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高考历史命题变化趋势与考前冲刺复习建议
加入VIP免费下载

年高考历史命题变化趋势与考前冲刺复习建议

ID:728077

大小:124.5 KB

页数:67页

时间:2021-06-11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09 年高考命题变化趋势 及考前冲刺复习建议 山东省日照第一中学 李维忠 2009 年新课标考试大纲已经颁布,对于历史学科而言, 考纲的内容基本没有变化,但有一点内容的变化应引起我们 高度重视,这就是增加了对初中历史课程考核的要求:由 2008 年的“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03 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 (实验)》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必修课程、 选修课程系列的内容,确定历史学科考试内容”调整为“根 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在初中历史课程的 基础上……确定历史学科考试内容”。关注这一新变化,有 利于提高考前冲刺阶段复习备考的针对性。现结合 2008 年 高考试题的特点,对 2009 年高考考前冲刺阶段的复习提几 点建议。 一、2008 年高考试题的特点 (一)试卷长度、题型相对稳定,试题结构略有变化。由 于试卷长度是固定的,命题者很难在试卷结构上作出创新, 只能保持其相对稳定性。 (二)命题以能力立意为主,重视“新观点、新材料、新 情景、新角度”的创设与运用。试题的选材主要有文字与表 格材料、地图、图片等形式,设问的主要依据是新材料、新 情景,考查了考生准确再认、再现历史基本知识,以及灵活 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多角度、多层次分析判断问题和解决问题 的能力。 二、复习策略 (一)明确高考能力要求,加强主干知识的复习。历史高 考能力要求共四大项 12 条,在平常复习时,应把高考的能 力要求和各个考点做为巩固基础知识,提高应试能力的指 针,落实到复习的各个环节。 高考一方面考查一些原生态的基础知识,另一方面考查 迁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也即衍生态的知识。没有可供迁 移运用的原生态知识,衍生态知识也就不存在了。原生态知 识复习的依据就是课标和考纲,应注意将课标和考纲要求的 陈述式,变成一个个设问式,利用教材对问题进行合理地整 合取舍,形成主干知识体系,课本上非课标、考纲要求内容 只作浏览或直接放弃,对主干知识体系要及时复习巩固。很 多同学初中通史知识掌握有欠缺,不能满足高中阶段学习专 题历史的要求,建议同学们务必按照课标、考纲要求对初中 历史课本的相关通史内容和阶段特征进行补充学习,把初中 通史的知识体系和高中专题史的知识体系在理解的基础上 形成一个相互融合的知识整体,随时注意用目录学习法梳理 知识,充分利用教材后的大事年表。历史知识具有易忘性, 还应反复记,保证每天拿出一段时间复习历史,像交好朋友 那样和历史课本、笔记本、习题天天交流,一日不见如隔三 秋,而非一曝十寒,这样你的历史水平定有大的飞跃。 (二)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高考日益注重思维能力 的考查,这已成为高考拉分的主要方面,在明确高考能力要 求的基础上,如何提高自己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呢? 1.参考近几年各地高考题,建立典题本。这是最直接也 是最有效的方法,同学们手头的资料中有不少高考题,大多 数情况下做过也就过去了,缺少精心的参悟,尚未达到“格 物致知”的要求。专家们出题要考哪些知识点,考查什么能 力,体现什么意图都有一个通盘的考虑,题目的科学性较高, 自己要对近几年高考题有个认真地思考,把答案写出来,然 后对照高考答案提升自己的审题能力,理解题目意图的能 力,综合处理材料的能力,史论结合能力,比较分析问题的 能力,以及简洁有序的文字表达能力。重要的是每人必须建 立一个记录好题和错题的典型题目本,除大型考试的试卷完 整保留以备回扣复习外,日常练习的试卷上的好题错题要及 时搜集整理,把典型题目本充实起来并经常参悟。 2.培养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及创新精神,重视打破思维 定式。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克 服思维角度单一性、片面性,坚决避免生搬硬套、生吞活剥 地利用课本原话答题。要能够真正理解命题人的命题立意, 再结合设问和材料进行具体分析,在充分审明设问的前提下 作答就不会偏离命题立意这个中心。要学会从材料组合中、 从题干语中、从设问中把握命题立意。要抓住问题中的核心 词、关键词、条件限制词、分值来确定回答内容的主次、多 少,寻找答题途径。审题时可以用笔勾画或打上圈圈,圈圈 越多表示其限制性条件就越多,答题时离标准答案就越近、 准确率越高。由于高考答题纸和试卷是分开的,不要担心在 试卷上划标记引起作弊嫌疑。 3.提高理论认识能力。重视应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 物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问题。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 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等。要把理论观点转化为认识历史的思维 方法,用以全面地辩证地分析历史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 理论也在不断创新。阶级斗争理论、人类社会阶段划分理论 被淡化,不再提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等,而更多的是运用文 明史观重新构建历史学科知识体系,重新认识历史。把政治 经济、思想文化、社会生活有机地融入文明的演进之中是高 考命题的趋势。同时还应特别关注 “从世界的整体化趋势 视角出发的整体史观”等。 4.加强行文答案规范性的训练。要严格按照答题纸的注 意事项和要求作答,特别是不要超出答题区域;要对应好答 案与设问的顺序,以防颠倒错位。形式上要段落化、序号化、 整洁化。“段落化”指所需回答问题要按答题纸中的序号自 成一个段落,使段落分明、条理清晰。“序号化”指回答问 题的各个并列要点之间用①②之类序号分隔,使要点突出, 一目了然。“整洁化”指卷面美观,整齐洁净。书写字体要 大小适中,防止过小或过大。 答案内容要面全、点齐、话简。“面全”指所回答问题 角度齐全。明显角度较易确定,碰到隐含角度时要根据平时 分析问题的思路发散思维来确定;“点齐”指所回答问题的 要点齐全。在把握不准的情况下,可比预测的要点多出 1 到 2 个要点,以免失分;“话简”指回答问题的语言简洁明了, 通俗易懂,史论结合,避免文学化语言。一般情况下,一个 要点最多用 2 至 3 句话表述即可。 (三)关注热点问题,重视归纳专题。历年高考考查的基 本都是一些重大历史事件以及教材主干知识,但也不回避社 会热点。在高考冲刺阶段,同学们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归纳 一些热点专题,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60 周年、澳门回 归 10 周年、祖国统一和台湾问题、改革开放 30 周年纪念、 民主政治与依法治国、科学发展观、中美关系、三农问题等 等,通过专题梳理,确保万无一失,尽量不留遗憾。 第二章 历史科考试大纲导读 广大考生和老师关注的 2009 年《全国统一考试大纲》 终于问世了,与 2008 年《考试大纲》相比,可概括为“基 本稳定”。 1.命题指导思想不变 “注重考查在历史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历史知识和方法 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指导思想,基本延续了近年历史高考 命题的导向,倡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全面、牢固地掌握 历史学科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并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 实际问题的能力。考查的内容不拘泥于不同版本教科书的具 体表述,重视“新材料”“新情景”的创设与运用,鼓励学 生独立思考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2.能力要求不变 2009 年《考试大纲》的能力要求仍然是四类,即获取和 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 问题,具体要求共 12 条,这体现了高考命题的稳定性和延 续性。从新课标要求看,高考主要在“知识与能力”“过程 与方法”等方面做文章,考查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因此考生 们要结合 2008 年高考历史试卷认真研究和领会。 3.考试内容的时序性不变 必考部分将必考内容的政治史、经济史和思想文化史的 内容打乱,按照“古代部分”“近代部分”“现代部分”的顺 序排列成三大块,三大块所列专题分别有 6 个(世界 2 个、 中国 4 个)、8 个(世界 5 个,中国 3 个)、12 个(世界和中国 各 6 个),沿袭了历史学科“薄古厚今”“中外均衡”的命题 趋势。选考部分仍按选修的六本书,即六大专题依次排列。 针对新形势下的高考,要增加基础意识、综合意识、应 用意识、创新意识,更新传统的学习理念,树立全新的学习 方法,关注社会热点、关心国家大事,用各种不同的视角观 察问题,用扩散式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才能考出 好成绩。 Ⅰ.考试性质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由合格的高中毕业 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高等学校根据 考生的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 择优录取。因此,高考应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 度和适当的难度。 Ⅱ.考试内容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在初中历史 课程的基础上,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03 年颁布的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 验)》的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系列的内容,确定历史学科考 试内容。 历史学科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科素 养和学习潜力;注重考查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 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考核目标与要求 1.获取和解读信息 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 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 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 2.调动和运用知识 辨别历史事物和历史解释。 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 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 3.描述和阐述事物 客观叙述历史事物。 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 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阐释。 4.论证和探讨问题 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 使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式评论历史观点。 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看法。 二、考试范围 考试范围包括《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必修 内容和选修内容。实验省区可以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确定 选考的模块和专题。 必考内容 古 代 [古代中国] 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导读】此考点比较重要,历来是高考的重要考点之一。 命题重点在中央集权制度。从知识点上看,夏商的早期政治 制度,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和 影响,从汉代至元朝中央和地方官制的演变,明清两代加强 中央集权的措施等内容都是高考备考不可忽视的。 A.分封制 B.宗法制 C.三省六部制 D.内阁制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范围是西周的 政治制度,简单题目。宗法制是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制 度,有利于凝聚宗族的力量。图中是一个祠堂,是宗族力量 的象征,因为祭祖有利于加强宗族的力量。 (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试题举例】(2008·江苏卷) “齐人”“鲁人”“楚人”这种表述,逐渐让位于以行政 区划为籍贯的表述,造成这一变化的制度因素是( )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三省六部制 【答案】C(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试题举例】(2008·广东卷) 下图是明清古建筑中的一幅牌匾,与它有关联的中国古 代政治制度是( ) A.分封制 B.宗法制 C.三省六部制 D.内阁制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范围是西周的 政治制度,简单题目。宗法制是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制 度,有利于凝聚宗族的力量。图中是一个祠堂,是宗族力量 的象征,因为祭祖有利于加强宗族的力量。 (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试题举例】(2008·江苏卷) “齐人”“鲁人”“楚人”这种表述,逐渐让位于以行政 区划为籍贯的表述,造成这一变化的制度因素是( )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三省六部制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重要政治制度的分析、判断能 力,属容易题。“齐人”“鲁人”“楚人”是因西周时实行分 封制而得名,这与选项 A 相对应,但不符合题意。秦灭六国 统一全国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加强中央对地方的 管辖,分封制被彻底废除,因此选项 C 正确。选项 B、D 均 与题目要求无关。 (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试题举例】(2008·江苏卷) 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 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 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材料表明他主张( ) A.发挥宰相等大臣的议政权 B.君权与相权相互制衡 C.中央权力重心应当下移 D.君主不应实行专制统治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阅读材料,分析、理解问题的能 力,属容易题。唐朝的政治制度是三省六部制,三省的长官 都是宰相,三省分工明确,既合作,又相互牵制和监督,这 样可以充分发挥大臣们的聪明才智,防止决策的失误,最终 保证了君权的独尊。因此选项 A 符合题意。选项 B 在材料中 没有体现,选项 C、D 均不符合史实。 (4)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2.古代中国的经济 【导读】此考点一直是高考命题的重点,这是与中国的 国情相吻合的。因为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无农不稳。古代 的很多经济政策,对今天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如赋税改革、 对外贸易、生产工具的发明和运用等都对今天有一定的启 示,备考时应加强对这些内容的把握。随着当前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的日益完善和东西互动战略的实施,商业方面内容的 考查也显得非常突出。从这一角度而言,应重点把握:商品 经济和城市经济的发展;江南的开发和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 移;东西部经济差距的原因及解决措施等。 (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试题举例】(2008·广东卷) 符合下图所示农业生产分布状况的朝代是( ) A.西周 B.西汉 C.晋 D.宋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史实的能力,范围是古代农 耕经济,简单题目。北宋以后,中国经济中心南移,农业生 产集中到南方的长江流域。 (2)手工业的发展 (3)商业的发展 【试题举例】(2008·山东文综卷) 下图为北宋末年东京(今开封)示意图,其中设置了两处 错误,它们是( )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D 【解析】本题图文并茂,形式新颖,主要考查考生利用 已学知识解析新问题的能力,属于较易试题。由课本基础知 识可知,①夜市和③瓦子是北宋时期都城东京所拥有的,故 含①和③的选项是不符合题意的。②彩瓷作坊和④徽商会馆 都出现在明清时期。故正确答案为 D。 (4)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导读】此考点非常重要,近年的命题率很高,也是今 后高考的重点,要认真复习。其中主要把握:老子在思想上 的贡献,孔子思想要全面掌握,各学派思想家的主张、含义、 评价等。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对中华民族性 格和民族气节的养成产生了重要的作用,复习的时候应特别 关注这一新的角度。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试题举例】(2008·海南卷) “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持这一观 点的人应是( ) A.墨翟 B.孟轲 C.荀况 D.韩非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获取与解读信息的能力,属 容易题。切入点是百家争鸣时期的思想主张。解答本题应分 析材料,抓住关键词“奉法者”,依此判定符合韩非的观点。 (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3)宋明理学 【试题举例】(2008·广东卷) 清风吹动旗幡,一人说是风动,一人说是幡动。禅宗六 祖慧能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而是两位的心动。在世界 本原问题上,与慧能的观点有相似之处的思想家是( ) A.孔子 B.程颢 C.朱熹 D.王阳明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范围是宋明理 学,简单题目。王阳明是心学的代表人物,主张“万物皆在 我心”,主张内心反省,和材料六祖慧能的思想异曲同工。 (4)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4.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导读】此考点难度不大,但命题不少,复习时不能掉 以轻心。新课标注重对学生的科学素质和精神的培养,因此 要注意对科技成就的记忆及对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特点的分 析。关于文学艺术的复习,应注意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内在 联系。 (1)科技成就 (2)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 【试题举例】(2008·江苏卷) “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杜甫的这句诗 描述了当时一位书法家的创作情景,这位书法家是( ) A.王羲之 B.张旭 C.颜真卿 D.柳公权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阅读材料,分析、理解问题的能 力,属容易题。选项 A 是东晋的书法家,选项 C、D 是唐朝 的书法家,但其三人均擅长楷书,楷书的特点是笔画详备, 结构严整,因此选项 A、C、D 均不符合题意,应排除。选项 B 也是唐朝的书法家,擅长草书,草书的特点是笔画简约, 钩连不断;线条流畅,任情纵性。这符合题目中杜甫的诗, 因此选项 B 正确。 (3)文学成就 【试题举例】 从汉赋、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等主流文学表达形式的 变化看,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趋势是( ) A.逐渐平民化 B.逐渐贵族化 C.逐渐神秘化 D.逐渐宗教化 【答案】A 【解析】该题考查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趋势。汉赋主要 描述封建王朝的奢华;唐诗、宋词逐渐为中下层文人所作, 并开始广泛流传于民间;而明清小说则是适应市民的需要而 产生的。故该题选 A。 (4)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 【试题举例】(2008·海南卷) 京剧是我国国粹,它主要是由( ) A.元杂剧发展而来的 B.北京地方剧种演化而成的 C.流行于北方的剧种融合而成的 D.南方一些剧种传入北京后融合而成的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调动与运用知识的能力,属 中等难度题。切入点是京剧艺术。解答本题全面掌握“京剧” 这一概念。乾隆五十五年(公元 1790 年),安徽 “三庆”戏 班来北京演出,经常和其他剧种同台演出,注意吸收和借鉴 他们的长处,逐渐形成了二黄与西皮的合流,形成了“徽汉 合流”的局面,后来徽剧又吸收其他民间曲调的唱腔、剧目 和表演方式,逐渐形成以“皮黄”为主要声腔的京剧。 [古代希腊、罗马] 1.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导读】此考点非常重要。该部分内容无论对探究西方 民主制度的起源,还是对建设法治社会的当今中国都具有很 重要的借鉴意义。复习时应关注古希腊民主政治的机构及运 作方式、罗马法的形成及演变。 (1)雅典民主政治 【试题举例】(2008·广东卷) 直接民主是古希腊时期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特色之一。 与这一特色形成有关的是( ) A.雅典是小国寡民的城邦 B.雅典人擅长会议辩论 C.斯巴达的民主传统 D.苏格拉底的民主思想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史实的能力,范围是雅典的 民主,简单题目。希腊城邦小国寡民,各邦长期独立自治, 这为雅典民主提供了一个地理条件,便于实行直接民主。 (2)罗马法 【试题举例】(2008·江苏卷) 从《十二铜表法》开始,古罗马制定了严格的债务法规, 并在以后的司法实践中不断完善,这表明罗马统治者( ) ①注重保护私有财产 ②重视维护平民利益 ③被迫改善奴隶处境 ④力图缓和贵族与平民矛盾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重要历史事件的再认、再现能 力,属容易题。法律是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是阶级专政的 工具之一。罗马法律的内容主要是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奴隶不可能享有同等权利,因此③不符合史实。万民法规定 奴隶制和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保护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 自由民,《十二铜表法》的制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特 权,保护了平民利益。因此①②④正确,选项 C 符合题意。 2.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导读】此考点比较重要,理论含量高,又具有重大现 实意义。复习时主要掌握普罗泰戈拉、苏格拉底和亚里士多 德的主要成就和观点。 【试题举例】(2008·江苏卷) 孔子和苏格拉底是公元前 5 世纪的东西方思想巨人,两 者思想的不同之处是( ) A.重视道德的意义 B.肯定人的价值 C.强调知识的作用 D.推崇君主权威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再认、再现史实的能力,属中等 题。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的思想,主张“克己复礼为仁”, 希望人们克服自己的私利和欲望,恢复社会秩序;倡导民本 思想;提出了“有教无类”“学而优则仕”等教育思想。苏 格拉底针对当时智者学派的思想比较兴盛,人们都贪图无节 制的个人自由和个人享受,造成社会公德缺失,道德沦丧, 提出“美德即知识”,强调“智德合一”,倡导民主政治,反 对君主权威。依此分析选项 A、B、C 均是共同之处,选项 D 符合题意。 近 代 [近代世界] 1.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导读】此考点比较重要,文艺复兴、启蒙运动早已是 高考命题的重点和热点,宗教改革应该引起重视。 (1)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试题举例】(2008·海南卷) 文艺复兴时期,有的人文主义者提出:精通古典即可成 为上帝造物中的最优秀者。这表明他们强调对古典的学习和 研究( ) A.只是与人的世俗生活相关 B.只是与人的宗教生活 相关 C.可以显著提升个人的素质 D.须符合对古典的传统 阐释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描述与阐释事物的能力,属 中等难度题。切入点是人文主义思想。解答本题应仔细阅读 题干,理解人文主义者所提出的言论的本质,即“成为上帝 造物中的最优秀者”,实际上说明了学习古典可以提升个人 素质。 (2)启蒙运动 2.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和发展 【导读】此考点一直以来都是高考的重点和热点,考查 方式多以选择题为主。复习时主要把握新航路开辟的原因、 经过和影响,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和比较。高考重视新材料、 新情境的运用与创设,要注意多角度、创造性地思考和解决 问题。 (1)新航路的开辟 【试题举例】(2008·海南卷) 在世界近代历史上,曾出现如下国际分工:美洲和东欧 提供自然资源,非洲提供奴隶劳动力,亚洲制造日常消费品 和奢侈品,西欧则主要从事运输业、金融业和制造业。促成 这一分工的主要原因是( ) A.新航路的开辟 B.荷兰和英国的殖民掠夺 C.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D.第二次工业革命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调动与运用知识的能力,描 述与阐释事物的能力,属难度较大题。切入点是近代国际分 工出现的原因。解答本题应结合题干内容进行具体分析,抓 住“美洲和东欧提供自然资源”“非洲提供奴隶劳动力”“亚 洲制造日常消费器和奢侈品”等核心内容,注意辨析资本主 义世界市场发展的不同阶段的特点,避免错选。 (2)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 (3)工业革命 3.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导读】此考点是近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年高 考中都占有重要位置。复习过程中应重点把握两方面内容: 一是各国的政体,政体类型主要有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美国 的联邦制、德意志的君主立宪制和法国的共和制;二是四部 重要的宪法或具有宪法性质的文件,如《权利法案》、美国 1787 年宪法、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德意志帝国宪法》。 (1)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试题举例】(2008·江苏卷) 近代以来,英、德两国通过不同方式,先后确立了君主 立宪制。以下关于两国政治制度相同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君主为国家最高元首 B.内阁首脑对君主负责 C.议会是国家权力中心 D.带有鲜明的专制色彩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比较重大历史现象,分析、判断 问题的能力,属中等题。英国国王“统而不治”,德国皇帝 拥有巨大权利;英国首相由议会选举中获胜的政党领袖担 任,并对议会负责,德国宰相由皇帝任命;英国议会是权力 的核心,掌握立法权和监督政府的权力,德国议会不拥有任 何实权。因此选项 B、C、D 均是不同点,选项 A 符合题意。 (2)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3)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4.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 【导读】此考点在以往的高考中常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 在复习过程中可把重点放在主干内容上,如《共产党宣言》 的内容、巴黎公社的措施和经验教训等方面。 (1)《共产党宣言》 (2)巴黎公社 【试题举例】 在一场革命爆发后,革命者宣告:“这是旧政权和教权 制度的结束,是军国主义、官僚主义、剥削制度、投机、垄 断和特权这一切使无产阶级遭受奴役,使祖国遭受灾难和痛 苦的东西的结束。”这场革命是( ) A.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B.法国大革命 C.巴黎公社起义 D.俄国二月革命 【答案】C 【解析】从建立新政权、废除旧制度、结束无产阶级遭 受的奴役可以看出这个政权的无产阶级性质;从结束祖国遭 受灾难和痛苦可以看出这个政权带有维护国家主权的方面, 同时符合这两个方面的只有巴黎公社起义。A 项里昂工人起 义并没有建立政权,B 项法国大革命后建立的是资产阶级的 政权,D 项二月革命后俄国仍参加一战,都不符合题意。 5.近代科学技术 【导读】此考点涉及近代科技发展的三个阶段,一是 16 —17 世纪,近代科技开始摆脱神学的束缚,取得突出成就, 其中最突出的是牛顿和他的经典力学;二是 19 世纪中叶的 达尔文创立了进化论;三是 18—19 世纪的两次工业革命中 取得的成就。复习时应特别注意把握进化论的应用范围及两 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1)经典力学 (2)进化论 (3)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 [近代中国] 1.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导读】本考点包括的知识内容较多,在高考中多有涉 及。复习时一方面把握一条主线和两个重点:一条主线是指 以列强五次侵华战争为主线;两个重点,一是列强侵华的史 实及罪行,二是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典型史实及结果。 另一方面掌握各阶级的抗争与探索,这是高考命题的重点区 域,在历年高考中所占比例较大,各种题型都有,考查知识 和能力并重。复习时应注意从政治文明角度来审视,对各阶 级的抗争与探索进行正确评价。 (1)1840 至 1900 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2)辛亥革命 【试题举例】(2008·广东卷) “人间处处倡民主,天上谁人奉玉皇。一朵红云旗五色, 惊传飞艇上天堂。”这一情景最早可能出现于( ) A.戊戌维新时期 B.辛亥革命时期 C.新文化运动时期 D.抗日战争时期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范围是辛亥革 命,中等难度。材料中“倡民主”“旗五色”都说明这情景 发生在辛亥革命期间。 (3)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试题举例】(2008·广东卷) 下列关于五四运动的总体评价,代表中国共产党观点的 是( ) A.五四运动是中国的“文艺复兴” B.五四运动破坏了中国传统文化 C.五四运动是中国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转折点 D.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分水岭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史实的能力,范围是五四运 动,中等难度。五四运动中,工人成为主力军,无产阶级第 一次登上政治舞台,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 (4)新民主主义革命 (5)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 【试题举例】 1942 年国统区某报纸评论:“平时军人开小差,一般人 夸为精明干练。今日壮丁逃兵役,人人骂为冷血动物。”这 主要反映了( ) A.民众普遍的厌战心理 B.舆论对军人的评价很低 C.民众救亡意识的增强 D.舆论对滥抓壮丁的抗议 【答案】C 【解析】1937 年—1945 年是八年抗战时期,中日之间 的民族矛盾是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的领导下实现的是全民抗战,故 1942 年若“逃兵役”则会 被“骂为冷血动物”。C 项符合题意。 2.经济结构的变化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导读】本考点是高考命题的重点与热点。复习时应注 意把握以下几点:一是将中国经济近代化的历程与世界史联 系起来;二是掌握中国近现代社会各种经济成分的发展及其 归宿,理解中国近现代经济历程;三是掌握中国近代民族资 本主义的发展阶段及其原因,理解民族工业在帝国主义和封 建主义夹缝中发展的艰难;四是注意本部分内容与政治、思 想文化的联系。 (1)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2)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试题举例】 1901 年—1905 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矿企业数显著 增加。其主要原因是( ) A.维新变法运动的影响 B.义和团运动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 C.政府鼓励及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 D.西方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减少 【答案】C 【解析】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并于 1903 年设立商部,奖励工商。同时以张謇为首的实业 家掀起实业救国热潮。 3.思想解放的潮流 【导读】本考点主要包括近代中国的先进思想,是高考 重点之一。从内容上看,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的评价、 维新派变革政治制度的要求、孙中山三民主义学说的演变和 评价等都是高考考查的重要知识点。从命题角度来看,西学 东渐的深入和先进中国人在探索救国道路过程中的思想转 变应该是备考的重点。 (1)维新思想 【试题举例】(2008·广东卷) 某思想家在 1925 年提到世人对他的评价:“自戊戌以来, 旧则攻吾太新;新则攻吾太旧。”该思想家是( ) A.康有为 B.梁启超 C.严复 D.胡适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史实的能力,范围是维新思 想,简单题目。康有为是维新变法的核心人物之一,他的思 想在当时被称为“思想界之大飓风”,顽固派攻击他,因为 思想太先进了,戊戌变法失败后,随着革命思想的传播,康 有为的思想又显得落后,沦为保皇派。 (2)新文化运动 【试题举例】(2008·海南卷) 1920 年,北京政府教育部颁布法令,规定从当年秋季起, 国民小学的国文教科书不再使用文言,改用白话国语。这表 明当时文学革命( ) A.取得了重大突破 B.被全社会所认同 C.推动了政治改革 D.取得了彻底成功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调动与运用知识的能力,属 容易题。切入点是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文学革命。解答本题应 注意分析北京政府教育部法令的背景,C 项明显错误,B、D 表述太绝对。 (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试题举例】 《东方杂志》某年 2 月发表文章说:“一年以来,社会 主义的思潮在中国可以算得起风起云涌了。报章杂志的上 面,东也是研究马克斯(思)主义,西也是讨论布尔希(什)维 克主义;这里是阐明社会主义的理论,那里是叙述劳动运动 的历史;蓬蓬勃勃,一唱百和,社会主义在今日的中国,仿 佛有‘雄鸡一鸣天下晓’的情景。”文中所说的“一年”是 指( ) A.1915 年 B.1917 年 C.1920 年 D.1924 年 【答案】C 【解析】从时间上判断,马克思主义学说是在新文化运 动后期,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后开始传入中国,所以与题意较 适合的是 C。 2009 年与 2008 年考纲差异 2009 年考纲内容与 2008 年基本一致。 第三章 知识大盘点 (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含义 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基本的政治制度。中央集 权是指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央对地方拥有统帅权,地方听 命于中央。皇权专制、中央集权、地方行政三方面内容的结 合,便构成了中央集权制度。皇权至高无上是中央集权制度 的根本特征。这一特征在两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基本未变, 变化的是中央集权制度的其他方面——中央政府的组成、地 方机构的设置、文化专制的措施等。 2.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演变 (1)春秋战国时期萌芽 春秋战国时期封建经济的出现,新兴地主阶级力量的增 强,国家局部统一局面的出现,为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创造 了社会条件。各国进行的变法运动,进一步扫除了奴隶制的 残余。在这些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开始萌 芽。 例如,商鞅变法中作出了建立县制的规定,韩非子提出 的中央集权和依法治国的思想。这些做法和思想体现了新兴 地主阶级崭新风貌,形成了一套系统的中央集权理论。 学习过程中,不仅要掌握中央集权制度在各个朝代的整 体变化,还要掌握其组成部分,如中央机构、监察制度、地 方管理、文化控制措施等在各阶段的变迁。 (2)秦朝正式建立 秦统一后,为适应统一帝国管理的需要,在继承商鞅变 法的成果、实践韩非子的政治理论的基础上,秦始皇规定最 高统治者称皇帝,设立三公九卿组成中央政府,地方上则推 行郡县制,从而确立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从此,皇权至高无上、设立中央机构、划分地方行政区、 大小官吏由皇帝任命、宰相具有位极人臣的特殊地位等一系 列政治原则确立下来。 (3)西汉时期巩固 西汉初期,地方上实行郡县制和封国制,地方王国势力 的强大威胁到中央集权。到汉武帝时,颁布推恩令和附益之 法,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创设刺史制度,使得中 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巩固下来,也使得中国封建社会有了明确 的统治思想;皇帝对各级官吏的监察逐步制度化。 (4)隋唐时期完善 隋唐时期,积极进行制度创新,开创了三省六部制、科 举制。前者使得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分割相 权以加强皇权的做法也为后代所效法;后者把读书、考试和 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 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的实施,使得中央集权制度更加完 善了。 (5)北宋时期加强中央集权 唐朝以后,经历了长期的藩镇割据,皇权受到以武将为 中心的地方割据势力的严重威胁。北宋初,采取各种措施加 强中央集权。其特点是:从加强军权入手、着眼于防止军阀 割据、大力分散地方权力。结果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形 成了重文轻武的社会风气,造成地方的贫弱,出现了冗兵、 冗官、冗费的局面。 自北宋以后,地方再也无力对抗中央。中央集权与地方 割据的矛盾基本解决。 (6)明朝加强君主专制 明朝时,采取各种措施加强君主专制。其中,废除丞相 最终解决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八股取士极大败坏了学风; 特务机构的设立成为明朝君主专制的明显特色。 从此,中央集权制度出现越来越明显的消极作用。 (7)清朝前期进一步加强君主专制 清朝入关后,为了削弱满族贵族的势力、压制汉族官员, 采取了许多极端措施,如大兴文字狱、设立军机处等,使得 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提示:从限制相权、设置地方机构、加强思想控制、军 队统帅等方面考虑。 (8)清朝后期衰落 鸦片战争以后,由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西方民主思 想的传播、民族危机的日益严重,变革君主专制制度的呼声 逐步高涨,君主制度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戊戌变法和预备立宪是将君主专制制度转变为君主立 宪制度的实践;辛亥革命则主张废除君主制,实行民主共和。 1912 年 2 月,清帝退位,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 3.评价: (1)积极作用 它在维护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抵御外来侵略、组织水 利工程、发展社会经济、防止分裂割据、加强民族交流等方 面起着积极作用。 (2)消极作用 人民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十分残酷;导致了思想禁锢 和文化专制主义,使科技的运用和发展受到抑制;为了争夺 皇权,父子、兄弟、君臣、大臣之间不惜血刃;宦官专权、 外戚干政是君主专制统治的伴生物;在明清资本主义萌芽产 生以后,它还束缚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延缓了封建制度 的瓦解。而当时西方许多国家则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 建立起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从而有力地推动着社会的进步 和生产力的发展。中国社会的发展步伐,从此开始大大落后 于西方,从而埋下日后被动挨打的祸根。 (二)古代中国的经济 1.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1)一家一户的耕作 方式——小农自然经济为主;(2)从国家所有向私人所有转 化的土地制度——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形成条件:铁农具 和牛耕的出现。土地私有的三种途径:军功赏赐;土地兼并; 土地买卖。 2.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1)历史悠久。早在原始社会晚期,手工业就从农业中 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 (2)多种经营模式长期并存。春秋战国以前,手工业由 官府经营,即所谓“工商食官”。春秋战国以后,形成官营 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等多种经营模式长期并存 的格局。 (3)官营手工业规模庞大、行业众多、分工细致、组织 形式严密、管理制度完善,长期占据统治地位。官营手工业 主要生产武器装备等军用品和供皇室贵族消费的日用品。它 利用国家权力征调最优秀的工匠,控制最上等的原料,虽然 产品十分精美,但生产不计成本。 (4)私营手工业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由于市场 的激烈竞争,其中某些部门在明清时期已出现资本主义萌 芽。 (5)家庭手工业是农户的一种副业,产品主要供自己消 费和交纳赋税,剩余部分才拿到市场上出售。自秦汉时期开 始,“男耕女织”这种个体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紧密结合的形 式已趋向典型化,成为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的基础。 3.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1)商业起源很早,早在夏商时期就已出现,并且在不 断发展。 (2)古代中国的市场交换比中世纪的西欧发达。因为中 世纪的西欧实行庄园制,其经济单位远远大于中国一家一户 的小农经济,大部分生产和生活用品可以在庄园内解决,无 须通过市场交换获得,而中国农民家庭仍然需要以自己生产 的部分产品去交换那些自己不能生产的东西,尤其是再生产 所需要的生产资料。 (3)一般说,商品流通是资本的起点。商品生产和市场 交换的发达,是资本主义的前提。然而,在古代中国,不管 其市场交换怎样发达,却不能动摇封建经济制度,为资本主 义发展创造条件。这是由古代中国传统的市场模式造成的。 古代中国的商品市场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城市市场;另一类 是乡村墟集市场。城市市场上主要进行的不是生产者之间的 交换,其主要功能是满足皇室、贵族、官僚、绅士的享受消 费,城市手工业品与乡村农产品交换很少。只有城市手工业 品与乡村农产品的交换,才能为近代机器工业的发展创造条 件。乡村墟集市场狭小、分散、处于相当封闭的状态,它只 是作为自然经济的补充而存在。 (4)古代中国商业发展始终处于封建政府的压抑和控制 之下,大商人必须同封建势力相结合,大商人、大官僚、大 地主三位一体,自由、独立的大商人是站不住脚的。在古代 中国市场上最有势力的商业资本都是享有特权的官商。 (三)儒家思想的形成和演变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和文化中的主体部分。传统中 国文化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春秋末期产 生,战国时期初步发展,两汉时期官方化、经学化、神学化,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与玄、释、道教相互批驳与相互渗 透,宋元明清时期理学化,至五四运动时期受到严厉的批判, 儒学在思想意识上占统治地位的时代宣告结束。 (1)春秋时期产生: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孔子 提出(思想核心是)仁(包含了民本思想,以仁爱之心处理人 际关系,具有古典人道主义的性质),礼(“克己复礼”,维 护周礼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主张以德治国,反 对苛政和任意刑杀,统治者要爱惜民力,取信于民;主张逐 步改良(认为历史是不断演进的)。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 谐社会人际关系;“五经”。其学说在修身养性、提高公民的 自我约束能力和道德修养方面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2)战国时期发展:孟子“仁政”,儒家学说进一步发展 为现实的政治理论,站在新兴地主阶级立场,也强调小农利 益。 孟子:政治上发展为“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 本思想,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主张给农民一定的 土地,保证农时,宽刑薄税。这种温和的政治主张,不能适 应当时结束割据、实现统一的需要,因而受到冷遇。 荀子:提出“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强调民众的作用, 提出“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观点,是当 时生产力进步的反映,具有唯物主义思想。 (3)西汉:儒学官方化、神学化。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 广采诸子百家之长,核心是倡导“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宣扬“大一统”,对儒家思想进行改造,建立起新儒学,形 成完整理论体系,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这时的儒家思 想“内法外儒”,适应了大一统、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罢 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实施,使得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我国封 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4)魏晋:出现了崇尚老庄的“玄学”。玄学是用老庄思 想解释儒家易经,为士族辩护的一种消极思想。儒家的《周 易》、道家的《老子》《庄子》被奉为经典,称之为“三玄”。 玄学主张君主无为、门阀专政。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和“竹 林七贤”等。 (5)唐朝:唐朝中期的儒学大师韩愈,从维护封建统治 出发,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的纲常来反对佛道的观点。 (6)两宋:宋代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 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是宋代主要的哲学思想。南宋朱熹 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他继承了北宋哲学家程颢、程颐的 思想,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后人 称之为程朱理学。其核心内容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 是第一性的;“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 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认为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 源,因此他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这实际上是为封建等 级秩序辩护。 (7)明朝:明朝中叶的王阳明反对朱熹把心与理视为两 种事物的观点,创立与朱熹相对立的主观唯心主义理论── 心学。理学由客观唯心向主观唯心演变,说明它已经走向极 端。 (8)晚清:十九世纪末,康有为著《孔子改制考》《新学 伪经考》,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 结合,宣传维新变法的道理。将儒家思想赋予了新的内容。 (9)新文化运动时期将斗争矛头直接指向儒家思想,提 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将儒家思想维护的封建礼教比 喻为“吃人”的魔鬼。儒家思想受到猛烈冲击,其正统地位 动摇。 (10)新中国成立以后,马克思主义居于主导地位,儒学 的统治地位被彻底推翻。“文化大革命”时期儒学再次受到 猛烈批判,儒学的影响进一步减弱遭到毁灭性打击,成为无 产阶级专政的对象之一。 (11)新时期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重新确立了实事求 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思想界对儒学进行了实事求是的 评价,肯定了它包含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思想的主流,同时 存在许多封建落后的内容。儒家思想地位有所提升,成为进 行传统文化和道德教育的主要阵地。 (四)中国古代科技成就一览表及特点 1.中国古代科技成就: 天文学: 时间 发明者 成就 世界地位 战国 甘德 石申 《甘石星经》 我国最早的一部天文学专著 《石氏星表》 世界上最早的星表 东汉 张衡 水运浑象仪 × 地动仪(测定地震方向) × 地球是圆的 比欧洲早 1 000 多年 唐朝 僧一行 黄 道 游 仪 首 次 用 它 发 现 了 ( 恒 星 ) 位 置 的 变 动 实测子午线的长度 × 制成以水流为动力的水运浑象仪 × 元 郭守敬 简仪 比欧洲同类发明早 300 多年 测 定 黄 道 和 赤 道 的 交 角 值 受 到 世 界 天 文 学 界 的 推 崇 《授时历》 我国古代最精密的一部历法 数学:(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 时 间 发明者 成 就 世 界 地 位 春秋 战国 × 九九乘法口诀、度量衡、筹算计算法 × 东汉 × 《九章算术》 记载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数学 运算方法 南朝 祖冲之 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面七位 比世界领 先 1 000 多年 农学:(强调应用) 时 间 作 者 成 就 世 界 地 位 南北朝 贾思勰 《齐民要术》 我国现存的最早的一部农 书 元朝 王祯 《农书》 详细包含了农业各方面的知 识 明朝 徐光启 《农政全书》 达到了传统农业科学的顶峰 (博采古今,吸收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医学:(以为君除疾、为民除厄为目的,保障人民的身 体健康,从而保证农业有充足的劳动力) 时间 发明者 成就 世界地位 西汉 × 《黄帝内经》 中国现存较早的一部医书,奠定 了中医学理论的基础 东汉 张仲景 《伤寒杂病论》 张仲景被称为“医圣”,四诊疗 法成为中医临床医学的经典 华佗 麻沸散、五禽戏 是最早的麻醉药剂;是最早的体育 保健体操 明代 李时珍 《本草纲目》 全面系统地总结了 16 世纪 以前的分类法,创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分类法 四大发明: 时 间 发 明 者 成 就 世 界 地 位 西汉 蔡伦(东汉) 造纸术 人类文明史上的一项重要发 明 唐朝 雕版印刷术 《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 明确时间记载的印刷品 北宋 毕昇 活字印刷 对人类文明进程产生了巨大影 响 唐宋 火药 在 14 世纪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在西方 社会产生巨大的震动 北宋 指南针 北宋时运用于航海;13 世纪传入欧洲, 在地理大发现中起了重要作用 2.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 (1)中国古代科技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服务于生产和巩 固统治的需要。 (2)中国古代科技著作大多是对生产经验的直接记载或 对自然现象的直观描述,具有较强的经验性。 (3)古代科学理论的技术化倾向严重,而这些技术又不 具有开放性,没有转化为普遍的生产力。 (五)中国近代史上列强发动的几次危害巨大的侵略战 争 1.鸦片战争(1840—1842 年) (1)原因:英为扭转中英贸易逆差向中国输出鸦片,在 遭到中国严禁后,以林则徐虎门销烟为借口发动鸦片战争, 根本目的是借机打开中国市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 (2)结果:清朝战败,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 条约《南京条约》(内容和影响),之后又与法美相继签订《黄 埔条约》和《望厦条约》。自此,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 到破坏,传统的朝贡体制被打破,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 市场。 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 年) (1)目的:扩大在华利益,进一步打开中国的市场。 (2)发动国:英法联军。 (3)结果:清朝战败,签订《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 (通商口岸变化的特点),中国丧失更多的主权和领土。战后, 清政府权力结构发生变化,部分官绅开始主张学习西方“长 技”,自强求富,兴起旨在推动王朝中兴的洋务运动。 3.中日甲午战争(1894—1895 年) (1)原因及导火线:日本侵华预谋已久。朝鲜东学党起 义是中日战争的导火线。起义平息后,日本以“改革朝鲜案” 为借口与清政府纠缠。1894 年 7 月,悍然在朝鲜半岛海域丰 岛海面偷袭清军运兵船,挑起战争。 (2)结果:清朝战败,签订了继《南京条约》以后危害 最为严重的《马关条约》。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外 国资本的挤压严重阻碍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巨额战 争赔款使清政府不得不举借外债。 (3)影响:使中华民族陷入了极其深重的危机,拉开列 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序幕。面对危机,清政府首先进行军事改 革;中国的知识界和各阶层民众也以不同形式展开了救亡图 存的斗争。 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 年) (1)原因:以“救护驻华使馆,并助中国剿匪”为名, 组成联军在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的率领下侵华。 (2)结果:清朝战败,签订《辛丑条约》。巨额的赔款加 深了中国人民的苦难,在北京设立的使馆区成为列强侵华的 大本营。 (六)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和各阶层民众强国御侮的 抗争与探索 1.农民阶级: (1)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 年):洪秀全领导的以推 翻清朝统治为目的的农民运动,先后以《天朝田亩制度》和 《资政新篇》(掌握两者的特点和局限性)为纲领。其中《资 政新篇》是中国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改革方案。 太平天国运动对中国社会产生巨大影响,它扫荡了王朝秩 序,冲击了旧纲常名教,动摇了清朝统治的政治基础,坚持 斗争 14 年后在中外势力的联合绞杀下失败。 (2)义和团运动(19 世纪末—1900 年):1898 年提出“扶 清灭洋”(局限性)的口号,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1900 年在 八国联军和清政府的联合镇压下失败。 2.地主官僚阶层: (1)洋务运动(19 世纪 60 年代—90 年代):以曾国藩、 李鸿章等地主官僚为代表,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自强求 富,推动清王朝中兴的一场运动。甲午中日战争北洋水师的 惨败标志这场运动的破产,但中国的现代化运动由此起步。 (2)清政府“新政”(20 世纪初):迫于内外压力,决定 实行君主立宪制,1906 年发布“预备仿行立宪”谕旨,1908 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1911 年宣布组成第一届责任内阁, 史称“皇族内阁”。 3.民族资产阶级: (1)维新变法运动(1895—1898 年):以康有为、梁启超 等为首的资产阶级改良派主张清政府改良政治,推行君主立 宪制,发展资本主义。变法运动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 地主顽固派的镇压而失败。 (2)辛亥革命: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以孙中山为首的资 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而 进行的革命。它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 专制制度,建立了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 的观念深入人心。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原 因),中国进入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①1894 年,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 体——兴中会,标志资产阶民主革命运动的兴起。 ②1905 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 ——中国同盟会,其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 平均地权”为宗旨,以《民报》为机关刊物。在《民报》发 刊词中,孙中山将“十六字宗旨”概括为“民族、民权、民 生”三民主义。 ③1911 年,黄兴等人发动黄花岗起义。 ④1911 年,武昌起义爆发,成立湖北军政府,国号为“中 华民国”,政体为“五族共和”。 ⑤1912 年 1 月 1 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 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是近 代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宪法性质的国家临时大法。 4.各革命阶级的联合抗争: (1)新文化运动:1915 年,陈独秀、李大钊等先进知识 分子领导的以“民主”“科学”为旗号的新文化运动。 (2)五四运动(1919 年) ①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②经过:运动前期中心在北京,主力是学生;运动后期 中心转移到上海,主力为工人阶级,标志着工人阶级开始作 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③意义: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爱国精神 是运动的主旋律;也是一场广泛传播民主和科学的新文化运 动,体现了鲜明的民主和科学精神;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 开端。 (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1840 年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方列强侵略的加深,近代 中国经济结构发生变动。具体的表现是: (1)五口通商以后,摧毁了东南沿海地区中国传统的家 庭手工棉纺织业,造成纺与织、织与耕的分离,为近代棉纺 织业的发展提供了原料市场和商品市场。与此同时,生计日 益艰难的农民和手工业者陷入破产与失业的境地,这就为近 代机器工业提供了劳动力市场。但是,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 然经济开始瓦解只是发生在东南沿海局部地区,内地广阔的 农村封建生产关系基本没变。 (2)在东南沿海地区,棉纺等中国传统的手工业部门受 到外国资本的打击和本国封建势力的排挤,这些部门的资本 主义萌芽枯萎了。 (3)外国商人为了贸易和航运的需要,在通商口岸私自 创办了一批船舶维修厂、砖茶厂和机器缫丝厂等。外国企业 在中国的开办,给中国带来了先进的机器与技术,对中国资 本主义机器工业的产生起了催化作用。 (4)中国近代机器工业并不是在资本主义萌芽的基础上 自然地发展起来的,而是在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刺激下产生 的。它使中国封建经济结构逐渐瓦解,为中国资本主义机器 工业的产生开辟出一定的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但是,近 代半封建中国却没有为中国资本主义机器工业提供资本原 始积累的条件。 (5)中国资本主义机器工业不可能像西方国家那样,走 由家庭手工业到工场手工业,再到近代机器工业的正常道 路,而是由一帮“洋务派”封建官僚,利用手中权力,倡办 新式机器工业,从而为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拉开了序 幕。然后,一部分商人、买办、官僚开始投资近代企业,于 19 世纪 60-70 年代开始出现私营资本企业,中国民族资本 主义产生。 (八)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 1.发展历程 (1)地主阶级的富国强兵的思想: 鸦片战争期间林则徐、魏源等人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 夷”的思想,揭开了向西方学习、寻求救亡图存道路的序幕; 洋务运动期间,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指导 的“师夷长技以自强”主张,在不触动封建制度的前提下, 学习西方先进的生产与科学技术,维护封建统治。突破了封 建顽固派的陈腐观念,迈出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2)农民阶级的“平均”思想:“有田同耕,有饭同食, 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处不饱暖。”废除封 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建立绝对平均的小农社会。具有空想性 与落后性。 (3)资产阶级的救亡图存的思想:资产阶级以资本主义 为武器,包括维新派、革命派和激进派。 维新派,主张改革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政体,发展 资本主义,发起维新变法运动,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具 有进步性与爱国性。 革命派,把西方的国家学说和中国国情结合,主张民主 共和,以三民主义为旗帜并作为革命的指导思想,进行暴力 革命,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 和国——中华民国。 立宪派的“实业救国”思想:把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与同 拯救国家结合起来。局限:不摆脱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的压 迫,民资经济无法争取独立发展道路,因而难以实现。 激进派“民主科学”的思想:以民主和科学为号召,主 张用资产阶级新文化改造封建旧文化,实行资产阶级民主政 治,矛头直指孔子代表的儒家思想。冲击封建专制统治,动 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形成又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但对 待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错误倾向。 (3)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思想:20 世纪初,新文化运动 蓬勃发展,后期以马克思主义为旗帜,为中国革命指出了新 的道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革命运动 的指导思想。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以毛泽东、邓小平等为 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 践相结合,取得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等一系列重大理论成果,指引中国取得革命和建设 的丰硕成果。 第四章 应试答题技巧 一、减少非智力因素失分 1.考试心态的调整 许多考生考试紧张、焦虑,导致思维不规范,不严谨, 不细腻,粗心大意,毛手毛脚。 建议:唯我独尊,充分自信;沉着冷静,适度紧张。 2.用好发卷后的 5 分钟 试卷发下来后,有同学总是抢着做选择题,这是非常不 明智的。 建议:对试卷作整体观察。 拿到考卷后 5 分钟内不允许答题,我们千万不要去抢做 选择题,而按要求在规定的地方写好姓名和准考证号、座位 号,然后对试卷作整体观察,对全卷有个整体把握,以便尽 早定下作战方案,对全卷各部分的难易程度和所需时间作大 致评估。所有这些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制定科学合理的答题 策略。 3.答题顺序安排 就目前来讲,高考试题的排序是先选择题,后非选择题; 先中国古代史、接着中国近现代史、然后是世界近现代史。 那么,怎样安排答题顺序呢?建议:选择题按试题顺序做完。 4.时间分配 考试过程中往往有这样的情况:有人过于紧张,盲目抢 速度,思维展不开;有人缺乏时间观念,或慢条斯理地答题, 或着眼于局部,被某道题缠住无法脱身,或对某道题很有把 握,在它上面费了很多心思。所有这些情况都对考出高水平 不利。 建议:合理分配时间,把握答题节奏,稳扎稳打。做选 择题,一般来说,一个选择题用 50 秒,最多不超过 1 分钟, 不会的选择题也要根据理解和第一感觉选择一个选项,是否 更改留待检查时作出决定。做一个非选择题,一般用 15~20 分钟,所写的答案要点与分值基本相当时,就要停下,做下 一个题目,等做完后面的题目后,若有时间再补充答案要点。 5.非选择题的组答技巧 从形式上看,答案要条理分明,层次清晰,特别是实行 网上阅卷的省市,字一定要写干净整齐,让评卷老师能很快 地获得答案要点。 从内容上看,要尽可能多角度多侧面分析问题,多写要 点,每个要点要简明扼要,不要太复杂。 6.正确对待难题与易题 所谓难题,往往是不能从材料和设问中获取和解读信息 而无从作答。所谓易题,往往是情景材料比较简单,没有阅 读障碍。易题容易失分,往往是因为思维不严谨、不细腻, 或者心态的原因导致解读信息不准确,不全面,使答案不全 而失分。那么,怎么应对呢? 建议:严谨细腻,耐心细心,沉着冷静。 对于确实很难的题,不要轻易放弃,而要根据自己的理 解和感觉,大胆猜测,如果是选择题,凭“感觉”选择一个 答案,绝对不要留空白题;如果是主观题,也应尽可能写上 几句,要么把与题目相关的书本知识和时政知识写一点,要 么把题目材料抄一些,或者把题目材料“翻译”、整理成学 科语言,组织成一个“形”似完整的答案。因为现在试题的 特点都是情景题,答案都来自对试题隐含信息的获取和解 读。 7.检查修改 同学们往往有这样的体会,试题做完后进行检查和修改 时,总觉得原来有的答案有问题,于是就进行的修改,特别 是选择题,结果呢?往往是改对的少,改错的多,得不偿失。 怎么办呢? 建议:先入为主,别轻易改动。 检查时,重点检查难题或把握不大的题,但不要轻易改 动原来的答案,要尊重原始答案,除非有确切的依据。因为 当初做题时,思路清晰,思维活跃,考试的后期,大脑开始 疲劳了,思维也没有先前那样深刻、清晰了。 二、了解高考阅卷要求 1.客观题的阅卷 高考正式阅卷工作一般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客观试 题的机器阅卷工作,第二部分是主观试题的人工阅卷工作或 者网上阅卷工作,第三部分是主、客观试题分数的统分录入 工作。 首先进行的是客观题的评卷。出于保密需要,考生答题 卡即客观题的扫描与主观题的阅卷工作分开进行,而且更多 的时候是在不同的地方分别进行,互不干扰。目前,我国的 高考都采用了标准化的机读答题卡,这给高考的阅卷带来了 极大的方便,而且,准确率几乎能达到 100%,其速度也非常 快。据一位多年参加高考阅卷的老师介绍,采用机器阅读客 观题答卷一天大约能扫描 10 万张。 记者也曾在高考阅卷的扫描基地看到若干名从公安院 校抽调的优秀学员人手一台电脑,电脑旁放着扫描机,人、 机都在紧张而有序地忙碌着。只见一叠叠答题卡整齐地摆放 在扫描机上,以平均每分钟扫描 140 个图像的速度“哗哗” 通过。现场非常安静,几乎只能听到扫描机工作的声音。考 生答题卡经过扫描后,客观题部分由电脑自动阅卷、评分, 然后等待主观题成绩出来后再统分、登录。 2.主观题的阅卷 主观题的阅卷通常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网上阅卷,一种 是纸质阅卷。 (1)网上阅卷 网上阅卷正在逐步代替人工阅卷,所以,我们就重点来 谈谈网上阅卷。 网上阅卷这种方式是以互联网技术和电子扫描技术为 依托的,它能够支持高负载和大批量访问,并能对主观题评 分误差实行实时监控。评卷人员在阅卷时是由电脑将考生的 姓名、号码隐去,并根据阅卷题目对考生的答题内容进行分 割,随机分派给互联网上的阅卷老师。 网上阅卷首先要把主观题部分按题切割,再通过专用网 络将数据传送到阅卷点,最终传送到阅卷老师终端。这样, 考生的答题图像就会像照片一样出现在阅卷老师使用的电 脑屏幕上,但除了所评阅试题外,阅卷老师看不到与此无关 的任何信息。而考生的原始答题卡则存放在专设的“答题卡 保管区”,由武警总队派出官兵 24 小时严密防护。 在网上阅卷方式下,同一个考生的每一道主观题都会随 机派发给两个老师进行评阅,每位考生的答卷至少要由这两 位老师在不同的电脑屏幕上各自独立地评阅一次。当这两位 阅卷老师对同一份试卷的两个评分之间的差值不超出规定 的误差范围时,电脑会自动取两个分数的平均值作为该试卷 本题的得分;当两位老师给分之差超出误差范围时,电脑就 会将该题自动调给第三位老师评阅;如果第三位老师的给分 与前两者之一的给分之差在允许的误差范围之内,这时计算 机会求得这两个相近分数的平均值,作为该题的得分;若第 三位老师的给分与前两个给分之间的差值也都超出了误差 范围,电脑就会自动“告知”该学科评卷委员会负责人,由 其裁定该份试卷的最终得分。 有关部门介绍,在整个阅卷过程中,除评卷工作负责人 外,任何一位阅卷老师在评分时都看不到其他老师对同一份 试卷的评分情况,这样就有效地防止人工阅卷方式中阅卷老 师之间的相互影响。正是由于采用了这种自动误差控制技 术,从而有效地控制了评分误差,确保了评卷的质量和阅卷 工作的公正。 整个评卷系统还利用了高科技的手段,设立了阅卷监控 系统。评卷大组组长和评卷点负责人可监测到其职权范围内 的所有教师评卷进度、质量等情况。例如,如果有位老师评 阅某位考生的作文,只用了 10 秒钟就给出了分数,那么电 脑会提出诸如“你真的看完了?”的警示。同时,电脑还会 根据每位老师的打分描绘出一条曲线,以此判断老师给分过 严还是过松,这些信息也会及时传递给阅卷老师。在网上阅 卷过程中,不管是给分,还是最后的统分,全部在电脑上进 行,电脑的参与,还使分数统计的误差几乎为零。 (2)纸质阅卷 纸质阅卷通常采取流水线作业形式,每个阅卷老师固定 判一道题或承担某项工作。有的老师负责评卷,有的教师负 责加分、核分、审查工作。为保证评阅工作前后一致,宽严 适度,正式阅卷前一天,通常是分成若干小组进行试阅,这 样就有相当的一批答卷将作为试阅卷经受考验。在试阅之 前,该科阅卷领导小组要对国家教育部命题中心所拟定的参 考答案和评分标准进行适当的补充,将大体上可以给分的内 容一一列举出来。但不可避免的是,有一些考生的答卷总是 处于意料不到的行列中。因此,在试阅中阅卷老师要将这些 “特殊”的答卷交给阅卷领导小组成员进行讨论,最后形成 可以得分或者不可以得分的结论,并通报给全体阅卷组老师 引起注意。 正式阅卷时,每位考生的答案先由第一位老师评阅,第 二位老师复查,都要卡上印章,并登分。在每天的评卷过程 中,阅卷组长还要对已评考卷进行抽查,看是否适当掌握了 判分尺度,以便及时提醒调整。 老师们如果发现一道题的回答非常雷同,不但对的地方 词句大致一样,答错的地方也基本一样,则可以判定此题雷 同,经评阅老师、阅卷组长们认真确认后上报阅卷领导小组 处理。 (3)网上阅卷与纸质阅卷相比较 总的来说,网上阅卷主要的优点有:①通过计算机阅卷, 可以在网上直接浏览,省去了翻阅答卷的步骤,工作效率提 高了,人力也大大节省下来。卷子不用来回搬运,老师也不 用在纸上打分了,同时,纸质阅卷中教师要翻卷、卡印章、 登分、核分等工序都没有了。 ②网上阅卷还降低了误差。在纸质阅卷条件下,手工操 作环节很多,如考生答卷的调度,领、退答卷环节,阅卷教 师签名、记分环节,把分数由题头“搬”上卷首的环节,将 分数输入计算机环节等。过去,在这些环节中难免存在一定 的出错率,网上阅卷不仅大大减少了阅卷环节,而且一旦阅 卷误差超出设定值,系统将自动取消登分环节并提醒纠正。 ③更加公正。评卷员在阅卷时是由电脑将考生的姓名、 号码隐去,并根据阅卷题目对考生的答题内容进行分割,随 机分派给互联网上的阅卷老师,阅卷老师都不知道试卷是谁 的。 三、来自高考阅卷老师的建议 参加高考的考生在高考中,不仅要同自己的心理作斗 争,还要注意制定与高考阅卷老师的心理相符的对策。因为 阅卷直接关系到考生的分数的高低,是考生在高考中取得高 分不可或缺的关键所在。根据作者参加高招评卷工作的经 验,给高三考生提出以下建议。 1.给阅卷老师一个良好的第一印象 评卷工作是一项任务很重的工作,除了要保证评卷质量 外,评卷速度对评卷任务的完成有决定性的影响。如果一些 考生答得啰啰嗦嗦,拉拉杂杂,就会给评卷老师留下不好的 印象,认为你可能不太懂,从而影响到你的得分。为了阅卷 老师能有良好的第一印象,除了做到卷面要整洁,字迹要工 整,让人一看就舒服外,答题时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答案要点化。为提高速度,在实际评卷操作中,评 卷老师一般只注重“关键词”,对学生所答文字只是“看” 或“瞅”,而不是“读”或“念”。一般情况下,评卷老师一 边签名(除第一份签全名,其余只签姓),一边浏览考生的答 案,一边作翻页准备,在做上述动作的同时写出所改题目的 得分。所以,你的答案决不能像写作文那样,大段大段的一 气呵成,下笔千言,不切要点。你的答案要做到“三化”: 段落化、序号化、要点化。如果某题不止一问,你应该一问 一答,将每一问的答案分成不同的段落,并在每段前简要标 明你回答的是什么问题,千万不要把几个提问混起来回答; 如果某一问答案要点不止一个,你应该把答案分成若干个小 的要点,并在每一要点前标上序号,如(1)(2)(3)……①② ③……或者 abc……;如试卷空间允许,最好能将这些序号 上下排列,沿左侧照齐,让评卷老师一目了然。 (2)答案要点要醒目。有的考生组织答案时写的文字很 多,甚至长篇大论,但不得要领,命不中“得分点”。你应 该把你答案的每层意思都总结出关键词,并尽可能把关键词 “要点”写在最前面,然后再进行解释。就像前面所说的那 样,改卷时,评卷老师看的只是“关键词”,如果你的“关 键词”写得过于“隐蔽”,没有让评卷老师在“瞬间的一眼” 看到,你极有可能失去本来应该得到的分数。“把金子摆在 老师最醒目的位置”,“把得分点作为队长站在队伍的最前 面”,改卷老师想不给你分都难。 (3)合理安排答题空间。有的同学写答案时习惯从所给 空间的中间写起,写到最后甚至写到密封线内。密封线是要 “密封”起来的,评卷老师根本看不到。如果答案写到密封 线以内,不但密封线以内的文字无效,露在密封线外的文字 因为缺了后半行,语句不通,想给分都十分困难。由于空间 不够,有的同学写到最后几行字体越来越小;或者从答案末 端画一大箭头转再到左侧,继续补充答案,给老师十分不好 的印象,以至老师给起分来对你十分“苛刻”。所以,组织 答案时,一下笔就应该尽量从左侧开始,把空间留在右侧, 用不完可以空着;若检查时灵感再现,想起好的要点可以继 续补充。 2.答出技巧与水平,让人满意,让自己多得分 主观题的得分,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考生所写的答案 要点,二是阅卷老师的印象,这里的印象除了上面所讲的第 一印象外,还有老师通过考生所写的答案内容可获得的此考 生是一个优秀学生,还是不理想的学生的信息,这些印象直 接影响着具有弹性的分数。主观题的得分一般都有弹性,为 了操作起来方便,每个评卷老师每道题都有 1 分内的拍板权, 因此,要想拿到这 1 分,就必须让评卷老师满意(如果主观 试题多,加起来就是好几分了,故应当予以重视)。要想尽 量多得分,除了做好攻略一中的几点外,还要做到以下几点: (1)答案要点要全面。评卷时“采点给分”,即用标准答 案与你的答案相对照,照上几个“得分点”给几个相应的要 点分。在评卷点,一般都要制定一个更为详尽的评分细则, 比如同义词替换、新增要点等。为得到更多的分数,你组织 的答案包含的“要点”一定要多。为做到这一点,答题可适 当采取“多多益善”的原则。注意,这里的“多多益善”指 的是“要点”多,而不是“文字”多。当然,“要点”多可 能“文字”也会相应增加,但绝不是长篇大论。比如关于圆 明园“维持现状”还是“重新修建”问题,让你选择一种观 点,并给出理由。你的答案应该是给出尽可能多的理由(要 点多),而不是把其中的某一个理由叙述的多么充分(文字 多)。因为改卷时,老师看的是你给出了几个合理的理由— —每一个理由都有固定的分数;如果你只阐述某一个理由, 即使你论述的再充分,评卷时也只能给一个要点分。所以, 在不知道确切答案的情况下,你的答案包含的要点应该“多 多益善”。 (2)答案内容“广度第一,深度第二”。如上所述,评卷 时“采点给分”,而不是按深度给分(深度至多加 1 分,一般 考生得不到)。如 2005 年全国文综卷Ⅰ第 37 题“简要评价 民族主义的历史作用”,评卷时凡是知道“一分为二”的, 首先就可以得到 4 分;对积极和消极作用稍加说明,即可得 满 10 分。如果只回答积极或消极其中一个方面,理由阐述 的再详尽,评卷细则说“至多给 6 分”。实际操作时,评卷 老师在标准答案和评分细则以外一般不随意新增分数;而只 要答案全面,思路开阔,只要包含“要点”,老师对阐释部 分都显得十分宽容。如本题对积极和消极作用只要有所说 明,即使解释的不够准确、全面,根据“可给可不给的分尽 量地给分”的评卷原则,一般都会给满分或大部分分。所以, 在组织答案时,“广度”比“深度”显得更为重要。 3.按分作答、自信得分 (1)值多少分回答多少内容。有同学会问,面对一个问 题,回答多少内容算是“正好”呢?答曰“一分价钱一分货”, “给多少分回答多少内容”。高考试卷每一个小问题后面都 标有相应的分值,标 10 分分值的题目需要回答的内容一定 比标 4 分分值的题目需要回答的要点多。根据近几年的经验, 文综试卷一般每个要点 2 分(不绝对)。但是,有一个情况你 必须清楚,就是你回答的要点不可能和标准答案完全一致。 所以,你组织的答案应该尽可能详尽,如果把你组织的答案 看做数学上的“集合”,那么你的“集合”里包含的“要素(得 分点)”一定要多,评卷其实就是求你的“集合”与标准答 案“集合”的“交集”。如果把标准答案比作“鱼”,你组织 的答案就应该是“鱼网”,为了多捕“鱼”,你的“鱼网”是 不是应该应适当大一些呢? (2)写在试卷上的文字不要轻易划掉。有人曾把高考改 卷工作形容为“错误里面找正确”,其实一点也不过分。评 卷老师“相当”宽容,只要你的答案有得分点,只要你的答 案能让老师“发现”,老师就会给分。试题内容无论你会还 是不会,一定要敢于回答。回答错了一般也不要划掉,因为 错误部分不影响你正确部分的得分。何况,你认为错误答案 的,说不定里面还包含“得分点”呢。评卷老师是来“给分” 的,不是来“扣分”的,只要你的答案有得分点,不会因前 面的错误而受到“株连”。即使你对某一题目十分陌生,也 要尽量答上几点,因为阅卷老师给 0 分是十分谨慎的;更何 况每个评卷老师都有 1 分内的决定权,只要答案不是太不像 话,一般都会多少给点分。 第五章 考前状态调整 第一节 调整心态,突破“心理围城” 一、考试一半是靠心态 一年一度的高考,对广大考生是一次极其严峻的考验。 它不仅是对考生的知识、智力、技能的考查,也是对考生情 感、意志、体力的挑战。无论心理学的研究,还是高考的实 践都表明,考生的应考心理如何,临场发挥的好坏,在很大 程度上影响着高考的结果。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王极盛教授对 20 个影响高考成功因素的研究结果表明,考试中心态排第 1 位。 1.不良应考心理的外部表现 “应考心理”作为一种心理现象,多数时候主要反映在 思维活动中,但有时会在人的言行、神态中表现出来。比如 在考试前感到紧张不安、焦虑失眠,学习效率下降,甚至食 欲不振,精神体力都有极度疲惫的感觉;在考试中有人心情 激动,难以平静,不能很快进入角色;有人碰到一些问题就 惊慌失措、悲观失望,甚至想退场;有人感到头昏目眩,心 慌烦躁,身心不适等等。这一切其实都是不良应考心理的外 部表现。有一些医学工作者称这种现象叫考试综合症。据最 近几年的实际观察,有以上这些现象的考生不是少数,而占 到相当的比例。现代科学研究证明:适度的压力,适当的紧 张,可以提高人的工作和学习效率,无论是对人的身体健康, 还是对人的心理锻炼都有益处。但是,如果压力过大,长期 精神紧张,就会出现适得其反的效果,情绪不安、焦虑紧张、 悲观失望等不良心理现象会直接影响到考生的临场发挥。 2.应考心理对临场发挥的影响 应考心理与临场发挥之间的关系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 的。应考心理的好坏,在相当程度上影响到临场发挥的好坏。 应考心理越好的考生,一般来说,临场发挥就越好。反之, 则越差。经常有这种现象:有的考生平时成绩并不怎么好, 甚至较差,但是高考中却发挥得相当出色,甚至超水平发挥; 而有的考生平时成绩还不差,但考试结果却令人失望。这样 的例子比比皆是。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个方面还是应考心 理在作怪。可以这样说:应考心理与临场发挥之间存在着因 果关系,“临场发挥”是对“应考心理”的最好检验。 3.树立正确的考试观 应该教育考生,使他们认识到:高考固然是一条成功之 路,但并不是“唯一”的成功之路。金榜题名诚然可喜,但 “榜上无名”也未必就是穷途末路。当今社会,正处在改革 发展的时代,需要各方面人才。只要树立了远大的志向,正 确的理想,并为之奋斗,就一定能有所作为。考生应树立正 确的考试观,排除一切不利因素的干扰,正确对待高考。 有一点非常重要,就是考生一定不能迷信,有的考生考 前看到了乌鸦,就觉得自己完了,看到喜鹊则认定对自己是 个好兆头。还有许多考生考前爱扔硬币来判定自己的成功几 率。这些都是要不得的,只会扰乱你的情绪,打击你的自信。 二、考试情绪的自我调适 考生当听到入场铃声时,难免心理紧张,特别是第一天 的第一科考试。所以提前准备很关键,首先是物质准备,而 心理准备更为重要。考生一迈入考场,可能会出现突如其来 的紧张。考前的知识储备和身心调适越充分,这种紧张发生 的可能性越小。 如果在考场上已经出现这种状况,这时再去懊悔是没有 益处的,只能积极地采用一些调控措施消除这些情况带来的 影响。 1.突然慌乱 有时,考生可能因为在作答时遇到了难题,或是遇到钢 笔坏了之类的意外情况,或是冷不防从脑海里迸出“我要失 败了”等消极的想法,便突然慌乱起来。这种情况发生后, 可采取以下几种方法:第一种方法是放松,一旦出现突然慌 乱的最初征兆,最好暂停作答,闭合双眼,轻轻地对自己说 “放松”,重复六次,并注意体验全身松弛的感觉;也可以 全身高度绷紧十秒钟,然后突然放松。第二种方法是深呼吸, 在突然慌乱时,呼吸会变得急促,这时应该有意调节呼吸, 在吸气时绵长、缓慢、深沉,呼气时也这样。第三个办法是 中断思路,一旦产生容易引起慌乱的想法,可以果断地对自 己说“停”,同时握紧一下拳头,这样能中断原来的思路。 当自觉情况好转后,应迅速转入正常考试状态。 2.瓶颈效应 瓶颈效应是指在考试过程中,心里觉得似乎容易解决而 一时又解决不了的心理现象。这时考生答题一会儿感到似乎 已经茅塞顿开,一会儿又觉得毫无办法,欲行不能,欲罢不 忍,时间不知不觉溜过去了。瓶颈效应常伴随突然慌乱发生, 并加剧慌乱程度。遇到这种情况时,首先要保持镇静,注意 放松,调整呼吸;然后,通过情境、结构联想,回忆与该问 题有关的内容,发掘出有用的材料和线索。另外,还可以暂 时放下当前的题目,先做别的题,过会儿再回头思考,说不 定会从其他题目中得到启发而豁然开朗呢! 3.身体疲劳 高考时,连续数小时处于注意力高度集中、思想持续活 跃、书写量较大的状态中,考生很容易产生身体疲劳现象。 在高考前,考生要注意保证充足的睡眠、适度的锻炼和良好 的营养,从而为高考储备足够的精力。在考试当中,要不时 给自己一些调整状态的短暂间歇,伸展四肢和腰背,活动手 腕和头颈,摇摇手指关节,这样,才不至于过分紧张或疲劳, 维持良好的机能状态。有些考生在考试过程中感到手指非常 紧张,严重时感到握笔和写字非常困难,这是手部疲劳的一 种表现。出现这种情况时,先放下笔,活动活动手腕,手臂 自然下垂轻轻地摇一摇;也可以双手交叉按压指关节,双手 举至面部自上而下做干洗脸五至六次,手便会放松许多。 4.作弊冲突 高考,要求严格、组织严密,与每个考生的前途有着重 大关系。由于社会不正之风的影响,以及个人准备不充分、 成功欲望过强、道德水准较低等原因,有的考生在高考中还 可能陷于作弊冲突之中。作弊是与社会道德相背离、与科学 精神相对立、与考试规则相冲突的,应该坚决抵制。然而, 高考关系重大,一分之差可能引起天壤之别,所以有些考生 在高考中偶尔会萌发作弊念头。有了这种念头的考生应立即 设法排除,以免影响考试。对于那些试图把意向变成行动的 考生朋友,不要冒险做那些会令你窘迫,甚至断送你前程的 傻事,因为监考老师和考场纪律都是严格无私的。 第二节 考前一周整装待发 一、决战前的部署至关重要 1.一般来说,高考前几天复习,总的原则是回归教材, 通过知识网络,把查漏补缺、解决前面复习中出现的问题放 在第一位。没必要也不可能再把每一科详细地复习一遍。因 此,最后七天的复习更应收缩到教材上来。通过看书上的目 录、标题、重点等,一科一科地进行回忆,发现生疏的地方, 及时重点补习一下,已经熟练掌握了的内容,可以一带而过。 还可以看自己整理的提纲、图表、考卷,重温重要的公式、 定理等。这七天的复习,就像运动员在比赛前的准备活动或 适应性练习一样。通过这七天的收缩复习、强化记忆,可以 进一步为高考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心理学界有一个普遍的 共识,早起后半小时和晚睡前半小时,这两段时间是最佳的 记忆时间,所以,这一个小时要充分利用。 2.进入全真模拟状态。全真模拟复习要与高考时间程序 表一致,这样才能在高考的那天,顺利进入状态。每天做一 套卷子,这样在几天后真正拿到高考试卷时不会感到手生, 能尽快找到感觉。 3.要保持自己平时学习和生活的节奏,适当减小复习密 度和难度,可以得到“退一步,进两步”的效果。保持大脑 皮层的中度兴奋(既不过分放松也不过分紧张),要避免和他 人进行无谓的辩论和争吵。可以适当地看电视、听音乐、做 自己喜欢的事,不过最好别玩电脑,因为电脑游戏、网络容 易令人沉迷。这样,就能在考试前夕,创造一个良好的心境。 4.高质量的睡眠永远是最有效的休息方式。考前有的考 生可能会因兴奋而失眠。所以,睡前不应喝咖啡、茶之类的 刺激性饮料,也不应看紧张、扣人心弦的故事片。到了正常 睡觉时间或是稍早一点(大可不必早早上床等着入睡),躺到 床上,全身放松,争取迅速入睡。若一时睡不着,千万不能 着急,不要责备自己或胡思乱想,只管保持平和心情,采取 重复放松技术。其实只要全身非常放松,大脑不兴奋,完全 可以获得身心的休息。 “猫头鹰”式的考生如何应付上午的考试?有些考生习 惯于夜间用功学习,夜越深精力越好;还有些考生为争取时 间,拼命熬夜,以致养成习惯。这两种情况,都会使考生在 白天,特别是上午精力不佳,但考试又都是在白天进行。为 了解决这一矛盾,必须事先进行人体

资料: 6197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