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人教统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2.1.4 土地的誓
言 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作品,感受课文极具特色的景物和独特的言语形式。
2、感受课文独特的多角度的抒情方式。
3、理解作者对故乡挚痛的热爱之情和强烈的爱国情怀,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精
神。
学法指导
1、反复诵读,理清文章结构,疏通文意。
2、找出运用呼告、景物描写、反复等方法来表达情感的句子并加以揣摩。
3、联系写作背景,揣摩精彩语句和段落,领悟作者的强烈情感。
中考导航
1、“泛滥”“斑斓”“亘古”“默契”等是中考易考词语。
2、对具体语境中重要词语的理解,是中考现代文阅读的易考点。
3、中考对文章标题含义及作用的考查比较频繁。
学习过程
一、预习新课
了解“九一八事变”:
1931 年 9 月 18 日夜,盘踞在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按照精心策划的阴谋,
由铁道“守备队”炸毁沈阳柳条湖附近日本修筑的南满铁路路轨,并嫁祸于中国
军队,日军以此为借口,炮轰中国东北军北大营,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
变”。次日,日军侵占沈阳,又陆续侵占了东北三省。1932 年 2 月,东北全境
沦陷。此后,日本在中国东北建立了伪满洲国傀儡政权,开始了对东北人民长达
14 年之久的奴役和殖民统治,使东北 3000 多万同胞饱受亡国奴的痛苦滋味。
二、导学基础知识
(一)作者简介
端木蕻良(1912-1996),原名曹京平,辽宁昌图人,作家。他和萧军、萧红、
舒群、骆宾基、白朗等一些作家被称为“东北作家群”。1932 年发表处女作《母
亲》。其作品大都以东北为背景,场面宏伟,笔调细致,善于营造气氛,注重运
用方言,在小说体式上有新的创造。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科尔沁旗草原》《大
地的海》《大江》,短篇小说集《憎恨》《风陵渡》,童话《星星记》等。
(二)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中国新文学大系 1937-1949·散文》卷一(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0
年版)。有改动。1931 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占了我国东北地区,大批民
众纷纷流亡关内。十年后,抗日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各地的东北人
依然无家可归。对土地有着很深情结的作者怀着复杂的心情写下了这篇文章。
三、导读理解
1、文章第 1 段铺陈了许多富于东北生活气息的形象,有怎样的效果?
解析:选择有特色、有意味的形象组成的一幅又一幅画面,像电影镜头一样闪现,
用排比、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从视觉、听觉、嗅觉等角度展现了东北大地的
丰饶美丽,加大了信息容量和对读者的冲击。
2、文章第 1 段为何多次写“这种声音”?为什么说“这种声音”来自“亘古
的地层”?
解析:“这种声音”指回故乡的心声。反复强调“这种声音”,表现了赤子与故乡
是心灵相通的,表达出对故乡的眷念之情。而说“这种声音”来自“亘古的地层”
是说对故乡的眷念之情就像地下沸腾的岩浆一样在燃烧、奔突,就要喷涌而出。
3、第 1 段中“不得不回去”“应该回去”“必须回去”三个短语,能否互换顺序?
解析:不能互换。“不得不回去”带有被动的意味;“应该回去”表示理所当然;
“必须回去”则表示必要,无二话可说,较之前态度更加主动,更加坚决。三个
短语表现出作者态度越来越坚决,情感越来越强烈。
4、如何理解第 2 段“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这句话?
解析: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造成连贯的、逐渐增强的气势,回忆“我”在故乡的
成长足迹,抒发了思乡之情。
5、怎样理解第 1 段“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中的“泛滥”与第
2 段“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中的“埋葬”这两个词语的含义?
解析:“泛滥”本义是江河湖泊的水溢出,四处流淌,也比喻坏的事物不受限制
地流行。在文中的含义为:作者的热情正如决堤之水不可遏制地向四下奔流。作
者用“泛滥”来形容那激愤狂放的心情,更能表现思乡之情的强烈。
“埋葬”本义是用于已经死去的事物。在文中的含义为:昔日在田垄间留下的欢
笑已经“死了”,早已消失在失去的故园中。故乡的田垄埋葬了“我的欢笑”,未
来,它一定也会埋葬侵略者。用“埋葬”使文章多了一层沉重凄苦的感觉和悲愤
的情绪。
6、“我”的“誓言”是什么?大声读一读,或许会有更深的感受。
解析:“我”的“誓言”: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这是作者对土地发出的誓言,
阐释了标题“土地的誓言”的含义,表现出作者对土地的情感。
7、文章开头写关东大地时用“她”来称呼,到第 2 段写“我的家乡,你必须被
解放!你必须站立!”这里为什么又改口称“你”?
解析:人称的变化实际上是情感变化的结果。文章开头用第三人称“她”,是因
为感情起初比较平稳,随着情绪的变化,感情逐渐强烈,作者改用第二人称“你”,
直接与自己所叙述、所怀念的对象进行对话交流,情感表达更加直接而迫切,具
有强烈的抒情效果。
自我检测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 1—4 题。
我是土地的族系,我不能离开她。在故乡的土地上,我印下无数的脚印。在那
田垄里埋葬( )过我的欢笑,在那稻颗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 )
头上有我的手印。我吃过我自己种的白菜。故乡的土壤是香的。在春天,东风吹
起的时候,土壤的香气便在田野里飘起。河流浅浅地流过,柳条像一阵烟雨似的
cuàn_______出来,空气里都有一种欢喜的声音。原野到处有一种鸣叫,天空清亮
透明,劳动的声音从这头响到那头。秋天,银线似的蛛丝在牛角上挂着,粮车拉粮
回来,麻雀吃厌了,这里那里到处飞。禾稻的香气是强烈的,niǎn______着新谷的
场院辘辘地响着,多么美丽,多么丰饶……没有人能够忘记她。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粗的字注音。
cuàn_______出来 niǎn________着
埋葬( ) 镐( )头
2、语段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___________”,正确的写法是“__________”。
3、“我是土地的族系”是“族系”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
4、文段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_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
答案以及解析
答案:1、窜 碾 zàng gǎo
2、稻颗 稻棵
3、具有某种共同属性的同类
4、排比
解析:1、“窜”不要误写为“蹿”,“镐”不要误读为 gāo。
2、在具体的语境中区分形近字、同音字。
3、在具体的语境中解词。
4、理解语句内容,把握句式特点,结合常用修辞手法的特点恰当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