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0课《阿长与山海经》学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0课《阿长与山海经》学案

ID:734303

大小:25.59 KB

页数:10页

时间:2021-06-16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初中语文人教统编版七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 3.1.1 阿长与 《山海经》 教案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 诵读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中带感情色彩的词句,把握作者情感变化 的过程。  过程与方法 体会先抑后扬的表现手法;学习详略得当来使主题更鲜明,人物更突出的写法。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对长妈妈的怀念、同情和赞美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 : 1、学习鲁迅通过人物动作、语言描写来塑造人物的写法,即人物的语言、动作 描写, 2、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主要性格以及详写与略写相结合的写法。 难点 : 1、领悟这篇回忆性散文的用双重眼光看待人物和欲扬先抑的写法, 2、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 课前准备 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2、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幻灯片展示《山海经》中的神话故事: 夸父逐日: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 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刑天舞干戚:刑天与帝至此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 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 精卫填海: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 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名自叫。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 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共工怒触不周山: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 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二、作者作品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鲁迅”是他 1918 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著名的文学家、 思想家和革命家,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其主 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其中代表小说是《阿 Q 正传》)《彷徨》《故事新编》, 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二心集》《三闲集》《且介亭杂 文》《坟》,学术专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等。 三、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朝花夕拾》(《鲁迅全集》第二卷,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5 年版)。 1926 年,鲁迅先后撰写了十篇回忆性散文,并以《旧事重提》为总题目陆续发 表于《莽原》上。1928 年结集出版,更名为《朝花夕拾》。这组散文是鲁迅作品 中最富生活情趣的篇章,我们借此可以了解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 心路历程。本文是其中的第二篇,回忆了作者儿时与家里的女工阿长相处的一段 生活。 四、文题解读 “阿长”是鲁迅儿时的保姆,《山海经》是一部古代典籍。题目明确了本文 的中心人物和中心事件。“阿长”,一俗人俗称,却偏偏与典雅的古籍《山海经》 相连,一俗一雅的矛盾组合,产生了奇妙的幽默意味,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五、长妈妈其人 长妈妈(?-1899),浙江绍兴东浦大溇门人。她是鲁迅儿时的保姆。 长妈妈的夫家姓余,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叫五九,是做裁缝的。 “长妈妈只是许多旧式女人中的一个,做了一辈子的老妈子(乡下叫作‘做 妈妈’),平时也不回家去,直到临死。”长妈妈患有羊癫病,1899 年 4 月“初 六日雨中放舟至大树港看戏,鸿寿堂徽班,长妈妈发病,辰刻身故”。 鲁迅对长妈妈怀有深厚的感情,在《朝花夕拾》中,有好几篇文章回忆到与 长妈妈有关的往事,其中《阿长与》是专门回忆和纪念她的。 六、知识链接——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中心,往往带有一定的抒情成分。这类散文写时以人 物为中心,但在刻画人物形象上与小说不同,不追求人物性格的完整也不要求全 面细致地描写人物命运,而是通过描写富有特征的细节、生活片段或性格的某一 方面来寄情写意。 七、检查字词 1、请给下面加点的汉字注音。 骇.( hài ) 掳.( lǔ ) 震悚.( sǒng ) 惶.急( huáng )灸.( jiū )疮.疤( chuāng ) 诘.问( jié )渴慕.( mù )疏.懒( shū ) 霹雳..( pī lì )孤孀.( shuāng )絮.说( xù ) 书斋.( zhāi )粗拙.( zhuō ) 嘁.嘁喳.喳( qī chā ) 2、解释下面的词语。 惶急:恐惧着急。 诘问:追问,责问。 惧惮:害怕,畏惧。 渴慕:迫切地羡慕,文中有想得到的意思。渴:迫切地。 疮疤:疮好了留下的疤,常比喻痛处、短处或隐私。 震悚:因恐惧而颤动。 情有可原:从情理上可以原谅。 霹雳:云和地面之间发生的一种强烈雷电现象。这里指作者受到了极大的震撼。 面如土色:脸色像泥土一样,形容极端惊恐。 深不可测:深得难以测量。比喻对人或事物的情况捉摸不透。 八、层次结构 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2):介绍阿长的身份和名字,暗示阿长卑微的社会地位。 第二部分(3-18):从儿童视角出发,围绕“我”的感受记叙阿长的言行举动。 第三部分(19-31):记叙阿长为“我”买《山海经》的前后经过,抒发“我”对 阿长的感激与怀念之情。 九、全文分析 1、文章第 1、2 段,作者为什么不厌其烦地介绍“阿长”的姓名? 解析:鲁迅先生颇费笔墨地介绍“阿长”之名,真正的用意在于暗示阿长地位卑 微、不受尊重。这样写,一方面为后文阿长的粗俗愚钝以及“我实在不大佩服她” 做铺垫,另一方面又与阿长最终赢得“我”的感激和敬重形成鲜明对照。 2、文章第 8 段“梦里也记得元旦的,第二天醒得特别早……我惊异地看她时, 只见她惶急地看着我。”结合上下文,想一想“惊异”“惶急”分别表现了人物怎 样的心情。 解析:“惊异”“惶急”都是神态描写。“惊异”一词写出了大年初一早晨“我” 对阿长“伸出臂膊,一把将我按住”的反常举动感到莫名其妙、惊奇诧异的心情。 “惶急”一词恰切地表达了阿长既怕“我”说错、又怕“我”不记得昨夜她教的 祝福语的着急和不安的心情,同时也表达了阿长期待美好祝愿的急切心情。 3、文章第 9 段“她又有所要求似的,摇着我的肩。”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有什么作用? 解析:运用了动作描写,表现了阿长对新的一年的美好期待以及对“我”的真诚 祝福,生动地反映了阿长想唤起“我的记忆的急切心理。 4、文章第 3-12 段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怎样的作用? 解析:第 3-12 段运用了欲扬先抑的写作于法,先写“我”讨厌她背地里说人长 短,反感她的睡姿,不满她对“我”的管束,再写她懂得的许多规矩也让“我” 不耐烦,但这些都是为了反衬后文“我”对她的敬重、感激和怀念。 5、第 19 段花大量笔墨写“我”与远房叔祖的交往,是否离题? 解析:不离题。因为“我”对绘图的《山海经》的渴慕正是因远房叔祖而起的, 详写“我”与远房叔祖的交往,也就交代了“我”对绘图的《山海经》产生兴趣 的原因,为后文写“我”渴慕绘图的《山海经》以及阿长为“我”买绘图的《山 海经》做了铺垫。 6、第 27 段,阿长给“我”买的《山海经》刻印十分粗拙,可作者为什么说“这 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解析:这四本书的内容深深吸引着“我”,是“我”渴慕已久、极力想得到却又 无法得到的书;《山海经》居然是一个目不识丁的、“我”有点看不起的阿长买来 的,“我”既意外又感动,这四本书,让“我”对阿长产生了感激和“新的敬意”, 所以“我”视它们为“最为心爱的宝书”。 7、第 19-29 段详写了阿长买《山海经》前后的内容,有什么作用? 解析:详写前面书不好买和后面“我”的震撼及这本书对“我的影响,使阿长的 简单的一句话“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具有了震撼人心的 力量,突出了长妈妈对“我”的爱与关心。 8、第 30 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我”怎样的感情? 解析:补叙长妈妈悲苦的身世。与开头“也终于不知道她姓什么”照应,再次强 调阿长的地位低下,不被人重视,过了这么久,“我”依然把长妈妈记在心中, 说明“我”对她的感情之深,表达了“我”对她的内疚、同情、思念和感激之情。 9、“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表 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析:抒情。这句话凝聚着“我”对长妈妈的全部情思,寄托着“我”对长妈妈 的衷心祝愿,更流露出“我”对长妈妈深切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10、阿长的人物形象? 解析:阿长是一个很不幸而又渴望一生平安的劳动妇女,她没有文化、粗俗、好 事,而又心地善良、热心帮助孩子解决疑难。 11、第 1 段最后一句中为什么要用“憎恶”“谋死”这样的词语呢? 解析:作者儿时曾养过一种拇指大的隐鼠,常把它放在书桌上,看它舔吃墨计, 后来这隐鼠“缘着长妈妈的腿要爬上去”,被她一脚踩死了。阿长的举动本是突 然受惊的应激反应,而“我”却认为阿长故意害死了自己的宠物、玩伴,“憎 恶”“谋死”大词小用,夸张地体现了儿童的心理,表达了“我”对阿长的不满 和愤怒。 12、怎样理解第 13 段“空前的敬意”这个词语? 解析:过去“我“厌恶阿长,但当阿长讲了长毛的荒诞故事后,儿时的“我”信 以为真,相信阿长的确具有抵挡大炮的“伟大的神力”,对她不仅转为尊敬,而 且达到“空前”的程度。这生动地体现了儿童的天真心理,也包含着成年的“我” 在写作时流露出的对阿长迷信的调侃。 13、文章第 17 段,作者是否真的认为“情有可原”,“应该我退让”? 解析:阿长所说的“脱下裤子”的战法和功效,是童年的“我”所惊叹的。从成 年的“我”的角度来看,不免有滑稽之感,这里用“当然”“倒”这样的词语来 表示调侃的语气,可以看出作者不是真的认为“情有可原”“应该我退让”。 十、合作探究 1、本文的题目有何用意? 解析:①题目明确了本文的中心人物和中心事件。 ②“阿长”一看便是俗人俗称,却偏偏与典雅的《山海经》相连,一俗一雅的矛 盾组合,产生了奇妙的幽默意味,引发读者的好奇心和阅读兴趣。 ③全文近半部分内容始终未涉及《山海经》,引发读者更大好奇:阿长与《山海 经》之间究竟有什么故事?因而吸引读者一读到底。 2、本文的记叙线索是什么?请结合课文内容简要分析。 解析:本文是以“我”的感情变化为线索的,“我”的感情变化过程为:实在不 大佩服——不耐烦—空前的敬意——敬意完全消失—新的敬意—怀念与感激。文 章先写“我”因阿长“切切察察”的毛病和夏天睡觉摆“大”字的恶习而“实 在不大佩服她”,表现出“我”对她的不满;然后写阿长懂得许多规矩,这些规 矩让“我”很不耐烦;接着写阿长讲述“长毛”的故事,“我”因阿长有“伟大 的神力”而对她产生了“空前的敬意”;但这种“敬意”在“我”知道阿长谋害 了隐鼠之后“完全消失”;然而,她却为“我”买来了“我”渴慕已久的绘图的 《山海经》,这使“我”对她产生了“新的敬意”,“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 全消灭了”。文章最后以“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一句 结尾,表达了作者对长妈妈的尊敬、感激和怀念之情。 3、课文中作者主要是通过什么描写方法来刻画阿长这一人物形象的? 解析:课文主要是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方法来刻画阿长这一人物形象的。 如写阿长睡相不好,在床中间“摆成”“大”字,甚至在“一条臂膊还搁在我的 颈子上”,一针见血地写出她的睡相差;写她“切切察察”的毛病,“竖起第二 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生动地写出了长妈妈 背后说人长短的样子;写“元旦”早晨,她“立刻伸出臂膊,一把将我按住”, “我”惊异地看她时,“只见她惶急地看着我”,“又有所要求似的,摇着我的 肩”,这些描写生动地写出了长妈妈渴望得到祝福的强烈愿望。写她对“我”说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说明阿长的文化程度低,暗示 了她买书费尽周折,写出了阿长仁厚慈爱的特点。 十一、本文主旨 本文通过回忆童年时代长妈妈的一些生活片段,真实地刻画了一位处于社会 底层的普通劳动妇女的形象,寄托了“我”对这位没有文化、粗俗而又心地善良、 热心助人的劳动妇女的敬重、感激和怀念之情。 十二、文本特色 1、欲扬先抑,刻画人物 文章先写了阿长的种种缺点,如她喜欢“切切察察”;夏天睡觉摆“大”字,“挤 得我没有余地翻身”;讲究规矩,使“我”很不耐烦;讲故事荒唐可笑;等等。 这些事集中表现了长妈妈的愚昧无知、保守陈腐。这是“抑”。然后笔锋一转, 着重写了“我”对长妈妈的佩服和敬重,因为她给“我”买来了“我”渴慕已久 的绘图的《山海经》。这是“扬”。在这种先抑后扬中,行文有了波澜,人物形 象更加丰满,主题更加鲜明。 2、详略得当,突出中心 文章为了突出中心,对材料的详略进行了精心的安排。文章对长妈妈身上的一些 毛病,如喜欢“切切察察”等写得比较简略;而长妈妈为“我”买《山海经》这 件事集中体现了她对“我”的关爱,这种关爱是文章所要表达的重点,所以,作 者把这件事写得最详细。 十三、中华传统文化知识点拨 《山海经》 《山海经》是中国志怪古籍,大体是战国中后期到汉代初中期的楚国或巴蜀 人所作。也是一部荒诞不经的奇书。该书作者不详,古人认为该书是“战国好奇 之士取《穆王传》, 杂录《庄》 、 《列》 、 《离骚》 、 《周书》 、 《晋 乘》以成者” 。现代学者也均认为成书并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山海经》全 书现存 18 篇,其余篇章内容早佚。原共 22 篇约 32650 字。共藏山经 5 篇、海外 经 4 篇、海内经 5 篇、大荒经 4 篇。《汉书·艺文志》作 13 篇,未把晚出的大荒 经和海内经计算在内。山海经内容主要是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道 理、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包括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 填海、大禹治水等不少脍炙人口的远古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 课后训练 下面有关课文的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文章围绕阿长和《山海经》来选材,选取了有关阿长的一些事,并重点写她为 “我”买来了《山海经》这一件事,刻画了阿长这个不幸而又渴望一生平安,没 有文化,粗俗、好事、迷信而又心地善良,热心帮助孩子解决困难的劳动妇女形 象。 B.鲁迅先生颇费笔墨介绍“阿长”之名,更深的用意在于暗示阿长地位卑微、不 受尊重。这样写,一方面为后文阿长的粗俗愚钝以及“我实在不大佩服她”作铺 垫,另一方面又与阿长最终赢得作者的感激和敬重形成鲜明对照。 C.作者以儿时对阿长情感态度的起伏变化为线索,通过先扬后抑的手法,既刻画 了阿长好事粗俗、迷信可笑的一面,又凸显了阿长朴实善良、仁厚慈爱的天性, 同时表达了成年后的作者对阿长既同情又愧疚,既感激又思念的复杂感情。 D.课文最后两段,作者的思绪从三十年前切回到现实,再次强调“我终于不知道 她的姓名”,并补充介绍阿长的不幸身世,低沉的叙述语调中包含着思念和歉疚, 也包含着感激和同情。 答案及解析 答案:C 解析:应是“先抑后扬”,而不是“先扬后抑”。

资料: 3.2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