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4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导学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4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导学案

ID:734311

大小:37.5 KB

页数:6页

时间:2021-06-16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学案 【导学目标】 1.理解文章,掌握文中所记述的叶圣陶先生的过人品性。 2.掌握本文对人物因小见大的刻画方法。 【学习重点】 1.领会本文行文平易、内涵深厚的写作特点。 2.领会文中所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观点。 3.学习叶圣陶先生待人宽、律己严的品德。 【课时计划】 2 课时 教法指导: 1.自主学习 让学生围绕“自学互研”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学生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 成步骤二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 (1)每个小组派 1~2 名代表展示步骤二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步骤 三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 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 目的。 一、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二、自学互研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生难字词 (1)字音 商酌( ) 累赘( ) 拖沓( ) 搀和( ) 冗长( ) (2)词义 累赘: 拖沓: 颠沛流离: 沾溉: 高文典册: 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学而不厌,诲而不倦,何有于我哉: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2.作者名片 张中行,原名张璇,天津市武清区河北屯镇人,著名学者、哲学家、散文家。主要从事语文、古典 文学及思想史的研究。曾参加编写《汉语课本》《古代散文选》等。是二十世纪末未名湖畔三雅士之一, 与季羡林、金克木合称“燕园三老”。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现代著名作家、教 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曾当过 10 年的小学语文教师。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缘由是什么?他主要选择了哪些材料? 选材: 2.本文记述了叶圣陶先生哪些品德?分别用了哪些事例来进行说明。 3.作者用了一个什么词来表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这种风格具体讲的是什么?(用书上的原话回答) 4.为什么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应该受到高度重视,作者从哪些方面进行了论述? 5.根据对文章的理解,为文章划分层次。 【交流点拨】第一部分(第 1 段): 第二部分(第 2 段): 第三部分(第 3-6 段): 第四部分(第 7-10 段): 第五部分(第 11 段): 步骤三 精读课文 探究写法 1.在感情表达方面: 2.在人物刻画方面: 3.在文风方面: 步骤四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总结课文 2.拓展延伸 叶圣陶文章为何大受欢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课外拓展阅读题 李格非先生二三事 我的老师,武汉大学教授李格非先生年届八十,德高硕学,知识界多尊称他“我们的格老”。他担任 《汉语大字典》常务副主编,主持编纂工作十又五年,确实 。用他自己的话,是“十载铅椠虫 鱼,一片寒毡,埋头修纂”“不为利锁名牵,不省疾,湾淹缠。编摩昏昏,呕出心肝一片丹”(《增宇锦堂 月曲·编纂抒怀》)。我曾亲眼见格老推敲例句十分辛苦,忍不住劝他:“您成竹在胸,资料卡片又这么丰 富,可以手到拈来。例句只要证明释义就行,何必尽善尽美?”格老正色答道:“同样解释一个‘把’字, 林语堂的例子是‘把人 X 死,把钱抢走’,我的例子是‘把方便让给别人,把困难留给自己’。善恶分明自 不待言,但佳者得之不易。”又说 :“著书立说者岂可轻忽!” 格老业余喜撰对联,认为可以寄托性情,不必以雕虫小技视之。一日,他想起唐朝娄师德逆来顺受、 忍辱负重的故事:人家把口水吐在脸上,擦也不擦,让它自己干去;能够喝下五斗老醋,肚量亦自不凡。 格老就用“唾面自干鼻吸五斗醋”为出句,反复推敲对句。一位才子对以“掉头不顾耳听万松声”,可说 气度恢弘,对仗工稳熨贴,但格老以为潇洒有余,谦诚不足。他宁愿声律小疵,对以“虚怀好学心念一字 经。”“一字经”用的是《荀子·劝学》“用心一也”“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的典故。 格老安贫乐道,不完全赞成《论语》上“居无求安,食无求饱”和《礼记》上“富润屋,德润身”的说法, 略加增删,集成一副佳联:“居无求安食求饱, ”。于此可见先生襟怀。我久为人师, 最苦不过的是所教学生水平参差不齐。而聪明好学的令人愉悦,反之使人头痛,这大概也是常情。一日与 格老讲论此事,先生略一沉吟,说起他在成都的一件往事:某一工艺作坊,竟以最不起眼的树根老藤雕刻 嫁接为绝妙盆景,令人叹为观止。格老应嘱撰题一联:“天生我材必有用,世无朽木不可雕。”店主十分感 激,我听后也深受启发。 先生忙余小憩,爱听京戏,并能清唱,自得其乐。曾观赏某名家演艺,十分佩服其做工老到,功力深 厚。但随后又万分惋惜他有一处败笔。原来这是一幕悲剧,那位艺术家随意表演出一个惟妙惟肖的抽烟动 作,嘴唇一张一合特别招摇,惹得观众忍俊不禁,但同时全然破坏了悲壮气氛。格老因此告诫:“有些人 运思作文,全不顾通篇情调意境,一味在丽辞佳句上施才逞能,正与此一般无异。”这使我不禁检讨起多 年前的一段往事:我的家乡生产队死了耕牛,托我写一份货款买牛的申请。我煞费苦心,洋洋洒洒写了几 百字,中有一句“牛乃耕者之本”,当时颇引为得意。不料一识字老农事先已写好了申请,也来让我润色, 那纸上径直写道:“我们队耕牛死了,眼下青黄不接,申请货款五百买牛,秋后一定偿还。”我霎时差愧得 无地自容。格老对此感喟再三,说这正如鲁迅先生告诫过的,要“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呵! (1)依次填入第一段两个空格处恰当的一组词语是[ ] A.劳苦功高 耳濡目染 B.苦心孤诣 潜移默化 C.煞费苦心 明理去非 D.用心良苦 劝善惩恶 (2)格老选择例句“尽善尽美”,其具体标准正确的一项是[ ] A.内容健康,善恶分明,形式完美 B.证明释义,善恶分明,形式完美 C.证明释义,内容健康,形式完美 D.内容健康,善恶分明,证明释义 (3)第一段的中心内容是[ ] A.表现格老严谨的治学精神 B.表现格老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 C.表现格老淡泊名利的崇高品质 D.表现格老教人向善的崇高思想 (4)第二段引格老第一副对联,要表现的是[ ] A.为人的大度与为学的谦诚 B.为人逆来顺受,为学谦诚专一 C.为人能忍辱负重,创作不拘声律对仗 D.学识渊博,擅长用典 (5)第二段空格处删去了这副对联的下句,请根据上下文,把下句补出来。 (6)第三副对联具有双关的意思:①它直接赞美根雕工艺,意思是什么? ②同时暗寓格老对育人的看法,作者从中受到的启发是什么? (7)第三段有一处类比,它是[ ] A.那位艺术家的败笔与有些人运思作文上的坏习惯的类比。 B.那位艺术家的败笔与我写贷款申请的类比。 C.有些人运思作文上的坏习惯与我写贷款申请的类比。 D.我写的贷款申请与老农的贷款申请的类比。 (8)第三段的类比所论证的道理是(用文中原话回答) (9)本文的中心内容是[ ] A.赞扬李格非先生的严谨学风和淳朴文风 B.赞扬李格非先生表现于多方面的高尚品德 C.赞扬李格非先生学识渊博,多才多艺 D.赞扬李格非先生著作甚丰,贡献卓著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答案 1.生难字词 (1)字音 商酌(shānɡ zhuó) 累赘(léi zhuì) 拖沓(tuō tà) 搀和(chān huo) 冗长(rǒnɡ chánɡ) (2)词义 累赘:拖累、麻烦。 拖沓:形容做事拖拉。 颠沛流离:指生活艰难,四处流浪。颠沛:遭受挫折或困难;沛:水草丰美的地方。 沾溉:浸润浇灌。 高文典册:经典性著作。 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做一个身体力行的君子,那我还没有做到。 学而不厌,诲而不倦,何有于我哉: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对我来说,做到了哪些呢?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比喻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从不同的立场或角度去看有不同的看法。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仁爱之人,自己决定对人建立仁爱之心,别人才会对你仁爱,自己决定对 人豁达(宽容),别人才会对你豁达(宽容)。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缘由是什么?他主要选择了哪些材料? 【交流点拨】缘由:叶圣陶先生去世了,作者给他写纪念文。 选材:与作者相关的,不见于或不明显见于高文典册的。 2.本文记述了叶圣陶先生哪些品德?分别用了哪些事例来进行说明。 【交流点拨】待人厚,律己严。 待人厚:①第三自然段:修改文章;②第四自然段:送客;③第五自然段:复信;④第六自然段:会上发 言。律己严:作文、做人,力求完美,以身作则,鞠躬尽瘁。 3.作者用了一个什么词来表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这种风格具体讲的是什么?(用书上的原话回答) 【交流点拨】“写话”。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 还特别重视“简洁”。 4.为什么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应该受到高度重视,作者从哪些方面进行了论述? 【交流点拨】①从历史来看,用白话代替文言,言文一致,是大势所趋,是从理论到实践都已有了答案的, 所以说是“不成问题”。②从现实看,叶先生“写话”主张是切中时症的。(时症:脱离口语甚至有意远离 口语的文风正在制造“新文言”) 5.根据对文章的理解,为文章划分层次。 【交流点拨】第一部分(第 1 段):谈写作本文的缘由和选材。 第二部分(第 2 段):总写叶圣陶先生的品德有过人之处。 第三部分(第 3-6 段):详写叶圣陶先生为人宽厚的一面。 第四部分(第 7-10 段):从语文方面详写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另一面——律己严。 第五部分(第 11 段):谈学习和仿效叶先生品德的思考。 步骤三 精读课文 探究写法 1.在感情表达方面:善于理性控制感情,反显其真挚。 2.在人物刻画方面,用具体的典型事例进行记叙,以小见大,凸显出人物的精神风貌。 3.在文风方面:态度诚恳,叙述平实,语言朴素,所写正是简明而有条理的口头语,同时又不失其真挚。 步骤四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总结课文 作者通过一些典型事例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躬行君子、堪为师表的忠厚长者独具而可贵的精神风貌,宽以待 人,严以律己,叶圣陶先生做到了,我们能做到吗?通过本文的学习,希望同学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学习叶 先生的品格,宽厚做人,严格要求自己。 2.拓展延伸 叶圣陶文章为何大受欢迎? 【交流点拨】在叶圣陶的作品中易读性是一个显著特征。强调词语的运用。他认为文章是为读者而作的, 同时他把文章看作是读者与作者交流的工具。当时的作者面临的一个巨大问题是他们不具有优秀写作技巧 的素养,他们的表达是不准确且意义模糊的。因此,文学作品难以被普通大众接受。 课外阅读答案: 答案:1.B;2.C;3.B;4.A;7.C;9.C;解析: (5)富不润屋德润身 (6)①根雕工艺变废。②人都有他的价值所在,而且不足之处可以改进使其更加完善。 (8)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

资料: 3.2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