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页,共
11
页
部编语文七下专项训练 内容理解(三)(含答案和解析)
1.“驿路梨花”中的梨花指的是( )
A. 漫山遍野盛开的洁白的梨花。 B. 具有美好心灵的哈尼族小姑娘梨花。
C. 为人民服务的雷锋精神的象征。
D. 语意双关,既指漫山遍野盛开的洁白的梨花,又指心灵美好的哈尼族姑娘,更是为
2.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 《驿路梨花》的作者是彭荆风,文章从整体上看是按“我们”的所见所闻组织材料
的。
B.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C. 《太空一日》选自杨利伟的《天地九重》,讲述了作者进入太空的所历、所感。
D. 李白,唐代诗人,我们曾学过他的诗《泊秦淮》、《望岳》。
3.河中石兽
纪昀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
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竖重,沙性松浮,
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
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
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
矣,可据理臆断欤?
(1)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讲学家的“闻之笑曰”与老河兵的“又笑曰”都是在嘲笑寺僧“不能究物理”。
B. 文章寓意于事,立意高远,从寻找石兽的神奇过程,悟出不可“据理臆断”的道理。
C. 老河兵将石性、沙性、水流运动等因素综合考虑,做出正确推断,代表的是实事求
是的作风。
D. 此文故事情节波澜起伏,先写打捞石兽未果,再写“众服为确论”,最后由老河兵
揭晓谜底。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僧人为了重修沧州一座倒塌的寺庙,坚持不懈地花了十多年的时间去寻找石兽。
B. 河兵划着几艘小船,拖着铁钯,在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找了十多里都没有找到。
C. 讲学家根据物理学的知识,判断石兽不可能被河水冲到下游,应沉埋在沙土中。
D. 老河兵根据石兽坚重、沙性松浮及水流运动的特点,断定石兽应该在水的上游。
(3)下列对《河中石兽》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文章第一段是按照事情的发生、发展顺序来写的。先写石兽落水,再写数十年后寺
僧准备打捞。按照常规思维,人们从山门倒塌的位置找起,结果却一无所获。
B. 讲学家嘲笑庙僧过高估计了水流的推力而忽视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老河兵
嘲笑讲学家认识的错误,没有根据实际经验,将石性、沙性、水流运动等因素全面地综
合起来考虑。
C. 文章寓意于事,善于在叙述中制造节奏波澜,平而不板。以寻找石兽为线索展开情
节,详细地记叙了寻找石兽的全过程。
D. 作者以简洁的语言,记叙了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其令人惊讶的结局,告诉我们:
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而要根据实
际情况作出判断。
第
2
页,共
11
页
4.以下选项表述无误的一项是( )
A. 《孙权劝学》节选自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纪传体通史《资治通鉴》。本文通过写
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就学,才略很快就有了心人长进的故事,强调了读书学习对增长才
略的重要作用。
B.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作者是英国诗人普希金,该诗用劝说的口吻告诉人们生活中
不可能没有挫折,遭遇挫折时要正确地对待,要镇静并坚信未来是光明、美好的,表达
了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C. 《太空一日》记述杨利伟从进入太空到返回陆地的所历、所见、所闻、所感,既真
实地再现了太空之旅的危险与痛苦、美妙与神奇,又表现出他作为中国进入太空第一人
所具有的敢于探索、不怕牺牲的勇气。
D. 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以欢快的曲调表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悲愤和不
能实现远大政治理想的失意孤独、寂寞苦闷的情怀。
5.下列有关课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讲述了作者进入太空的所经、所历、所见、所感,起飞阶段非常顺利,没有任
何惊险和意外。
B. 杨利伟最终出色地完成了太空飞行的任务,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坚毅果敢的品质、
严谨科学的态度和不怕牺牲的无畏精神。
C. 全文运用四个小标题,按照时间顺序叙述全过程,思路清晰,层次分明,重点突出。
D. 本文语言准确,科学性与人文性巧妙结合,叙事的同时,又用准确严谨的语言向读
者普及了航天知识。
6.下列对诗歌《登飞来峰》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前两句写出飞来峰塔之高,后两句写出登飞来峰塔的感想。
B. 诗歌第一、二句意思是说:我登上飞来峰千方百计去寻找高高的塔,听说每天黎明
鸡叫的时候,在那里可以看到日出。
C. “浮云”在古代诗歌中往往借代奸邪小人。这里指眼前的困难、障碍。比喻阻挠变
法的小人或一切阻碍历史前进的势力。
D. 后两句表面看是写自然想象,实际暗指社会现象。这里指自己站得高、看得远,不
怕阻挠。
7.下面对《游山西村》《过故人庄》两首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两诗的尾联都表现出诗人留恋自然风光、喜爱农家生活、希望重来的愿望。
B. 两诗的颔联都描写山村秀丽风光,前者写出了山西村山环水绕、树茂花艳的景色,
后者则写出了故人庄清新、淡远、幽静的环境特点。
C. 《游山西村》颈联中的“春社”和鲁迅笔下的“社戏”一样,都是一种庆祝活动,
表达了农民丰收后的喜悦。
D. 《游山西村》全诗无一“游”字,而处处切“游”字,“游”兴十足,“游”意不
尽,又层次分明,主线突出。
8.下列对文章《爱莲说》第 1 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气质等方面描写莲花的超凡脱俗,赋予莲君子般
的美好品格。
B.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但又不以
孤高自许。
C.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端正,因而美名远
扬。
D.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又仪态庄重,令人敬重
而不敢轻侮。表现了作者对菊的爱慕之情。
9.对王安石的《登飞来峰》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第
3
页,共
11
页
A. “不畏”显示出作者的自信,表达了作者不怕一切邪恶势力阻挠的豪情壮志。
B. “浮云”指眼前的困难、障碍,比喻阻挠变法的小人或一切阻碍历史前进的势力。
C. 诗人登高远望,似觉天地万物皆可尽收眼底,“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
D. 这首诗借景说理,语意双关,既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雄心壮志,又表现出作者归
隐山野的矛盾心理。
10.对龚自珍的《己亥杂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己亥杂诗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A. “浩荡离愁”,指离别京都的愁思浩如水波,也指作者心潮不平。浩荡:无限。
B. “吟鞭”指诗人马鞭。“东指”指东方故里。“天涯”指离京都遥远。
C. “落红”指落花。此句暗喻自己是有爱国情怀的志士。
D. “更护花”的“花”指青少年,此句表明自己要为培养下一代做出牺牲。
11.下面对《望岳》这首诗的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 这首诗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杜甫蓬蓬勃勃的朝气。
B.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
C. 颔联写近望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D. 诗的前六句在“望”字上下功夫,后两句是诗人登上泰山后的感受。
12.《望岳》中最能体现诗人希望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的诗句是( )
A.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B.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C.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D.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3.选出对课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诗中诗句清新流畅,感情热烈深沉,有丰富的人情味和深
刻的哲理味,从中可以让人感受到诗人真诚博大的情怀和坚强乐观的思想情绪。
B.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既是诗人对孩子的叮咛和嘱托,同时也是勉励自己的座右铭。
C. 题目是“未选择的路”,这说明诗人对自己人生道路的彷徨和苦闷。
D. 《未选择的路》运用了象征手法,表达了诗人对人生之路的思考。
14.下面对文章《一棵小桃树》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采用顺叙的方式,开头先写小桃树第一次开花便经风雨,接着具体写了小桃树
怎样从播种到第一次开花过程中如何经历磨难,展示它顽强不屈的性格,是文章的主体,
最后写小桃树与风雨搏斗,照应开头,突出中心。
B. 文章写小桃树时“冷漠、遭摧残—倔强地生长, 强大暴虐风雨—纤弱、单薄、苍
白”,对比鲜明,层层进行渲染。
C. 本文以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表明寓意:只要不畏惧困苦和波折,顽强地斗争,不
懈地追求,美好的希望是一定能够实现的。
D. 本文有两条线索,一条为明线,即小桃树的经历,另一条暗线即为作者的经历。
15.结合课文《最苦与最乐》,下面句子表述内容错误的一项是( )
A. 课文第一段的中心句是“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
B. 课文第四段中引用了孟子和曾子的话,孟子的话引作论据,曾子的话引作论点。
C. 课文第四段中“但是他日日在那里尽责任,便日日在那里得苦中真乐,所以他到底
还是乐,不是苦呀!”句中的“他”指代的是仁人志士和诸圣诸佛。
D. 本文以“最苦与最乐”为题,而不以“苦与乐”为题,是因为本文是从“最苦”和
“最乐”两个侧面来谈“人要尽责任”的道理,“苦与乐”与本文的主要内容“尽责任”
关系不大,所以,不以“苦与乐”为题。
第
4
页,共
11
页
16.下列说法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北宋欧阳修所写的《卖油翁》是一则写事明理的寓言故事。这个故事形象地说明了
“熟能生巧”的道理,告诉人们,所有技能都能通过长期反复苦练而达至熟能生巧之境。
B. 彭荆风巧妙地设置悬念和误会,使小说《驿路梨花》的情节富有戏剧性。整篇文章
形成了路转峰回、跌宕起伏之势,读来很有味道。
C. 《带上她的眼睛》真实地展现了人类使用地航飞船深入地球内部进行探险时,一艘
地航飞船在航行中失事,一名年轻的女领航员只能在封闭的地心度过余生的事迹。
D. 《一棵小桃树》是贾平凹对自己成长的隐喻,艰难但倔强,同时也寄托了作者对关
心呵护“我”成长的奶奶的感激与怀念。
17.下面关于文章内容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驿路梨花》赞美了西北少数民族人民学习雷锋、助人为乐的精神就像洁白的梨花,
开遍神州大地。
B. 《最苦与最乐》从“最苦”和“最乐”两个侧面讨论了“人要尽责任”的道理。
C. 《陋室铭》作者刘禹锡,全文以室为喻,托物言志,表达了自己“惟吾德馨”的高
洁品格。
D. 《爱莲说》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
合污的态度,同时也表达了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者的鄙弃。
18.下列对课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老山界》一文有许多富有抒情气息的描写,让读者仿佛置身于山路之中,目睹作
者登山夜宿的过程,而且充满了感染力,令人振奋。
B. 《土地的誓言》以倾诉式的语言,抒发了作者对已被日寇侵占的家乡的深深眷恋之
情,具有强烈的爱国色彩。
C. 萧红的《回忆鲁迅生先》是一篇别具一格的回忆文章,作者以女性特有的心理感觉
捕捉鲁迅先生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琐事,写出了一个真实的、富有人情味的、生活化的鲁
迅形象。
D. 《黄河颂》作者端木蕻良在该歌词中以丰富的艺术形象、壮阔的历史场景和磅礴的
气势,表现出黄河儿女的英雄气概。
19.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出自《老王》)(“啊呀”是叹词,
表感叹,写出杨绛看到此时的老王无比吃惊。)
B. 他只说了一句话:“我不能走。”(出自《邓稼先》)(“只”是连词,表范围,
写出了邓稼先的忠厚朴实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C. 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出自《老山界》)
(排比,写出了声音的丰富,引发联想。)
D.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出自《孙权劝学》)(文言文中的称谓语非常
丰富,这里的“孤”是古代王侯的自称。)
20.下列文学常识、文化常识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 《河中石兽》选自明代学者纪昀的小说《阅微草堂笔记》,讲学家是文中着重批评
的对象。
B. 《伟大的悲剧》一文作者是奥地利作家茨威格,文中描述了英国探险家斯科特一行
南极探险的悲剧,却大力讴歌他们的壮举。
C. 刘慈欣《带上她的眼睛》一文选自他的科幻小说《三体》,杨利伟的《太空一日》
则是真实的太空生活。
D. 传记主要记述人物的生平事迹,可根据各种书面的、口述的回忆、调查等相关材料
进行加工,也可以加入恰当的想象成分,如《伟大的悲剧》。
21.下列关于课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第
5
页,共
11
页
A. 《伟大的悲剧》一文主要写英国斯科特探险队历经艰险即将到达南极点时,却悲哀
地发现竞争对手挪威人阿蒙森已经捷足先登了,他们只好垂头丧气地踏上归路。
B. 《伟大的悲剧》颂扬的是一种人类勇于探索的精神、为事业而献身的崇高精神和强
烈的集体主义精神。
C. 《太空一日》中,作者聂海胜的叙述详细准确地表述了从升空到落地的过程中具体
的时间和数据,反映了航天员严谨、科学的态度。
D. 《带上她的眼睛》是一篇科幻小说,想象奇特,构思巧妙,把充满创意的科学幻想
以唯美的文学形式表现出来,用清新而充满诗意的语言,讲述了一个震撼心灵的故事。
22.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 课文第一段的中心句是“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
B. 课文第五段中“但是他日日在那里尽责任,便日日在那里得苦中真乐,所以他到底
还是乐不是苦呀!”的“他”指代的是仁人志士和诸圣诸佛。
C. 课文第五段中引用了孟子和曾子的话,孟子的话用作论据,曾子的话用作论点。
D. 本文以《最苦与最乐》为题,而不以“苦与乐”为题,是因为本文是从“最苦”和
“最乐”两个侧面来谈“人要尽责任”的道理,“苦与乐”与本文的主要内容“尽责任”
关系不大,所以,不以“苦与乐”为题。
23.对《登飞来峰》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不畏”显示出作者的自信,表达了作者不怕一切邪恶势力阻挠的豪情壮志。
B. “浮云”指眼前的困难、障碍,比喻阻挠变法的小人或一切阻碍历史前进的势力。
C. 诗人登高远望,似觉天地万物皆可尽收眼底,“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有异曲同工之妙。
D. 这首诗借景说理,语意双关,既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雄心壮志,又表现出作者归
隐山野的矛盾心理。
24.下面关于《游山西村》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丰年留客足鸡豚”一句中,“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待客人倾其所有的盛情。
B. 颔联前后句先抑后扬,表现作者在担心无路可行时忽然见到村庄的惊喜,表达了作
者乐观、积极向上,不畏困难的精神。
C. 全诗紧扣一个“游”字,按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换来叙述,赞美农村风光和淳朴
的民俗,流露出诗人热爱农村生活的情感。
D. 全诗都是写实,生动地描绘了优美的农村风光,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
2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杨振宁的《邓稼先》记叙了科学家、爱国者邓稼先为我国成功研制原子弹等核武器
所作出的重大贡献。
B. 《黄河颂》选自组诗《黄河大合唱》,作者是诗人、文学评论家光未然。这首诗以
颂歌的形式塑造黄河形象,歌颂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C. 陆定一的回忆性散文《老山界》,真实生动地记叙了自己在长征中翻越“第一座难
走的山”的过程,赞颂了红军英雄、坚强、乐观的精神品质。
D. “最近两年来,我们的一切坏消息都是从那里传出来的”中的两个“来”都是动词,
“一切”“都”是副词,“我们”“那里”是代词。
26.下列对课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卖油翁》一文短小精悍却耐人寻味。文中重点写陈康肃的射技,而略写卖油翁的
酌油,突出熟能生巧的道理。
B. 《伟大的悲剧》这篇传记记叙了五个探险英雄,颂扬人类勇于探索的精神。作者是
奥地利作家茨威格。
C. 《紫藤萝瀑布》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借用紫藤萝来暗示自己的情思,寄托作者的
志趣意愿。
第
6
页,共
11
页
D. 端木蕻良的《土地的誓言》以“九一八”事变为背景,表现了大批流亡到关内的东
北青年对故土的深深眷恋之情,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27.下列文常及课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黄河颂》中“啊!黄河!”在诗中先后出现三次,将歌词主体部分分为三个层次,
依次是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黄河激励了中华民族、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环环相扣,
逐步深入。
B. 《老山界》一文中,作者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长征中红军克服重重困难,翻越第
一座难走的老山界过程,赞扬了红军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C.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作者臧克家,是诗人闻一多的高徒,被誉为
“农民诗人”,近代杰出诗人,著名作家、编辑家,代表作有《老马》《有的人》。
D. 《阿长与》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
28.下列关于课文《太空一日》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文章侧重于议论,指出登月是人类跨出探索太空的重要一步,是人类的一次巨大飞
跃。
B. 按时间顺序展开叙述是本文写作的一个突出特点。
C. 这次伟大的探险来回共经过 76 万公里,历时 195 个小时。
D. 人类首次登上月球这一伟大时刻的精确时间是 1969 年 7 月 21 日 11 点 56 分 20 秒,
这是人类探索太空的里程碑。
29.下列有关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伟大的悲剧》一文,写了英国斯科特探险队历经艰险即将到达南极点时,却悲哀地
发现以阿蒙森为首的挪威人已捷足先登,但他们仍坚持朝终点走去。
B. 《太空一日》展现了我国宇航员杨利伟首次太空飞行的一些充满紧张和意外的经历。
C. 《带上她的眼睛》是一篇将科学与幻想结合起来的科幻小说,创造出一片奇妙而又合
理的想象天地。
D. 《河中石兽》中的老河兵长期在河边生活,所以他知道落入河中的石头,应当在上游
寻找。
30.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己亥杂诗》的前两句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诗的后两
句以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融入议论。
B. 《游山西村》一诗的首联写农家拿鸡和鱼招待客人,“足”字可见其热情好客。颈
联写“春社”是一种庆祝活动,表达了农民丰收后的喜悦。
C. 《爱莲说》一文托物言志,文中称莲是“花之君子”,表达了作者对清白正
直品性的坚守。
D. 《河中石兽》一文叙述了三种寻找河中石兽的看法和方法,告诉人们:再深的理论,
不能得到实践的证明,就不是真理;只有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理论才是正确的。
31.下面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 “燕然勒功”典出《后汉书》。说的是东汉大将窦宪追击北匈奴,出塞三千余里,
至燕然山刻石记功。
B.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一文,重点写了他作为学者和革命家时的“说”
和“做”,没有涉及到他作为诗人时的说和做。
C. 《黄河颂》一文主要用了间接抒情,没有直白的抒情语句,而是把作者对黄河的热
爱、对祖国的热爱渗透在对黄河的细致描写中。
D. 《邓稼先》一文,写到“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
神的儿子”,在议论中饱含敬仰之情。
32.对课文《伟大的悲剧》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第
7
页,共
11
页
A. 课文一方面描写气候的恶劣,探险队与严寒的搏斗;另一方面,写探险队员牺牲的
详情,不仅注重典型环境的描写,同时也注重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B. 课文颂扬的是一种人类勇于探索的精神、为事业而献身的崇高精神和强烈的集体主
义精神。
C. 课文写的主要是斯科特探险队一行五人奔向南极点,却发现已经有人捷足先登,只
好踏上归途,最后一个个死去。全文重在记述过程,并没有太多的细节描写。
D. 斯科特一行探险的意义是:认识自然,挑战人类自我,实现生命的价值,给后人以
精神的鼓舞。
部编语文七下专项训练 内容理解(三)(含答案和解析)
1. 【答案】D
【解析】本题考车词语双关意的理解。所谓双关,就是一个词语有两层意思。作答时,
联系文章具体的语境来分析即可。
【解答】ABC . 错误,分析了“梨花”的一层含义;D . 正确。故选 D。
2.【答案】D
【解析】ABC.正确; D.有误,《泊秦淮》的作者是杜牧,《望岳》的作者是杜甫。 故
选:D。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文学常识广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知识,
文学作品中的地理、历史知识,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等知识。
解答这道题,要有比较扎实的语文基本功。这要求我们要养成多读书、多积累的好习惯,
这样才能厚积薄发,提高解题的准确率。
3.(1)【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
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A.讲学家的笑是因为“尔辈不能究物理”,足显其一知半解而好为人师,自视清高而轻
视他人。老河兵的“笑”有多种含义:笑讲学家的错误看法;因为自己有实际经验而沾
沾自喜。故 A 错误。BCD 正确。故选 A。
(2)【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能力。文言文阅读与现代文阅读的相通之处
在于都要读懂文章,准确地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中心主旨、思想感情、人物形象、写
作方法,详略安排等,在读懂的基础上抓住各项的表述要点,逐项与文章内容相对照,
然后理解分析判断。
【解答】
A.“坚持不懈地花了十多年的时间去寻找石兽”错误,原文是“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
岁,僧募金重修”。故 A 理解不正确。
B.“河兵划着几艘小船……”错误,应该是“僧人划着几艘小船……”。故 B 理解不正
确。
C.根据文中语句“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本项错误。故 C
理解不正确。D.理解正确。故选 D。
(3)【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和主题的理解能力。解答时对文章
内容要有全局性认识,熟读课文,抓住关键语句,准确筛选信息要点,了解作者写作意
图,进而全面把握文章的框架与主旨。
A.正确;B.正确;C.文章寓意于事,善于在叙述中制造节奏波澜,平而不板。以寻
第
8
页,共
11
页
找石兽为线索展开情节,作者不是记叙寻找石兽的全过程,而是讲述如何寻找石兽的几
种思路。D.正确。故选 C。
4.【答案】C【解析】A.有误,《资治通鉴》是编年体史书; B.有误,普希金是俄国
诗人; C.正确; D.有误,《登幽州台歌》以沉郁悲怆的曲调表达了诗人生不逢时、
怀才不遇的悲愤和不能实现远大政治理想的失意孤独、寂寞苦闷的情怀。 故选:C。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文学常识广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知识,
文学作品中的地理、历史知识,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等知识。
解答这道题,要有比较广博的积累,平时养成多读书、多积累的习惯,这样才能厚积薄
发,提高答题的准确率。
5.【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把握,做题时需熟悉课文内容,并能
进行分析概括。
【解答】A.有误,起飞阶段出现了一个小小的意外。BCD.正确。故选 A。
6.【答案】B【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重点诗句、内容主题及诗歌情感的把握能力。
解答此类题,首先需要阅读诗歌,然后结合作者生平经历与写作背景,领会诗歌的内容
与主题,理解重点诗句,体会诗歌的情感;最后对照题目中的各个选项,逐一地来辨析、
判断、选择即可。
【解答】
ACD 说法正确。B.诗歌第一、二句意思是说: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听说鸡鸣时
分就可以看见旭日升起。而“千寻塔”是指很高的塔,并非“千方百计去寻找”。故 B
说法有误。故选 B。
7.【答案】C【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的能力。这类题型,读懂诗歌内容,把握
诗歌主题,理解诗歌写作背景,掌握诗歌的表达技巧(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对比衬托
等),通过重点词语理解诗歌情感,掌握这些知识点,结合选项逐项分析,就能很好答
题。
【解答】
C.社戏是农村中春秋两季迎神赛会时演的戏,社日是古代把立春后第五个戊日做为春社
日,拜祭社公(土地神)和五谷神,祈求丰收。故 C 理解错误。ABD 理解正确。故选 C。
8.【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段落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以选择题的形式来分析段落内
容,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对每个选项认真分析,注意选项中细微的错误,如内容是否无
中生有,表述是否过于绝对化等。
【解答】ABD.正确。C.错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比喻君子通达事
理,行为端正,美名远扬的品质,三者之间没有因果关系。故选 C。
9.【答案】D【解析】此题考查的是诗词赏析的能力。这是有关诗歌的鉴赏考点。诗词
理解与鉴赏,主要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这类题往往从内容主题上、语言
表达上、技巧手法上对诗歌进行鉴赏。要求学生能体会诗歌所描写和表达的情、理、景;
同时从语言上抓住传神的字词;更要学会从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虚实结合等手法角度
来对诗词进行赏析。
【解答】ABC 正确。D 选项“表现出作者归隐山野”说法不合理。故选 D。
10.【答案】D【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分析理解能力。解答此题,需要反复诵读,
整体感知诗意,在此基础上,结合整首诗歌,联系写作背景,理解诗句所表达的内容及
人物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内容,根据选项逐一分析。
【解答】ABC.赏析正确;D.有误,“更护花”的“花”指青少年有误。作者是借自然
的循环法则来自比,表示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故选 D。
11.【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诗歌主要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正
确领会诗歌的主要内容,结合全诗进行合理分析,结合诗人的生平进行理解,从而更好
第
9
页,共
11
页
地理解诗人传达的思想感情。
【解答】ABC 正确。D.前六句实写泰山之景,最后两句是想象中的登山之情,仍是“望”,
而不是“登”,是作者由望景而产生了登临的愿望。故选 D。
12.【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文名句的能力。解答时,要对原诗文内容透
彻理解,在把握诗句含义的基础上,进行信息的比较、筛选,选出符合题意的句子即可。
【解答】D.“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
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故 D 正确。ABC 错误。 故选 D。
13.【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作家作品的识记辨析能力。学生要熟练掌握
重要作家作品的作者名(字、号)、称谓、国别、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
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
【解答】
C.“未选择的路”,强调对自己人生道路的选择要慎重。故原题干表述错误,故 C 符合
题意。ABD 课文内容理解正确。故选 C。
14.【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主题、写作技巧和线索的分析能力。
解答此题,需要通读全文,理清情节结构,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和主题,体会写作手法,
在此基础上,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抓住各项的表述要点,逐项分析判断。
【解答】A 项,应为:倒叙的方式。BCD 正确。故选 A。
15.【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做这类题目的方法是:
找出与题目相关的段落原文,然后根据题目的要求,找准关键词,准确概括。此题要抓
住各项表述的要点,回顾课文有关内容判断正误。
【解答】ACD 正确。B.根据文中“又说”“还说”两词即可了解作者的引用都是做论据。
故选 B。
16.【答案】C【解析】ABD.正确; C.有误,《带上她的眼睛》是科幻小说,不是真
实展现; 故选:C。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文学常识广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知识,
文学作品中的地理、历史知识,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等知识。
解答这道题,要有比较广博的积累,平时养成多读书、多积累的习惯,这样才能厚积薄
发,提高答题的准确率。
17.【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家作品等文学常识的积累理解能力。回答此类
问题,主要看平时的积累情况。学习中,要对重要作家作品和一些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
加强记忆并做好积累,适当做一些强化练习。本题文学常识的填空要按课本注释的内容
来填空,每个字都不能写错。同时注意文学常识记忆点是,作者名(字、号)、称谓、
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作品主题及风格等。
【解答】A.《驿路梨花》赞美了西南边疆少数民族乐于助人、热情好客的淳朴民风,歌
颂了互帮互助的良好社会风貌。故 A 错误。BCD.正确。故选 A。
18.【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解答文学常识类试题,关
键在于平时的识记与积累。这类题型的判断点是:作者的名(字、号)、称谓、国籍、
生活时代;作品的名称、体裁、人物、内容(情节)、主题、风格、流派等。对于课本
中所涉及到的文学常识及其大致内容、主题要有正确的理解和识记。
【解答】ABC 分析正确。D.“《黄河颂》作者端木蕻良”错误,《黄河颂》的作者是光
未然。故 D 分析不正确。故选 D。
19.【答案】B【解析】ACD.正确。 B.有误。“只”是副词。 故选:B。
本题考查语法知识中词性、修辞手法和古代文化常识相关知识。认真阅读题干结合自己
所学知识做出正确判断。
汉语中的语法知识虽然不难但是比较复杂也比较灵活,所以需要同学们在学习中做好比
较,打好基础,答题时候灵活运用。
第
10
页,共
11
页
20.【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积累情况。完成此题需要学生在平时的
阅读中熟记作品的出处、作者、年代、主要内容等。
【解答】BCD 正确。A 句中《河中石兽》的作者是清代的纪昀,不是明代,所以 A 句错
误。故选 A。
21.【答案】C【解析】此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能力。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
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
派等。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选择作答即可。
【解答】C.《太空一日》的作者是杨利伟。故 C 错误。ABD 正确。故选 C。
22.【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论点的分析理解能力。做本题时注意通读
全文,把握文意,揣摩选项正误。注意论点与论据的把握。
【解答】C.孟子和曾子的话都用作论据。故 C 错误。ABD 正确。故选 C。
23.【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赏析能力。解答时,需要反复诵读诗歌,
整体感知诗意,抓住诗中意象,感知诗歌形象,揣摩诗歌意境,品味诗歌语言,领会诗
歌的表达技巧,在此基础上,抓住各项的表述要点,结合整首诗歌来分析。
【解答】ABC 三项赏析正确。D 项“表现作者隐居避世的心理”错误。故 D 理解错误。
故选 D。
24.【答案】D【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把握能力。解答时,应先通读全
诗,理清诗意;然后细读诗歌的关键语句,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最后结合全诗内容,
分析品味即可。学生应留心字词在诗中的意思,体会该字词在诗中创设的意境,学会分
析该字词所传达的情感。鉴赏诗句可以按照如下方法:方法+效果+情感,解答时必须要
结合具体的词句。
【解答】ABC 正确。D.诗的尾联是虚写,流露出诗人对游览之地的恋恋不舍及热爱农村
生活的情感。故 D 错误。故选 D。
25.【答案】D【解析】此题考查学生识记作家作品、辨析词性的能力。识记作家作品,
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注意掌握作者、生活时代、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
题及风格流派等。词性指以词的特点作为划分词类的根据,现代汉语的词可以分为 12
类。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和代词;虚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
拟声词和叹词。根据各词性的特点做出判断即可。
【解答】D.“两年来”中的“来”是名词,“传出来”中的“来”是动词。故 D 说法有
误。ABC 说法正确。故选 D。
26.【答案】A【解析】A.有误,文中“对卖油翁的酌油”是详写。 BCD.正确。
故选:A。
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
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
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
做好本题需要平时学习中要做有心人,对一些经典名篇的文学常识要整理成册,熟记于
心。
27.【答案】A【解析】此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能力。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
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
派等。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选择作答即可。
【解答】A.顺序应为“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黄河激励了中华民
族”。故 A 错误。BCD 正确。故选 A。
28.【答案】A【解析】略
29.【答案】D【解析】略。
30.【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家作品以及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做这类题目
时,学生必须对所考查的作品内容及作家十分了解。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
第
11
页,共
11
页
(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
流派等。解答文学常识类试题,关键在平时的识记与积累。
【解答】本题 B 项中“春社”古时春天祭祀土地神的日子,表达了农民祈求丰收的愿望。
所以 B 项理解不正确。ACD 理解正确。故选 B。
31.【答案】C【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作家作品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关键在于平
时的识记与积累。这类题的判断点是:作者的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的
名称、体裁、人物、内容(情节)、主题、风格、流派等。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根据
积累的知识判断正误即可。ABD 三项说法正确;C 项“没有直白的抒情语句”的说法有
误,这首诗中“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直接抒情。故选 C。
33.【答案】C【解析】A.正确;B.正确;C.“并没有太多的细节描写”表述错误,
用了很多细节描写;D.正确。故选:C。
本题考查文章主旨的把握。
细节描写是记叙文最出彩的地方,本文有较大精美的细节描写,如果熟悉书本内容就能
很快找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