著名学者、哲学家、散文家。主要从事语文、古典文学及思想史的研究。1931 年 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建国后长期供职于人民教育出版社,从事中学语言教材的编辑。曾参 加编写《汉语课本》、《古代散文选》等。合作编著有《文言文选读》、《文言读本续编》;编 著有《文言常识》、《佛教与中国文学》、《负暄琐话》等。是二十世纪末未名湖畔三雅士之一, 与季羡林、金克木合称“燕园三老”。季羡林先生称赞他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 3、走近文本 作者和叶圣陶先生,都是著名的语文学家。二人有多年的交往,感情深厚,亦师亦友。 1988 年叶圣陶先生辞世,三个月后,作者就写下了这篇文章。作者通过对叶先生言行的记 述,赞美了叶先生的高尚品性;同时也阐扬了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 【设问探知】 1、温故互查,夯实基础——给加线字注音 搀和 、 冗长 沾溉 2、解释词语 高文典册: 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展示反馈】 1、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缘由是什么?他主要选择了哪些材料? 2、本文记述了叶圣陶先生哪些品德?分别用了哪些事例来进行说明。 3、作者用了一个什么词来表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这种风格具体讲的是什么? (用书上的原话回答) 4、为什么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应该受到高度重视,作者从哪些方面进行了论述? 5、概括本文写作特点。 小结: 作者通过一些典型事例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躬行君子、堪为师表的忠厚长者独具而可贵的 精神风貌,宽以待人,严以律己,叶圣陶先生做到了,我们能做到吗?通过本文的学习,希 望同学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学习叶先生的品格,宽厚做人,严格要求自己。 【巩 固训练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 题。 我所见的叶圣陶 朱自清 ①我第一次与圣陶见面是在民国十年的秋天。那时刘延陵兄介绍我到吴淞炮台湾中国公 学教书。到了那边,他就和我说:“叶圣陶也在这儿。”我们都念过圣陶的小说,所以他这 样告我。我好奇地问道:“怎样一个人?”出乎我的意外,他回答我:“一位老先生哩。” 但是延陵和我去访问圣陶的时候,我觉得他的年纪并不老,只那朴实的服色和沉默的风度与 我们平日所想象的苏州少年文人叶圣陶不甚符合罢了。 ②记得见面的那一天是一个阴天。我见了生人照例说不出话;圣陶似乎也如此。我们只 谈了几句关于作品的泛泛的意见,便告辞了。延陵告诉我每星期六圣陶总回甪直去;他很爱 他的家。不久,中国公学忽然起了风潮。我向延陵说起一个强硬的办法;——实在是一个笨 而无聊的办法!——我说只怕叶圣陶未必赞成。但是出乎我的意外,他居然赞成了!后来细 想他许是有意优容我们吧;这真是老大哥的态度呢。我们的办法天然是失败了,风潮延宕下 去;于是大家都住到上海来。我和圣陶差不多天天见面,这样经过了一个月;这一个月实在 是我的很好的日子。 ③我看出圣陶始终是个寡言的人。大家聚谈的时候,他总是坐在那里听着。他却并不是 喜欢孤独,他似乎老是那么有味地听着。他又是个极和易的人,轻易看不见他的怒色。他的 和易出于天性,并非阅历世故,矫揉造作而成。他对于世间妥协的精神是极厌恨的。在这一 月中,我看见他发过一次怒;——始终我只看见他发过这一次怒——那便是对于风潮的妥协 论者的蔑视。 ④风潮结束了,我到杭州教书。那边学校当局要我约圣陶去。他来了,教我上车站去接。 我知道他到了车站这一类地方,是会觉得寂寞的。他的家实在太好了,他的衣着,一向都是 家里管。我常想,他好像一个小孩子;像小孩子的天真,也像小孩子的离不开家里人。必须 离开家里人时,他也得找些熟朋友伴着;孤独在他简直是有些可怕的。所以他到校时,本来 是独住一屋的,却愿意将那间屋做我们两人的卧室,而将我那间做书室。这样可以常常相伴; 我自然也乐意,我们不时到西湖边去;有时下湖,有时只喝喝酒。在校时各据一桌,我只预 备功课,他却老是写小说和童话。初到时,学校当局来看过他。第二天,我问他,“要不要 去看看他们?”他皱眉道:“一定要去么?等一天吧。”后来始终没有去。他是最反对形式 主义的。 ⑤在杭州待了两个月,放寒假前,他便匆匆地回去了;他实在离不开家,临去时让我告 诉学校当局,无论如何不回来了。但他却到北平住了半年,也是朋友拉去的。北平回去不久, 便入了商务印书馆编译部,家也搬到上海。从此在上海待下去,直到现在——中间又被朋友 拉到福州一次。这些日子,我在浙江乱跑,有时到上海小住,他常请了假和我各处玩儿或喝 酒。有一回,我便住在他家,但我到上海,总爱出门,因此他老说没有能畅谈。 ⑥十六年一月,我接眷北来,路过上海,许多熟朋友和我饯行,圣陶也在。那晚我们痛 快地喝酒,发议论;他是照例地默着。酒喝完了,又去乱走,他也跟着。到了一处,朋友们 和他开了个小玩笑;他脸上略露窘意,但仍微笑地默着。圣陶不是个浪漫的人;在一种意义 上,他正是延陵所说的“老先生”。但他能了解别人,能谅解别人,他自己也能“作达”, 所以仍然——也许格外——是可亲的。 ⑦第二天我便上船走了,一眨眼三年半,没有上南方去。信也很少,却全是我的懒。我 只能从圣陶的小说里看出他心境的迁变。圣陶这几年里似乎到十字街头走过一趟,但现在怎 么样呢?我却不甚了然。他从前晚饭时总喝点酒,“以半醺为度”;近来不大能喝酒了,却 学了吹笛——前些日子说已会一出《八阳》,现在该又会了别的了吧。他本来喜欢看看电影, 现在又喜欢听听昆曲了。但这些都不是“厌世”,如或人所说的;圣陶是不会厌世的,我知 道。又,他虽会喝酒,加上吹笛,却不曾抽什么“上等的纸烟”,也不曾住过什么“小小别 墅”,如或人所想的,这个我也知道。 1930 年 7 月,北平清华园。(有删改) 1.文章第①段叙述了什么内容?在文章结构上,本段起到什么作用?(4 分) 2.请结合全文内容,概况叶圣陶先生的性格特点。(3 分) 3.本文叙述叶圣陶的事例时多处运用对比手法,试找出其中三处。(3 分) 4.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经说过:“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 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装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有人说本文 就是这么一篇“大家之作”,你如何看待?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5 分) 【迁移拓展】任选其一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7 分) 叶圣陶 记得民国十一年,我在天津《新民意报》编文学附刊。当时常在《小说月报》和《儿童 世界》上看见叶先生的小说和童话,非常喜欢,因为我是有孩子心的人。民国十四年我到上 海,才与叶先生晤面。一直到廿六年为止,这十二年间,接谈的时间并不多,每每是在开会 或聚餐的时候见面的。我们俩很熟,但说到交谊,可真是君子之交淡如水了。 差不多他所有的创作都曾送给我过,而我的著作也大半都送给他。我对于他的创作,《四 三集》以前的全部看过。他的短篇小说集《火灾》,我曾写过书评。他对于我解释其中一篇 小说的梦境,认为能够道出他的本意,其余不曾说什么。其实,最能够了解或批评某一人的, 或许还是某一人他自己,别人的见到处终不免有些隔靴搔痒。而我终于要妄谈了。 我觉得叶先生是一个真正的教育家。他在甪直的小学里教书,极为认真。他随便做什么 事,总是诚恳地去做,决不敷衍苟且,有一分力便尽一分力。他喜欢小孩,因为小孩的心是 纯洁的,不曾沾染社会的恶习。因为他从心底里喜欢小孩,因此他能写出童话集《稻草人》 和《古代英雄的石像》,又能写出《一课》《小蚬的回家》《地动劳那样的小说。我也学着 写过童话,总是短短的,写不到他那样的细腻。以前,我在长沙第一师范学校用他的初中国 语教科书作教本,另选一本联络补充教材给学生,将目录寄给他看,他来信颇为称许,说是 像我这样热心教学的不多。他这一句话也说明了他自己也是热心教学的,我们只要看他与夏 丏尊合编的几部作文法的书就可以知道。与这热心教学成为一物两面的便是创作态度的谨 慎。 他每写一篇小说,必定经过若干时间的构思,然后下笔。从来不曾潦草塞责,在商务任 编辑的时候,他自己的时间有限,便在公余回家写作,每每一个短篇,断断续续地要写一两 个星期方才写完。推而广之,凡他所做的事,他都负责,从来不肯躲懒。例如,振铎去欧洲, 他代理过《小说月报》的编务,仔细地审阅来稿,每一篇都看过,方才决定去取。他对于新 诗,谦抑地以为鉴赏力不够,便要我来帮忙,替他选辑,所以他又是一个理想的编纂者。 他编《妇女杂志》,为了想要我写一篇《现代女文学家概述》,曾经写给我两封信,第 一信云:“兄于世界文学所知较多,此题当然胜任。止须举其尤者,略言其生平、旨趣、风 格、作品大要。知兄甚忙,但弟少求索之门,得老友如兄者,自不肯放过,想来半年止此一 遭,必能蒙允许也。”他写得这样恳切,自然我只好答应。他的第二信又来了:“承允撰稿, 感何可言。文章只须平常谈话那样轻松随便,笔下常带感情,尤宜于妇志之读者。十月底之 约,想不至过期。”他这样再三叮嘱,我当然不会使他失望。对我如此,对别的他所要拉的 撰稿人,当亦同然。这就是他办事负责的一证。我曾到他家,亲见他和他的妻子、小孩和亲 戚,全家动员编辑《十三经索引》。倘若没有细心和忍耐,这种书是编不出来的。他无论编 《小说月报》、《妇女杂志》或《中学生》,没有一次不是用全力来对付的,一切琐碎的事, 甚至校对,都由他自己动手。投稿人有信给他,如果是必需答复的,他也亲自写回信去。他 的字迹圆润丰满,正显出他那谦和而又诚实的心。他与你见面时,虽是沉默,却不使你感到 局促,因为你可以在他那部位亭匀的脸上读出他正准备着用十二分的诚恳来听受你的宏论。 抗战八年间叶先生的生活想来是大家所愿意知道的。他曾简略地告诉我:廿七年初到重 庆,十月到乐山武汉大学教书,廿九年夏离开武大到成都去,担任教育科学馆国文科的事情, 这教育科学馆是帮助教育厅计划研究教育问题的。他在商务印书馆出版了《精读指导举隅》 和《略读指导举隅》,又在开明书店出《国文教学》,都是与朱自清合编的。战时他只出了 一本《西川集》①,最后四篇是类似小说的散文,都写得很有意思。他颇注重修养,觉得一 个人即使不写诗,他的生活便是一首诗,才是值得佩服的人;也就是说,他觉得行比言更重 要。他常说:一个人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 他在《答复朋友们》里说:“一个人当深入生活的底里,懂得好恶,辨得是非,坚持着 有所为有所不为,实践着如何尽职,不然就是白活一场。对于这一层,我现在似乎认得更明 白,愿意在往后的小半截路上,加紧补习。”他看透了中国的许多罗亭②,能说不能行,头 大手小,“喜欢侈言革命,可是只限于挂在口头,实际是懒得革命,尤其懒得革自己的命, 懒得见少数的旁人真正革命。”我信得过叶先生的话。他不仅作品使我们爱读,他那坚定的 人格,也足以对于青年“在生活上发生影响”。 (选自赵景深《我与文坛》,有 删改) 【注】①《西川集》,本书是叶圣陶先生入川后出版的唯一随笔集,内容收入作者在 1944 年一年中所写的随笔小品。②罗亭,俄国作家屠格涅夫长篇小说《罗亭》的主人公, 热爱自由,能言善道,向往追求理想的生活、事业和爱情,但却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 子”。 (1)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 A.文中“君子之交淡如水”是指作者和叶圣陶之间虽然很熟,但日常交往并不太多, 两人是在事业中结下朴素而真挚的友谊。 B.叶圣陶创作态度极为谨慎,从来不曾潦草塞责,只要看他与夏丏尊合编的几部作文 法的书就可以知道这一点。 C.叶圣陶因为对于新诗的鉴赏力不够,便邀请作者来帮忙选辑,体现了“一个理想的 编纂者”所应具备的诚实又谦虚的态度。 D.叶圣陶写给作者的两封信措辞委婉,语言典雅,表达得体,体现了他为人诚恳、做 事负责的优秀品质,也让作者为之折服。 E.本文分别从教育、创作、编辑三个角度介绍了叶圣陶的生平事略,重在展示他在事 业上的突出贡献以及人格上的非凡魅力。 (2)作者为什么说叶圣陶先生“是一个真正的教育家”?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 分) (3)叶圣陶先生常说“一个人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请结合材料理解“有所为”在 文中的含义。作为“理想的编纂者”,叶先生又是怎样实践“有所为”的主张的?请简要概 括。(4 分) (4)作者在介绍叶圣陶先生的过程中,经常穿插叙述自己与之相关的经历,你是否认 同人物传记的这种写法?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4 分) (二)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1~4 题。 生活 叶圣陶 ①乡镇上有一种“来扇馆”,就是茶馆,客人来了,才把炉子里的火扇旺,炖开了水 冲茶,所以得了这个名称。每天上午九、十点钟的时候“来扇馆”却名不副实了,急急忙忙 扇炉子还嫌来不及应付,哪里有客来才扇那么清闲?原来这个时候,镇上称为某爷某爷的先 生们睡得酣足了,醒了,从床上爬起来,一手扣着衣扣,一手托着水烟袋,就光降到“来扇 馆’’里。露筋的桌子上满缀着油腻和糕饼的细屑;狭条板凳有的断了腿,有的裂了缝。某 爷某爷坐满了一屋予,一口沸烫的茶使他们神清气爽,几管浓辣的水烟使他们精神百倍。于 是一切声音开始散布开来:有的讲昨天的赌局,打出了一张什么牌,就赢了两底;有的讲自 己的食谱,西瓜鸡汤下面,茶腿丁煮粥;有的讲些异闻奇事,说不可不信,不可全信。午饭 时候到了,他们慢慢地踱回家去。吃罢了饭依旧聚集在“来扇馆”里,直到晚上为止,一切 和午前一样。岂止和午前一样,和昨天和前月和去年和去年的去年全都一样。他们的生活就 是这样了! ②城市里有一种茶社,有五色玻璃的窗,有仿西式的红砖砌的墙柱,有红木的桌子,有 藤制的几和椅子,有白铜的水烟袋,到这里来的先生们当然是非常大方,非常安闲,洪亮的 语音表示上流人的声调,顾盼无禁的姿态表示绅士式的举止。他们的谈话和“来扇馆”里大 不相同了。他们称他人不称“某老’’就称“某翁”;报上的记载是他们谈话的资料;看破 世情的话常常可以在这里听到,他们说什么都没有意思都是假。他们或是三三两两同来,或 是一个人独来;电灯亮了,坐客倦了,依旧三三两两同去,或是一个人独去。这都不足为奇, 可怪的是明天来的还是这许多人,也还是重演昨天的老把戏!岂止是昨天的,也就是前月, 去年,去年的去年的老把戏。他们的生活就是这样了! ③上海的马路上,来来往往的,谁能计算他们的数目。车马的喧闹,屋宇的高大,相形 之下,显出人们的混沌和微小。我们看蚂蚁纷纷往来,总不能相信他们是有思想的。马路上 的行人和蚂蚁有什么分别呢?挺立的巡捕,挤满电车的乘客,徐步看玻璃窗内货品的游客, 鲜衣自炫的妇女,谁不是一个蚂蚁?我们看蚂蚁个个一样,马路上的过客又哪里有各自的个 性?我们倘若审视一会儿,且将不辨谁是巡捕,谁是乘客,谁是游客,谁是妇女,只见无数 同样的没有思想的动物散布在一条大道上罢了。游戏场里的游客,谁不露一点笑容?但是笑 声里面,我们辨得出哀叹的气息;喜愉的脸庞,我们可以窥见寒噤的颦蹙。何以没有一天马 路上会一个动物也没有?何以没有一天游戏场里找不到一个笑容?他们的生活就是这样了。 ④我们丢开优裕阶级欺人阶级来看,有许许多多人从红绒绳编着小发辫的孩子时代直到 皮色如酱须发如银的暮年,老是耕着一块地皮,眼见地利确是生生不息的,而自己只不过做 了一柄锄头或者一张犁耙!雪样明耀的电灯光从高大的建筑里放射出来,机器的声响均匀而 单调,许多撑着倦眼的人就在这里做那机器的帮手。那些是生产的利人的事业呀,但是…… 他们的生活就是这样了! ⑤一切事情用时行的话说总希望它“经济”,用普通的话说起来就是“值得”。倘若有 一个人用一把几十位的大算盘,将种种阶级的生活结一个总数出来,大家一定要大跳起来狂 呼“不值得”。觉悟到“不值得”的时候就好了。 (选自《叶圣陶散文》,有删改) 1.作者通过文中四种人的生活写出哪两类生活状态?请简要概括。(4 分) 2.文章前四段都以“他们的生活就是这样了”作结,有什么作用?(4 分) 3.文章第③段画线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3 分) 4.联系全文,试探究结尾“觉悟到‘不值得’的时候就好了”一句的深刻意蕴(4)分 【导图小结】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张中行 待人厚 律己严 老师寄语: 人不能没有理想,没有理想只能糊糊涂涂的活下去,反省一下就会感到无聊,感到没意 思。 ——叶圣陶 修改文章 复 信 送 客 会上发言 作文做人 力求完美 以身作则 鞠躬尽瘁 知识链接(致同仁——共勉) 永远的叶圣陶——解读教与学的关系 走上语文教师的岗位,《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对我的影响极大。叶老对语文教育教学 的精彩论述,使一位迷茫在语文教学路途上的年轻教师认清了方向。一晃 10 年过去了,但 叶老的话至今仍一次次的在耳边回荡:“‘教’是为了不‘教’”,“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 1、“‘教’是为了不‘教’” 传统教育强调知识传授,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授”——“受”,至今在许多课堂上, 在许多教师的行动上依然存在。早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叶老就发出质疑:“假定教学只 是授受的关系,学生是没有能力的,自己去探讨也无非徒劳,必待教师讲了授了。他用心听 了受了,才会了解他所读的东西。” 二十世纪 60 年代,叶老非常明确的提出了“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的著名论 点。1978 年,在教育拨乱反正的初期,叶老再次重申:“教师教任何功课(不限于语文), ‘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换个说法,‘教’都是为了用不着‘教’”。 每次读到这句话,我一次次的反思自己的教学,常感到汗颜!每日教学之余的三省吾身, 常思索自己有没有让学生的学习能力得以提高,学习方法得以掌握。渐渐的,我由一位教室 内的“勤快”教师,转变为课堂上的“懒”老师。学生的进步,使我坚信叶老的教诲。感谢 叶老! 2、“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 语文教师最难处理的是对语文教材的处理,它反映了教师对教与学关系的认识水平。“知 识不能凭空得到,习惯不能凭空养成,必须有所凭借。那凭借就是国文教本。”叶老发自几 十年前的提醒,对当前不少教师丢开教科书,自己开发“课程”的做法,不是严肃的批评吗? “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 能……”,叶老的这一论断,对于那种目光短浅,考什么教什么,整天围绕教材转来转去的 教师们,无疑是当头棒喝! 对教材这个例子,叶老反对一讲到底的教法,“上课做什么呢?在学生是报告讨论,不 再是教师一味的听讲,在教师是指导和订正,不再是一味讲解。”他指出:“精读文章,只 能把它认作例子与出发点;既已熟悉了例子,占定了出发点,就得推广开来,阅读略读书籍, 参读相关文章。”叶老对课堂上学生和教师的地位讲得明确不过,换成现在的说法:师生对 话,生本对话(精读、略读、参读,强调“读”)。反复揣摩叶老的论断,我们还需要在师 生关系这个问题上做过多的“讨论”吗?感激叶老! 叶圣陶的语文教育思想,是一座宝库。每一位教师(不仅仅是语文教师)都应该潜心学 习,深刻反思,以此来拨正自己的教学行为。叶老离我们去了,叶老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资料: 3.2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