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与失:2021高考语文浙江卷作文审题分析+立意+素材+范文(含近两年真题范文)
加入VIP免费下载

得与失:2021高考语文浙江卷作文审题分析+立意+素材+范文(含近两年真题范文)

ID:733264

大小:42.63 KB

页数:10页

时间:2021-06-15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得与失:2021 高考语文浙江卷作文审题分析+立意+素材+范文(含近 两年真题范文) 2021 年高考语文浙江卷作文原题 有人把得与失看成终点,有人把得与失看成起点,有人把得与失看成过程。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 800 字。 ④不得抄袭、套作。 【审题分析】 取舍由时,行藏在我,如何对待得失成败,这是最基本的人生态度。本题为思辨类材料作文。 “得与失”是人生的重要课题,命题既紧密联系高中生的生活实际,让考生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 体现了重思辨、重认知、重人文的命题风格,侧重对考生人生体悟和思维品质的考查。“得与失” 可以是终点,也可以是起点,还可以是过程,试题具有开放性,考生只要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 成长体验构思立意,言之成理即可。试题要求考生结合自己的“体验”写作,明确告诉考生我手写 我心、我笔绘我生,人生经历就是最好的写作资源,引导考生将作文和做人结合起来,将感性认识 和理性思考结合起来,说真话,道真情,写出带有情感温度的“有我”之文;反对脱离生活讲道理, 唱高调,空话套话连篇。 材料语:“有人把得与失看成终点,有人把得与失看成起点,有人把得与失看成过程。”材料 设置的写作情境是对于“得与失”的看法,但试题不是要求考生谈什么是得与失、得与失的关系, 也不是简单地要求考生谈人生的得与失,而是要求考生思考如何面对人生的“得与失”,是把“得 与失”看成终点、起点,还是过程。考生必须紧扣这一关键点展开思考,构思立意。 任务语:试题要求考生结合自己的“体验和思考”来谈对“得与失”的看法,是把它看成终点, 还是看成起点,抑或是看成过程。“体验”来自生活,这就要求考生必须将写作和自己的人生经历、 生活实际结合起来,思考要建立在自己的生活经历上,看法要来源于自己的人生阅历,要写出来源 于生活的认识和体悟,不可架空分析。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生其实就是由许多大大小小的得与失组成,就是一个不断得与失的过程。 试题引导考生正确认知得失与人生的关系,树立正确的得失观,不贪恋执着于得,不过分忧虑于失。 不管认同哪种看法,写作时都要持以理性,立意不可偏激,认识拒绝幼稚。 1.立意角度是开放的。“得与失”可以是终点:“得”要适可而止,不可贪得无厌;“失”要承 认失误,不可一错再错。“得与失”可以是起点:前期之“得”正是接下来努力再攀新高的起点, 前期之“失”正是调整战略重新出发的起点。“得与失”可以是过程:人生是一个不断追求的过程, 有“得”也有“失”;更何况,一方面的“失”未尝不是另一种方面的“得”,一种形式的“得” 又未尝不是另一种形式的“失”。考生甚至还可以把“得与失”拆分开来,比如把“得”看成终点, 告诫自己不要贪得,把“失”看成起点,勉励自己继续努力。立意的角度是开放的。 2.写作选材是开放的。试题要求考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看法与思考。“得与失”到底应该 是终点,还是起点,抑或是过程?不同年龄阶段对“得与失”的认识不会相同,不同事件经历中对 “得与失”的认识也不会相同,写作时可以自由选材。只要能以自己的经历和体验为基础,可以联 想自己的阅读积累,借用名言警句、名人事例进行说理。 【参考立意】 切题立意: 1. 用发展的眼光看人生,得失不过是一个过程。 2. 把得失看成过程,以平和的心态对待人生。 3. 以得失为起点,不断磨砺,奋发向上。 4. 以得失为起点,总结经验,重新出发。 5. 以得失为终点,放下包袱,轻装上阵。 6. 以得失为终点,告别过去,开启新生。 【得失素材语段】 1.在漫漫人生道路上,在花宇宙里,你是否想过:不是一切失去都意味着缺憾,也不是一切得 到都意味着圆满。需要看清的是:也许失去意味着更好的得到呢! 2.人的一生,曲折而漫长,会面对很多很多的得与失,但我们不可能得到一切,相反,一路上 我们可能会失去很多,失去青春,失去机会,甚至失去健康。但在失去的同时,我们更应明白一个 道理:有失更有得。只有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才能轻松,愉悦地度过曲折而漫长的一生。 3.鱼儿拥有了浩瀚的大海 却失去了广阔的天空 彩虹拥有了七彩的绚烂 却失去了质朴的美 感 当你拥有了阳光 你便失去了黑夜包裹下的静谧。 4.失去春的温存,你自会有夏的激情;失去秋的金灿,你自会有冬的冰清。上帝是公平的,他 在为你关闭一扇门的同时必会为你开启一扇窗。 5.刘伟,第一届中国达人秀总冠军,有着“断臂钢琴师”的美誉。10 岁因意外失去了双臂,但 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自己。12 岁时在康复医院学会了游泳,两年后在全国残疾人游泳锦标赛上夺得 两枚金牌。16 岁学习打字,22 岁时挑战吉尼斯纪录,以一分钟打出 233 个字成为世界上用脚打字 最快的人。19 岁学习钢琴,一年后就达到专业 7 级。他当选 2011 年度“感动中国”人物。他在那 小小年纪的时候,就失去了双臂,但是他并没有放弃生活,没有放弃梦想,凭着自己的坚强和毅力, 他得到了一项项的奖项,得到了一次次的荣誉。他在失去的时候,也得到了许多许多。 6.在一列飞速行驶的列车上,一位老人刚买的一双新鞋不慎从窗口掉下去一只,周围的旅客无 不为之惋惜,不料老人毅然把另一只也扔了下去。众人对此大惑不解,老人却坦然一笑:“鞋无论 多么昂贵,剩下一只对我来说就没有什么用处了。把它扔下去,就可能让捡到的人得到一双新鞋, 说不定他还能穿呢。”老人看似反常的举动,体现了他清醒的价值判断:与其抱残守缺,不如果断 舍弃;与其对己无用,不如成全别人。这种坦然面对失去的豁达心态,令人顿生敬意,也颇发人深 省。 7.陶潜在仕途不顺,失去荣华富贵却成就了他精深的文学造诣;青莲居士不被重用,但却过着 洒脱的生活;苏武牧羊,失去了亲人但表现出了高贵的七届;文天祥沦为阶下囚,失去了高官厚禄, 但却保住了那流芳千古的爱国之心…… 8.陶潜失去了头顶上的乌纱,却拥有了南山下的悠然;李白失去了仕途坦荡,却寻到骑路山间 的惬意,蒲松龄失去了功名的荣贵,却悟得人妖相恋的惟美。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失去了不可怕, 失去希望之心才可怕,失去高山的巍峨峥嵘,可以觅得磐石的坚守不移;失去大海的气势磅礴,可 以拥有小溪的欢快无忧;失去大树的遮天蔽日,可以获得松柏的铁骨铮铮。 9.我坚信:即使一片飘零的落叶,也会跳出生命的舞蹈;失去了蓝天的深邃,我们有白云的飘 逸;失去了雄鹰的矫健,我们有小鸟的幽鸣;失去了大海的辽阔,我们有小溪的婉转。失去绝不是 一轮明月坠落后的漆黑,而是取而代之满天闪烁的星辉斑斓。我坚信,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10.人生之路不免崎岖坎坷,但无论风雨如何肆虐,终会雨过天晴,上天若让你烈火涅 它必 会让你苦尽甜来。静悟花开花落,淡看人生成败得失。人生亦如月圆月缺,盈亏之间自会有风情万 种。 【优秀范文】 01 于终点处笑看得与失 蒋勋在《生活十讲》中写道:“真正好的有文化的规范,是向内的。”诚如斯言,千帆历尽, 内在的修养得到了提升,外在虚无的得与失就无法再成为灵魂的阻滞。明白浮名与物质原来只如过 眼烟云,从而笑看得与失。 在终点处看淡的得与失,是这逐利的时代大潮里那些虚无的名与利,是那些飘渺的金钱,而不 是什么都不管不顾。挣扎摸索着探到终点,寻明白了生命的真谛,懂得外在的得与失,不过是生命 的附加品,自会从心里放下得失,慧然一笑。对得与失的这份笑泯,是对生命的洞察,是对灵魂的 叩问,是跌跌撞撞走到终点寻得的连城拱璧,是吹尽狂沙后熠熠闪光的蚌中珍珠。 将得与失看成终点,需要不被沿途乱花迷眼、执着行至终点的毅力。起点时的心境多种多样, 或许有人抱着得到什么的目的而出发,抑或为了远离什么而踏上征程,这个过程中或许会陷入得与 失的挣扎而停滞不前。只有心性坚定、行到终点的人才可能收获笑看得与失的心境。而事实上,在 你明白得与失的真谛之时,你就已经看见了你这趟旅程的目的地。开头是得与失,过程亦可是得与 失,当你走到计划中的终点时,忽然发现两者竟归于统一,共同造就了终点处更真实看待得与失的 心境。 将得与失看成终点,是豁达而无私的心境的外化。也只有真正无私而伟大的人,才能将得与失 看成生命的终点。君不见“最美村官”秦玥飞,放弃个人利益的得与失,却成功到达了黑土麦田理 想的终点;君不见乡村教师张玉滚不计得失,却在终点得到了赞同与感恩;君不见大学生严克美放 弃城市工作的机会,投身脱贫,却得到当地人由衷的赞美,被亲切的称做“美娃子”。他们都得将 得与失看成了终点,失去了一时的利益,却得到了终点的社会认同与自我升华。 将得与失看成终点时,笑泯的是外物,最终得到的是自我的历练与提升。雪莱曾言:“唯有你 的光辉,能像漫过山岭的薄雾。”将得与失看成终点的人,他们不再计较着物质世界里得到了什么 又失去了什么,更多地关注着“我”的改变。杨善忠在荒山坚守 30 年,不计较物质生活是否丰裕, 得到了最终的青山,也成就了自我。生命的桃红柳绿,绝不会绽放在物质的凋敝的城堡里。在终点 处,对物质淡然处之,从而享受来自精神财富的快意自由。 当然,看淡得失不意味着对物质条件不管不顾甚至愤世嫉俗,而是明白了金钱名利无法再成为 灵魂高贵的羁绊,无法再成为奔向终点的阻碍。不再过分追求,不再舍本逐末。不做蝇营狗苟的小 人,成为那“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君子。 千帆过境,一段征途,终点在望,本已得失不论者初心如磐,将得与失看成终点的人也更加明 白外在的得失,原来无足轻重,自我的得失、自我的升华,才能带来生命的日朗风清。 02 阅尽千帆,归来仍是少年 人生百年,白驹过隙,岂能困惑于得与失的方寸之地。陶醉于一城一池之得,或惆怅于一时一 事之失,都属于一叶障目,不见远方的星辰大海。只有看淡得失,把它当成人生的过程,才能阅尽 千帆,归来仍是少年。 人生最大的悲哀,就是错把得失当终点。 年逾不惑,事业小成,工作稳定,业务熟练,于是乎满足于现状,失去奋斗目标,丧失斗志与 激情,不再期望更高的山峰。这不妨称为“得之殇”。单位高级职称指标稀少,个人积分排名又靠 后,即便努力三年五载也未能如愿。既然晋升无望,又何必累死累活?于是对自己放松要求,得过 且过。这不妨称为“失之痛”。 缘何如此?细思极恐。不管“得之殇”,抑或“失之痛”,实质都是错把得失当成终点。在这种 错误的思想认识下,或是小进则满,小富则安,躺在功劳簿上自我陶醉;或是闻失则忧,闻败则馁, 不再奢望新的挑战与作为。久而久之,心灵受到羁绊,人生陷入困境,蹉跎了岁月,浪费了人生。 把得与失当成过程来看,你就会发现得与失既是终点,更是起点。 得失只不过是一个过程。就如同父辈们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不管旱涝,无论悲喜,周而 复始,劳作不息。耕种与收获就是农民的生命,丰年也好,灾荒也罢,都是生命的一个过程。既然 如此,就应当认清前路,看淡得失,锲而不舍,驰而不息。诸葛亮七擒孟获,平定南中,消除后顾 之忧,这是终点;然后上《出师表》于刘禅,六出祁山,攘除奸凶,这又是起点。2020 年,中国实 现全面脱贫,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这是终点;但乡村振兴还任重道远,必须再接再厉持续发 力,这又是一个新的起点。 人生就像一辆列车,得失都是过程,不痴迷于某一个站点的得失,才能到达终点,赢在全程。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这是苏轼面对得与失的态度,得与失 不过是河流中的朵朵涟漪,河水不会因为涟漪而停留脚步,人生又哪能因为一时得失裹足不前。持 有宽广的胸怀,良好的心态,智慧的心境,得不骄傲,失不沮丧,你才能看淡得失,享受过程,收 获厚重的人生。 愿你把得失当成过程,阅尽千帆,归来仍是少年。 03 得与失是过程 人们对于得与失持不同观点。而我认为。得与失可以是起点,亦可以是终点,但更是过程。 人们对得与失的看法不同源于对得与失的界定不同。而不同的界定,则是出于人们不同的思维 方式。认为得与失是起点的人,往往持有一种“天命论”的思想,其思想具备一定的“神性”;认 为得与失是终点的人,总会接受宇宙中的普遍规律,其思想带有一定的“理性”;认为得与失是过 程的人,更倾向于“人定胜天”的说法,其思想掺杂一定的“感性”。三种看法并无对错之分,只 不过是决定于思维的性质。 以得与失为起点,固然能以先知的视角去面对事情,但却不足以对过程中细节的灵活应变。以 得与失为起点者善谋划,其总能以精确的计算与分析去获得确定的结果。如此,确实能减弱心理上 对事情不确定性的恐慌,使持此观点者以更平和的心态去面对。孔子“居大夫之位”“不敢不告”, 便带有一种谋事在天的意味。荀子曾提到“圣人之辩”与“君子之辩”的区别:圣人之辩,“不先 虑,不早谋,发之而当,成文而类,居错迁徙,应变不穷”,而君子之辩,“先虑之,早谋之,斯 须之言而是听,文而致实,博而党正”。两者区别,也是将得与失看作起点与过程的区别。 以得与失为终点,固然能以科学的态度去面对事情,但却不足以充分调动过程中自身的积极性。 以得与失为终点者理性,其总能以冷静态度面对发生的一切且不致被冲动与风险所压垮。特德·姜 在《你一生的故事》中提到的费尔马最少时间定律(一束光在出发前必将知道自己最终将止步于何 处),便是一例。若我们已知终局的得失,我们很可能在过程中不断的坚定这一看法,从而失去过 程中的激情。而以得与失为过程,我们却会选择去冒险,去改变能改变的,去争取能争取的。 以得与失为过程,能将事情中的不确定性放大,为我们留下充足的空间去拼,去闯,去探索。 这正是身为年轻一代的我们应该持有的态度。以得与失为起点或终点,其的确有一定的必然,但其 终究是随机事件,而不会是必然或不可能事件。而此中机会,正是我们应把握的。否世可以转泰, 剥运可以转复。1921 年新生的中国共产党正是以得失为过程,才能在百年中探索出适合自身的道路, 领导并助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今日之中国在世界之林中挣得一席之地。若真如古斯塔夫·勒 庞在《乌合之众》中将共产主义视为远在天边的曙光,那有何来今日之中国共产党呢? 诚然,以得与失为过程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创造以永葆生命力,但我们也应取其他两者 的“神性”与“理性”,不可光凭“感性”一路走到底。以得与失为起点,能使我们以平和的心态 去行事;以得与失为终点,给予我们以科学态度论事的能力;以得与失为过程,能提高我们的执行 力。三者相互结合,去极端而行中庸,方能使事情更完满。 而身为年轻一代,我们更应发挥“感性”的优势,以得与失为过程,去研究过去,做好当下, 展望未来。 04 步步为营,步步为赢 前一段,荧屏上《小舍得》大热,虎妈熊爸鸡娃英牛早教培优抢跑超车,聒噪一时。其实,“得 失”的话题,选择的智慧,成功的追求,不止关乎教育,关乎家庭,更关乎事业,关乎人生。依我 之见,关键不在于怎么去标识得失,而在于如何消化得失。 你走过的路,正如你读过的书,吃过的饭,一切都是你人生的营养。人生都在其中。一城之得, 一池之失,是家常便饭,人生五谷;跌一大跤,中一大奖,也无非饮食失常,营养不均而已。 七 宝楼台,拆散不成片段。步步为营,才能步步为赢。 得与失,一体而两面。有失才有得,这是常识。舍不得三国杀,学不到九宫格。舍不得柔情蜜 意,尽不到沙场本分。所谓舍不得孩子打不得狼,这是应有之义。考虑到时间成本,人生一如水长 东,无论何人,无论何事,都没有播种的收成,没有失去的获得。鲁迅先生说:哪里有天才,我是 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了工作上了。 这就是他的得与失。 一时的得,可能是长期的失。鲜衣怒马消费了青春的华年,得到了声色的享受,但却换来了未 来的不堪。所谓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因为他过把瘾却没死,此刻的得,并不是他的终点。周 处的幡然醒悟,是另外一个例子,把“失”作为起点的例子。如果他黯然在自己一片狼藉的溃败之 中而不发奋,必然就不会有未来的美事和美名。这是一时的失,永远的得。“小车不倒只管推”的 人生信条极有象征意味:只要人“不倒”,路还在,就不存在“终点”,得也好,失也罢,都只是 在同一条路上,不要慌。想到半个月前以 99 岁高龄远行的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说过的一句话: 我信奉的其实很简单——做人要诚实,做事要踏实,做学问要扎实。70 多年的坚守,16000 多例的 手术,为病家赢得了生命,为国家赢得了声誉。当有人劝他不要主刀那位 22 岁的危重病人,因为 这可能毁了他既有的辉煌成就时,他淡淡的说,我是医生,我没想到什么荣誉,也不担心可能的失 败,我要做的,就是尽所能。得失,早已云淡风轻。 得失观,和人的品性和品味有关,也和他的见识与智慧有关。明代的张子翼在吏治上堪称典范, 官场前程似锦,但是,他不觉得官场才能成就人生,而是“功成挂冠去 觞咏漫成篇”,开始他心 向往之的五柳生涯了。在挥手自兹去,家乡办学,咏诗,作文,济贫。啸咏山水间,留得身后名。 高官厚禄之“失”,于他,正是一种大“得”。 吴院士把倒在手术室视为自己人生最大的荣幸,就如“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的将 军一样,虽死犹荣。而有的人,斤斤计较,贪多务得,像那“小天才”,若是失去了健康的身心, 即使成了一时的学霸、“奥英牛”,又算得了什么“得”呢? 窗外,正栀子花开,暗香浮动,于身色有用,于道气相合。真好!就要作别了,菁菁校园,那 无数的得与失,甜酸苦辣咸,而今都融会在我们的筋骨中了。这个时节,既是收官,也是启程。相 信春耕夏耕耘之后,必有秋收。水到渠成,得失,不需预虑。 05 无非是人生俯仰的姿态 得意时仰天大笑,失意后俯首低眉,这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当事人沉湎其中,自然难以自拔, 而若能抽身而出,冷眼旁观,则会知道自己入戏太深。失得俯仰,实在是寻常的人生姿态。 让我们了解一下“得失”是什么概念。按多数人的看法,笼统言之,所谓“得”,不外乎衣食 无忧,功成名就,甚至“凌烟阁上万户侯”,一切顺遂如愿,马斯洛的五重需求逐一实现;而“失”, 刚好相反。当然,尺度不一,个体“得失”的感受也不尽相同。 细细想来,每一个人,每一个年龄段,每一年,每一月,乃至每一天,可能都会逢“得失”之 事,都需有“得失”之辨,因此,“明得失”即“明大是大非”“明人生至理”。把“得失”看成 “起点”,固然能鞭策自身努力;把“得失”当成“终点”,亦能够激励自己奋斗,但若过于在意 世俗之见,难免有随波逐流、患得患失之虞。 须把“得失”看成转瞬即逝的“人生过程”才是。生命如白驹过隙,功名利禄更如聚散浮云, 因而,必须有所超脱,才能享受生活真趣。鸡虫之争,毫不介意;得之失之,更不萦怀——“我来 到世间,是为了看看阳光”,这实在是对生命意义最深刻最洞明的理解。 把“得失”看成“人生过程”,才能拥有更广阔的时空观,超越“小我”的蜗角虚名、蝇头微 利,去为国为民奋斗。响着吴侬软语的江南名城杭州,曾涌现出铁骨铮铮的民族英雄于谦。他为官 多年却一生俭朴,进京面圣——“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他德高望重而心忧天下, 抗旱救灾——“挽将天上银河水,散作甘霖润九州”。当明王朝遭遇土木之变,明军精锐尽失,京 城危在旦夕,百姓生死一线。此时此刻,于谦挺身而出:“大军开战之日,众将率军出城之后,立 即关闭九门,有敢擅自放入城者立斩!”以泰山压顶不弯腰的勇气,击退了瓦刺,保住了北京。于 是,大明江山得以保全,“靖康之耻”不再重现,无数生灵免遭涂炭。 在我们民族的历史上,这样杰出的人事不一而足:昔日救亡抗日的抗联英雄,抗洪抗震的解放 军战士;今天悲壮逆行的救火队员,毅然前行的抗疫人员,勇士们前仆后继,构成一道道绚丽的风 景。 看透“得失”,笑傲江湖;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是何等的潇洒!或者,以无数人的“得失” 为自己的“得失”,计天下利,求万古名:拥有如此大胸襟大格局的志士,也必将千古流芳,万载 传颂。 让我们出世亦入世,豁达又执着,站在日光、月光、星光之下,仰不惭于天,俯不愧于地,给 后世留一条挺直的身影! 2020 年高考语文浙江卷作文原题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坐标,也有对未来的美好期望。 家庭可能对我们有不同的预期,社会也可能会赋予我们别样的角色。 在不断变化的现实生活中,个人与家庭、社会之间的落差或错位难免会产生。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 800 字。 ④不得抄袭、套作。 【审题分析】 本次作文题平稳中有提升,个人与家国情怀思辨结合。 1、“小我”和“大我”意识有效结合 从去年的高考作文题目开始,浙江省的作文命题开始关注“小我”的内在感受和“大我”家国 情怀之间的结合。 去年高考作文强调人的主体意识和客观环境的影响,人创作生活是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呢,还 是关注“读者”?所谓的“读者”可以理解为他人,当然高明的考生可以想到“读者”也是社会。 今年的高考题显得更为直接,直接指出个人定位,家庭预期和社会预期之间的关系,这是“小 我”和“大我”之间的碰撞问题,非常的直接!所以,可以说今年的作文题是去年的作文题的升华。 这两年的作文题有着很强的思辨性,能够很好地考查考生的思辨能力,提升考生的思维理解能力。 2.考生现实性的感悟更加深刻 2019 年的高考题,是人是生活的创造者,需要如何面对“读者”?是一种较为虚化的陈述。 2020 年的作文题就是指生活中我们考生都会遇到的生活现状,从这点上看,我们考生对这个问题的 思考更深,更有话好说,所以今年的高考作文题更体现现实性。 【立意角度】 例 1:我们要立足自己的坐标和预期。文章中写到家庭和社会的预期的好坏,来为立足自己的 坐标和预期这个观点服务。 例 2:我们要立足社会的预期。文章中写到个人和家庭的预期的好坏,来为立足社会的预期这个观点 服务。 例 3:我们要立足家庭的预期。文章中写到社会和家庭的预期的好坏,来为立足家庭的预期这个观点 服务。 例 4:我们要有自己的坐标和预期也要家庭的预期,还要关照社会的预期。(关联词语构建) 第二种:确定三者之间关系 例 5:我们立足自己的坐标和预期,要兼顾家庭和社会的预期(主要和次要的哲学关系构建) 例 6:我们立足社会的预期,要兼顾自己和家庭的预期(主要和次要的哲学关系构建) 例 7:我们立足家庭的预期,要兼顾自己和社会的预期(主要和次要的哲学关系构建) 从例 5 例 6 例 7 看,立意也是有高下之分的,比如立足家庭的预期,就稍显不足,立足社会,显得高大 上,更能体现社会的主流思想,更好的体现“大我”的家国情怀思想。立足自己,也是,毕竟自己 是情感的直接感悟。 例 8:只有立足自己的坐标和预期,才能更好的为家庭和社会做出贡献。(关联词语构建) 例 9:立足家庭和社会的预期,我们才不会迷失前进的方向。(关联词语构建) 例 10:立足 自己的定位是内因,家庭和社会的预期是外因。(内因和外因的哲学关系构建) 例 11:其实无论立足个人、家庭还是社会的预期都无所谓,关键是我们要有责任担当意识,只 有这样我们才能获得更高的预期,不论是个人、家庭还是社会。 【优秀范文】 01 在错位中舞蹈 “你给的幸福不是我想要的。”面对家中父母的期待,哪怕嘴里不说,我们心里也常常这样想。 我们身上承载了家庭太多的期望,有时甚至有“生命不能承受之重”的哀伤。 “你看看别人家的孩子!”我们常常不得不面对这样的感慨。 “当代中学生应该把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结合起来,树立远大的理想!”面对社 会的期待,我们有时也会热血沸腾。但正视现实,发现自己还是只能平平淡淡过一生。 “这真是垮掉的一代啊!”我们常常不得不接受这样的评价。 是的,我们对自己人生的定位和对未来的期望,常常与家庭、社会对我们的期望之间产生落差、 错位。可是,错位就错位,要什么完美?在错位中跳舞,我们一样可以跳出精彩的舞蹈! 与上一代人相比,我们的确代表了家庭的未来。但是,未来的样子是不是应该由我们来描绘? 只要我们是勤劳的,是积极的,为什么一定要“头悬梁锥刺股”“三更灯火五更鸡”地学习?未来 的确有太多的不确定,可能会存在风险,但我们不想“继承”整个家庭的焦虑。只要且行且珍惜, 做一个阳光积极的“站在路边鼓掌的人”又有什么不好呢?是的,我们没有成为“别人家的孩子”, 但我们没有低沉消极;我们未能创造奇迹,但我们也踏实努力;我们没有成为“成功人士”,但我 们没有玩世不恭。 有人说,能够“996 工作”是一种幸福,现在的年轻人“吃不起苦”。是的,“吃苦精神”的 确可贵,可是为什么要以牺牲健康、亲人团聚为代价?“90 后”也为人担忧,但最终事实证明, 长大后的“90 后”不输给任何一代人! 如今,我们“00 后”也开始崭露头角,演艺圈、文学圈,体育界、科技界,都有我们的身影。 在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不少“00 后”志愿者、医护人员等等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讲 能力,论努力,拼奉献,我们不会输给任何一代人。 其实,所谓的落差与错位,并非来自于我们的懒惰与无能。如果家庭与社会能够用一颗平常心 来看待我们,看到我们身上的优点,尊重我们的选择,鼓励我们前行,就一定会对我们放心。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我要说的是:我们才是生活这本书的“作家”, 一定会努力写好这本书,不要把你们的期待强加给我们;也请家庭与社会的“读者们”相信,落差 不是无情物,化作鼓励更护花。 02 四海变秋气,一室难为春 ——人生坐标当随现实变化而变化 人生天地间,奄忽若飙尘。生命虽是短暂、渺小的,但每个人都有对美好生活的期许和追求, 都有自己的人生坐标。这种期许和追求,这种人生坐标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家庭、社会各方面 因素发生变化,个人的人生坐标也会相应发生变化。简言之,人生坐标当随现实变化而变化。 龚自珍有句诗,“四海变秋气,一室难为春”,我们所处的家庭、社会等方方面面就 像是“四海”,个人就是“一室”,家庭、社会的需要“变秋气”了,个人的人生坐标就不能停留 在“春”天,也难以停留在“春”天。 人生坐标随现实变化而变化,首先要处理好个人利益与家庭、社会需要之间的关系。 既然个人是“一室”,家庭、社会是“四海”,“一室”处于“四海”之中,两者是局部与整体的 关系,因此,个人利益应该服从家庭、社会的需要,个人的人生坐标就要为适应这种需要而作出拥 应的调整或改变。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许多医护人员、党政公务人员,都舍弃个人舒适安逸 的生活状态,服从社会需要,挺身赴一线工作。在他们原先的人生坐标里,也有着许多计划甚至蓝 图,比如结婚生子、进修旅游、探亲访友……但社会需要他们去一线抗疫,他们个人的人生坐标就 相应作出调整。 军队开战在即,指挥官溜号做逃兵;父母染病在床,做儿女的找借口逃避伺候……个 人的人生坐标不能随现实变化而变化,其原因无非是将个人利益置于家庭、社会之上,想让“四海” 来迁就“一室”,自然是痴心妄想! 人生坐标随现实变化而变化,其次要注意调整或改变个人人生坐标时要深思熟虑,既 要服从家庭、社会需要的大局,也要实事求是,充分考虑个人的实际情况。比如,一个身患重病的 人,是不会被允许奔赴抗疫一线的。同样,假如鲁迅当年弃医学文,改变自己个人人生坐标时,也 不会因为一时头脑发热而仓促作出决定。鲁迅改行做文学家,他肯定先得自我评估一下自己究竟有 没有这方面的才能。钱伟长原先想和叔叔钱穆一样研究文史,但敌人入侵祖国的飞机引擎声,即社 会的需要让他改变人生坐标,决心弃文从理。钱先生这样做,是有个前提的,他的物理成绩向来优 异。 综上所述,人生坐标随现实变化而变化,个人要踞守主动地位,既要服从家庭、社会 需求发生变化的大局,也要实事求是衡量个人的具体情况,既尊重、顺应“四海”的变化,又维护 “一室”应有的特点和需求。这样的处理,才称得上是合情合理。 美国学者爱默生说:“一个人是一捆关系,一团根蒂,而他开出来的花,结出来的果实,就是 这世界。”个人能顺应现实变化,能适应家庭、社会需求的变化,主动调整或改变自己的人生坐标, 他和这世界的关系一定是和谐的,“一室”处“四海”,春秋皆是美景! 2019 年高考语文浙江卷作文原题 24.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 分) 有一种观点认为:作家写作时心里要装着读者,多倾听读者的呼声。 另一种看法是:作家写作时应该坚持自己的想法,不为读者所左右。 假如你是创造生活的“作家”,你的生活就成了一部“作品”,那么你将如何对待你的“读者”? 根据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注意】 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 800 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审题分析】 本题考查语言综合表达的能力,重点考查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体现语言建 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表现美和创造美的学科素养,贯彻“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弘扬并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从材料内容看,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材料中前两句)是两种看法,这两种看法看似对立, 其实是每一位优秀作家写作时都应该考虑的。这一部分是材料的引子。第二部分(材料中第三句) 是材料的核心,也是审题的切入点。由“作家”和“读者”都加了引号可知,这里的作家和读者都 有特定的含义,“作家”指创造生活的人,“读者”指与“创造生活的人”有关联的其他人。这部 分还有明确的作文指向:你将如何对待你的“读者”?即你对阅读你“作品”(创造的生活)的“读 者”有什么样的看法或态度。重点是界定“生活”“读者”这两个概念。这两个概念关乎写作的内 容。你的“作品”是什么?“作品”的指向是什么?你的“读者”是谁?这是考生首先要思考的。 关于生活,考生可写的内容很多,但应该主要是学习生活和成长中的烦恼或快乐。你的“读者” 应该包括你自己和他人。写作时要思考“我”的生活与他人(外部世界、大环境)之间的关系,或 者是思考自己追求理想生活时与他人的生活(外部世界、时代)之间的关系。实际上,这才是写作 的核心。抓住了这一点,就抓住了写作的关键。 可以有以下写作角度: ①“作家”心里应该装着“读者”,但更要有真实的自己; ②笃守自己,莫被“读者”左右; ③“作家”和“读者”共写一本“书”,共同构成一个有意义的世界。 【优秀范文】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自儒家以“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为旨以来,中华儿女已经为此付出了数千年的汗与 血,才换来了我们现今的美好生活。翻开尘封许久却依旧熠熠生辉的典籍,我们看到的是上古先贤 们以己为书的如一、以身开道的无畏、以天下为己任的豪迈。而如今,前辈们将身上的重任交给了 我们,作为生活的“作家”,新的一页将由我们书写。 若为生活的“作家”,愿能尽览人间欢愁,以自身为笔,以正义为墨,畅言世间往事。人生而 懵懂,若无教育,便与野兽无异,唯有不断学习,方可逐渐升华。在这个过程中,自己的意愿固然 重要,但更加不可或缺的是睁开双眼,用心对外界进行探索。也正是因此,即使人日渐年长也不应 忘记初心。在生活中,人人都是素材的来源,他人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他人的诉求与期盼,都 是我们应该悉心聆听的,就如我们在懵懂之时学习他人的一举一动,即便成长也不忘初衷。 若为生活的“作家”,愿能放下杂念,摆脱迷茫。当人们开始把生活质量放在第一位的时候, 生活这个词就开始变质。为了追求缥缈无谓的自由,许多做出种种让他人匪夷所思的举动。从“世 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到弃工旅游的兴起,我们看见的是一种思想上的变异。或许对于当事人来 说此举无可非议,但若这种思想成了一种常态,那又何尝不是另外一种随波逐流?自由是生活的基 石,但何为自由却是很多人应该思考的问题,身为生活的“作家”,虽要听取“读者”的意见,却 万万不可见者皆学。更何况,人并非一个单独的个体,而是与世界紧密相连的。生活也是如此,虽 然掌握在个人手中,但并不意味着可以随心所欲,随性而不任性才能为生活之书添上浓墨重彩的一 笔。 若为生活的“作家”,愿为人创作,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创作的终极目的,往大处说, 是传播思想;往小处说,是满足创作者获得荣誉的需求。而以生活为书,更应当如此。创作为人, 以自己的生活照亮他人未来的道路是每个创作者理应担起的责任,用自己的生活为后来者铺平梦想 的道路是每个创作者无上的荣光。在无数的读者眼中,创作者和他的作品是光明的灯塔;在创作者 眼中,读者即力量的源泉。创作可以为古人留存回忆,可以为今人排忧解难,可以为后人明灯引航。 或许不是每部“作品”都能够满足所有“读者”的期望,但必有“读者”在等待着这样一部“作品” 的出世,或许在现在,或许在过去,或许在未来。愿做人类的先驱,在历史的道路上披荆斩棘。 假如我是创造生活的“作家”,愿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点评】 本文紧扣题目,观点明确,立意高远,言之滔滔,体现了很高的思想认识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 文章以古训为引,奠定立论依据,再对“若为生活的‘作家’,愿能尽览人间欢愁,以自身为笔, 以正义为墨,畅言世间往事”“若为生活的‘作家’,愿能放下杂念,摆脱迷茫”“若为生活的‘作 家’,愿为人创作,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三个小分论点进行论述,表达作为生活“作家”的 我们,当与“读者”紧密联系,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观点。 本文思路开阔,充满了正能量。

资料: 1.9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