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1同步测试
加入VIP免费下载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1同步测试

ID:732558

大小:28.79 KB

页数:11页

时间:2021-06-15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1 / 11 《课外古诗词诵读》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竹里馆》写诗人在竹林里“独坐”“弹琴”“长啸”,体现了诗人宁静、淡 泊的心境。 B.《春夜洛城闻笛》写作者客居洛阳,因听到深夜的笛声而生发了无尽的乡 思。 C.《逢入京使》中,作者因旅途的艰辛和万千的思念而沉浸于思乡的悲苦里, 只好托人送一封家信报一声平安。 2.诗文记诵。 《竹里馆》的后两句“ , 。”写出了夜深人寂、 明月相伴的景象。 3.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诗人独自在竹林里做了哪些事情?从中可以看出诗人怎样的性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中“幽篁”“长啸”是什么意思?请选择其中一个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中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 11 4.对下列古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春夜洛城闻笛 【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A.这首诗题目“春夜洛城闻笛”,题目“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点出季 节及具体时间 B.诗的第二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笛声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 阳全城 C.第三句的“折柳”是指《折杨柳》笛曲,内容多写离情别绪。诗人借笛中 吹奏的《折柳曲》,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D.全诗紧扣一个“闻”字,抒写了自己闻笛的感受及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 结句“何人”一词,说明爱国思乡人人皆有,爱国思乡之情是崇高的 5.下列诗句与作者及诗的题目搭配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春夜喜雨》 B.“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C.“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白居易《春夜洛城闻笛》 6.李白在《春夜洛城闻笛》中写道“此夜曲中闻折柳, 。” 表达了深切的思乡之情。 7.阅读冲浪。 春夜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 从诗的题目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2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3 / 11 “折柳”表示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 8.这是岑参《逢入京使》中的四句诗,请你凭借对绝句特点的了解,判断哪种 排列顺序是正确的。( ) ①马上相逢无纸笔 ②故园东望路漫漫 ③凭君传语报平安 ④双袖龙钟泪不干(龙钟:涕泗流溢貌)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②④①③ D.②④③① 9.古诗阅读 逢入京使 【唐】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1)“龙钟”是什么意思?第二句运用哪种修辞手法写自己“龙钟泪不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古诗阅读 晚春 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1)下列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4 / 11 A.这是一首描绘暮春景色的七绝。诗歌别开生面,不写百花稀落、暮春凋零, 而是极力描绘草木留春而呈现万紫千红的动人情景。 B.“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两句写花木像是知道春天即将归去, 便各自 施展出浑身解数,吐艳争芳,表现出对最后的美好春光的珍惜之情。 C.诗中拟人化手法的奇妙运用,糅人与花于一体。“草木”本属无情物,竟 然能“知”能“解”还能“斗”,而且还有“才思”高低有无之分。 D.此诗熔景与理于一炉,读者可以透过景物描写领悟出其中的人生哲理。全 诗表现了诗人对大好晚春景象的无限悲痛及伤感之情。 (2)请说出“百般红紫斗芳菲”中的“斗”的修辞手法,并简析其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发挥想像,用自己的话描绘“扬花”“漫天作雪飞”的情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 11 参考答案 1. 【分析】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通读各诗,把握诗意,揣摩选项 正误。 【解答】AB 正确;C.有误。 《逢入京使》中,“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这两句是写遇 到入京使者时欲捎书回家报平安又苦于没有纸笔的情形,在马上匆匆相逢没 有纸和笔,只有托你捎个口信,给家人报平安。“只好托人送一封家信报一声 平安”错误。 故选:C。 【点评】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处时代背景和特定 的写作背景。二、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三、品味词句、 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四、探究诗词中景、事、人、典的用意和直 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 2.【分析】本题考查了学生对于诗歌的积累与诵读,完成此类题目不难, 结合对于课文中语段的诵读及题目中的提示将句子补充完整,注意不加字, 不漏字,不写错别字。 【解答】唐代诗人王维的《竹里馆》的后两句是 “深林人不知,明月 来相照。”写出了夜深人寂、明月相伴的景象。 故答案为: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点评】在平时课内外的阅读中,我们要注重优美句段及诗歌名句的积 累与诵读,丰富我们的知识,提高我们的语文素养。 3.【分析】《竹里馆》是唐代诗人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创作的一首五 绝。此诗写隐者的闲适生活以及情趣,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 闲生活,遣词造句简朴清丽,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表现了清幽宁 静、高雅绝俗的境界。全诗虽只有短短的二十个字,但有景有情、有声有色、 6 / 11 有静有动、有实有虚,对立统一,相映成趣,是诗人生活态度以及作品特点 的绝佳表述。 【解答】 (1)从前两句诗文中能够看出诗人的动作,进而推出诗人的性情。 (2)根据注释可以得知。 (3)结合对诗句的内容及主题的理解完成。 故答案为: (1)独坐、弹琴、长啸。表现了野蜂飞舞 高雅闲适、超凡脱俗的性情。 (2)幽篁指的是清幽的竹林。 (3)诗中描述了诗人在幽深的竹林中享受着安宁与自在的生活,时而独 坐冥想,时而弹弹琴,时而长啸,无人来扰,到了夜晚,自有明月相伴,展 现出如诗如画的美景,表现了诗人淡泊的生活态度,高雅的生活情趣。 【点评】我们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要注意做到会背、会默写、能理解 诗的大意及所表达的主题。 4.【分析】考查了古诗词的理解,要求熟读熟记,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多读多听多说多写,从中明白道理,受到教育。 【解答】A C D 正确。 B.第二句着意渲染笛声,说它“散入春风”,“满洛城”,仿佛无处不在, 无处不闻。这自然是有心人的主观感觉的极度夸张。 故选:B。 【点评】做此题要注意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靠细细揣摩,慢 慢体会。通过朗读、感悟,才能体会得到。 5.【分析】考查了文学常识,文学常识广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 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一般的 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答题的关键是熟知文学常识,根据自己的积累作 答。 【解答】A.“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出自杜甫的《春夜喜雨》。故说 7 / 11 法正确。 B.“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出自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 道中》。故说法正确。 C.“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出自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 故说法错误。 故选:C。 【点评】文学常识题虽以记忆为主,但并不提倡死记硬背。要进行理解 性记忆、迁移性记忆。 6.【分析】本题考查了学生对于诗歌的积累与诵读,完成此类题目不难, 结合对于课文中语段的诵读及题目中的提示将句子补充完整,注意不加字, 不漏字,不写错别字。 【解答】出自唐代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故答案为: 何人不起故园情 【点评】在平时课内外的阅读中,我们要注重优美句段及诗歌名句的积 累与诵读,丰富我们的知识,提高我们的语文素养。 7.【分析】本题考查了学生对于所学诗歌《春夜洛城闻笛》的理解和掌 握,结合课内饿学习与理解完成。 【解答】《春夜洛城闻笛》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此诗抒发了作者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其前两 句描写笛声随春风而传遍洛阳城,后两句写因闻笛而思乡。全诗扣紧一个“闻” 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合理运用想象和夸张,感情直率真挚又有余蕴, 令人回味无穷。 译文: 是谁家的庭院,飞出幽隐的玉笛声?融入春风,飘满洛阳古城。客居之 夜听到《折杨柳》的乐曲,谁又能不生出怀恋故乡的深情? ①考查了学生对于诗歌题目的理解。“春夜洛城闻笛”根据字面意思可知 8 / 11 它的意思是作者在春天的晚上在洛阳听到了笛声。 ②考查了诗句中的字词意思以及诗句意思的理解。“折柳”指《折杨柳》 歌曲。《折杨柳》歌辞从梁至唐作者甚多,内容多写离情别绪。这句话的意思 是这种夜晚听到《折杨柳》的曲调,谁不会萌发思念故乡的深情! 故答案为: ①作者在春天的晚上在洛阳听到了笛声。 ②指《折杨柳》歌曲。这种夜晚听到《折杨柳》的曲调,谁不会萌发思 念故乡的深情! 【点评】要求熟读熟记,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多读多听多说多写,从 中明白道理,受到教育。 8.【分析】考查了课文的背诵,根据课文做题,这要求我们对课文内容 非常熟悉,更要做到熟背、会默写。 【解答】唐代岑参《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 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故选:C。 【点评】古典诗词的默写,要求熟读熟记,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多读 多听多说多写,从中明白道理,受到教育。 9.【分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思乡怀人诗的阅读。 【解答】(1)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诗词修辞手法的运用。龙钟:涕泪淋 漓的样子。“双袖龙钟泪不干”,意思是说思乡之泪怎么也擦不干,以至于把 两支袖子都擦湿了,可眼泪就是止不住。这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思 念亲人之情,也为下文写捎书回家“报平安”做了一个很高的铺垫。 (2)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诗歌情感的理解。根据诗中内容,体会情感。 “故园东望路漫漫”,写的是眼前的实际感受。诗人已经离开“故园”多日, 正行进在去往西域的途中,回望东边的家乡长安城当然是漫漫长路,思念之 情不免袭上心头,乡愁难收。“故园”,指的是在长安的家。“东望”是点明长 安的位置。“故园东望路漫漫”,写的是眼前的实际感受。诗人已经离开“故 9 / 11 园”多日,正行进在去往西域的途中,回望东边的家乡长安城当然是漫漫长 路,思念之情不免袭上心头,乡愁难收。“故园”,指的是在长安的家。“东望” 是点明长安的位置。“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这两句是写遇到 入京使者时欲捎书回家报平安又苦于没有纸笔的情形,完全是马上相逢行者 匆匆的口气,写得十分传神。 答案: (1)夸张 (2)思乡之情 译文:东望家乡路程又远又长,热泪湿双袖还不断流淌。在马上与你相 遇无纸笔,请告家人说我平安无恙。 【点评】 诗词赏析一般从 内容鉴赏、主题赏析、手法赏析三个角度来赏析,从诗 句中理解内容,从而感悟诗歌的主题。 10.(1)【分析】 这是一首写晚春景物的诗。这时,百花盛开,万紫千红,它们像是知道 春天不久就要归去,所以特别珍惜这美好的时光,各逞姿色,争芳斗艳,尽 情舒展生命的机能。而那些全无才思的杨花榆荚,在春风中纷纷飘落,只晓 得如雪花那样,毫无目的地漫天飞舞。 【解答】 ABC.正确; D.有误,诗中没有流露伤感之情。 故选:D。 【点评】 此题考查了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赏析诗歌要熟读全诗,了解诗歌内容, 把握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懂得用心去感悟,另外,要注意结 合写作背景有利于理解诗歌。 (2)【分析】 本题考查诗歌鉴赏。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 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 10 / 11 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 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 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解答】 A.赏析有误,“从花草树木的角度写出了对春天的赞美”错误,不是赞 美春天,而是“惜春”,这两句诗歌是说那本来没有任何姿色的杨花、榆荚也 不甘示弱,好像雪花随风飞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表达了诗人惜春的思想 感情; BCD 赏析正确。 故选:A。 【点评】 鉴赏诗歌时要注意作者、题目、注解。要做到知人论世以察诗情;题目 富含着诸多信息。平时多读一些名作或自己感兴趣的诗词,多研读一些关于 古诗词赏析的文章,增强感悟能力,提高分析评价能力。 (3)【分析】 这是一首写晚春景物的诗。这时,百花盛开,万紫千红,它们像是知道 春天不久就要归去,所以特别珍惜这美好的时光,各逞姿色,争芳斗艳,尽 情舒展生命的机能。而那些全无才思的杨花榆荚,在春风中纷纷飘落,只晓 得如雪花那样,毫无目的地漫天飞舞。 【解答】 做此题首先要了解古诗内容,在此基础上对关键字做出赏析,赏析时要 把字放在语言环境中,“百般红紫斗芳菲”,这句话的意思是:想方设法竟相 争妍斗艳。所以一个“斗”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把花朵人格化,形象生 动地写出了晚春时节花草树木竞相开花、争妍斗艳的美丽景象。 做此类题要注意内容不能脱离诗词,要在正确理解和把握诗词的基础上 进行,不能改得面目全非;并在诗词原意的基础上适当地进行想象、创新; 还可以适当地运用一些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使改写的 文字更加生动、形象。 答案: 11 / 11 拟人,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晚春时节花草树木竞相开花、争妍斗艳的美丽 景象。柳絮朵朵,像白雪一样,又轻又白,漫天飞舞,随风飘荡。 【译文】 花草树木知道春天即将归去,都想留住春天的脚步,竟相争妍斗艳。就 连那没有美丽颜色的杨花和榆钱也不甘寂寞,随风起舞,化作漫天飞雪。 【赏析】 此诗之寓意,见仁见智,不同的人生阅历和心绪会有不同的领悟。 通常的理解为:花草树木知道春天将会消逝,所以万紫千红展尽光彩; 柳絮和榆钱缺少才华和远见,只好随风飘散。 站在这个角度,花草树木是颇具灵性慧根的,感悟岁月不饶人,懂得发 奋图强,一展人生价值。花草尚且如此,何况人乎?岂能仿效柳絮榆钱,虚 度大好年华! 我们还可以换一个揶揄嘲讽的角度去思考,将此诗理解为“花草树木知 道属于它们的日子已经不多了,所以费尽心思只为最后的一抹浮华;柳絮榆 钱不屑这些伎俩,飘逸逍遥,俯看芸芸纷争”。 又或者理解为“各种各样的花草争芳斗艳,万紫千红,只有朴素的杨花、 榆荚与众不同,只像雪花那样飘扬飞舞”。 【点评】 此题考查了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赏析诗歌要熟读全诗,了解诗歌内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懂得用心去感悟,另外,要注意结合写作背景有利 于理解诗歌。

资料: 3.2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