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邓稼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积累字词,抓重点句段,理解文章丰富的内涵。感悟作者寄寓在字里行间的深情。
2.理解文章在记叙、议论基础上抒情的作用。
3.学习邓稼先高尚的品格、坚强的意志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重点】
1.积累字词,抓重点句段,理解文章丰富的内涵。感悟作者寄寓在字里行间的深情。
2.学习邓稼先高尚的品格、坚强的意志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在记叙,议论基础上抒情的作用。
【课文导入】
20 世纪中华民族经历了伟大而深刻的变迁,也造就了一些伟大的政治家、
思想家、军事家、科学家……其中“两弹元勋”邓稼先更显高尚和伟大。
【课堂环节导航】
一、出示目标
1.积累字词,抓重点句段,理解文章丰富的内涵。感悟作者寄寓在字里行间的
深情。
2.理解文章在记叙,议论基础上抒情的作用。
3.学习邓稼先高尚的品格、坚强的意志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二、资料链接
1.作者简介:杨振宁,出生于安徽省合肥市。著名美籍华裔理论物理学家。
由于和李政道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原理,获得 1957 年的诺贝尔物
理学奖。此外他还曾在统计物理、凝聚态物理、量子场论、数学物理等领域做出
多项贡献。
2.背景透视:邓稼先是杨振宁的同学,他为中国的核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然而,过去中国并没能在报刊上重点宣传、表彰他。1986 年 6 月,邓稼先病重
期间,杨振宁去医院探望他。后来,杨振宁又向中央领导同志谈自己的看法,他
认为中国早就应该把对中国、对国际有贡献的科学家介绍出来。
3.文体知识:杨振宁非常敬重邓稼先,他说:“邓稼先是中国的帅才,他能
得到中国领导人的绝对信任,也能得到群众的绝对信任,这是非常非常不容易的。”
他又说:“我收集了许多邓稼先的材料,我期待有一天有人能写篇有关邓稼先的
传记,我希望传记能把他对中国的贡献详细表达出来。”1986 年 7 月 29 日,邓
稼先逝世,一颗科学巨星陨落了。后杨振宁写了这篇文章。
4.相关资料
(1)人物传记:人物传记是对典型人物的生平事迹等进行系统描述、介绍
的一种文学作品形式。作品要求“真、信、活”,以达到对人物特征和深层精神
的表达和反映。人物传记是人物资料的有效记录形式,对历史和时代的变迁等方
面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2)忠孝难两全:大喜与大悲往往连在一起,至忠与至孝往往难以两全。
1964 年 10 月 16 日下午 3 时,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正沉浸在喜悦
中的邓稼先,突然收到妻子许鹿希的告急:母亲病危。他的心一沉,脑子全乱了。
北京的家,永远让邓稼先牵挂。当他赶回北京时,早已守候在机场的妻子,
没让他回家,带着他直奔医院。
消瘦的母亲躺在病床上,床边挂着吊瓶,药水正一滴一滴地滴进血管里……
在母亲年迈体弱,最需要照顾时,邓稼先却长年在戈壁荒原,把侍奉老父老母和
抚养幼子幼女的担子压在妻子一个人的肩上,他觉得愧对母亲,更愧对妻子。他
扑上前抓住了母亲的手,另一只手却被妻子握住了。他哭喊着:“姆妈,我回来
了,我在这儿。”弥留之际,母亲已无法说话,似乎微微睁了睁眼,失神的目光
中,似乎透着一丝安慰、一丝欣喜。
邓稼先哽咽着,凄怆的抽泣,像秋夜的驼铃,伴母亲西去。
三、预习反馈
1.读一读字音,注意读准字音。
2.写一写字形,指导学生识记生字。
3.记一记词义。
四、初读感知
(一)带着问题读课文。
(二)听读课文。
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
文章的风格。
圈点要求:
1.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
2.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方框。
3.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
4.有疑问的地方,用问号标注。
(三)层次结构
第一部分(1-9):在百年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的背景下推出邓稼先。
第二部分(10-18):简单介绍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并对其进行高度评
价。
第三部分(19-29):在同美国“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的对比中来写邓稼先。
第四部分(30-33):中国的原子弹工程是自力更生的结果,从另一个角度写
出邓稼先贡献之大。
第五部分(34-39):写邓稼先的工作状况,深切表达了作者对挚友的赞颂
和关爱之情。
第六部分(40):摘引电报、书信中的几段话来评述邓稼先,对邓稼先的精神
给予了高度评价。
五、精读品味
1.在写邓稼先以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
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的历史,是为了说明邓稼先是对中华民族从“任人宰
割”到“站起来了”这一巨大转变做出贡献的科学家,是对历史的发展产生巨大
影响的历史人物。
2.试分析 2—5 段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强占”“租借”给读者强烈的震撼,用排比的句式把触目惊心的历史事实
摆在读者面前,令人惊讶,具有强烈的警示作用。表达了作者对列强的愤怒和对
祖国屈辱历史的痛惜之情。
3.第 6 段“那是中华民族任人宰割的时代”句中的“宰割”一词有怎样的表
达效果?
“宰割”一词照应小标题,写出了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时代中国遭受列强
的侵略、压迫的社会现实,读来让人悲痛伤心,更让人为中国的处境担忧。
4.“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好准确地描述了他的一生。句中的引用“鞠躬
尽瘁,死而后已”,有什么效果?
引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用凝练的语言对邓稼先为中国的核武器事业
做出巨大贡献的光辉一生作了概括性总结。
5.作者为什么写奥本海默随意打断别人做学术报告这件事?
这件事最能表现奥本海默的性格特点——锋芒毕露,与下文写邓稼先形成对
比。
6.“人们知道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如何理解“绝对”一词?
“绝对”表示没有任何条件的,人们无条件地相信他,从侧面准确地表现
了邓稼先事业心的本质——无私,也正是因为这种无私,他能够很好地领导各阶
层的工作者为中华民族做贡献。
7.第 21—26 段,作者使用什么方法来写邓稼先与奥本海默的?有什么作
用?
对比。通过邓稼先、奥本海默在性格、为人方面的对比,更鲜明地突出邓稼
先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
8.“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这两段文字独立成段,有什么作用?流露
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起突出、强调作用,高度赞扬了邓稼先为人忠厚、谦虚、真诚、朴实的崇高
品质和没有私心的精神境界。这两句话流露出作者对老朋友的崇敬与赞扬之情。
9.“他说他觉得没有,但是确切的情况他会再去证实一下,然后告诉我。”
这句话表现了邓稼先什么品质?
一方面说明了他没有确凿的证据来得出结论,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他严谨的工
作态度和工作作风。
10.赏析第 33 段中“事后我追想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震荡:是为了民族
而自豪,还是为了稼先而感到骄傲?”
这两句表选择关系的问句,充分表达了作者内心深处的感情震荡。它们含蓄
地告诉读者,作者既为中华民族感到自豪,也为邓稼先领导国内学者和技术人员
独立地设计出中国的原子弹而感到骄傲。
重点品析第五部分第 34-39 段
11.第 34 段引用《吊古战场文》有什么作用?
渲染悲壮、凄凉的气氛,表现邓稼先工作环境的艰苦,突出他为国不辞劳苦
的精神。
12.第 37 段“戈壁滩上常常风沙呼啸,气温往往在零下三十多摄氏度。”这
处自然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用风沙呼啸、低气温再次点明环境的恶劣,同时也说明在戈壁滩上搞核武器
试验困难重重。
13.阅读方法解密:自然环境描写作用分析法。
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1)环境本身的特点。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②体现时间或情节的
变化 ;③渲染营造氛围。
(2)环境描写对人物的作用。①烘托人物心情;②烘托人物的形象;③暗
示人物的前途命运。
(3)环境描写对情节的作用。①推动情节发展;②为下文情节作铺垫;③
埋下伏笔等。
(4)环境描写对主题的作用。
①暗示文章的中心;
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要注意环境描写的作用有时不是单一的,一定要结
合具体的句子分析其作 用。答题模式一般为:本段文字描写了……,渲染了(衬
托了、交代了)……表现了……。
14.重难点小结
写邓稼先坚强的意志、甘为祖国献身的精神,赞扬他是“中国男儿”一类的
人物。首先引用《吊古战场文》,描述邓稼先工作环境之恶劣,也含蓄地将研制
两弹比作一场战役。然后举例表现邓稼先在危险时刻,坚定不移、无私无畏、甘
于担当的献身精神,言辞恳切,令人动容。
15.“我不能走”,可以看出邓稼先是个怎样的人?
“我不能走”四个字,字字铿锵,掷地有声,突出了邓稼先的性格特征:
身先士卒,不怕牺牲。表现了邓稼先高度的责任感和献身科学事业的决心。
16.文章引用“五四”时期的一首歌,有什么作用?
引用歌曲主要作用在于赞扬邓稼先是“中国男儿”。这首歌是邓稼先一生的
写照,赞扬了邓稼先为了祖国和人民而献身的崇高品质,并呼应第一部分,把邓
稼先的贡献置于一百多年来的历史背景下。
17.文章结尾处的议论有什么作用?
这段议论性的话作为全文结尾,起画龙点睛的作用。“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
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表明为中华民族的崛起,为广大人民的利益,奉献
自己的一生,这是邓稼先的人生。走这样的人生道路,是由邓稼先的性格与品质
决定的。这段话总写了邓稼先的伟大之处。
六、研读探究
1.这篇文章贯穿始终的情感极具感染力,文章各部分的情感有什么变化?
第一部分将邓稼先的成就推到历史的高度,满含崇敬之情。第二部分叙述邓
稼先的生平,饱含赞扬和痛惜之情。第三部分介绍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字里行间
充满钦佩之情。第四部分写邓稼先证实中国是独立完成原子弹研究时作者的激动,
表达了作者的爱国热情和与邓稼先的深厚友谊。第五部分写邓稼先的工作状况,
深切表达了作者对挚友的赞颂和关爱之情。第六部分摘引电报、书信中的几段话
来评述邓稼先,是感情发展的高峰。
2.有人说,文章应该对邓稼先的巨大贡献作详细介绍,你认为呢?
按理说,邓稼先是“两弹”元勋,文章应把重点放在叙述邓稼先对研制“两
弹”的巨大贡献上。文章未这样写的原因在于:第一,作者是大科学家,写的也
是大科学家,科学家写科学家,着眼于科学精神、科学态度以及气质、品格、价
值观、人生道路等方面,而不是把重点放在巨大贡献的详细描写上,这是合乎情
理的。
第二,作者与邓稼先有着 50 年的友谊,写这篇介绍邓稼先的文章,饱含着
作者对老朋友的无尽思念;同时,作者写邓稼先的人生道路,又渗透着自己人生
中某些与邓稼先相同的东西。因此,这篇文章从作者自己与邓稼先的交往这个角
度写,这样势必就不会着力介绍巨大贡献。
第三,作者与邓稼先虽然有 50 年的友谊,但分隔大洋两岸,对邓稼先工作
的具体情况不可能很了解,掌握材料不会很多。加上这又是一篇短文,不宜铺开
来写。所以,我认为文章像现在这样写,扬长避短,是很高明的写法。
七、归纳总结
1.课文结构
出示本课结构图示,帮助学生再次梳理文意。
2.课文主旨
这篇文章用饱含感情的语言介绍了一位卓越的科学家、爱国者,一位对祖国、
对民族的发展有巨大贡献的中国人民的儿子——邓稼先。邓稼先的科学精神、科
学态度值得我们学习,他的人生观、价值观更值得我们深思。
3.本课突出艺术特色归纳
(1)以小标题构思全文。
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通过六个小标题构思全文,从背景到具体内容,再到
总结全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
(2)选取典型事例来塑造人物。
本文在塑造人物形象时,注重选取那些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事例。如在写
邓稼先的个性与品格时,“邓稼先去了,竟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的队员”,这
一事例就很有代表性,也很有说服力;又如在出现危险之时,“他只说了一句话:
‘我不能走。’”这一材料也具有典型性。
(3)注意运用对比等写作手法,运用引用等修辞手法,更好地突出人物,
表现中心。
作者把奥本海默和邓稼先作对比,更加突出了邓稼先的人格魅力;引用古文
和五四时代的歌曲来烘托邓稼先工作环境的恶劣和他贡献的巨大,使读者对邓稼
先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4)朴实的语言,极强的感染力。
本文语言朴实无华、平白流畅。句式变化多端,有时句式十分整齐,有时长
句与短句交替使用,句式的使用完全服从于感情表达的需要,这使得文章蕴含深
厚的感情,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