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被减数的实际问题》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用加法求被减数的实际问题,教材以猴子
摘桃的情境呈现,通过小猴的叙述,给出有用的信息,通过
小猴的内心活动,提出问题,教材引导学生怎样思考,列出
算式,强调在得数后面注上单位名称。这里注重学生对算理
的理解。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求原来有多少的实际问题的过程,
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求原来有多少”这类实际问题的数量关
系,并能正确解答。
2、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行数学交
流的意识和能力,培养与他人合作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
理解用加法来解决求被减数的实际问题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课件出示:
60+23= 54+40= 4+54= 41+50=
2 +75= 60+35= 3 +62= 4 +73=
集体交流计算
2、小朋友听说过小猴子下山的故事吗?说的是一只小
猴子下山,来到山下的田野里,看到一望无际的果实,很开
心,来到玉米地呢掰玉米,看到桃子后丢掉玉米摘桃子,最
终空手而归的故事。同学们,猜猜今天有几只猴子下山去
了?
山上原有 12 只猴子,下上一些猴子后,山上还有 10 只
猴子,问:下山几只猴子?
山上有一群猴子,下上 2 只猴子,山上还有 10 只猴子,
问:山上原来有多少只猴子?
讨论:什么时候用加法计算,什么时候用减法计算。
集体交流解答,注意提示学生不要忘记单位。
二、探究新知
出示课件秋天田野图片
秋天是丰收的季节,田野里玉米熟了,桃子熟了……,
最开心的可是山上的猴子了,因为它们又可以吃到最喜欢的
玉米和桃子了。瞧,山上的 2 只猴子已经下山了,看看它们
到哪儿去了。
1、出示玉米图
它们来到了玉米地里,开始掰玉米了,一只猴子掰了 4
个玉米,另一只猴子掰了 15 个玉米,请你算一算,它们一
共掰了多少个玉米?你是怎样想的?
指名学生回答
2、猜一猜
谈话:两只猴子掰了玉米后,又来到了桃园摘桃子了,
不一会儿摘了 23 个桃子(出示情境图中的一部分,其中树
上还剩的 5 个桃子不出现)。请你猜一猜,树上原来有可能
有多少个桃子?为什么?小组讨论交流。
如果树上还有 1 个桃呢?2 个桃呢?3 个桃呢?……
重点讨论情况:如果树上的桃子摘完了,那么原来是 23
个 ; 如 果 树 上 的 桃 子 还 有 剩 余 的 , 那 么 原 来 可 能 是
24,25,26…… 但不可能少于 23 个。
3、说一说,算一算
(1)(出示情境图中还剩的 5 个桃子)提问:小猴子没
有摘完所有的桃子,树上还剩几个桃子?
树上原来有多少个桃子,你们知道吗?请大家动动脑筋想一
想该怎么算?为什么?小组讨论交流。
(2)讨论后明确:树上原来的桃子数是总数,分成两部
分,一部分是摘走的 23 个,另一部分是还剩的 5 个。求原
来有多少个桃子,要把两部分合起来,用加法计算。
(3)列式计算(板书:23+5=28 或 5+23=28)
追问:23,5,28 分别表示什么?23+5=28 表示什么?(引
导学生再说一说列式的思考过程)
(4)指导回答
三、游戏活动
1、师生游戏:老师借给某某同学 12 朵花,还剩 3 朵。
算一算老师原来有多少朵花?怎么想的?
2、学生游戏:同桌合作,模仿刚才的借花游戏,同时
说一说游戏过程:借给某某同学几朵,还剩几朵,原来有几
朵。
四、实际应用
谈话:通过刚才的借花游戏我们已经知道原来有多少
朵,只要把借走的和剩下的这两部分合起来,用加法计算即
可。生活中这样的例子还有许多。
1、“想想做做”第 1 题
要求仔细看图,用两句话说一说图中小朋友的拼图的情
况。
提问:这盒拼图一共有多少块拼板?你准备用什么方法
计算?为什么?
2、“想想做做”第 2 题
让学生看图说一说收白菜的情况,再根据问题来选择算
法,并说一说理由。
3、“想想做做”第 3、4 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引导学生交流各自的想法。在此基础
上,对已经解答的几个问题进行反思。指出:这几个问题都
是把两个部分合起来,求出总数。
4、延伸
谈话:像刚才解决的这些问题,你在生活中遇到过没
有?能自己编一个这样的问题吗?
板书设计:
求被减数的实际问题
摘下的+还剩的=原有的
23+5=28(个)
教学反思:
求“原来有多少”的实际问题中条件和问题的叙述顺序
与学生一般的思维不一致,有些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条件
找不准,确定解题方法时有一定的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