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原来有多少的实际问题
教材分析:学生已经初步理解了加法的含义,并能应用加法解决
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本节课主要学习用加法计算“求原来有多少的
实际问题”。由于这些问题的现实背景稍微复杂一些,条件与问题的
叙述顺序与学生熟悉的思考路径不甚一致,数量关系也更加隐蔽。因
此,无论是理解题意,还是寻找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方法都有一定的
难度。这部分内容主要教学用加法来解决求被减数的实际问题。
学情分析: 本课学习的求被减数的实际问题,在日常生活中常
常会遇到,它是求剩余问题的逆思考,实质上是从另一个角度理解的
求和问题。学生开始学习这类问题时可能有一定的困难。但学生已有
用减法解决求一个加数的实际问题的逆思考经验,只要充分利用这些
经验,学生就可以理解用加法求被减数的算理。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求原来有多少”这类实际问题的数
量关系并能正确列式计算,标注单位,口头作答。
2.能在生活中发现并提出“求原来有多少”的实际问题并切实解
决,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进行数学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过程与方法: 利用学生已有“用减法解决求一个加数的实际问
题”的逆思考经验来理解用加法求被减数的算理,从而更全面的理解
加法的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数学中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
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借助已有的逆思考的经验解决求被减数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题意,寻找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一、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孙悟空吗?那你们知道它的老家在
什么地方吗?那儿住着许多小猴,它们生活得可快乐了.一天猴妈妈对
小猴说,明天是你的生日,妈妈带你去山下采桃好吗?小猴听了很高兴.
猴妈妈说,不过你必须回答妈妈的问题,答对了才能去.猴妈妈说:我抓
了一把大枣,给你 2 个,妈妈这还剩 3 个,你说妈妈一共抓了几个大枣?
小朋友你们知道吗?
出示例题:并出示主题图,学生观察。
谁能用三句话把图意说一遍(指名说,齐说)
板书:已采的 23 个,树上还剩的 5 个.
说明:从今天开始,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算式得数后面要写上单位名
称,这题的单位名称是个,并用括号括起来,在这一题里,桃是一个一个
数的,因此,这题的单位名称是个.
求原来是多少,用什么方法计算?(在刚才板书的已采 23 个和树上
还剩的 5 个之间用十连起来,在后边板书=原来
.4、指导看书刚才我们学习的内容在书上 49 页上,打开书 49 页.看
例题,茄子老师说怎样求出树上原来有多少桃?小辣椒是怎样想的?我
们一起读一读(生读书).和我们想的一样吗?再看看小柿子是怎样回
答的(读小柿子的话)和我们回答的一样吗?
二、探究交流 巩固提高
1. 完成“想想做做”1. (1)出示第 1 题图,要求学生弄懂图意,指说
说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 怎样求出一共有多少块拼板?”,再指名
说. (3)这道题做完了吗?还少了什么? (口答)(集体口答一遍)。
2.完成“想想做做”2。 (1)出示第 2 题图,提问:车上有多少人?
还有多少人没上车?求什么? (并提名完整地说说题意) (2)学生独立
列式解答,提醒学生在计算完后别忘了口答;3.完成“想想做做”3。
(1)出示第 3 题图,同桌同学互相说说题意 (2)独立列式计算,集体
交流解题过程,要口答。
4.完成“想想做做”4。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强调口答。
5.完成“想想做做”5。 (1)出示第 5 题图,学生填一填。 (2)集
体交流时提问:公鸡比母鸡多 3 只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6.小结:今天我们学的求原来有多少的实际问题就是要反过去想,
把还剩的和已经拿走的合起来,用加法计算。
三、布置作业
谈话:在我们的生活中这样的例子还有许多,让我们一起去看看
吧。 1.课本 49 页 1、2、3 题。
四、总结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