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
加入VIP免费下载

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

ID:728608

大小:273 KB

页数:17页

时间:2021-06-11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1 2016—2017 学年上期期末联考高一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 1. 本试卷分第 I 卷(选择题)和第 II 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题前,请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 等考试信息填写在答题卡上。 2. 第 I 卷的答案,请用铅笔填涂在答题卡上相应的标号内;第 II 卷的答案,须用黑色水笔或钢笔 填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 3. 考试结束,只上交答题卡。 第 I 卷 选择题 本卷共 30 小题,每小题 2 分,总计 60 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且只有一项是符 合题目要求的。 1.考古学者对商朝卜骨制成工艺的反复实验发现:占卜过程中甲骨上产生的预示吉凶的 “兆文”是可以人为控制的。材料最能说明商朝( ) A.甲骨文的起源 B.神权王权结合 C.中央政府权力高度集中 D.占卜活动深入到百姓日常生活 2.公元前 651 年,齐桓公齐集诸侯在葵丘(开封)会盟,周天子也派代表参加,盟誓: 不准以邻为壑;不准更换太子;不准以妾为妻。材料反映了当时( ) A.王室衰微,诸侯挑战中央权威 B.诸侯争霸斗争激烈 C.宗法制度受到挑战 D.分封制瓦解 3. 北宋初年,“患中书权太重,且事众,宰相不能悉领理。向敏中时为谏官,上言请分中 书吏房置审官院,刑房置审刑院”。这反映出北宋强化君权的显著特点是( ) A.分化事权 B.培植亲信 C.频繁换相 D.重视法治 4.元行省官员通常由平掌、右丞、左丞、参知政事六七人组成,无论行政、财政、军事、 司法诸事权,朝廷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 2 这说明元代( ) A.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 B.削弱了地方的权力 C.完善了中央集权模式 D.强化了君主的权力 5.据史料记载,从明太祖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的八天内,内外诸司送到皇宫的奏章共 1160 件。这些奏章有讲一件事的,也有讲两三件事的,共计有 3291 件事,皇帝平均一天要处 理 411 件事。真可以说是日理万机。为解决这样一问题,明太祖( ) A.设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 B.设六部分理全国政务 C.设立内阁分理政务 D.设立宰相分理政务 6.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变革过程,选官的标准也各有不同,主要有“文、武、德、 才、血”等几种。如果“武”对应的是军功爵制,那么“德”指的是( ) A.世官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7.谏议制度是监察制度的一部分,“谏”字的独特含义是对皇帝的绝对权威提出异议。唐代的门下 省具有谏议和封驳职能……明清时期监察制度达到顶峰,但专设的谏议机构却没有了。对上述 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谏议制度能够从根本上限制皇权至上 B.唐代谏议制度对皇权不起作用 C.明清谏议机构消失是服务于皇权需要 D.明清监察制度对君臣形同虚设 8.有学者指出“领事裁判权直接触发了近代中国诉讼法制的改革,也促使西方的各种部门法传入中 国,从而开阔了中国人的法律视野,导致了近代中国诉讼法律观念和思想的深刻变化。”据此对 领事裁判权理解正确的是( ) ①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司法与国际接轨 ②直接引发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③开启了中国由人治走 向法治的进程 ④严重侵犯近代中国的司法主权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①④ 3 9.太平天国运动有很多缺点,如大搞封建迷信活动,大肆封王赐爵,封建等级森严等等。但它却被 列入近代民主革命的范畴,原因可能是( ) A.它是中国农民运动的最高峰 B.它将斗争矛头指向了清政府和列强 C.它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 D.它颁布了《资政新篇》 10.中国广大民众在帝国主义的侵略、欺侮面前表现出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无比痛恨,不能说不是一 种爱国主义……但是他们的泣血行动最终没有达到爱国的目的,反而导致中国近代历史上更大 的灾难,在这个意义上他们的爱国初衷却转化成误国结果。最能说明上述观点的是( ) A.太平天国运动 B.戊戌变法 C.义和团运动 D.辛亥革命 11. 20 世纪初,一份西方报纸称“甲午以后,中国有三党:守旧党……意在保现存之局面;中立 党……意在保国以变法;维新党……意在作乱以反满”。文中“维新党”的代表人物是( ) A.慈禧 B.孙中山 C.李鸿章 D.康有为 12.图 1 和图 2 反映了某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员数量增长和成分构成变化的基本情况。图中“b 年” 最有可能是( ) A.1928 年 B.1935 年 C.1937 年 D.1945 年 13.瓦窑堡会议通过的决议中,决定将“工农共和国”改为“人民共和国”,提出红军行动的战略方 针是“把国内战争同民族战争结合起来”。这表明中共( ) A.工农红军的长征已经胜利结束 4 B.民主革命纲领的任务已经实现 C.已将民族利益让位于阶级利益 D.对国内外局势有较清醒的认识 14. 1935 年 1 月,总司令部下达《野战军渡江作战计划》,随后根据战场形势变化,中央红军四渡 赤水,完成了长征中一次出奇制胜的精彩军事行动,以至于国民党追剿部队也不得不叹服红军 “神机妙算,出进无常”。这凸显了红军( ) A.得到群众的广泛支持 B.有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 C.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 D.纠正了“左”倾主义错误 15. 1940 年,在山西蟠龙镇,彭德怀亲自指挥一二九师三个旅围攻日军一部 300 余人,苦战一天, 仍有约 60 名鬼子逃脱,一二九师伤亡 2000 余人。有人考证,当时日军有 2 挺重机枪,18 挺轻 机枪,18 具掷弹筒。材料说明( ) A.国共合作是八路军想取得胜利保证 B.共产党军队的武器装备远不如日军 C.由于指挥上的错误导致战役的失败 D.需要大规模的外援才能战胜日本 16.阅读下边有关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个表格,其中史实和推论都正确的是( ) 序号 史实 推论 A 1926 年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到 1927 年革命势力由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 域。 北伐战争取得重大成果,孙中山先生起了 重要领导作用 B 遵义会议选举毛泽东为党的总负责人, 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 遵义会议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 的党的正确领导 C 进入抗战相持阶段后,敌后战场抗击着 大部分侵华日军及几乎全部伪军。 进入抗战相持阶段后,敌后战场逐渐成为 中国抗日战争的主战场 D 1949 年 4 月 23 日,南京国民政府覆亡。 同年 10 月 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 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 5 成立。 17.1939 年 1 月,国民党五中全会认为:“供应军费收买物资,使用多量法币,则筹码之流通,自 无不足之虑。”于是正式批准大量增发法币,用日益贬值的法币去“供应军费”和“收买物资”。 这反映了国民党( ) A.筹备大量军费用于积极抗战 B.为全面抗战进行经济统制 C.为增强力量损害人民的利益 D.力图维护一党专制的局面 18.下图是中共按照《中国土地法大纲》颁发的土地执照,图片反映的“土地执照”( ) A.为解放战争赢得广大农民支持 B.激发了农民参加抗战的积极性 C.有利于 巩固和扩大敌后根据地 D.大大巩固了新中国革命政权 19.唐朝在西北边疆设羁縻府州,元明在西南地区采用土司制度,延至清代,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 同时中央政府尊重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便形成了“苗疆、回疆、蒙古、西藏” 几大自治区域。新中国成立前后,逐步建立起系统完备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材料说明民族区 域自治制度( ) A.体现了“求同存异”的指导思想 B.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建设实践的成功结合 C.贯彻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D.符合中国国情,具有历史的传承性 20. 20 世纪 50 年代,毛泽东重新提出“中间地带”理论,认为“帝国主义之间互相争夺殖民地, 6 他们假借跟我们的矛盾来掩盖他们之间的矛盾。我们可以利用他们之间的矛盾,调整对外关系 的政策。”在这一理论指导下,当时中国( ) A.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B.积极发展与亚非拉国家的关系 C.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主动发展与社会主义国家关系 21.1950 年 5 月蒋介石在发表的《告台湾同胞书》中提出对大陆“一年准备,两年反攻,三年扫荡, 五年成功”。1979 年元旦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大常委会也发表了《告台湾同胞书》,宣布“争 取和平统一”。这两份《告台湾同胞书》说明( ) A.两党都支持国家统一 B.国民党是台独的主要力量之一 C.“一个中国”原则是国共两党的主要分歧 D.国共两党矛盾不可调和 22.雅典妇女和未成年人一样,一生都处于监护人的监护之下,一个女孩的监护人首先是她的父亲, 结婚后,她的丈夫充任她的监护人。由此可见雅典妇女( ) A.法律地位低下 B.毫无民主权利 C.生活备受关注 D.经济无法独立 23. 《十二铜表法》第八表规定:“以文字诽谤他人,或公然歌唱侮辱他人的歌词的,处死刑。…… 如果在夜里行窃的人被人当场杀死,则这种杀人的行为被认为是合法的。白日行窃,除用武器 拒捕外,不得杀之。”以上材料不能反映的是《十二铜表法》( ) A.量刑较重 B.重视保护私有财产 C.不尊重生命 D.重视维护人身名誉权 24.英国的资产阶级代议制基本确立后,不仅对国王的行为进行了很多约束,对议会议员也有一套 系统的职责规范,其中一项便规定:凡议员得到国王任命或从国王那里领取薪俸后,就失去了 议员资格。此项规定的主要目的在于( ) A.防止议员腐化堕落 B.保证议会机构独立 C.完善议员选举制度 D.缓解王室财政困难 25.美国现任总统奥巴马任期将到,共和党候选人唐纳德·特朗普击败对手,将成为美国下一任总 统。美国总统的产生办法是( ) A.通过国会参议院选举产生 B.通过国会众议院选举产生 7 C.由议会多数党领袖担任 D.通过全国选民间接选举产生 26. “社会主义”一词在马克思以前就已出现,近代以来比较有影响力的社会主义流派有三支:科 学社会主义(马 克思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改良主义)、国家社会主义(纳粹主义)。20 世纪 初,他们分别在俄国、英国、德国得到了实践,这反映了当时( ) A.无产阶级革命在欧洲各国广泛出现 B.现行的资本主义制度面临严重危机 C.社会主义道路已经成为世界主要国家的共识 D.国际工人运动正走向联合 27. “(某一事件)从它给予世界发展的影响来说,超越了其他大革命。它在政治和社会经济变革 的规模、深度和质量上,以及在给予周围世界以长久影响方面,几乎是史无前例的。只要提一 下,大众福利国家和社会,也就是现代人道主义资本主义的形成乃是西方针对社会主义革命给 它带来的威胁作出的反应,就足以说明问题了。”这一事件是指( ) A.马克思主义诞生 B.巴黎公社革命 C.俄国的十月革命 D.新中国的成立 28. 1969 年,西德推出“新东方政策”。其内容可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加强与西方合作的同时, 加强与东方的谅解,二是承认两个德国并存局面,加强东西德之间的联系,以实现德国问题的 最后解决。据此,西德推行该政策有助于( ) A.调和美苏之间的敌视关系 B.推动多极格局的形成 C.改善同社会主义国家关系 D.德国摆脱冷战的影响 29.朝鲜战争爆发后,苏联作为拥有一票否决权的常任理事国,在美国提出的出兵朝鲜的提案上选 择弃权,最终安理会以全票通过出兵朝鲜的决议。战争初期,苏联迟迟不兑现空军援助的承诺。 后来,秘密支援中国时,苏军要求参战的飞行员使用汉语或者朝鲜语通话。这表明( ) A.苏朝关系已经出现裂痕 B.苏联不愿与美国发生全面冲突 C.中苏关系已经出现裂痕 D.苏联与美国争霸中处于劣势 30. 在构成未来多极结构的各种战略力量中,不仅有全球性大国,也有地区性大国;不仅有发达的 资本主义国家,也有发展中大国;不仅有以信仰基督教为主的国家,也有以信仰佛教或伊斯兰 教为主的国家,材料反映出世界格局的发展是( ) A.缺乏稳定的根基支撑 B.导致利益的重新分配 8 C.体现多样性和复杂性 D.调整了大国间的关系 第 II 卷 非选择题 本卷有三道材料分析题,31 题 12 分,32 题 12 分,33 题 16 分,总计 40 分。 31. 政治治理是门大艺术,古往今来的政府都在探寻更高效、更合理治理模式。 (12 分) 材料一 法令出一,……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办于上。 ——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民享有人身、言论、著作、集会、结社、迁 移等项自由和请愿、诉讼、选举及被选举等项权利。约法按照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构 建政治体制。 ——摘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三 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 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 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第三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 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摘自 1954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指的是什么政治制度? (2 分)结束这一制度的重大历史事件是什么?(2 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的主要原则。(2 分)它的颁布有何重 大历史意义?(2 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新中国通过何种政治制度实现真正的民主。(2 分) 9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趋势。(2 分) 32.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历代统治者都 重视汲取前代兴亡的经验尤其是教训,但都很难改变“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宿命。 孔子说“过犹不及”,在汲取前人教训时尤其如此。请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变革为例,举例论 证。 (要求:案例合理,论证有力,不少于两个案例。)(12 分) 33. 2016 年底,特朗普当选美国新一任总统。中美关系是中国外交的一个重点,历届美国政府的 对华政策都直接影响中美关系的发展,牵涉中国的国家利益。纵观历史,美国的对华政策随着时代 的发展而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6 分) 材料一 美国 1894 年成为世界 GDP 的首强,有资格进行国际规则游戏了。……美国 开始积极介入东方事务,它占领了菲律宾以至西太平洋,并开始实行门户开放政策。但美国是个经 济大国,同时又是个军事小国,所以美国进入中国的政策视野并成为可以依赖的国际力量,从国际 关系政策角度来讲还是在这个之后。 ——金灿荣等《中国人是怎样看美国的——一个历史的考察》 材料二 (1931 年)是年一秋期间,胡佛先生全神贯注于全国所依赖,筹划大规模建设 计划之重任,在此情形之下,以应付世界对面新危机之时间与精力,所余自属有限,素报不受他国 干涉之自由观念者,择于此时,已计划东三省事件之爆发实为适得其时。 ——亨利·L·史汀生《远东之危机》 材料三 1941 年 1 月,美国《租借法案》出台,这样,罗斯福在对外援助方面就拥 有了广泛的权力。……根据美方统计,战时美国对华贷款为 6.9 亿美元,按《租借法》给予的军事 援助为 8.257 亿美元。美国的军事援助主要用于陈纳德指挥的美国陆军第 14 航空队和史迪威主持 的培训和装备 30 多个中国陆军师。即为了联合作战,打击日本侵略军。 ——薛磊《抗日战争时期的中美关系》 10 材料四 从长远来说,如果没有这个拥有七亿多人民的国家出力量,要建立稳定的 持久的国际秩序是不可设想的……美国的政府不大可能对中国的行为产生多少影响,更不用说对它 的思想观点了。但是,我们采取力所能及的步骤来改善同北京的实际关系,这肯定是对我们有益的, 同时也有利于亚洲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美国总统尼克松向国会提交的外交政策报告(1970 年 2 月)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美国的对华政策内容及成因。(6 分)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指出美国对华政策在三四十年代有什么变化并分析其变化的 原因。(6 分) (3)综合以上材料,我们可以看到美国对华政策的制定受哪些因素的影响?(4 分) 11 2016—2017 学年上期期末联考 高一 历史试题 第 I 卷 选择题 1.【解析】材料的重点是说明占卜活动可以被人为控制。材料说的是占卜而不是甲骨文,A 错 误;通过“商朝”这一时间判断 C 错误;材料不能充分体现“百姓日常生活”,D 错误。商朝常 以占卜决定国家重大军政活动,反映了王权与神权相结合,B 正确。 【答案】B 2. 【解析】葵丘会盟发生在春秋初期,尊王攘夷,维护宗法礼仪是主要目的。材料誓言“不 换太子”“不以妾为妻”反映了宗法制度在当时已经受到了破坏,故 C 正确。葵丘会盟是尊王攘 夷,和睦诸侯,所以 A、B、D 错误。 【答案】C 3. 【解析】材料“分中书吏房置审官院,刑房置审刑院”体现了分化宰相事权,故 A 项正确; 材料没有反映频繁换相,故 C 项错误;据材料“分中书吏房置审官院,刑房置审刑院”可知, 北宋通过分割宰相权力以加强皇权,不是培植亲信,故 B 项错误;材料“分中书吏房置审官院, 刑房置审刑院”是为了分化宰相事权,加强皇权,不是重视法治,故 D 项错误。 【答案】A 4.【解析】元朝采取君主专制制度,故 A 项错误;元朝赋予地方一定权力,故 B 项错误;元朝 完善中央官制,故 C 项正确;元朝合理分配中央与地方权力,与君权强化无必然联系,故 D 项 错误。 【答案】C 5.【解析】废除丞相后,全国重大政务都由明太祖决断,深感力不从心,于是设置殿阁大学士 作为侍从顾问,与材料中“皇帝平均一天要处理 411 件事。真可以说是日理万机”相符,故 A 项正确;明太祖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与材料中“真可 以说是日理万机。为解决这样一问题”不符,故 B 项错误;明成祖时“内阁”出现,与材料中 “为解决这样一问题,明太祖”不符,故 C 项错误;明太祖废除丞相后,才出现“这样一问题”, 故 D 项错误。 【答案】A 6.【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世官制选官标准是血缘,故 A 项错误;察举制选官标准 是德行,故 B 项正确;九品中正制选官标准是门第,本质还是血缘,故 C 项错误;科举制选官 12 的标准是才能或文才,故 D 项错误。 【答案】B 7.【解析】谏议制度是从属于皇权,不可能从根本上限制皇权,与材料中“专设的谏议机构却 没有了”不符,故 A 项错误;与材料中“谏字的独特含义是对皇帝的绝对权威提出异议”不符, 应该起 一定作用,故 B 项错误;明清时期君主专制达到顶峰,与材料中“谏字的独特含义是对 皇帝的绝对权威提出异议”“专设的谏议机构却没有”相符,故 C 项正确;明清时期君主专制达 到顶峰, 对“臣”监察绝非形同虚设,故 D 项错误。 【答案】C 8.【解析】领事裁判权“促使西方的各种部门法传入中国”,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司法与国际接轨, 故①正确;直接引发向西方学习的是鸦片战争中国的失败,故②错误;辛亥革命开启了中国由 人治走向法治的进程,故③错误;领事裁判权严重侵/犯近代中国的司法主权,故④正确;选择 D 项符合题意。 【答案】D 9.【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民主革命,需要辩证看待太平天国运动。虽然 ACD 三项都符合太 平天国运动,但无法体现“民主革命”。民主革命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B 项体现了这一革命任 务,故选 B。 【答案】B 10.【解析】太平天国运动发生于 19 世纪中期/,19 世纪末“帝国主义”出现,故 A 项错误; 戊戌变法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与材料中“中国广大民众……表现出对帝国主义侵略的 无比痛恨”不符,故 B 项错误;由民间组织义和团发动的反帝爱国运动,打着“扶清灭洋”的 旗号,“不能说不是一种爱国主义”,但并非科学纲领,与材料中“导致中国近代历史上更大的 灾难,在这个意义上他们的爱国初衷却转化成误国结果”相符,故 C 项正确;辛亥革命推翻了 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与材料中“导致 中国近代历史上更大的灾难”不符,故 D 项错误。 【答案】C 11.【解析】/材料中“守旧党……意在保现存之局面;中立党……意在保国以变法;维新党…… 意在作乱以反满”说明了近代中国三种政治势力的对外态度,即守旧党代表了顽固派,中立党 是指维新派,维新党实际是指革命派,所以结合史实可知 B 项正确。 【答案】B 12.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共在民主革命过程中的几个重要转折点。通过图 1 可以看出 a 年下 13 半年相较上半年党员人数有大幅下降,可以推断很有可能是 1927 年国民党叛变革命所致;通过 图 2 可以发现 a 年党员的主要成分是工人,说明党的活动主要在城市,b 年党员主要成分是农 民,说明党的主要活动已经向农村转移,推断 b 年很有可能是井冈山根据地创建的 1928 年,因 此选 A。 【答案】A(本题由期中考试 13 题,同题同图改编,请关注学生错误率) 13.【解析】瓦窑堡会议召开于 1935 年 12 月,主要是通过了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长 征结束于 1936 年,时间不符,故 A 项错误;民主革命纲领是:最低纲领是消除内乱、打倒军阀、 建立国内和平,故 B 项错误;此时由于日本的侵略,民族矛盾高于阶级矛盾,故 C 项错误;中 共根据日本的侵略,深明大义的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故 D 项正确。 【答案】D 14. 【解析】材料未提及群众支持,故 A 项错误;材料强调战争胜利源于正确的军事策略,故 B 项错误;此时红军的军事实力并不强大,故 C 项错误;根据战场形势变化提出新的作战方针, 体现了军事上实事求是的特征,是对“左”的错误的纠偏,故 D 项正确。 【答案】D 15.【解析】国共合作是抗战取得胜利保证,而材料只是反映一场战役情况,故 A 项错误;根据 材料“有人考证,当时日军有 2 挺重机枪,18 挺轻机枪,18 具掷弹筒”,说明共产党军队的武 器装备远不如日军,故 B 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指挥上的错误,故 C 项错误;需要大规模的外 援才能战胜日本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故 D 项错误。 【答案】B 16.【解析】A 项史实正确,推论错误,孙中山先生逝世于 1925 年,不能领导北伐战争,故 A 项 错误;B 项史实错误,推论正确,遵义会议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张闻天是总负责人,故 B 项错误;C 项史实和推论都正确,故 C 项正确;D 项史实正确,推论错误,1949 年新民主主义 革命取得基本胜利,社会制度确立在 1956 年,故 D 项错误。 【答案】C 17.【解析】材料未提及筹集军费的目的,除了抗战的需要也可能是增强国民政府实力对抗中共, 故 A 项错误;材料中采取经济措施筹集军费,不属于经济统制范围,故 B 项错误;筹集军费有 利于增强国民政府实力,但法币贬值损害人民利益,故 C 项正确;材料与一党专制无直接关联, 故 D 项错误。 【答案】C 18.【解析】根据执照时间或《中国土地法大纲》可判断发布时间为 1948 年,属于解放战争时期, 14 土地改革使农民分得土地,调动农民支持解放战争,故 A 项正确; B、C 两项属于抗日战争时 期,D 项属于建国后。 【答案】C 19.【解析】本题意在考查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准确理解。“求同存异”主要用于处理外交事 务,A 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马克思主义,B 项错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是政治协商制度 的指导思想,C 项错误。通过唐/明/清的历史经验可知 D 项正确。 【答案】D 20.【解析】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政策,其与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无关, 故 A 项错误;中国在五十年代积极发展与亚非拉之间的关系就是在帝国主义相互争夺殖民地的 大背景下做出的政策调整,故 B 项正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积极发展与周边邻国之间的 关系,而不涉及“中间地带”,故 C 项错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就已经积极发展同社会主义国家 之间的关系,故 D 项错误。 【答案】B 21.【解析】本题考查“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根据材料可知无论武力统一,还是和平统一, 都强调两岸一家,国家统一,故 A 项正确;国民党支持两岸统一,故 B 项错误;国共两党都支 持一个中国原则,区别在于统一的主体是“中华民国”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故 C 项错误; 两党在一个中国原则上有共识,故 D 项错误。 【答案】A 22.【解析】古代雅典以男性为中心,女性在社会中法律地位低下,“一生都处于监护人的监护 之下”,故 A 项正确;雅典妇女没有政治权力,但属于自由民,享有政治以外的其他权利,故 B 项错误;古代雅典是以男性为中心的父权和夫权社会,故 C 项错误;雅典妇女享有除政治外的 其它权利,故 D 项错误。 【答案】A 23. 【解析】通过材料中“行窃”“诽谤他人”可以判断该法重视保护私有财产和人身名誉权, B、D 说法正确;通过省略号前的案例死刑可知量刑较重,A 项说法正确。通过“白日行窃,除 用武器拒捕外,不得杀之。”可知罗马法量刑虽重,但也尊重生命,C 项说法错误。 【答案】C 24.【解析】从材料“凡议员得到国王任命或从国王那里领取薪俸后,就失去了议员资格”,可 知该措施是防止国王干涉议会,保证议会机构独立,故 B 项正确。议员的腐化堕落相对于议会 独立,不是主要作用,故 A 项错误;议员是由公民选举产生,材料没有涉及完善议员选举制度 15 内容,故 C 项错误;按材料内容议员从国王那里领取薪俸,会增加王室财政困难,故 D 项错误。 【答案】B 25.【解析】本题考查 1787 年宪法后的美国制度,结合时政和所学知识可知 D 项正确。美国总 统选举虽然是全体公民投票,但也属于间接选举。能否当选总统不是看总的民意支持率,而是 看总选举人票,而选举人票采用赢者通吃的原则,又一次体现了 1787 年宪法制定中的“制衡, 妥协”思想。 【答案】D 26.【解析】本题考查对马克思主义的准确认识。根据 20 世纪初的世界史史实可知 A、C、D 说 法错误。20 世纪初的世界大战和经济危机诱发了资本主义制度的严重危机,故 B 项正确。 【答案】B 27.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这一事件的性质是社会主义革命。马克思主义诞生标志着科学社 会主义的诞生,故 A 项错误;巴黎公社革命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尝试,而非社会主义革命,故 B 项错误;俄国的十月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影响世界,故 C 项正确;新中国的成立是新民主主 义革命的胜利,故 D 项错误。 【答案】C 28.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西德推出“新东方政策”目的是实现德国问题的最后解决,不是 调和美苏之间的敌视关系,故 A 项错误;多极化格局只是一种趋势,还没有形成,故 B 项错误; 根据材料“加强与东方的谅解”“加强东西德之间的联系”可知,西德推行该政策有助于改善同 社会主义国家关系,故 C 项正确;1969 年冷战局面还存在,德国没有摆脱冷战的影响,故 D 项 错误。 【答案】C 29.【解析】本题意在考查战后两极格局的形成。二战后初期,苏联忙于治愈战争创伤,虽与美 国进行冷战但无力也不愿与美国发生全面对抗和冲突,故 B 项正确。苏朝关系一直良好,中苏 关系破裂于 50 年代末,故 A、C 两项错误。美苏争霸开始于赫鲁晓夫上台后的五十年代中期,D 项错误。 【答案】B 30. 【解析】本题意在考查政治多极化趋势。材料不涉及世界格局发展的根基支撑,故 A 项错 误;材料没有涉及到利益的分配,故 B 项错误;根据材料“在构成未来多极结构的各种战略力 量中,不仅有…,也有…;不仅有…,也有…;不仅有…,也有…”可知世界格局的发展体现 了多样性和复杂性,故 C 项正确;材料没有突出世界格局的发展会调整大国间的关系,故 D 项 16 错误。 【答案】C 第 II 卷 非选择题 31.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史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和近现代史的辛亥革命,社会主义民主 制度建设。材料简短易读,便于分析,问题直接,多可以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难度偏低。 【答案】(1)制度:皇帝制度;君主专制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答出任意一点,2 分) 事件:辛亥革命;清帝退位。(答出任意一点,2 分) (2)原则:人民主权;自由平等;三权分立。(任答两点,2 分) 意义:它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 性质的宪法;具有反封建专制的进步意义。(答出任意一点,2 分) (3)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2 分)(若答人民民主专政、民主集中制则每点 1 分) (4)趋势:从专制走向民主,从“人治”走向“法治”;从资产阶级民主到社会主义民主(人民民 主)。(答出任意一点,2 分) 32.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变革。根据材料,可知本题的切入点在于“前 朝教训”,以此展开思考历史上主要王朝的政治弊端;又有“过犹不及”,引导思考新王朝过于 “反动”的新政策。学生大致可以联想到汉朝初年的“郡国并存”制度导致地方割据;宋初过 分加强中央集权和重文抑武导致地方积贫积弱;明初废相设特务组织导致政治黑暗等事例。 【答案】例一:汉初的郡国并存制度。汉初统治者认为秦朝二世而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单单实行 郡县制,而没有分封功臣/子弟,所以汉高祖汲取周秦两朝经验教训,实行“郡国并存”制度, 导致封国多次叛乱。 例二:宋初过分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军事上,统治者汲取唐末五代以来地方割据、武将专权 的教训,采取重文轻武、更戍法,将兵分离制度,有效防止了武将专权,但导致军队羸弱,外 战无力的恶果。政治上,增设机构,一职多官,弱化地方,加强了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但也 造成机构臃肿,效率低下,积贫积弱的局面。 例三:明初过分加强君主专制。明初,统治者汲取元朝宰相专权的教训,废丞相制度,权力分散 至六部,虽加强了皇权,也加重了皇帝负担。后设内阁辅助皇帝处理政务,又以宦官监督制约 内阁和百宫。虽然稳固了皇权,但造成宦官专权,政局黑暗。 (评分标准:①每例 6 分;②举出案例 2 分,答出前朝教训 2 分,逻辑论述 2 分;③不符合逻辑 的案例没分) 17 33. 【解析】本题借助中美关系综合考查“门户开放政策,抗日战争,新中国外交”等 知识点。(1)从材料一中省略号前后两部分可以总结出材料一中美国对华提出门户开放政策。从 材料二中分析美国 1898 年对华实行门户开放政策的原因,根据“美国 1894 年成为世界 GDP 的 首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1898 年美国经济实力增强,因而推行门户开放政策,但还是军事小 国所以不能对中国造成主导性影响;/根据“从当时的国际关系结构看,英法受到德国的强大威 胁,减少了对东方的投入,日俄矛盾上升”可知此时期帝国主义国家在侵略与瓜分中国过程中 矛盾重重。(2)从材料二中“计划东三省事件之爆发实为适得其时”说明此时期美国对日本对华 侵略采取绥靖政策,从材料三中“美国的军事援助主要用于联合作战,打击日本侵略军”可知 此时期美国对日本在华侵略采取打击政策,将材料二、三综合可知美国此时期对华政策从绥靖 日本到援华抗日。从材料三中分析美国 1931 年对日本侵华实行绥靖政策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 可知此时期美国爆发经济大危机,无力干预日本侵华;美国传统自由、中立观念的影响;美国 高层对局势进行了错误判断意图祸水北引;及美国在东北三省的经济投资相对很少,九一八事 件对美国经济利益损失不大等。 (3)综合四则材料可知美国对华政策变化受美国自身的政治与 经济地位、美国主流社会的思想认识、中国局势的变化、世界局势等因素的影响。 【答案】(1)内容:门户开放政策。 (2 分) 成因:美国经济实力增强,但还是军事小国;帝国主义国家在侵略与瓜分中国过程中矛盾重重; 中国出现整体性的社会危机。(4 分,任答两点给满分。) (2)变化:从绥靖政策(孤立主义)到援华抗日。(2 分) 原因:美国卷入太平洋战争;中国是反抗日本法西斯的中坚力量;罗斯福外交政策的影响。 (4 分,任答两点给满分。) (3)因素:美国国家利益的需要;美国自身的政治与经济地位;美国主流社会的思想认识;中国 局势的变化;世界局势的影响。(4 分,任答四点给满分。)

资料: 6197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