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11《老王》课堂实录
加入VIP免费下载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11《老王》课堂实录

ID:732600

大小:25.22 KB

页数:17页

时间:2021-06-15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善良的三重境界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老王》课堂实录 一、导入新课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杨绛的名作《老王》。这是杨绛和老王的故事,或者说是一个乘客和 一个车夫的故事。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来说,他们之间的关系是这样的—— 【屏显】 我常坐老王的三轮。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 二、素描人物 师:因为常坐,也因为一路上说着闲话,所以,这个故事,又不仅仅是乘客和车夫的故事。 通读课文,用这样的句式说话。我们可以先在课文中圈点批注,然后交流。 【屏显】 老王素描 杨绛说,老王真是一个 的车夫,你看他 。 杨绛素描 老王说,杨先生真是一个的 乘客,你看她 。 (学生圈点批注) 生:杨绛说,老王真是一个老实的车夫,你看他从来没有看透我们是好欺负的主顾,他大概 压根儿就没有想到这一点。 生:杨绛说,老王真是一个热情的车夫,他每天给我们送冰,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 冰价相等。 师:这里,也更多是说老王的老实。 生:杨绛说,老王真是一个善良的车夫,你看他送给我们好香油和大鸡蛋。 生:杨绛说,老王真是一个乐于助人的车夫,你看他免费送钱先生上医院。 生:杨绛说,老王真是一个悲惨的车夫,你看他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 就没什么亲人。 师:那在老王的眼里,杨绛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不过,老王不会叫她杨绛,老王会叫什么? 生:杨先生。 师:先生,是当时对有知识、有身份、有地位的人的一种尊称,相当于春秋时期的—— 生:子。 生:老王说,杨先生真是一个善良的人。你看我送钱先生上医院本来不要钱,她坚持给我钱。 师:孩子们,这里能够说善良吗?你坐了车,给钱是天经地义的哦。其他同学呢? 生:没有想好。 师:孩子们,你们发现了吗,你们很容易评价老王是一个怎样的人,但是很难对杨绛做出一 个评价。这很正常,这篇课文意蕴很深,而且你们是初读。随着对课文了解的深入,我们会 更多认识杨绛。不过有一点,我们现在就可以确定,杨绛是一个—— 生:是一个好人。 师:人这一辈子啊,能够得到“这是一个好人”的评价,是很不容易的。作为知识分子的杨 绛和作为人力车夫的老王有很多的不同,但有一点非常相同,那就是—— 生:他们都很善良,都是好人。 三、体察愧怍 师:这是一个善良与善良相遇的故事,这是一个真诚与真诚辉映的故事,可是,善良的杨绛 先生,在老王死后却总觉得心上不安,几年过去后仍然心存愧疚。可是,按照我们一般大众 的做人标准来看,杨绛真的不应该感到愧疚的呀! 【屏显】 熟读精思,找到杨绛不必愧怍的理由。 师:因为时代不同,我们现在理解《老王》这篇课文有难度,熟读精思是走进文本的好办法。 交流开始。 生:杨绛不必愧怍。当别人因为老王眼睛不好都不愿意坐老王的车的时候,杨绛不仅坐了老 王的车,还常坐,这样就照顾了老王的生意。 生:老王来送香油和鸡蛋,杨绛给了老王钱,而且当时香油和鸡蛋那么珍贵,杨绛给的钱肯 定也不少,应该可以改善老王的经济状况。 师:至少,杨绛当时是这么想的。包括她不要老王车费减半,老王送钱先生上医院不要钱的 时候,杨绛坚持要给,大概都是出自于这样一种善良的心愿。 生:杨绛知道老王的一只眼睛是瞎的,一只眼睛不太好,她问了她女儿,知道是夜盲症,然 后给老王吃了鱼肝油,治好了老王的眼睛。 师:你真会读书。文章虽然没明说,但是我们可以想象推测,老王的生存状况也是杨绛一家 的话题。 生:我忙去给他开了门,站在楼梯口,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杨绛是一个知识分子, 她去给老王开门,我觉得她做得很好,很善良,不必愧怍。 师:人家来拜访,你去开门,这是礼貌,不是善良。但是,这里有一处是可以体现善良的。 生:我一直看着他下楼,担心他摔倒,听不见他脚步声了才回屋,又为没有请他坐而抱歉。 师:是啊,杨绛真的做得很好了,不必愧怍了。杨绛说自己是一个幸运的人,那么,杨绛果 真是幸运者吗?你们读了《杨绛传》的节选,有什么可以说的? 生:杨绛虽然是一个知识分子,但是,她是一个被批斗被改造的对象。 生:她当时在那里扫厕所。 师:而且连扫厕所,杨绛也觉得是一个很好的工作。他们当时卑微到什么程度。作为中国最 出色的一批知识分子之一,杨绛在用她翻译《堂吉诃德》的手,洗厕所的污垢。真是暴殄天 物啊! 生:而且还被剃了阴阳头。 师:孩子们,这是是一个女人啦。这是一个漂亮的高贵的大家闺秀啊,而且她《堂吉诃德》 的翻译稿还被没收了。那么,杨绛是一个幸运者吗? 生:不是啊! 师:可是,她还是在关心比他更不幸的老王。我们用一组排比句表明杨绛不必愧疚的理由, 我们齐读—— 【屏显】 善良的杨绛不必愧怍。 当别的乘客因为老王眼睛不好不愿意坐老王的车的时候,杨绛特意照顾老王的生意经常坐老 王的三轮;当老王主动提出送冰的车费减半的时候,杨绛想到老王的穷苦坚持给了老王原价 车费;当老王送钱先生上医院坚持不要车钱的时候,杨绛坚持给了老王车钱。 不仅如此,杨绛还让女儿送鱼肝油给老王,治好了老王的夜盲症。 不仅如此,杨绛还愿意和老王一路上说说闲话,给予他别人不愿意给予的关心和温暖。 更难能可贵的是,杨绛自己也身处巨大的不幸之中。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她被下放到“五七 干校”劳动改造;她也穷,也苦,也时时刻刻担惊受怕,如惊弓之鸟。 师:其实,杨绛和老王一样,在那个时代,都处在一种“活命”的状态。活命是一种什么样 的状态? 生:就是仅仅能够维持活着的状态。 生:就是随时有可能死去的状态。 师:杨绛的女婿,就是在这场运动中突然去世的。所以,我们说—— 【屏显】 杨绛啊,你对老王实在不必心存愧怍啊! 师:是的,如果是我们,我们不会愧怍的。我们会觉得自己是一个好人,甚至觉得自己的道 德水准已经很高了。可是,杨绛的愧怍,却是如此真诚、沉重和长久。我们用低沉的平缓的 语气,来读一读。 【屏显】 我回家看着还没动用的那瓶香油和没吃完的鸡蛋,一再追忆老王和我对答的话,琢磨他是否 知道我领受他的谢意。我想他是知道的。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因 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几年过去了,我 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师:“幸运”这个词语,是改动过的。在原文中,她说自己是一个“多拿多占”的人。杨绛 没有说她为什么幸运,也没有说她多拿多占了什么,但答案,已经藏在字里行间。接下来, 我们第三次读课文。杨绛的散文,像她的为人一样,简单,简洁,平和,克制。所以,大家 注意到我今天的 PPT 模板了吗? 生:今天的 PPT 模板,是所有你做过的 PPT 里面,最朴素最淡雅的。 师:这也是为了向杨绛的人和文章致敬。我们看看她散文的风格。 【屏显】 杨绛的散文风格写实,笔触平实淡雅,笔有藏锋,平淡之中见神奇,于无声处见喜悲。 师:读杨绛的散文,我们要特别注意读她没有说出来的话。我把杨绛和老王的交往,做了一 个简单的梳理。大家看一看,比一比,你能发现什么? 杨绛 老王 老王 杨绛 地点 事件 地点 事件 胡同口、路边 坐车 杨绛家里 送冰 路边散步 看见老王的家 杨绛家里 扶病来家 胡同口、路边 请老王送钱先生上医院 杨绛家里 送香油鸡蛋 生:我发现,杨绛都是在享受老王的服务,而老王是提供服务的。 师:就是在杨绛看来,她和老王,是乘客和车夫的关系。 生:杨绛从来没有去过老王家里,路过了老王的家里,也没有进去坐一坐,但是,老王每次 都是主动去杨绛家里,登门拜访。 生:杨绛见老王都是在外面,在路边。 生:老王他做了很多一个车夫不应该做的事情。他不仅仅做了一个车夫该做的事情,还做了 一个朋友该做的事情。 生:当老王做这些事情不要钱的时候,杨绛每次还是给了钱,也就是,还是把他当成了一个 车夫。 师:如果让你在老王和杨绛之间填一个动词,你会用什么词语? 生:杨绛遇见老王。杨绛和老王见面,都不是刻意去见他,都是有事才找她的。 生:杨绛偶遇老王。 生:老王拜访杨绛,老王去见杨绛,都是主动的,刻意的,是登门拜访的。 师:换言之,在杨绛眼里,老王是一个善良的老实的靠得住的车夫。或者,我们还可以说, 如果不是老王,是老李老张老赵,以杨绛的为人—— 生:她还是会对他们好。 师:但是,老王却把杨绛当成了—— 生:朋友。 生:亲人。 生:知己。 生:当成了生活里不可或缺的人。 生:当成了最最重要的人。 师:所以,杨绛说自己是幸运的人,是多拿多占的人。正因为在后来的一再琢磨一再自省中, 杨绛明白了老王的深情厚谊,所以她才觉得,老王用香油和鸡蛋来表示感谢,表示亲近,她 却付给老王钱,是一种—— 生:侮辱。 师:把这个词语圈起来。或者,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这就是一种辜负。他没有成全老王的 感谢。可是,杨绛说,这还不是她觉得不安的全部原因。除了用钱侮辱了老王的谢意,还有 什么更严重的过失,是杨绛不能原谅自己的呢? 生:这回,真不知道了。 师:杨绛的心灵世界,已经完全超出了我们普通人能够理解的程度,是不是?先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 生:杨绛觉得自己误会了老王的好意。 生:杨绛连老王死了都不知道,是十多天了别人告诉她,她才知道。她觉得自己没有把老王 真正放在心上。 生:…… 师:当我们觉得困惑不解的时候,让我们再次回到文本,第四遍读课文,这就是熟读精思。 我们不妨还原一下,问一个问题,老王的不幸,有哪些层次? 生:老王没有钱。 生:老王没有家。 师:杨绛问那个地方是不是他的家,老王怎么回答的? 生:住那儿多年了。他觉得这不是家,只是一个房子。 生:一个住所。 师:或者说,一个可以寄居的窝。没有家人的地方,都不能算家啊。 生:老王没有亲人。 师:有等于是没有。老王也没有朋友,有个词语说明了这一点。 生:失群落伍。 师:可是相比较这些我们看得见的没有,你觉得老王最没有的,是什么? 生:希望。 生:人权。 师:以老王当时所处的时代和他本身的觉悟、地位,他应该还想不到“人权”这上面去。 生:老王最没有的是爱。 师:有人爱他吗? 生:没有。乘客不愿坐他的车,怕他看不清,撞了什么。 生:有人说,这老光棍大约年轻时不老实,害了什么恶病,瞎掉了一只眼。 师:一个人生病了,本来应该得到同情,可是,这里有一种什么味道? 生:落井下石,幸灾乐祸。 师:他们还称呼他为老光棍。这是一个极为轻蔑和嫌弃的称呼。老王的邻居老李爱不爱他? 生:不爱他。当杨绛问的时候,他的回答是“早埋了”,他的语气很平静,很无所谓的样子。 师:请大家注意这个标点符号。 生:这里是一个句号。波澜不惊,无所谓。 师:孩子们,老王真的缺爱啊!老王还缺什么? 生:老王还缺尊严。他想去帮助杨绛,可是杨绛还是给了钱给他。 师:这让老王觉得,自己是没有能力去帮助别人的人。可是,每一个人,特别是老王这样老 实的人,都希望自己活得堂堂正正,都希望自己能够挺直腰杆做人,都不希望自己亏欠别人 太多。所以—— 【屏显】 仅仅能够维持活命状态的老王,在和杨绛的交往中,多次体现出自己要给予别人的愿望。 生:他给杨绛家送冰,想半价收费。 生:他送钱先生上医院,不想要钱。 生:他在死之前给杨绛家里送来好香油和大鸡蛋。 师:我们可以看一看老王最后出现在杨绛家里的样子,你会发现,虽然老王此时此刻形如僵 尸,非常恐怖,可是相对于平常蹬三轮、送冰来说,这次的老王,有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姿 态。你发现了吗? 【屏显】 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往常他坐在蹬三轮的座上, 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 我忙去给他开了门,站在楼梯口,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直担心他半楼梯摔倒。 那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 生:是直的姿态。在文章中间,一共出现了三次。 师:是啊,直僵僵的姿态,直立的姿态。他蹬三轮的时候,是弯着腰的;他抱冰上楼的时候 —— 生:还是弯着腰的。 师:他跟别人交往的时候,因为身份卑微,他的腰也许也是弯的。对于老王来说,在生命的 最后一天,他终于能够用大鸡蛋和好香油报答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家人,是一件最幸福的事 情,是能够让他觉得可以挺直腰杆做人的事情。他是多么希望杨绛能够愉快地无偿地接受自 己的香油和鸡蛋啊!甚至可以说,如果杨绛不接受,老王会觉得—— 生:死不瞑目。 师:甚至会觉得自己在人世间的情债没有还完。那么,杨绛当时明白了这一点吗? 生:不明白啊! 师:如果杨绛当时能够明白这一点,那么,在和老王的交往中,她就应该这样做—— 生:她就不会给钱。 师:她在哪些时候不会给钱? 生:老王送冰车费减半的时候,杨绛应该接受;送钱钟书上医院的时候,杨绛不应该给钱; 最不应该的给钱的时候,是老王送香油和鸡蛋的时候。 师:如果杨绛不给钱,老王会觉得—— 生:老王会觉得自己是一个能够帮助别人的人,是一个有能力有尊严的人。 师:现在,也许我们能够明白杨绛长久愧怍的原因了,我们读—— 【屏显】 老王需要的是尊重,杨绛觉得自己给与的是同情,所以愧怍; 老王需要的是平等,杨绛觉得自己给与的是施舍,所以愧怍; 老王需要的是在临终前表示感谢以偿还杨绛一家的深情厚谊,可是,杨绛却坚持用钱,辜负 了这一份临终前的沉甸甸的感谢,所以,杨绛才会在几年之中、几年之后,心情沉重地说— — 这是一个幸运者对不幸者的愧怍! 师:孩子们,如果善良,不是建立在对人心的细微体察上,善良有时候也会是一种伤害啊! 四、感悟善良 师:善良是有层次的。你觉得善良有哪些层次呢? 生:生活方面的一些事情。 师:这样的表述不清楚哦!这样吧,我们换一个问答的方式,我们什么时候会说一个人是善 良的? 生:当一个人帮助了别人的时候。 师:就《老王》这篇课文来说,善良最浅的层次是—— 生:是像杨绛送老王鱼肝油一样,给予物质上的帮助。 师:深一点的层次呢? 生:是像杨绛和老王说闲话,给予情感上的关怀和陪伴。 师:这个就挺难的了。一般人愿意给钱给东西,但是不愿意给感情,给感情挺难的。就像我, 我觉得我把绝大部分感情都给了你们,对于 3 班同学,总是心存愧疚。那善良最高的境界是 什么呢? 生:…… 师:杨绛给了老王物质上的帮助,也给了老王情感上的关怀,为什么还是觉得愧怍呢? 生:不知道了。 师:也就是说,善良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生:要给对方人格上的尊重。 【屏显】 给予困苦的人物质上的帮助 给予孤独的人情感上的关怀 给予需要的人人格上的尊重 师:那杨绛有没有给老王人格上的尊重呢? 生:没有。 师:何以见得? 生:每次老王送东西或者帮助了杨绛,杨绛都给了钱。 师:给钱并不是不尊重,因为钱是活命的基本条件。而是说,在给钱的背后,隐藏着杨绛最 深层次的心理动机。 生:我觉得杨绛给予老王的帮助是一种施舍。当她在施舍的时候,她和老王在人格上是不平 等的。 师:她在同情老王,或者说,在看老王的视觉上,杨绛是一种—— 生:俯视的态度。 师:她有一种知识分子的优越感,她觉得老王是不幸的,是需要帮助的。而她自己,是不需 要接受老王的帮助的。可是,平常的时候,她有没有发现自己这种俯视的姿态呢? 生:没有。 师:连杨绛自己都觉得自己是在帮助老王,是在尊重老王。但是,在哪一刻,杨绛发现自己 并不是真正在关心老王、在人格上尊重老王? 生:在得知老王的死讯的时候。她是过了十多天才知道的,说明她并没有真正关心他。 生:杨绛回家看见香油和鸡蛋,不断琢磨老王是否领受了自己的谢意。说明她自己也不太清 楚当时是不是表达清楚了谢意。 师:这里还不是最重要的。我知道,不断地逼着你们往文本深处走,对于你们的思维来说, 真是一个巨大挑战。但是,除了熟读精思,我们没有办法走进《老王》这样意蕴丰富的文本。 孩子们,再提示一下,杨绛和老王的交往,一直都是温情脉脉的,但是,在什么时候,这种 温情脉脉被打破,一下子露出了他们两个人之间最深的隔膜?这在文学创作上,叫着打出常 规。我们读书的时候,要特别关注这种打破常规的地方,因为,这是人心的本质所在。杨绛 哪个时刻的表现,和平常完全不一样? 生:等到听不见脚步声,我回屋才感到抱歉,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可是我害怕得糊涂了。 杨绛当时很害怕老王。 师:杨绛当时整个的状态是很害怕的。首先,老王的样子的确是很可怕的。人要死的时候, 会有一种死相。可是,孩子们,如果老王是杨绛的亲人,将要死的时候,杨绛会觉得害怕吗? 生:不会,她应该会觉得很悲伤。 师:可是,面对这样的老王,杨绛产生的联想是怎样的? 生: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像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 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 师:作为一个女人,这样的害怕和联想,都是本能的反应,但恰恰是这样本能的反应,暴露 了杨绛内心的秘密。那就是—— 生:老王把她当亲人,她并没有把老王当亲人。 师:我们必须把人打出常规,才能够看清楚真相。我们今天学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欣赏文学 作品的方法,那就是欣赏人在—— 生:非常规状态下的表现。 师:杨绛当时是不知道自己真正的心理状态的。在后来的几年,她不仅在琢磨老王是否领受 她的谢意,她更在琢磨自己在和老王的交往中做得怎么。琢磨的结果是—— 生:她并没有真正关心老王,尊重老王。 生:她并没有给老王最想要的东西。 生:她并不是真正关心老王。。 师:也就是说,杨绛发现,自己对老王的关心和帮助,只是一个知识分子习惯的待人接物的 姿态,而不是对老王这个人,这个具体的人的发自内心的关心。所以,她才会长长久久地愧 怍。孩子们,为什么我们理解杨绛的愧怍,花了这么久的时间,绕了这么大的弯子? 生:因为我们没有杨绛这么善良。 生:因为我们还很小啊! 生:我们能够做到和老王说闲话就不错了。 师:你们坐出租车的时候,会不会跟司机闲聊? 生:一般不会。怕不安全。 生:懒得聊天。 生:不屑于聊天。 师:所以善良的最高境界是什么?给予别人想要的东西,在这里,也就是给卑微的老王人格 上的尊重,也就是我们常常说的—— 生:替别人着想的善良。 师:那,老王有没有达到这个层次? 生:有。当时是文化大革命,杨绛和老王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别人都不想理他们,三轮车 夫都不愿意送他们,但是,老王还是送钱钟书上医院,而且还免费。 师:那个时代,大家都非常艰难。这个时候,老王觉得,我终于有机会帮助杨绛一家了。 生:我一定要给他钱,他哑着嗓子悄悄问我:“你还有钱吗?”我笑着说有钱,他拿了钱却还 不大放心。 师:这个地方,哪些词语特别值得关注? 生:哑着嗓子,悄悄地问。 师:为什么? 生:杨绛是知识分子,特别爱面子。老王没有大声嚷嚷。 师:知识分子的典型特征,就是清高。孩子们,你们知道杨绛有多清高吗?她说,我一辈子 都不跟别人争,跟谁争我都不屑。其实,这种清高,在和老王的交往中,体现得也特别多。 我是知识分子,我是幸运的人,所以,我是不会亏待你的,更不会亏欠你。所以呢—— 生:所以,每次她都要给钱! 师:老王替别人着想的善良还体现在哪里? 生:没有找到。 生:送香油鸡蛋的时候,杨绛拿钱,他接下了这个钱。其实,他知道自己要死了,要钱也没 有用了,但是,他还是接下了这个钱。他怕杨绛在他死后愧疚:自己既没有在精神上帮助老 王,又没有在物质上给予补偿。 师:读原文。 生:他也许觉得我这话有理,站着等我。 师:老王想的是,杨先生既然要给,那我就拿着吧,让她心安吧。我们看看,老王的善良有 几个层次—— 【屏显】 身处困境,真心实意地感恩别人 身处困境,想方设法地帮助别人 身处困境,设身处地地体察别人 师:所以,老王在物质上,虽然仅仅能够维持活命的状态,但是,在精神上,他却拥有了最 高境界的善良,活出了最高贵的生命!他的生命,他的境界,达到了高贵的状态。这就是老 王这个人,感人至深的地方。好的,我们再回头看我一上课说的话:这是一个车夫和乘客的 故事,这又不仅仅是一个乘客和车夫的故事,那么,这篇文章还是一个关于什么的故事呢? 先讨论一下。 生:我觉得,这是一个不幸者觉得自己不应该那么幸运的故事。 师:这个世界上,有那么一类人,他们觉得别人的不幸,是因为自己的幸运造成的。所以, 杨绛的原文,幸运这个词语,用的是—— 生:多拿多占。 生:这是一个善良与善良相遇的故事。 生:这是一个善良与尊重的故事。 生:这是一个借与还的故事。首先是经济上的借与还,然后是精神上的借与还,最后是心灵 上的借与还,只不过,杨绛最后没有在心灵上还给老王。 师:我们中国人讲究有借有还,讲究礼尚往来,我觉得,你用“往来”代替“借还”可能更 准确。其实啊,有时候,我们让别人欠着或者欠着别人一点也挺好的,不要急于还清了。还 清了,就两清了就撇清了;两清了,人跟人就没有关联了啊! 生:我觉得这是一个真高贵和伪高贵的故事。 师:你是想说老王是真高贵,杨绛是伪高贵吗? 生:是的。 师:那最后,杨绛有没有走向真正的高贵呢? 生:应该是的。 师:那么,是什么让杨绛从不那么高贵变成了真正的高贵呢? 生:她的愧怍。 生:她的反思。 师:知识分子被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改造人类的灵魂有两种方式:一 种是像鲁迅一样,批判国民性,改造别人的灵魂;一种是像杨绛一样,刀刃向内,把自己的 心灵打开,告诉大家,我的灵魂里有污水,有毒草,我的灵魂里有一个小我。她通过改造自 己的灵魂,来达到净化全社会的灵魂的目的。这是一个非常可贵的探索。这个探索过程,就 是我们说的—— 生:反思。 生:自省。 师:我们的文化传统是强调反思的,比如—— 生: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师:白居易写过《观刈麦》—— 生: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师:可是,在实际生活中,我们是不爱反思的。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发生了许许多多事情, 伤害与被伤害,可是,转身,大家似乎都忘了。因为太痛苦了,大家不想面对了。杨绛是在 反思自己,也是在呼唤社会的反思。杨绛,因此成为这个时代,知识分子的代表,良心的标 杆!所以,我们说,反思,让杨绛走向了真正的高贵。掌声送给黄伟宸,提出了这样一个好 问题。孩子们,让我们像老王和杨绛一样善良,像老王和杨绛一样体察别人,像杨绛一样, 时刻反省,也许,我们也能够达到善良的最高境界,活出最高贵的生命!

资料: 3.2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