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语文第一单元复习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所涉及的杰出人物的成就和襟怀,把握课文的思想内涵,唤起理想与抱负。
2、学习精读的方法,注意把握牵动全篇的关键语句或段落,揣摩品味其含义和表达的妙处。
3、通过对细节描写的分析,把握人物特征,理解人物的思想情感。
【重点与难点】1、学习精读的方法,注意把握牵动全篇的关键语句或段落,揣摩品味其含
义和表达的妙处。
2、通过对细节描写的分析,把握人物特征,理解人物的思想情感。
【教学过程】
一《邓稼先》课文回顾
1、【作者简介】
杨振宁,出生于安徽省合肥市。著名美籍华裔理论物理学家。由于和李政道提出“弱相
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原理,获得 1957 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此外他还曾在统计物理、凝
聚态物理、量子场论、数学物理等领域做出多项贡献。
2、【文体知识】
人物传记是对典型人物的生平事迹等进行系统描述、介绍的一种文学作品形式。作品要
求“真、信、活”,以达到对人物特征和深层精神的表达和反映。人物传记是人物资料的有
效记录形式,对历史和时代的变迁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3、【时代背景】
邓稼先是杨振宁的同学,他为中国的核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然而,过去中国并没能在报
刊上重点宣传、表彰他。1986 年 6 月,邓稼先病重期间,杨振宁去医院探望他。后来,杨
振宁又向中央领导同志谈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中国早就应该把对中国、对国际有贡献的科学
家介绍出来。杨振宁非常敬重邓稼先,他说:“邓稼先是中国的帅才,他能得到中国领导人
的绝对信任,也能得到群众的绝对信任,这是非常非常不容易的。”他又说:“我收集了许多
邓稼先的材料,我期待有一天有人能写篇有关邓稼先的传记,我希望传记能把他对中国的贡
献详细表达出来。”1986 年 7 月 29 日,邓稼先逝世,一颗科学巨星陨落了。后杨振宁写了
这篇文章。
4、【写作特色】
(1)、选材精当,主题突出,运用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精神。(2)、板块结构,小标题巧妙,多角
度多侧面展示人物的性格和优秀品质。(3)、记叙、描写、议论多种表达方式,情感真挚。(4)
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如对比、烘托、想象等。
二、《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课文回顾
1、【作者简介】
臧克家,诗人。1905 年生于山东诸城。1929 年开始发表新诗,以一篇《老马》成名。
1933 年,诗人出版了第一本诗集《烙印》。抗战爆发后,诗人热情地奔赴抗日前线,从事进
步文化工作,出版了《从军行》《淮上吟》等诗集。抗战胜利后,在上海主编 《文讯》月
刊和《创造诗丛》,写了许多揭露、批判国民党统治的政治讽刺诗。新中国成立后出版的诗
集有《臧克家诗选》和长诗《李大钊》等。
2、【时代背景】
臧克家于 1930 年至 1934 年在国立青岛大学学习期间,是闻一多先生的高足,他经常向
老师请教问题;闻一多也很赏识臧克家,曾联络王统照等人,替他出资刊印《烙印》,又在
大型杂志上撰文介绍。20 世纪 40 年代,两人多有书信往来,如课文中提到的“他在给我的
信上说……”这是闻一多在接到臧克家赞扬他的信后写的回信。课文中提到的“1944 年 10
月 12 日”那封信,是答复臧克家欲至联大教书的问询的。闻一多先生遇难后,臧克家撰写
《我的先生闻一多》以示悼念。
3、【写作特色】
(1)、夹叙夹议,前后照应。(2)、语言生动形象,精练含蓄且饱含情感。(3)、多用成语或仿
成语结构,运用短句、对句,读来朗朗上口,铿锵有力,富于音乐美。
三、《回忆鲁迅先生(节选)》课文回顾
1、【作者简介】
萧红(1911~1942),原名张迺莹,著名女作家。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今属哈尔滨)一个
地主家庭。1930 年为了反抗父母包办的婚姻离家出走。1932 年认识左翼作家萧军,并与之
结为伴侣。后来在鲁迅的帮助下和萧军一起来到上海。抗战爆发后,上海沦陷,萧红到了香
港,1942 年病逝于香港。主要作品:《生死场》《马伯乐》《呼兰河传》《小城三月》,散文集
《牛车上》等。
2、【文体知识】
回忆录,顾名思义,就是回忆过去的事情,并且用文字记录下来;准确地说,回忆录是追记
本人或他人过去生活经历和社会活动的一种文体,它具有文献的价值。根据文字记录方式的
不同,回忆录可分为亲笔回忆录和口述回忆录。亲笔回忆录即回忆录主人公亲笔撰写的个人
回忆录。口述回忆录,即回忆录主人公不是亲笔撰写,而采用自己口述、他人记录整理的方
式。
3、【写作特色】
(1)、以小见大,通过记叙生活琐事刻画人物形象。(2)、语言朴实无华,感情真挚。
四、《孙权劝学》课文回顾
1、【作者简介】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人,北宋时期著名史学家、政治家。王安石实
行新政时,司马光竭力反对,强调祖宗之法不可变。晚年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死后追
封太师温国公,谥文正。司马光自幼嗜学,主持编纂了《资治通鉴》。
2、【文体知识】
《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编年体通史,共 294 卷,历时 19
年完成。它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 403 年)写起,到五代的后
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 959 年)征淮南停笔,涵盖 16 朝 1362 年的历史。它是中国第一部编年
体通史。在这部书里,编者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
事,有资于治道”,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
清代学者王鸣盛说:“此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必不可不读之书也。”
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评价它说:“司马温公《通鉴》,亦天地一大文也。其结构之宏伟,其取
材之丰赡,使后世有欲著通史者,势不能不据以为蓝本,而至今卒未有能愈之者焉。温公亦
伟人哉!”
XX 自称曾十七次批注过《资治通鉴》,并评价说:“一十七遍。每读都获益匪浅。一部难得
的好书噢……中国有两部大书,一曰《史记》,一曰《资治通鉴》,都是有才气的人在政治上
不得志的境遇中编写的……《通鉴》里写战争,真是写得神采飞扬,传神得很,充满了辩证
法。”
3、【写作特色】
《孙权劝学》本文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言简义丰,生动传神,富于情趣。寥寥数语,就
使人感受到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例如,写鲁肃、吕蒙的对话,一唱一和,
互相打趣,显示了两人的真实性情和融洽关系,表明在孙权的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
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笔墨十分生动,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处。
(一)课文字词详解
①初,权②谓吕蒙曰:“卿③今④当涂⑤掌事,不可不学!”蒙⑥辞⑦以军中多⑧务。
①初:当初,这里是追述往事的习惯用词。②谓:告诉,对……说,③今:现在。④当涂:
当道,当权。⑤掌事:掌管政事。⑥辞:推托。⑦以:用。⑧务:事务。
权曰:“①孤②岂欲③卿④治经⑤为⑥博士⑦邪!⑧但⑨当⑩涉猎,
⑪
见
⑫
往事
⑬
耳。卿
言多务,
⑭
孰
⑮
若孤?
①孤:古时王侯的自称。②岂:难道。③卿:古代君对臣的爱称。④治经:研究儒家经典。
⑤为:做⑥博士: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⑦邪:语气词,后写作“耶”。⑧但:只,只是。
⑨当:应当。⑩涉猎:粗略地阅读。
⑪
见:了解。
⑫
往事:指历史。
⑬
耳:语气词,“罢
了”。
⑭
孰:谁。
⑮
若:比得上。
孤常读书,自①以为大有所②益。”蒙③乃④始⑤就学。
①以为:认为。②益:好处。③乃:于是,就。④始:开始。⑤就:从事。
①及鲁肃②过寻阳,与蒙③论议,大④惊曰:“卿今者⑤才略,⑥非复吴下阿蒙!”
①及:到,等到。②过:经过。③论议:讨论,评议。④惊:惊奇。⑤才略:才干和谋略。
⑥非复:不再是。复,再。
蒙曰:“①士别三日,②即③更④刮目⑤相待,大兄⑥何⑦见事之晚乎!”肃⑧遂⑨拜蒙母,
结友而别。
①三日:泛指多天。②即:就。③更:另外。④刮目:擦拭眼睛。⑤相待:看待。⑥何:为
什么。⑦见事:知晓事情。⑧遂:于是,就。⑨拜:拜见。
(二)重点句子翻译
1 、卿言多务,孰若孤?
你说(你)事务繁忙,谁比得上我(的事务多)呢?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做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
3、蒙辞以军中多务。
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
(三) 课文分析
1、本文虽短,但通过人物的对话描写,刻画了鲜明的人物性格。请概括他们的性格特点。
孙权:豁达、大度,待人坦诚、平易,有幽默感的一位明君;关心部下,对部下要求
严格,善劝。
吕蒙:乐于接受劝告,勤奋好学;机敏精干、虎虎有生气的将才。
鲁肃:直爽、敬才、爱才;忠厚的长者。
2、找出鲁肃赞扬吕蒙的语句,并指出这里是什么描写。其作用是什么?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这里是侧面描写。作用:突出表现吕蒙学有所成。
(四)思考题
1、 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文章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结尾。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结友”,是因为
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志同道合。这最后的
一笔,是鲁肃“与蒙论议”的余韵,进一步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2、这篇短文省略了一部分内容,你知道是什么吗?结合我们已掌握的写作知识,谈谈这样
写的好处。
省略的内容:吕蒙的学习过程。好处:这一部分与中心内容无关,可以省略,这样既
节省笔墨,又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达到一箭双雕的效果。
五、【单元总结】
能力要点一: 了解课文所涉及的杰出人物的成就和襟怀,把握课文的思想内涵,唤起
学生的理想与抱负。
这个单元主要讲述名人的故事,引导学生感受名人的风采。课文中所选择的名人,是那
些在历史上做出杰出贡献的人物。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了解这些杰出人物的经历,认
识他们所做的贡献,感受他们的崇高品格,学习他们良好的习惯和治学方法是非常有益的。
《邓稼先》记叙了卓越的科学家、爱国者邓稼先为我国成功研制原子弹等核武器所做出
的重大贡献。《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记叙了充满爱国热情的诗人、学者、民主战
士闻一多的事迹。《回忆鲁迅先生(节选)》回忆了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日常生活的细节。
《孙权劝学》记载孙权劝说吕蒙学习的故事。这些文章人文内涵丰富,各有侧重地写出了名
人的品格、气质,值得细细揣摩在篇章结构、语言形式等方面,也都各有特色,可以细读、
积累。
1、【典例分析】
《邓稼先》最后一段写道:“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
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结合课文,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2、【技巧总结】
为中华民族的崛起,为广大人民的利益,奉献自己的一生,这是邓稼先的人生。走这样
的人生道路,是邓稼先的性格与品质决定的。回答时,可围绕这些要点,结合课文具体内容
来谈。
能力要点二:学习精读的方法,注意把握牵动全篇的关键语句或段落,揣摩品味其含
义和表达的妙处。
【能力详解】
抓住关键语句或段落。关键语句,是指那些或者在文章结构上具有重要作用,或者能够
揭示全文主旨,或者具有深刻含义的语句抓住关键语句,有助于把握段落之间的关系,厘清
作者的思路、全文的脉络,理解文章内涵。比如,《邓稼先》一课通过小标题将全文划分为
几大部分,抓住这些小标题,可以快地了解每部分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大意。每一部分,
又都有作者评价性的语句这些语句从多方面凸显出邓稼先的巨大贡献和人格品质。教师在教
学中可以引导学生找出来。比较难理解的语句也有一些,比如在与奥本海默的对比中,作者
得出结论:“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邓稼
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还有文末的总结性评价:“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
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理解了这些语句,对全文的内涵才能有
比较深入的认识,对邓稼先其人,也才能有深刻的认识。
字斟句酌,揣摩品味关键语句或段落的含义和表达的妙处。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可以
进行字斟句酌的工作,这是精读、细读的基本要求。比如《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一课中,作者是诗人,很多语句富有诗意,精练含蓄,意蕴丰富。
【典例分析】
下列《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中的语句读起来像诗,能引发丰富的感受与思考。
试揣摩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1、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
2、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3、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四壁”。
4、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技巧总结】
1、语句化用典故,句式工整,富于感情,表达了对闻一多钻研精神的赞美之情。
2、“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运用比喻的方法,指寻找使我国民族文化繁荣昌盛起来的
方法。自 20 世纪 20 年代末起,闻一多过了十多年“书斋生活”,力图从文化上寻找振兴民
族的途径。
3、“它”指深夜灯火。深夜只有灯火相伴,本来应感到寂寞,但闻一多则不然,他在灯
光的照耀下,全力进行学术研究,成绩斐然。“漂白了四壁”出自闻一多诗《静夜》,这首诗
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前途和人民命运的关切“漂白了四壁”意在表现闻一多深夜从事学术研究
的那种怡然自适的情景,与“大开光明之路”的意趣一脉相承。
4、“潜心贯注”和“心会神凝”意思相近,都是说用心极专极深,除学术研究外,没有
别的任何事使他分心。引用别人所称“何妨一下楼主人”,更是说明他用心之专。
能力要点三:通过对细节描写的分析,把握人物特征,理解人物的思想情感。
【能力详解】
透过细节描写,把握人物特征,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细节,是人物、景物、事物等表
现对象富有特色的细枝末节;细节描写是抓住表现对象细微之处,进行生动细致的描绘。细
节描写是写人文章中常用的手段要塑造生动具体、有血有肉、立体丰满的人物形象,就要注
意进行细节描写。《回忆鲁迅先生(节选)》一课中的细节描写非常丰富。在一件件平常小
事中,在旁人未加注意的细微之处,萧红用她细腻敏锐的笔触进行描绘,捕捉到鲁迅不为一
般人所知的另外一面,鲁迅形象在一件件平常小事中站立起来,真切感人,微中传神。
【典例分析】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通过生活琐事刻画了鲁迅什么样的形象特点?
【技巧总结】
文章开头就是神来之笔:“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
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寥寥几句,一个乐
观爽朗、平易近人的鲁迅形象便跃然纸上,跟一些人心目中严厉的鲁迅形象形成了鲜明对照。
文中还有其他地方提到了鲁迅的笑声:有一次萧红去鲁迅家包饺子吃,“饺子煮好,一上楼梯,
就听到楼上鲁迅先生明朗的笑声冲下楼梯来,原来有几个朋友在楼上也正谈得热闹”;在校
对《海上述林》的间隙,鲁迅见萧红进来,对着几乎天天见面的她,居然说出“好久不见,
好久不见”这样开玩笑的话;梅雨季,天晴了,“许先生和鲁迅先生都笑着”。这些都是温馨
和谐、其乐融融的场面。
萧红还形神兼备地描绘了鲁迅的一些习惯动作,比如走路很轻捷,“刚抓起帽子来往头
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这些动作表现出鲁迅一往直前、义无反顾的果敢精神淡淡
几笔,就画龙点睛般地勾画出一个独一无二鲜灵生动的“活的鲁迅”
鲁迅在饭桌上举着筷子问许先生:“我再吃几个吗?”言辞间自然地流露出对妻子的尊
重与爱意。
“青年人写信,写得太草率,鲁迅先生是深恶痛绝之的。”“但他还是展读着每封由不同
角落里投来的青年的信,眼睛不济时,便戴起眼镜来看,常常看到夜里很深的时光他严格地
要求着别人,更能宽容地对待别人,谁说鲁迅不可亲近?鲁迅对于青年人的爱,让人强烈地
感受到鲁迅的可亲,他是那个寒冷年代无可替代的强大热源。
作者用生活中的琐事和人物自身的行为,表现人物形象,而不进行直接的评价,使人物
形象特点既隐藏于字里行间又鲜明可见、呼之欲出,可谓高妙之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