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节 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你们知道人类和类人猿共同祖先是什么呢? 森林古猿。
人类和类人猿有着共同的祖先,下面各小组讨论一组关于类人猿的问题:
1、这些类人猿今天分布在地球的哪些地方?它们的生活方式有什么共同点?
2、人类的数量在急剧增加,而类人猿的数量日益减少,为什么会这样呢?
3、类人猿在形态结构上确实与人有许多相似,但究竟在哪些方面和人有根本的区别呢?
Ø大猩猩生活在非洲西部和东部的赤道地区;
Ø黑猩猩生活在非洲中部和西部的热带雨林中;
Ø长臂猿生活在南亚和东南亚地区以及我国的云
南省;
Ø 猩猩生活在亚洲的加里曼丹和苏门答腊的热
带森林中。
ü它们依靠从森林中获取的果实、嫩芽、昆虫等
食物生存;
ü它们没有制造工具和改善生存环境的能力;
ü也不能像人类那样进行语言和文字的交流。
v人类具有发明和创造各种技术和工具的
本领,使得人类适应自然、改造自然、改
善生存条件以及利用医药卫生加强自身保
健的能力不断加强,这些都使人口数量急
剧增加。相反,现代类人猿不具备这些能
力。
v人类不断开发现代类人猿赖以生存的,
人类对现代类人猿的乱捕乱杀和环境的严
重污染等,都使现代类人猿的数量减少。
u运动方式不同:类人猿主要是四肢行走;
而人类则是直立行走。
u制造工具的能力不同:类人猿可使用自然
工具但不会制造工具;人类可制造并使用各
种简单和复杂的工具。
u脑发育的程度不同:类人猿脑的容量约为
400 mL,无语言能力;人脑的容量约为1200
mL,具有很强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
u森林古猿在茂密的森林里,主要过着树上
生活,以群居生活为主,以树上的果实等为
食物。
人与猿的相异处
最大的不同是人可变足行走,这种走路方式使身体结构发生极大变化。这些不同处
可为灵长类化石在分类上的主要依据。
足部—(人)
脚后跟踵骨向后展,走路时,身体重量先落在脚跟上。
脚底穹隆(足拱)范围增大,走路时弹性加大。
大脚趾已失去像猿类可与其它四趾对合的现象,故失去拿握的能力,只能用於支
持并利于走路。
手臂和手——猿的前肢及其大拇指较小,也较不常用;
人的拇指大,且更可以弯曲。
下肢——人的腿部与身体的比例,较所有猿类为长,股
骨的末端偏向个体中轴,故脚显得向内弯。
骨盘——人的骨盘更为扁平,更宽阔,更强而有力。
脊椎——为达完全直立,人的脊椎在腰部呈现出特殊的曲线弧度。骨盘中央上方,脊椎
的腰椎部份向前弯曲,呈反「S」状。在颈椎的曲弧先向前伸,而后略向后上。
颈部——人头骨的枕骨大孔及枕骨果(以此两突起好卡住颈椎顶端)在靠近颅底中央,故
头可平稳地置放在颈椎的顶端;猿则偏後,故头部之重量向前倾。
脸与上颌——猿的眼睛以下之部位向
前突起,和后倾的前额连成一线,
因此上颌突出,称“突颌”;人的
上颌则向後缩,与前额形成一垂直
线,是为“缩颌”;大猩猩眼眶上
形成一道突起,称为“眶上脊”,
可能是咀嚼时,可使脸上端部份免
於承受重大压力。
下颌与牙齿——猿齿排列成U型弯弧,
人齿排成抛物线型;猿类犬齿相当
长,大且突出,上下颌之犬齿上下
交错,人的四种牙齿大小差不多,
上下颌之犬齿相对生长。
人脑发达,容积最小的约1000c.c.,而
大猩猩仅650c.c.。人毛发在头部能持
续生长,其与各体部则稀少而短。人喉
部肌肉特异,可使口语流畅,上唇有一
人中。
猿进化成人类示意图
1、在同大自然严酷的斗争中,森林古猿进化成
了人类。同样的森林古猿也进化成了类人猿。请
问现代类人猿还能进化成人吗?
2、人类变得越来越强大。人类现在被称为“生
物圈的主宰者”,改变环境的能力远远超过其他
的生物。人类是否应与自然界和谐发展?
各小组讨论
1、不能。现代类人猿已经适应了现在的环境,不能再进化成人类了。
2、曹植有首诗,批评哥哥曹丕对他的迫害:“箕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
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植把自己比做豆子,把哥哥比做豆茎,釜中的豆子对釜
底的豆茎说:“我们本是同一棵根上生长出来的,你为什么急于煎熬我,把我煮烂
呢!”这首诗以形象生动的比喻,说明兄弟本来像手足一样生于一体之上,所以不
应该互相残杀。那么,人猿同祖,现代类人猿是人类的近亲,也是生物圈中的成员,
同样享有在地球上生存、繁衍的权利,我们应当加强保护。应加大对现代类人猿等
各种野生 生物的保护措施,如加强宣传的力度,贯彻执行野生动物保护法,建立
自然保护区,保护它们生活的森林环境,坚决制止一切破坏它们生存的行为等。
森林古猿及其生活的想像图
什么因素会使森林里的古猿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呢?是主动的,还是被
动的呢?
一般认为这跟地理变迁相联系,跟环境变化相联系。我们知道,气候
会发生变化,引起大片森林的逐渐消失。我们也知道,地壳的表面不是一
成不变的,而是时常在变动的。低的地方会逐渐变成高的地方,高的地方
会逐渐变成低的地方;海会变成陆,陆会变成海。在这海陆变迁过程中,
气候也可以发生变迁。在某些地区,特别是非洲南部和东部,由于自然条
件的变化,由比较潮湿的适宜于森林生长的气候,逐渐变成比较干燥的不
适宜于森林生长的气候,这必然会引起森林的消失。草原逐渐代替了森林。
本来是连绵不断的大森林逐渐变成东一簇,西一簇。逐渐出现了开阔的地
面。在气候逐渐发生变化、热带森林逐渐消失的过程中,生活在那里的动
物,大概发生了这样的变化:有的被迫逐渐向南方迁移,或者向有热带森
林的地方迁移,有的仍旧留在原来的地方生活。
留下来的动物,依靠遗传的变异,在长时期的历史过程中,逐渐在身
体构造上和生理上发生了变化。变得好的,能够适应新环境的,继续生活
下去,并且得到了发展,演变成新的种类。变得不好的,不能适应新环境
的,就逐渐被淘汰掉了。
生活在那里的古猿——森林里的古猿,也大抵发生了这样的变化:有
的转向南方,或者去寻找新的森林,仍旧过着热带森林或亚热带森林的生
活;有的留在原来的地方,逐渐过着地面上的生活。这就是说,森林古猿
的后代逐渐分成了几支,或者至少分成了两支,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
一支是现代类人猿的方向。这一支坚持在热带森林里生活,继续做森
林动物。它们的头部就逐渐发展成现代类人猿的样子。同时,由于树上生
活的需要,前肢继续发展起来,终于变得比后肢长些。这就成了现代类人
猿的四肢。
另一支是人类的方向。它们主要的食物本来是果实、嫩叶和一些可吃的植
物根,特别是块根。它们有时也吃些小动物或鸟蛋。现在由于气候的逐渐
改变,树木逐渐稀少了。于是可吃的果实逐渐地、不知不觉地变得越来越
少了。为了维持生活,它们就得经常到地面上来寻食,挖可吃的根,找可
吃的虫子,甚至比较经常地捕捉小动物吃。用树枝去挖挖植物的块根做食
物。 用石头去敲破硬的东西,包括动物的头骨在内。这样,在时间的流逝
中,在生活需要的逼迫下,它们在树下活动的时间逐渐地长起来了。就这
样,逐渐地,它们跟森林生活告别了。可以这么说,饥饿把它们赶下树来。
在地面上,它们过的是新的生活。在那里,它们会有更多的敌人。另一方
面,在那里,它们会有新的食物。于是,它们要经常用“手”去寻找食物
和对付敌人。这样,前肢就不能像以前那样经常作为行走的器官,而应该
逐渐作为寻食和御敌的器官了。它们本来也已经能够勉强直立行走。现在,
在新的环境中,在新的需要下,它们的前后肢会进一步分工:前肢向手的
方向发展,后肢逐渐专门做行走的器官。以前,它们在地面上碰到猛兽,
常常要爬到树上去。现在,它们渐渐不这样做了。猛兽来了,它们有的手
执树枝,有的手拿石头,大呼大喊,挥舞树枝,抛掷石头,就可以把猛兽
赶跑了。在这过程里,人类的祖先逐渐学会了昂起头走路,学会了用手使
用天然的“工具”,或者制造一些粗糙的“工具”。它们学习的能力提高
了。
有一天狮子、老虎或者其他猛兽咬死了一只野鹿,饱餐一顿之后,满足
地走开了。好奇的人类祖先,由于饥饿,会被残尸引诱过来。它们把野鹿的
残尸看了又看。有的竟然学着狮子或者老虎的样,用嘴去咬鹿肉。于是,它
们发现鹿肉是可以吃的,又是可以充饥的,味道也不坏,特别在饥肠辘辘的
时候。吃比较大的动物的肉一开了头,尝到了甜头,模仿的就逐渐多了。于
是,人类的祖先就不时用兽肉来补充素食的不足,过着艰难的生活。可是,
人类的祖先一开始肉食,并且越来越多地用肉来充饥,人类祖先的身体,特
别是脑子,就可以得到比较好的养料。这是因为动物含的蛋白质比植物含的
蛋白质更适合人体的营养啊。就是这样:人类的祖先起初常常追随在野兽的
后面,等着吃残肉,像现在的若干猛禽那样。接着,它们逐渐学会用叫声,
用树枝,用石头,来吓走那些野兽,从猛兽的嘴里夺走食物。以后,它们学
会了自己合群去打野兽吃。人类的祖先逐渐变得比以前聪明了。起初,它们
用自己的牙齿去咬取死兽身上的肉。后来它们偶然利用天然尖利的石块去刮
割兽肉,感到方便得多了。于是它们学会经常利用尖利的石块来做工具了。
但是,天然的、尖利的石块是会用坏的,也并不是到处可以找到的。慢慢地,
逐渐地,它们模仿用石头去敲破坚果的办法,用一块石头去敲碎另一块石头。
只要敲打得好,就可以得到尖利的小石块。第一件劳动工具——石器,就这
样制造出来了。这是一件了不起的事,因为在人类的起源中,这是一次决定
性的质变、飞跃。
或者由于火山喷发,或者由于闪电烧着了树木,或者由于潮湿的草堆
发生自燃。总之野火产生了,而且产生野火时,有些野兽来不及逃跑,被
火烧死了。火堆里散发出烧烤兽肉的香气。起初看到火,猿人大概跟别的
动物一样,是很害怕的,不敢去接近它。但由于香气的引诱,他们利用木
棍吃到了烤肉。发觉烧过的肉比没有烧过的肉味道更好。他们逐渐对火发
生了兴趣。可是,野火不是经常会遇到的。野火烧过了一阵,它就熄灭了。
为了保护火,他们设法不让它跟水接触。用木头去“喂”火,让火可以燃
烧得更久些。终于逐渐学会把火带到洞穴里去,把火“养活”在家里。猿
人一学会了用火,就增强了自己抵抗敌人的力量,使自己更加能控制自然,
使自己的生活更加有保障,更加丰富起来;同时也使自己的身体可以得到
一些更好的养料。他们活动的范围不断在扩大着,生存的方式自然而然地
在变化着,发展着。他们有的已经分布到北方来。在刮风飘雪的日子里,
猿人就躲在洞穴里,依靠自己以前从外面带回来的火,依靠狩猎得来的兽
肉,驱退了寒冷,赶走了饥饿。风停了,雪止了,他们就三五成群地到外
边去侦察兽群,追逐野鹿,并且勇猛地跟熊和狼作斗争。他们也得做别的
事。比方说,他们必须出去采集一些树枝、木头和干草,拿回洞穴里“喂”
火,小心不让火熄灭。毫无疑问,他们在生活中会安排一些人,特别是老
人和妇女,来专管“喂”火的工作。猿人例如北京猿人,依靠集体劳动,
依靠火,度过了漫长的、严寒的冬天。
生活的道路是坎坷不平的,是富有冒险性的。可是前途却是光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