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太空一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2.品味作者语言,学习小标题结构方法。
3.学习杨利伟不怕困难,以及他为国争光的精神。
【教学重点】
1.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3.学习杨利伟不怕困难,以及他为国争光的精神。
【教学难点】
品味作者语言,学习小标题结构方法。
【课文导入】
在茫茫的太空呆一天,会是什么样的感觉?相信我们每一个人都很神往,因
为我们没有这个经历,现在,我们就走进杨利伟的《太空一日》,听他给我们分
享在太空的生活。
【教学过程】
一、出示目标
1.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2.品味作者语言,学习小标题结构方法。
3.学习杨利伟不怕困难,以及他为国争光的精神。
二、资料链接
1.作者简介:杨利伟,2003 年 10 月 15 日北京时间 9 时,杨利伟乘“神舟
五号”载人飞船首次进入太空,成为中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著有《天地九重》
一书。
2.背景透视:《天地九重》是“中国首飞航天员”杨利伟亲笔写作出版的书,
由 20 万字和 150 幅珍贵图片组成。对于进入太空的所经、所历、所见、所感,
杨利伟不遗余力地在书中作了迄今为止最为全面和详尽的描述。他在书中感念国
家和人民的厚戴,感恩师长、战友和亲人的关爱。杨利伟在书中告诉我们:成功
之路并非一飞冲天,而是一步一步、不懈不怠的结果。
3.文体知识:“神舟五号”飞船
“神舟五号”飞船是我国在无人飞船的基础上研制的第一艘载人飞船,乘有
一名航天员(杨利伟),在轨道运行了一天。整个飞行期间为航天员提供必要的生
活和工作条件,同时将航天员的生理数据、电视图像发送地面,并确保航天员安
全返回。此次飞行标志着中国成为第三个有能力独自将人送上太空的国家,打破
了由美国和苏联(俄罗斯)在载人航天领域的独霸局面,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三、预习反馈
1.读一读字音,注意读准字音。
2.写一写字形,指导学生识记生字。
3.记一记词义。
四、初读感知
(一)带着问题读课文。
(二)听读课文。
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
文章的风格。
圈点要求:
1.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
2.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方框。
3.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
4.有疑问的地方,用问号标注。
(三)层次结构
第一部分(1-17):叙述了火箭起飞时“我”紧张的心理,及火箭产生共振
时,“我”经受的痛苦。
第二部分(18-29):叙述了“我”在飞船上看到的地球上的景致及太空中类
似棉絮状的物体,表现了“我”作为航天员科学、严谨的态度。
第三部分(30-39):叙述“我”在太空中遇到的困难及神秘的敲击声。
第三部分(40-47):叙述“我”回航时惊心动魄的过程。
五、精读品味
1. 品析“几秒钟就把发射台下的上千吨水化为蒸气”中 “几秒钟”“上千
吨”的表达效果。
“几秒钟”表明时间之快,“上千吨”写出了数量之多,细腻传神地刻画
出了火箭起飞时的温度之高。
2.“我全身用力,肌肉紧张,整个人收缩得像一块铁。”这是什么描写
方法?有什么作用?
细节描写,准确细腻地写出了火箭起飞时,作为中国首飞的航天员的“我”
当时的紧张状态。
3.第 12 自然段从叙述顺序上看属于哪种顺序?有何作用?
插叙。插入“我”飞回地面向工作人员描述火箭共振过程及地面工作人员改
进火箭技术工艺的内容,使结构紧凑,脉络清晰。
4.简要概括“我”在载人飞船上看到的情景。
(1)看到地球呈一段弧状。(2)看到地球各大洲和各国的方位。(3)特
别仔细地分辨了中国各个省的方位。(4)俯瞰了首都北京。(5)看到了太空中
类似棉絮状的物体。
5.作者特别交代在飞船中特意俯瞰首都北京的细节,说明了什么?
表明了作为中国航天员的“我”对祖国的热爱,对战友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6.“也许”“可能”等词能否删除,为什么?
不能删除,“也许”“可能”表示猜测,表明“我”把在太空中看到类似棉
絮状的物体认为是灰尘和高空不纯净的判断只是一种猜测,体现了作者作为航天
员科学、严谨的态度。
7.“本末倒置”的错觉指什么? 这种错觉会产生什么后果?
“本末倒置”的错觉指朝上坐时会感觉脑袋冲下的倒悬错觉。身体难受,严
重时还可能诱发空间运动病,影响任务完成。
8.为什么作者认为自己在太空听到的“敲击声”是神秘的?
因为这个敲击声没有规律,不知从何处传来,也很难描述出它准确的声音,
所以作者说这个敲击声是神秘的。
9.第 49-51 段一系列的心理描写有什么作用?
运用心理描写,细腻地刻画了“我”在飞船返回过程中遇到各种复杂情况时
的心理状况。
10.作者为什么用单独的一段将飞船停住的时间详细地写出来?
这个时间是有历史性纪念意义的。这是人类探索太空史上的一次重大成就,
“神舟五号”成功的发射与返回标志着中国成为继苏联和美国之后,第三个有能
力独自将人送上太空的国家。同时表明我国航天技术已经上了一个新台阶,达到
了世界先进水平。对于作者来说,也是值得骄傲和纪念的时刻。
六、研读探究
1.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写作技巧?有什么作用?
(1)作者运用了大量的细节描写来描绘自己在太空的所见所闻,这些细节
描写让读者有如临其境之感。如在火箭升空遇到共振的意外情形时,对飞船传回
的定格画面这样描述:“我整个人一动不动,眼睛也不眨。”这一处细节描写非
常具有画面感,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经历 26 秒钟共振的痛苦之深。
(2)作者对大量的比喻、反复等修辞手法的娴熟运用,如:火箭升空时“整
个人收缩得像一块铁”,一下子把作者升空时内心紧张的画面呈现在读者眼前;
在返航过程中遇见舷窗出现裂纹后写道:“外面高温,不怕!有碎片划过,不怕!”
反复修辞的运用,真实地再现了作者当时内心极度紧张、不断给自己打气加油的
画面,让读者如有同感。
七、归纳总结
1.课文结构
出示本课结构图示,帮助学生再次梳理文意。
2.课文主旨
作者通过对自己进入太空的所见、所闻、所感的描述,体现了中国航天工作
者严谨、科学的态度,抒发了自己作为中国航天员的自豪之情。
3.本课突出艺术特色归纳
(1)片段连缀,结构清晰。
全文运用“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我看到了什么”“神秘的敲击声”“归
途如此惊心动魄”四个小标题连缀成篇,使读者迅速了解全文内容,构筑起清晰
的文章结构。
(2)事例典型,细节迷人。
文章通过具体、典型的事例,向读者讲述了作者在太空中的所见所闻,并运
用细节描写,展示了自己在太空中的各种遭遇,使文章显得真实有趣。
八、拓展延伸
1.我泱泱中华,地大物博,人才济济!从自主研发原子弹、氢弹,到长征、神州
火箭载人的升空,我们中国人的实力逐渐的展现在世人的眼前。中国的地位,在世
界上越来越重要,越来越不可动摇!国强,则民强!只有祖国强了,国人的各方水平
才能得到综合的提升!看着祖国的进步,作为中国人,我们也为之骄傲!一起高呼
“中华民族万岁”。
2.国学经典诵读
(1)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唐•李商隐《嫦娥》【译文】
嫦娥想必悔恨当初偷吃了不死药,如今空对碧海青天而夜夜寒心。
(2)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唐•杜牧《秋夕》【译文】天
阶上的夜色,清凉如水,坐着仰望天河两旁的牵牛星和织女星。
九、课后作业布置
作业:完成教材上的课后习题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