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2课《伟大的悲剧》同步练习
加入VIP免费下载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2课《伟大的悲剧》同步练习

ID:734579

大小:55.01 KB

页数:7页

时间:2021-06-16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第 22 课 巩固练习(附答案) 基础知识识记 1.给下列加红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癫.( )狂 怏怏..( )不乐 吞噬.( ) 步履.( ) zūn( )循 疲惫不 kān( ) 凛 liè( ) 战 lì( ) 2.根据下面的句子写出对应的成语。 (1)话讲得很乱,没有条理。( ) (2)形容不满意或者不高兴的神情。( ) (3)形容十分恐惧。( ) (4)形容来得很晚。( ) 3.茨威格(1881—1942), (国别)作家,他的主要成就体现在 和小说创作方面。 运用能力提升 4.写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表达方式。 (1)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 ) (2)凶猛的暴风雪像狂人似的袭击着薄薄的帐篷,死神正在悄悄地走来……( ) (3)现在只有四个人继续走路了,但灾难又降临到头上。下一个贮藏点带来的是新的痛苦和失望。 ( ) 5.指出下列各句的描写手法。 (1)他们疲倦极了,已不再抱任何希望,只是靠着迷迷糊糊的直觉支配着身体,迈着蹒跚的步履。 ( ) (2)不幸的奥茨不仅感觉到,而且心里也明白,这样下去,他会给朋友们带来厄运,于是作好了 最后的准备。( ) 6.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课文一方面描写气候的恶劣,探险队与严寒的搏斗;另一方面,写探险队员牺牲的详情,不仅 注重典型环境的描写,同时也注重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B.课文颂扬的是一种人类勇于探索的精神、为事业而献身的崇高精神和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 C.课文写的主要是斯科特探险队一行五人奔向南极点,却发现已经有人捷足先登,只好踏上归途, 最后一个个死去。全文重在记述过程,并没有太多的细节描写。 D.斯科特一行探险的意义是:认识自然,挑战人类自我,实现生命的价值,给后人以精神的鼓舞。 7.写一段话,把下面词语运用进去。 狂吼怒号 怏怏不乐 小心翼翼 茫茫无际 白雪皑皑 忧心忡忡 哆哆嗦嗦 8.请调动自己的积累,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句子。 古今中外,探险英雄宛若群星灿烂。阿蒙森将胜利的挪威国旗插上了白雪皑皑的南极;尧茂书将飞 扬的青春挥洒在激流汹涌的长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们的探险精神会永远令人景 仰。 9.用简洁的语言为斯科特及其队友写一句墓志铭。 课内同步阅读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 10-17 题。 没过多久,他们发现雪地上插着一根滑雪杆,上面绑着一面黑旗,周围是他人扎过营地的残迹—— 滑雪板的痕迹和许多狗的足迹。在这严酷的事实面前也就不必再怀疑:阿蒙森在这里扎过营地了。千万 年来人迹未至,或者说,太古以来从未被世人瞧见过的地球的南极点竞在极短的时间之内——即一个月 内两次被人发现,这是人类历史上闻所未闻、最不可思议的事。而他们恰恰是第二批到达的人,他们仅 仅迟到了一个月。虽然昔日逝去的光阴数以几百万个月计,但现在迟到的这一个月,却显得太晚太晚了 ——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一切努力成了徒劳,历尽千辛万 苦显得十分可笑,几星期、几个月、几年的希望简直可以说是癫狂。“历尽千辛万苦,无尽的痛苦烦恼, 风餐露宿——这一切究竟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这些梦想,可现在这些梦想全完了。”——斯科特在他 的日记中这样写道。泪水从他们的眼睛里夺眶而出。尽管精疲力竭,这天晚上他们还是夜不成眠。他们 像被判了刑似的失去希望,闷闷不乐地继续走着那一段到极点去的最后路程。而他们原先想的是:欢呼 着冲向那里。他们谁也不想安慰别人,只是默默地拖着自己的脚步往前走。1 月 18 日,斯科特海军上校 和他的四名伙伴到达极点。由于他已不再是第一个到达这里的人,所以这里的一切并没有使他觉得十分 耀眼。他只用冷漠的眼睛看了看这块伤心的地方。“这里看不到任何东西,和前几天令人毛骨悚然的单 调没有任何区别。”——这就是罗伯特·福尔肯·斯科特关于极点的全部描写。他们在那里发现的唯一 不寻常的东西,不是由自然界造成的,而是由角逐的对手造成的,那就是飘扬着挪威国旗的阿蒙森的帐 篷。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洋洋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它的占领者还在这里留下一封 信,等待着这个不相识的第二名的到来,他相信这第二名一定会随他之后到达这里,所以他请他把那封 信带给挪威的哈康国王。斯科特接受了这项任务,他要忠实地去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 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 10.当斯科特一行发现阿蒙森已捷足先登时,他们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11.选文画线句“这是人类历史上闻所未闻、最不可思议的事”一句中“这”指代____________;“而 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一句中“这一事业”指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既然斯科特他们在与阿蒙森的角逐中输了,他们为什么还要“继续走着那段到极点去的最后路 程?” 13.文中“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洋洋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这句话使用了什么 修辞手法?其作用主要是什么? 14.文中“癫狂”“夺眶而出”“毛骨悚然”“耀武扬威”等词语有什么表达作用? 15.“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这句话是作者的观点,还 是斯科特的观点?为什么? 16.既然知道阿蒙森先到达了极点,斯科特一行为什么还要闷闷不乐地继续他们的路? 17.怎样看待斯科特受阿蒙森的请求带信给挪威国王的行为?如果你在一场你特别渴望获胜的竞争 中输给对手,你会怎样善待对手呢? 课外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第 18—22 题。 路,在没路的地方 有个喜爱摄影的朋友,他镜头下的摄影作品总是那么与众不同,他的视角总是那么的令人击节称奇。 面对他的一叠叠获奖证书和一尊尊艺术摄影大赛的奖杯,作为他的朋友,我们讨论过好多次,有人说, 是他的相机好。有人说,是他的艺术功力深。也有人说,是他的运气好,那么十几个风景名胜区,还不 整天都是游人如蚁?但有的人运气不好,要么去晚了,或者是去早了,总之与自己所需要的景物总是失 之交臂,就像登泰山看日出,有的人去了,但偏偏赶上了阴雨天,有的人去了,却恰恰遇上了大雾天。 但我们这位朋友总是运气好,他要拍摄蓝天,就有片片白云;他要拍摄秋色,就有树树红叶…… 我们羡慕地说:“拍摄照片,你相机好,运气也好,所以你的摄影作品好。”他听了,先是一愣, 然后哈哈大笑:“拍摄作品,跟运气有什么关系呢?好吧”,他神秘一笑,“下次外出拍摄,我带你们 一块去。” 不久,我们果然就有了一次共同外出游历的机会。在那里,我们一群人生怕错过了一个风景点,七 嘴八舌地纷纷向导游小姐询问如何才能平安、快捷、全方位地游览每一个风景点。但那位搞摄影的朋友 却对这一切漠不关心,根本不怎么理睬那些导游小姐们,只是和一群坐在景区山脚下的本地山民们套近 乎,和他们兴致勃勃地谈笑,对着巍峨起伏的大山指指画画,当我们前呼后拥地跟着景区的导游就要登 山时,他笑着跑过来了,高兴地举着一张画满点点线线的纸说:“想拍摄最美照片的可以跟我走!” 我们都诧异地说:“怎么能跟你走?那些最美的地方不是一个一个的风景点吗?不去风景点,哪里 才能拍摄到最美的风光照片呢?” 他笑了说:“大家都去的地方,哪能拍出与众不同的照片呢?最好的风景,就在那些人迹罕至处啊!” 有人低声嘀咕着问他:“你要去的地方有路吗? ” “路?”他朗声大笑说,“有路的地方我从来不去!” “你要去的地方危险吗?”又有人嘀咕着问他说。他笑了说:“当然危险了,不危险怎么能有出人 意料的风景呢?”大家都不说话了,只是静静地望着他。他仿佛突然想起一件什么事情来,迈步走到我 的面前,然后把挂在他脖子上的数码相机取下来挂到我的脖子上,把我那台老掉牙的相机挂到他的胸前 挥了挥手说:“朋友们,看我们谁能拍摄到最美的作品!”然后就一个人攀巨石,劈荆棘,离开我们和 导游走了。 两天后,在景区山脚下的宾馆里,当我们每个人都亮出自己的摄影作品时,我们都被他作品中的那 种峻奇、壮美和恢弘惊呆了,连这个景区的所有导游和经理都难以置信:自己的景区难道还有如此秀美 的风光? 在大家的一片惊奇和啧啧称赞里,朋友轻描淡写地说:“熟悉的地方没景色,最美的风景,往往都 在路远远不能抵达的地方。” 我听了,心里豁然一亮,是啊,熟悉的地方没景色,在人生的旅游图上,有多少人是敢于跳出人生 的固定路线,而给自己的人生另辟蹊径的?我们都是循着前人的脚印走,看前人欣赏过的一个个人生景 色,如何能让自己的生命活出与众不同的况味呢? 要使我们人生拥有与众不同的风景,就必须让自己的生命走一条与众不同的旅程。人生常常是这. 样.: ! (选自《没有一种草不是花朵》,作者:李雪峰) 18.阅读全文后,围绕“我们”和朋友对摄影的不同表现,在方格中补全故事内容的概括。 时间 我们 朋友 刚到景点时 (1) 与本地山民们套近乎,和他们兴致勃勃地谈 笑,对着巍峨起伏的大山指指画画 游览景点时 前呼后拥地跟着导游登山 (2) 游览归来时 被他作品中的那种峻奇、 壮美和恢弘惊呆了 轻描淡写地说:“熟悉的地方没景色,往往 都在路远远不能抵达的地方。” 19.联系上下文,说说下列句中加红词的含义。 (1)熟悉的地方没景色,最美的风景..,往往都在路远远不能抵达的地方。 (2)要使我们人生拥有与众不同的风景..,就必须让自己的生命走一条与众不同的旅程。 20.文章结尾句加红的“这样”指什么?请你在横线上补上内容,说说你的人生感言。 21.本文在布局谋篇上与下列课文哪一篇相似?并说明其相似之处。 A.《吆喝》 B.《春酒》 C.《走一步,再走一步》 D.《济南的冬天》 (1)相似的课文(填字母): (2)相似之处: 22.学贵质疑。读完了文章之后,有同学提出疑问:标题“路,在没路的地方”是否自相矛盾,假 如你是李雪峰,你将如何解答? 附加题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第 23—26 题。 美哉,嵇康之死 王 明 ① 翻开《晋书》,跌入一个玄乎晕乎的时代。那时的太阳,日落比日出更美;那时的生命,死比 生更亮。 ②公元二百六十二年一个夏日的傍晚,落日的余晖将洛阳东市刑场染成橙色。风儿轻轻,琴声悠扬, 围观的人群屏气慑息,旁听着神秘的旋律生命的绝响。抚琴人是被司马昭画了红圈的魏晋名士嵇康。 ③《魏氏春秋》记载“康临刑自若,援琴而鼓”,《晋书》说他“顾视日影,索琴弹之”。两个记载 差不多,《晋书》又多了一个细节,嵇康回过头从容地看了看快要落山的太阳。就在这一刻,嵇康忽然 想起一件事,叹道:“《广陵散》于今绝矣!”嵇康曾得《广陵散》于一个隐者,并允诺不再他传,后来 袁孝尼等人想学都被回绝。嵇康活得坦荡,走得潇洒,他没有过多的牵挂,只是想到《广陵散》将要失 传感到有点遗憾。嵇康这极富诗意极具美感的临终一叹,将生命的旗帜插上了人类美学的高山之巅。 ④嵇康生得很美。嵇康无论是身材仪表还是气质风度都美妙绝伦,是一个不用打扮就能倾倒天下的 美男子。嵇康的美不只在外表,更在于他的人格魅力:挺如松,劲如竹,坚如石,傲如山,洁如玉,清 如水。 ⑤嵇康活得很美。他的诗文书法琴艺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是位多才多艺的全能式学者。嵇康是 竹林七贤的领袖人物,他崇尚自然,怡悦山林,追求恬静闲适超然自在。嵇康是一位出色的文学大师, 他的诗气峻辞清,立意高远;他的文章气势磅礴,深刻犀利。嵇康精通音律,是当时著名的音乐理论家 和演奏家,他写的《琴赋》,特别是洋洋七千言的《声无哀乐论》,鼓吹自然和谐,呼唤心灵回归,在当 时音乐与自然、音乐与情感关系的大论辩中独树一帜。 ⑥嵇康“志趣非常”,一身雅好,最怪的是他喜欢俗活儿打铁。《晋书》说“康居贫,尝与向秀共锻 于大树之下,以自赡给”。嵇康在锻铁的同时,也锻造了自己的纯青的灵魂铮铮的铁骨!炉火通红,力 智交辉,锤声铿锵,汗香四溢,嵇康打铁美得如画如诗。就在嵇康打铁打得兴高采烈....的时候,司马昭的 宠臣钟会突然来访。嵇康懒得理他,连头都没抬,钟会尴尬了一会儿动身要走,嵇康问话了,很幽默: “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钟会答得也很机巧:“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这件事让钟会耿耿于 怀了一辈子。鲁迅说“这也是嵇康 X 身的一条祸根”,祸就祸在嵇康得罪的不是一个君子而是一个小人。 ⑦嵇康死得很美,他的死因美得让人羡慕让鬼嫉妒。 ⑧嵇康因思想而死。嵇康玄学思想的核心是“越名教而任自然,非汤武而薄周孔”。这是一朵带刺 的玫瑰,他的芒刺直指以周公自居的司马昭和被统治者当做幌子的虚伪礼教。嵇康的社会理想是“不以 天下私亲,宁济四海蒸民”。他向往唐虞社会及其之前的公天下,这就把唐虞之后“宰割天下以奉其私” 的罪恶统治都否定了,从而使自己处在了社会批判者的立场上,嵇康的仙山琼阁因有百姓安乐而美丽动 人,他的乌托邦理想因超越历史而虚无缥缈。浪漫在于此,悲剧也在于此。 ⑨嵇康因拒绝做官而死。…… ⑩嵇康因替朋友鸣不平讲真话而死。…… ⑾嵇康死得很美,从大牢到刑场直到死后百余年间,在历史的时空留下了迷人的魅力。 ⑿嵇康入狱后,人们奔走呼号竞相营救。《世说新语》说“豪俊皆随康入狱”。司马昭有点犯傻,他 想不通,已是死囚的嵇康怎么还有心思在狱中写诗,更想不通还有那么多人无意于他的官场却很乐意陪 嵇康蹲牢房。司马昭有点心慌有点犹豫,还有点酸溜溜的嫉妒。就在这时钟会开口了:“嵇康,卧龙也, 不可起,公无忧天下,顾以康为虑耳。昔齐戮华士,鲁诛少正卯,诚以害时乱教,故圣贤去之。康、安 宜除之,以淳风俗。”钟会对司马昭的心思摸得很透,短短几句话就结果了曾怠慢过他的打铁佬——嵇 康。 ⒀据《晋书》记载:“康将临刑东市,太学生三千人请以为师。”三千学子聚集刑场为嵇康请愿,在 中国 X 戮史上还是破天荒。 ⒁司马昭双手沾满了鲜血,最令人切齿的莫过于 X 害嵇康。《晋书》说“海内之士,莫不痛之”,从 朝野之士到闺阁中人都在怀念嵇康。其中,说得最深刻的是袁宏的妻子李氏《吊嵇中散文》中的一句话: “理极滞其必宣!”写得最美的是向秀的《思旧赋》, 就连还在司马昭身边做官,嵇康与之绝了交的山 涛也写文章盛赞嵇康。人们对嵇康的怀念心祭成为两晋时期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 ⒂据考,神秘的《广陵散》并未失传,悠扬的琴声依然在天地间回荡。绝响永恒为不朽,死亡升华 为美丽:这是对人生的叩问、对生命的超越! (本文有删改) 23. 结合全文概括嵇康的美。 24. 品析下列加红词语的表达效果。 就在嵇康打铁打得兴高采烈....的时候…… 25. 面对三千太学生的请愿以及“从朝野之士到闺阁中人”对嵇康的怀念,司马昭会有怎样的内心 活动呢?请结合相关内容作简要描摹....。 26. 请分析文章结尾画线句子的含义和作用。 参考答案 基础知识识记 1.diān yàng shì lǚ 遵 堪 冽 栗 2.(1)语无伦次(2)怏怏不乐(3)毛骨悚然(4)姗姗来迟 3.奥地利 传记文学 运用能力提升 4.(1)议论(2)描写(3)记叙 5.(1)动作描写(2)心理描写 6.C 解析:课文写的主要是斯科特一行五人历尽艰辛到达南极点,却发现阿蒙森已经早一个多月 到达,只好踏上归程,在途中与暴风雪搏斗 2 个多月后,全部壮烈牺牲。文中运用了较多的细节描写。 7.略。符合文意,语句连贯即可。 8.示例:余纯顺以不屈的步伐踏遍神州大地。 9.这里安息着五个高尚的灵魂。在他们生命的最后一刻,胜利与失败已失去了原有意义。 课内同步阅读 10.由兴奋、喜悦转变为极度失落、痛苦、绝望。 11.“千万年来人迹未至……两次被人发现。” 第一个发现南极点。 12.尽管斯科特他们失去了第一,但他们还是要在南极极点留下英国人的足迹,这对于他们和自己 的祖国也是一种荣誉。 13.拟人。烘托出斯科特等知道探险已被人抢先时的沮丧、懊恼心情。 14.渲染了斯科特一行当时极度绝望的心情。 解析:解答此题,要从斯科特一行的付出和最终的结果去理解。 15.这是斯科特的观点。作者为他们立传本身就说明作者对他们的肯定态度,而且作者的评论也表 明了对他们的肯定。这是斯科特当时最为强烈的感受。 16.他们怀着绝望的心情,却没有半途而废,明知结局是失败,但还是走完全程,体现了他们高尚 的人格与绅士风度。 17.这一行为表现了斯科特诚实守信、尊重对手、正视失败的高尚品质。第二问略。 课外拓展阅读 18.(1)七嘴八舌地纷纷向导游小姐询问如何才能平安、快捷、全方位地游览每一个风景点 (2)一个人攀巨石,劈荆棘 19.(1)供人观赏的自然景象。(2)比喻人生的美好境界(生活) 20.示例:只有不甘于寂寞的生活,才有非同凡响的人生! 21.(1)C(2)示例一:两文作者都从一件小事,感悟到一个人生哲理。示例二:两文都采取“以 事寓理”的写法。示例三:两文均采取先叙后议、卒章显志的写法。示例四:两文均采取以小见大的写 法。 22.这个标题并不矛盾。我采取这个标题一语双关,既指朋友总是一个人攀巨石,劈荆棘,在没路 的地方寻找最美的风景,拍摄出与众不同的作品;又喻指要使我们人生拥有与众不同的风景,就必须让 自己的生命走一条与众不同的旅程。 附加题 23. ①死时很美(美在从容面对死亡或美在“康临刑自若,援琴而鼓”) ②生得很美(美在外表和人格魅力) ③活得很美(美在多才多艺) ④志趣非常(美在喜欢打铁) ⑤死因很美(美在玄学思想和社会理想,美在不与统治者同流,美在敢为朋友讲真话) ⑥死得很美(美在死前人们竞相营救、三千学子“请以为师”) ⑦死后很美(美在人们的怀念心祭) 24.①兴高采烈的意思是兴致高、情绪热烈,这里是写嵇康打铁打得专心致志、兴致高昂、神采飞 扬的精神状态;②前文重在描“形”,此处重在绘“神”,这样绘声绘色的描写,嵇康便形神兼备鲜活起 来;③嵇康打铁的兴高采烈与下文懒得理钟会形成对比;④表现了嵇康的生活之美、志趣之美。 25.(答案略)关键信息提示: 恼怒:本想在光天化日之下处死嵇康吓唬不听话的读书人,却引得太学生请愿、人们怀念,司马昭 非常恼怒。 坚决:为了维护统治、礼教、尊严,司马昭 X 意坚定,不为所动。 尴尬:面对太学生的请愿,司马昭进退维谷、左右为难,不接受民意则逆民心,如果接受无疑是自 打耳光。 后悔(悔恨):后悔明目张胆 X 嵇康,后悔 X 了嵇康落得个坏名声,后悔“以周公自居”却 X 害了 嵇康这个大名士。 (能结合相关内容合理描摹一种心理且语句通畅可得 2 分,能从两个方面表现司马昭复杂心理方可 得满分;第一人称、第三人称均可) 26.含义:《广陵散》当然已经失传了,“并未失传”“依然在天地间回荡”的是嵇康的精神气质。因 为他崇尚自然的那份超然自在,他不与统治者同流的名士风度,他“公天下”的社会理想,这些精神气 质和人格魅力被传承了下来并深深影响着后人。 作用:(结构上)照应开头,使文章首尾呼应、浑然一体;(内容上)点明中心,深化主旨;形象生 动地表现了嵇康的精神之美,表达了对嵇康的高度评价和赞美之情,给人留下无穷的回味。

资料: 3.2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