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人们常说“见字如见人”,你能从语文教材封面的“语
文”二字中,看出写这两个字的人有什么样的品质吗?
圆润、敦厚,一点也不花哨
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度,全国开始开办新
学堂。当时的课程以至教材,都从西方引进,只有语
文一科,教授内容仍是文言文,称为“国文”。
五四运动后,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国文课
受到冲击,小学将国文改称为国语,侧重学习白话文,
中学仍称国文,以学习文言文为重点。
20世纪30年代后期,叶圣陶、夏丐尊二人提
出“语文”概念,并尝试编写新的语文教材,因日本
侵略中国而被迫中止。
1949年6月,当时华北人民政府教育部教科书编审委员会
着手研究通用教材,叶圣陶再次提出将“国语”和“国文”
合二为一,改称“语文”。这一建议被华北政府教育机关采
纳,随后推向全国,从此,“语文”成为中小学母语课程通
用名称。
1949年8月,叶圣陶主持中小学语文科课程标准起
草工作,并编撰《中学语文科课程标准》(后改称《教学大
纲》)。《中学语文科课程标准》始用“语文”一名。
不仅如此,七、八十年代的“语文”课本上的题字
更为叶圣陶先生题写的,现在很多“语文”教材仍沿用叶老
的题字。
他是一位优秀的语文教育家,是中小学母
语课程通用名称“语文”一词的命名者之一,
为语文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他是一位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以现代汉语
的视角促进了中国现代新闻业的发展。
他是一位优秀的文学出版家,教育和发掘
了许多杰出的作家和编辑,比如巴金、戴望舒
等。
他是一名著作等身的作家,是童话故事的
开山鼻祖,创作了我国第一部用白话文写成的
童话集《稻草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
长篇小说《倪焕之》、短篇小说集《隔膜》
《火灾》《线下》等。
叶圣陶原名叶绍钧,12岁时立志爱
国强国,所以央求其师为他取字以表
明心迹,其师取“秉臣”二字,并教
育他要爱国就要先爱乡土。1911年辛
亥革命光复,他又找到老师说:“清廷
覆灭, 不能再为臣,请先生改一个
字”,先生笑道:你名绍钧,有诗日
“圣人陶钧万物”,就取“圣陶”为
字吧!”
“叶圣陶”:文章的写作对象
“先 生”:作者对叶圣陶先生的尊敬
“二三事”:泛指零星片段的事情(多用作文章标题或书名)
透过题目定重点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体裁:写人叙事的散文
阅读重点:事件 + 人物特点 + 作者情感
关注与叶圣陶先生有关的事件、特点和体现作者感情倾向、
文章结构变化的评价性语言,与之无关的内容可以快速跳
过。
阅读程度不够的原因,阅读太少是一个,阅读不得法
尤其是重要的一个。多读固然重要,但尤其重要的是
怎样
读。
——叶圣陶学法指导:略读方法
略读侧重观其大略,粗知文章的大意。略读时可
以根据一定的目的或需要,确定阅读重点,其他部
分的文字则可以快速阅读。
一次听吕叔湘先生说,当年他在上海,有一天到叶先
生屋里去,见叶先生伏案执笔改什么,走近一看,是描他
的一篇文章的标点。
一位晚辈文章的小小标点,叶老竟然
自己伏案执笔,使其更清楚,没有批评
“他”文墨的不严谨,只是自己私下默默
地做。
“描”字一字传神,既体现出叶老对晚
辈的宽厚和关爱,也展现出他严谨认真的
做事态度。
1.为吕叔湘的文章描标
点
他说:“不必客气。这样反而费事,还是直接改上。不限于
语言,有什么不妥都改。千万不要慎重,怕改得不妥。我觉得不妥
再改回来。”我遵嘱,不客气,这样做了。可是他却不放弃客气,
比如一两处他认为可以不动的,就一定亲自来,谦虚而恳切地问我,
同意不同意。我当然表示同意,并且说:“你看怎么样好就怎么样,
千万不要再跟我商量。”他说:“好,就这样。”可是下次还是照
样来商量,好像应该做主的是我,不是他。
“不必客气”是指叶圣陶先生为了能消除顾忌大胆修
改他的文章所说的话,体现了叶圣陶先生不耻下问的品格;
“他却不放弃客气”是指叶圣陶先生对作者尊重,若有不
同意见一定亲自来和作者商酌,体现了他谦虚恳切的品质。
和“我”修润课本
有人到东四八条他家去看他,告辞时,客人拦阻他远送,无论怎样
说,他一定还是走过三道门,四道台阶,送到大门外。告别,他鞠躬,
口说谢谢,看着来人上路才转身回去。他晚年的时候已经不能起床,记
得有两次,我同一些人去问候,告辞时,他还举手打拱,不断地说谢谢。
——待人宽厚、讲礼节、真诚、恭敬
“一定还是”可以体现叶圣陶的坚持,对人的
恭敬;“三道门,四道台阶”表明送的路程之远,
“才”体现送别时间之长、真心待人。
送客
他说他非常悔恨,真不该到天坛去看花。他看
我的地址是公寓,以为公寓必是旅店一类,想到我在
京城工作这么多年,最后沦为住旅店,感到很悲伤。
我看了信,也很悲伤,不是为自己的颠沛流离,是想
到十年来的社会现象,像叶圣陶先生这样的人竟是越
来越少了。
——待人真诚,关怀备至。
写信
(1)写成文章,在这间房里念, 要让那间房里的人听着,是
说话,不是念稿,才算及了格。
(2)写完文章后,可以自己试念试听,看像话不像话,不像
话,坚决改。
(3)你写成文章,给人家看,人家给你删去一两个字,意思
没变,就证明你不行。
(4)零碎的,写作的各个方面,小至一个标点,以至抄稿的
格式,他都同样认真,不做到完全妥帖决不放松。
做学问
——严谨踏实、一丝不苟、严于律己
这些事有什么特点?
零星片段的小事
作文做人,力求完美
以身作则,鞠躬尽瘁
人之师表的大家风范
切入点 小而具体
以小见大
小事情见大品格
写法借鉴一:
所谓二三事,是想写史传大事之外的一
点零碎,与我个人有关,并且我认为值得说
说的。
——张中行《叶圣陶》
品格 评价(议论) 叙事
待人厚
凡是同叶先生有些交往的,无
不为他的待人厚而感动。
为吕叔湘先生描文章标点
请我帮他修润文字
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
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
在客人阻拦之下,依然送客到大门外
我探访叶先生不遇,及时给我回信,为
我颠沛流离的处境而悲伤
律己严
他还有严的一面,包括正心修
身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
而达人。”
主张写作语言要明白如话
在文风方面,叶圣陶先生还特
别重视“简洁”。 特别重视语言的简洁
零碎的,写作的各个方面,他
都同样认真,不做到完全妥帖
绝不放松。
统一“做”和作的分工
这些评价性的语言有什么
作用?
结构上:过渡、总结上文、
引出下文,使得文章层次
清晰。
内容上:点明事例的内涵
和人物品质特点,蕴含赞
颂敬仰之情,升华主题画
龙点睛。
评价(议论)
凡是同叶先生有些交往的,无不为
他的待人厚而感动。
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
以贯之,宽厚待人。
他还有严的一面,包括正心修身和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在文风方面,叶圣陶先生还特别重
视“简洁”。
零碎的,写作的各个方面,他都同
样认真,不做到完全妥帖绝不放松。
夹叙夹议,叙议结合
1.议论与叙事一致:“议”来自于“叙”,
“叙”支撑着“议”。
2.在篇幅比例上,以“叙”为主,以“议”为
辅。
写法借鉴二:
略读理结构:勾画评价语与关键词,快速理出这
一段的结构层次。让我们对人物的了解既有感性
的印象,又有理性的概念,不抽象,也不模糊。
1.叶圣陶先生于1988年2月16日逝世 。记得那是旧历丁
卯年除夕,晚上得知这消息,外面正响着鞭炮,万想不到这繁
碎而响亮的声音也把他送走了,心里立即罩上双层的悲哀。
追思
作者得知叶圣陶先生逝世时恰在除夕夜,辞旧迎新的鞭炮
声倒传来不幸的消息,乐景反衬哀情,倍增其哀,故说是
“双层的悲哀”。
2.叶圣陶先生,人,往矣。
八个字却用上了两个逗号,词语之间的停顿撑开了一片能
让人不断揣摩情感的空白地带。但这个停顿,却没有停断
这句的调子,情都是悠悠的。
1951年初,张中行从中学走入了出版社。叶圣陶不久就发
现了张中行的价值,他发现张中行对文字敏感,在史学、哲
学、文学上的知识和见识都有过人之处,对词语的运用、标
点的排列,都有一套逻辑,所以叶圣陶很信任他,把重要的
工作交给他,让张中行可以按自己的看法改动作品,比如自
己的童话作品集,放手让张中行编。作者和叶圣陶先生都是
著名的语文学家。二人有多年的交往,感情深厚,亦师亦友。
1988年叶圣陶先生辞世,三个月后,作者就写下了这
篇文章。作者通过对叶圣陶先生言行的记录,赞美了叶圣陶
先生的高尚品行,同时也颂扬了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
背景链接
张中行(1909—2006),原名张
璇,河北香河人,著名学者、哲学家、
散文家。主要从事语文、古典文学及
思想史的研究。曾参加编写《汉语课
本》《古代散文选》等。合作编著有
《文言文选读》《文言读本续编》;
编著有《文言常识》《文言津逮》
《佛教与中国文学》《负暄琐话》等。
是二十世纪末未名湖畔三雅士之一,
与季羡林、金克木合称“燕园三老”。
季羡林先生称赞他为“高人、逸人、
至人、超人”
作者简介
读课文最后一段,你读出了作者哪些情感?
叶圣陶先生,人,往矣,我常常想到他的业绩。凡是拿笔
的人,尤其或有意或无意而写得不像话的人,都要常常想想
叶圣陶先生的写话的主张,以及提出这种主张的深重的苦心。
——景仰、哀思、怀念
要向叶先生学习,一方面学习他的写作主张,
另一方面学习他德行如一的品质。
……相识之后,交往渐多,感到过去的印象虽然不
能说错,也失之太浅。《左传》说不朽有三种,居
第一位的是立德。在这方面,就我熟悉的一些前辈
说,叶圣陶先生总当排在最前列……两处都是孔老
夫子认为虽心向往之而力有未能的,可是叶圣陶先
生却偏偏做到了。因此我常常跟别人说:“叶老既
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所以确是
人之师表。”
——尊敬、钦佩、赞美
回顾本课,整理思路
略读方法 写作方法
主要内容
1.透过题目确
定阅读重点
2.通过阅读段
落的主题句快
速梳理结构掌
握大意
以小见大
夹叙夹议
这是一篇写人叙
事的回忆性散文。
作者通过回忆与
叶圣陶先生交往
的几件小事,表
现了他谨严自律、
待人宽厚的节操
和风范,字里行
间流露出作者的
追思敬仰之情。
“圣人陶钧万物”,即有贤德的人圣人能陶
冶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一方面是对自己,一
方面更是为他人。
先生一生行事为人,备受尊敬。他的一生也是践
行笔名要义的一生。叶圣陶,原名叶绍钧,“圣陶”
取自何意?
希望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继续了解叶老的故
事,阅读相关的文学作品和他语文教育方面的论
著,学习他真诚热情的为人,自然平实的为文,
做一个至善、至美、至诚、至纯的人!
感谢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