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语文七下专项训练 内容理解(二)(含答案和解析)
1.下列有关课文《最苦与最乐》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文章的论点是一对姊妹命题: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作者
将论证的重点放在“快乐”的反面“痛苦”上面,先论证“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再来
论证“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课文前半部分论证“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时,
主要运用了摆事实的论证方法;课文的后半部分论证“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时,则主要
采用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B. “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压在肩头,再苦是没有的了。”运用比喻的修
辞手法,将“该做的事没有做完”的感觉比作“有几千斤重担压在肩头”,生动形象地写出一
个人责任未了时的痛苦情态。
C. “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运用排比、反问
的修辞手法,提出了“贫”“失意”“老”“死”这些关于人生最苦的事的答案并一一加以
否定, 设置悬念, 引发读者思考。
D. “不尽责任,受良心责备,这些苦都是自己找来的。一翻过来,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
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将不尽责任之苦与尽责任之乐进行对比,
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证尽责任之乐才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2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阿长与〈山海经〉》选自《呐喊》,是鲁迅写的一篇怀念保姆的文章。文章通过对阿
长的一些琐事的回忆,表达了作者复杂的感情。
B. 《台阶》围绕“台阶”组织材料,使造屋这个一般性的题材有了侧重点,有了特色,突
出了父亲对社会地位的追求,突出了父亲对被人尊敬的热切渴望。
C. 以善良体察善良,《老王》的作者杨绛以自己一颗善良的心去体会老王这样一个普通、
不被人重视,却有一颗金子般的心的人。
D. 《卖油翁》的作者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3.下列对《黄河颂》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作者先以呼告的手法,直称读者为“朋友”,并开宗明义地说出了要“歌颂黄河”的主题。
B. 诗中“啊!黄河!”反复出现,把歌词主体部分分为三个层次,依次是: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
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黄河还将激励着中华民族。
C. 这首歌词写得明快雄健,节奏鲜明,音节洪亮。以长句为主,兼以短句。长短结合,自由奔
放且错落有致。
D. 诗中综合运用了呼告、反复、比喻等修辞手法,热情歌颂了黄河伟大坚强的精神,更好地
展现了黄河的气势及其对中华民族的伟大贡献。
4.下列说法有错的一项是( )
A. 《木兰诗》选自《乐府诗集》,是一首叙事诗。它和《孔雀东南飞》并称为“乐府双璧”。
B.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表现了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
幼稚、欢乐的心理。
C. “雄伟壮丽、敬畏生命、阳光灿烂、打量一番”是一组结构不同的短语。
D. 古代文化中,常用“社稷”代指国家,这样的例子还有用“桑梓”代指乡村,用“庙堂”代
指朝廷,用“汗青”代指史册。
5.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紫藤萝瀑布》这篇文章是以作者的感情变化为线索,以赏花的过程为顺序组织材料的。
B. 对联是我国传统文化瑰宝,上联尾字用仄声,下联尾字用平声是最基本的原则。
C. 普希金,俄国诗人,代表诗作有《自由颂》《致恰达耶夫》《致大海》,他的创作对俄
国文学和语言的发展影响很大。
D. 杜甫的《望岳》一诗中“岱宗”指的是泰山。中国有五岳,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
岳恒山、北岳衡山和中岳嵩山。泰山是“五岳之首”。
6.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木兰诗》是一首北朝民歌,具有乐府民歌的独特风格,读起来朗朗上口。
B. 《木兰诗》是一首抒情诗,抒发了对木兰的赞颂之情。
C. 《木兰诗》全诗以木兰是女郎来构思木兰的传奇故事,富有浪漫色彩。
D. 《木兰诗》塑造了木兰这一不朽的人物形象,既富有传奇色彩,又真切感人。
7.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资治通鉴》是一部纪传体通史。
B. 司马光,自君实,南宋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
C. 本文通过写鲁肃与吕蒙的对话,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正面表现了
吕蒙的学有所成,这是全文的精彩之处。
D. 文章中,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的,鲁肃与吕蒙的对话则有调侃的味道,二者的情调是不
同的。
8.下列对课文内容分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老山界》按时间顺序记叙了一昼夜内所发生的事情,真实、生动地叙述了党领导下的
工农红军翻越老山界的全过程。
B. “我们决定要爬一座三十里高的瑶山,地图上叫越城岭,土名叫老山界。”文章开头就
点出“三十里高”,说明山势高峻,暗示翻越艰难。
C. 《老山界》中有不少篇幅写红军战士与瑶民攀谈的情节,这和课文的中心事件“翻越老
山界”联系不大。
D. “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这句话有一定的讽刺效
果,点出了红军长征北上抗日的背景,也含蓄地表明国民党军队的一些下层官兵不愿意充当
炮灰、希望抗日的心愿。
9.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资治通鉴》是由北宋司马迁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 1362
年间的史事。
B. 千百年来,中国人在人际交往中使用了许多敬辞,如称呼对方叫“足下”、“阁下”;
称对方的家叫“府上”;称对方家里的人要冠以“令”字表示敬重,如“令尊”、“令堂”、
“令兄”、“令郎”。
C. 《土地的誓言》是当代作家端木蕻良创作于“九一八”事变十周年的抒情散文,本篇抒
发了作者对故乡深深的眷恋之情。
D. 《邓稼先》一文作者杨振宁以中华几千年文化为背景,以一百多年来的民族情结、50 年
的朋友深情为基调,用饱含感情的语言介绍了一位卓越科学家、爱国者邓稼先。
10.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记叙的是叶圣陶先生日常生活与工作中的小事,重点塑造了叶先生
“待人厚”和“律己严”这两种过人的品行。
B. 作者以“驿路梨花”为标题,一语双关,既写小屋外边的自然界的梨花, 又写小屋主人梨
花姑娘; 譬喻贴切, 以洁白美丽的梨花喻写梨花姑娘的纯美心灵, 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
C. 《最苦与最乐》的作者梁启超是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文章开头连用几个反
问句,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引发读者的思考,同时也引出自己的观点——背着未了的责任最
苦。
D. 《陋室铭》通过具体描写“陋室”恬静、雅致的环境和主人高雅的风度, 表现了作者不
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 流露出作
者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
12.对课文《土地的誓言》的分析,下面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 这是一篇抒情散文,充溢着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
B. 标题“土地的誓言”应理解为“土地发出的誓言”.
C. 文章大量运用排比,造成连贯的、逐渐增强的气势.
D. “故乡有一种声音在召唤着我.她低低地呼唤着我的名字,声音是那样的急切”,分明
是作者思念家乡,可作者却说故乡在召唤自己,这是移情于物的写法.
13.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项是( )
A. 《邓稼先》的作者杨振宁是美籍华裔理论物理学家,与李政道共获 1957 年诺贝尔物理学
奖。
B. 《黄河颂》是一首反映抗日救亡主题的现代诗,这首诗以热烈的颂歌形式塑造黄河的形
象,并表达了中华儿女向它学习的决心。
C. 《土地的誓言》是作家端木蕻良在 20 世纪 40 年代写于“九一八”事变十周年的一篇散
文,抒发了作者对论亡国土的思念之情。
D. 《孙权劝学》节选自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编的纪传体通史《资治通鉴》。
1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本文是一篇抒情散文,充溢着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
B. “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当我仰望天上的星星……当我回想起儿时的往事的时候”运
用了排比的手法。
C. 题目“土地的誓言”,是“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而不是“土地自身发出的誓言”。
D. 本文的写作时间是 1931 年“九一八”事变发生之时。
1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叶圣陶,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作家、编辑家、教育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倪焕之》、
童话集《稻草人》等。
B.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的作者张中行,河北香河河北屯(今属天津)人, 学者、散文家。代
表作有随笔集《负暄琐话》等。
C. 张中行与叶圣陶先生的交往也多在共同从事的教材编写工作中, 对文风存在的问题, 两
人有截然相反的看法。
D. 本文的语言平易质朴,那些旧事被作者娓娓道来,有种醇厚的味道。
16.下列关于课文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他是带着一些感慨说的:‘你写成文章, 给人家看,人家给你删去一两个字,意思没变,
就证明你不行。’”这是对叶圣陶先生的语言描写,引用叶圣陶先生的话,说明先生主张行文
力求简洁,不累赘拖沓。
B. “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这包括正心修
身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两句话承上启下,第一句承接上文,总结了叶圣陶
先生待人厚的品行;第二句开启下文,突出叶圣陶先生律己严的特点。
C. 叶圣陶先生的“写话”主张即强调语言的简明、顺畅、通俗、质朴, 本文不具有这种“写
话”风格。
D. 本文记叙的都是叶圣陶先生日常生活与工作中的小事,作者却给予极高的评价。从这些小
事和作者的评价看,叶圣陶的德行源于仁心,成于小节,并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保持。
17.下列对课文《驿路梨花》说法不当的一项是( )
A. 《驿路梨花》是一篇小说,作者彭荆风,江西萍乡人,作家。
B. 本文构思巧妙,层层设置悬念和误会,使故事情节一波三折。
C. “山,好大的山啊!”句中的“啊”是叹词。
D. “吃了用了人家的东西,不说清楚还行?”句中的两个“了”都是动态助词。
18.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课文开篇的“山,好大的山啊!起伏的青山一座挨一座,延伸到远方,消失在迷茫的暮色中”
属于自然环境描写,从视觉角度,用一个感叹句振起,突出山的“大”;“挨”“延伸”“消失”
三个动词由近及远,写山峦层叠,一望无际;“迷茫的暮色”,表明时间已经到了傍晚。这样描
写, 衬托出“我们”焦急的心情, 为小茅屋的出现做好了铺垫。
B. 小说结尾,盛开的洁白的梨花与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融为一体,梨花成了助人为乐的人
物群体的象征。梨花的朴实无华,就是边疆民族淳朴民风的象征;梨花的香气四溢,就是助人
为乐的雷锋精神不断发扬光大的象征。“处处开”的“驿路梨花”,饱含了作者对助人为乐
的雷锋精神、对边疆少数民族的淳朴民风、对发扬光大雷锋精神的一代新人的赞美、热爱、
崇敬之情。
C. 文章以“我”和老余一晚一早的所见所闻为顺序,围绕“小茅屋的主人到底是谁”,设计
了三个悬念、两次误会,分两个层次,刻画了一组人物,展示了他们助人为乐的美好品格。
D. 解放军战士是小茅屋的建造者,梨花姑娘和一群哈尼小姑娘是小茅屋的照料者,所以他们
才是小茅屋的主人。
19.下列关于文学常识及作品内容的表述,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现代作家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敏锐地捕捉到了鲁迅先生许多的生活细节,向读者展
现了一个生活化、真实化的鲁迅, 可谓中国现代怀人散文的经典。
B. 《老山界》一文歌颂了红军不畏艰难险阻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C. 当代文学家杨绛的小说《老王》,以作者一家与老王的交往为线索,刻画了一个穷苦卑微
但心地善良、老实厚道的“老王”形象,表达了作者一家对老王那样不幸者的关心、同情和
尊重。
D. 《孙权劝学》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言辞简洁,内容丰富,生动传神,富于情味。长篇叙事
诗《木兰诗》是南北朝乐府民歌,塑造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保卫国家的巾帼英雄形
象。
20.关于下面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老王常有失群落伍的惶恐,因为他是单干户。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
解说:句中加点的“常”是副词,“因为”是连词,“的”是助词。
B. 我与他 改革开放 油盐酱醋 雄伟壮丽 表扬与鼓励 土地和杂草
解说:这一组短语的类型都是并列短语。
C. 高兴地说道,“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解说:标点符号运用完全正确。
D. 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棵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有我的手印。
解说: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形成强烈的语言气势,表达了作者对失去的故园的深沉怀恋。
21.对《木兰诗》第 3 段中的“不闻……但闻……”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采用对比手法,反映战争紧迫。
B. 采用反复手法,表达了木兰对亲人的深切怀念。
C. 采用对比手法,表达了木兰对亲人的深刻思念,极大地丰富了女英雄的形象。
D. 采用反复手法,表达了木兰与亲人分离极其悲痛的心理。
22.对《木兰诗》中“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一句中的“大”字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 )
A. 表明了可汗的积极性很高。 B. “大”就是大规模的意思。
C. 显现战争紧张、频繁、涉及范围广。 D. 意思是非常、十分。
2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提到了儿时从父亲那里听到的一首歌,是因为这首歌是激励热血男儿报效祖国的战
歌,有利于表现邓稼先的伟大精神。
B. 作者提及父亲诞生的时代,是“中华民族任人宰割的时代”,是为了再次强调中华民族曾
经历过最黑暗、最悲惨的时代。
C. 作者说“他一生都喜欢这首歌曲”,是为了赞扬像自己父亲和邓稼先等中国几代知识分子
振兴民族的崇高理想。
D. 文章第五部分以“我不能走”为标题,是为了提示下文内容。
24.下列对课文有关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 课文是从作为学者和作为革命家两方面论述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把这两方
面综合起来看,闻一多先生是口的巨人、行的高标,是卓越的学者、大勇的革命志士。
B. 课文的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之间用了七、八、九三个段落过渡。第七段承接上文进行小
结,第八、九段开启下文。这样连缀紧密,脉络清楚,过渡自然,把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和革命
家两方面的情况简明地并列提出,给读者以深刻印象。
C. “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这些四字短语结构整齐,节
奏感强,以饱满的激情赞美了闻一多“潜心贯注,心会神凝”的治学态度。
D. “1930 年到 1932 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一句中,“望闻问切”
是比喻的说法,把我们的民族比喻成一个病人,说明闻一多从革命者的角度来探求救国的方
法,也还仅仅是走出了第一步。
25.下列对课文《回忆鲁迅先生》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本文作者以女性特有的细心去体察,敏锐捕捉到了鲁迅许多零散的生活细节,将鲁迅置身
在日常生活中去描写,使他的形象生活化、真实化,不仅可敬,更加可亲。
B. 文章由诸多片段连缀而成,这些片段之间没有太强的逻辑关系,显得琐碎、零乱,是萧红早
期文笔不成熟的表现。
C. 文章是萧红用心血谱写的一曲鲁迅先生的赞歌,也是一曲深沉凄婉的挽歌,萧红对鲁迅的
景仰、敬爱、怀念之情缓缓地流淌其中。
D. 作者用生活中的琐事和人物自身的行为表现人物形象,而不进行直接的评价,使人物形象
的特点既隐藏于字里行间,又鲜明可见呼之欲出,可谓高妙之至。
26.下列有关课文的说法,不当的一项是( )
A. 《老山界》选自《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记》,作者陆定一,江苏无锡人,无产阶级
革命家。
B. 本文叙事简洁生动,同时也有很多细腻的描写,充满了浓郁的抒情色彩。
C. “上边和下边有几堆火没有熄”中的“和”是动词。
D. “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一句中的“而”是表示转折
关系的连词。
27.下面对《陋室铭》文章内容和写法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托物言志,以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对高洁情操的追求。
B. 选文在描写“陋室”时,重点突出了“陋室”环境之清幽宁静和室内主人生活情趣之高
雅。
C. 文中的“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表明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鄙弃。
D. 作者在结尾处引用孔子的话,意在表明只要环境清幽宁静,生活闲适,“陋室”就不陋。
28.对《游山西村》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这首诗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被黜官退居山乡所写,诗中赞美了山西村山好、水好、人也
好的动人情景。
B. 颔联写出山西村优美的环境,突出曲折幽深的特点,后成为充满生活哲理的千古名句。
C. 颈联写乡俗民事,从村民的服饰、言行和习俗的描写中,展现村民勤劳俭朴的品质以及
宣扬迷信、拜神求佛保佑的陋习。作者于赞美中含蓄地表达批判之意。
D. 全诗写景、叙事、抒情有机结合,充满生活气息,语言自然质朴,意境清新。
29.对《己亥杂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这首诗是诗人辞官归乡路上根据见闻感受写的组诗中的一首。
B. 首句极力渲染了诗人辞别京师返乡时无边的离愁别绪。
C. “落红”即落花,诗人以“落红”自喻,咏物抒情。
D. 诗人含蓄地表达了对社会、对生活的厌倦之情。
30.选出下列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课文刻画人物,有的是直接描写,有的是间接描写。对梨花姑娘采用的是间接描写。
B. 文章开头对陡峭连绵的青山、茂密的树林进行描写,主要作用是表示事情发生的地点幽
静美丽。
C. 课文中“多好的梨花啊”一句的“梨花”是指梨花姑娘,这句话赞美了梨花姑娘乐于助
人的雷锋精神。
D. 课文对小茅屋由外到内进行了细致的描写,其作用是正面写屋,侧面写人,写出了茅屋
主人的热情好客,细心周到。
部编语文七下专项训练 内容理解(二)(含答案和解析)
1.【答案】C【解析】应为设问,而不是反问。
2.【答案】A【解析】略
3.【答案】C【解析】 应是“以短句为主,兼以长句”。
4.【答案】D【解析】“桑梓”代指故乡。
5.【答案】D【解析】略
6.【答案】B【解析】《木兰诗》是一首叙事诗,叙述了一个传奇的故事。
7.【答案】D【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的掌握和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文学常识类试题,关键在平时
的识记与积累,包括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
情节、作品主题等。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先要通读文章,在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针
对选项,找出正确的一项。
A《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通史。故 A 错误。B 司马光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
故 B 错误。C 鲁肃与吕蒙的对话,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故 C 错误。D 正确。故选 D。
8.【答案】C 【解析】ABD 正确。
C 有误,写与瑶民攀谈显示了红军是为人民谋福利的军队,说明红军不但是战斗队,也是宣
传队和播种机,从一个侧面丰富了文章的主旨。
故选 C。
本题考查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解答此题要了解文章主要内容,把握文章中情节对主题的
作用。
考查对于课文内容理解的题,需要根据上课老师的讲解对课文的主旨做深刻领悟。本题主要
理解正侧面描写的方法。
9.【答案】A【解析】A.《资治通鉴》是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而不
是“司马迁”; BCD.正确。 故选:A。
本题考查学生对于文学、文体常识的识记能力。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
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文体常识要注
意各种文体的特点。
解答此类问题,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对于重点作家、朝代、国籍等必须熟记。
10.【答案】C【解析】文章开头连用了几个设问句。
12.【答案】B【解析】A.正确;B.标题“土地的誓言”应理解为“我”面对土地发出的誓
言.;C.正确;D.正确;故选:B
本题要结合文学常识来分析.我们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对于重点的作家可以从作品、
朝代、字号等方面掌握.
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认知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需要我们掌握重点作家的简介,可以按朝
代顺序列表整理归纳.
13.【答案】D【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的积累能力。做此类题,需要用心读名家名篇,对其作品中的作者、
人物、主题、主要情节要了解掌握,要善于总结并熟记于心。
【解答】D.《资治通鉴》是编年体通史。故 D 错误。ABC 正确。 故选 D。
14.【答案】D【解析】ABC 正确;
D 有误,这篇文章的写作时间是“九一八”事变后十年,当时抗日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
段。故选 D。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识记文学常识关键在平时积累,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
是:作者名(字、好)、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
及风格、流派等。
做好本题需要平时学习中要做有心人,对一些经典名篇的文学常识要整理成册,熟记于心。
15.【答案】C【解析】 应该是两人有一致的看法。
16.【答案】C【解析】本文具有叶圣陶先生所主张的“写话”风格。
17.【答案】C【解析】 该句中的“啊”是语气助词。
18.【答案】D【解析】“我”和老余、瑶族老人、一群哈尼小姑娘、解放军战士、梨花, 都
为小茅屋做出了贡献, 都是小茅屋的主人。
19.【答案】C【解析】《老王》是回忆性散文, 不是小说。
20.【答案】C【解析】“说道”后边的逗号应为冒号。
2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点句子的能力。找准理解的角度,如修辞、描写方法、写
作手法、重点词语等;再结合语境作正确的赏析。这里可以从修辞的角度理解,其答题格式
为:修辞(描写方法)+表达效果+表现了/赞美了什么。
【解答】这个句子采用对比手法,表达了木兰对亲人的深刻思念,极大地丰富了女英雄的形
象。故 C 理解正确。ABD 理解错误。故选 C。
22.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释诗歌中重点词语意思的能力。这题不难,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
读懂诗歌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结合题目要求和课文注释就能很好答题。
【解答】“大”就是大规模的意思。故 B 正确。ACD 不正确。故选 B。
23.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重点词句及手法等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通
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根据各个选项的描述,然后一一判断正误即可。
【解答】
D.我不能走”表现了邓稼先的崇高品格和奉献精神。作者以“我不能走”为标题,是为了塑
造邓稼先的伟大形象。原题干表述错误,故 D 符合题意。ABC 理解正确。故选 D。
24.【答案】D【解析】“望闻问切”在课文里意在说明闻一多当时从文化研究上(即从学者
的角度,而不是从革命者的角度)来探求救国的方法,也还仅仅是走出了第一步。
25.【答案】B
【解析】文章片段之间虽无逻辑,但无碍文章的连贯。作者在动笔之前对于全篇布局似乎漫
不经心,全无预设;动笔后,作者心底的感情如泉涌,形诸笔墨而成为艺术结晶。这是一种任凭
心绪召唤的诗性文字。
26.【答案】C【解析】该句中的“和”是起连接作用的连词。
27.【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重点语句及写法的分析理解能力。解答时,必须疏通文
意,然后反复阅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本,揣摩作者情感,体会写作技巧,在此基础上,按照
题目要求,结合课文内容,抓住各项的表述要点,逐项分析判断。
【解答】
D.应为:作者在结尾处引用孔子的话,用古名贤之室类比自己的“陋室”,表明作者以古名
贤自况,即自己也有向古名贤学习的愿望和决心。故 D 不正确。ABC 正确。故选 D。
28.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赏析诗歌,可以从诗歌的内容、诗歌的形象、作者
的情感态度、诗歌的语言、诗歌的表达技巧等角度去思考,注意分析要全面。本题可以从诗
句的内容、手法、情感几方面入手回答。
C.“……宣扬迷信、拜神求佛保佑的陋习。作者于赞美中含蓄地表达批判之意”错误。“箫
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意思是:吹着箫打起鼓春社的日子已经接近,村民们衣冠
简朴古代风气仍然保存。这一联描摹了南宋初年的农村风俗画卷,读者不难体味出诗人所要
表达的热爱传统文化的深情。故 C 错误。ABD 正确。故选 C。
29.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这类题型,读懂诗歌内容,把握诗歌主题,理解诗
歌写作背景,掌握诗歌的表达技巧(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对比衬托等),通过重点词语理
解诗歌情感,掌握这些知识点,结合选项逐项分析,就能很好答题。
D.诗人含蓄地表达虽然脱离官场,但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之志。故赏析错误。
ABC 赏析正确。故选 D。
30.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的能力。解答本题,应先通读全文,理清文意;然后细读相
关词句,品味分析文本的内容、主题、情感、写法等;最后根据题目要求,与题中的各个选
项逐一地对照、分析、甄别、判断、选择即可。
B.文章开头对陡峭连绵的青山、茂密的树林进行描写,主要作用是渲染气氛,为小姑娘的出
出场做铺垫。故理解错误。 故选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