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林清玄作品品评与文本阅读题
加入VIP免费下载

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林清玄作品品评与文本阅读题

ID:724175

大小:23.5 KB

页数:5页

时间:2021-06-10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名家名篇阅读与文学类文本阅读题常见题型解题策略 专题一 林清玄作品品读与常见题型解题策略  常见题型 (1)分析文章标题作用;(2)哲理类语句赏析;(3)细节描写  文章赏读 导语:生活的道理自在茶米油盐当中。林清玄先生的文章总是充满生命的禅意,于无声 处给人以温暖和力量,洗涤生命中的尘土。一千多年前的李太白邀月饮酒,一千年后的林清 玄以月下酒,他从中悟出了怎样的饮酒的哲学?让我们赶快来读一读吧! 温一壶月光下酒 林清玄 煮雪如果真有其事,别的东西也可以留下,我们可以用一个空瓶把今夜的桂花香装起来, 等桂花谢了,秋天过去,再打开瓶盖,细细品尝。 把初恋的温馨用一个精致的琉璃盒子盛装,等到青春过尽垂垂老矣的时候,掀开盒盖, 扑面一股热流,足以使我们老怀堪慰。 这其中还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情趣,譬如将月光装在酒壶里,用文火一起温来喝……此中 有真意,乃是酒仙的境界。 【饮酒本是日常的生活场景,文人墨客饮酒就更是常见。古有陶渊明采菊饮酒、李太白 邀月饮酒、孟浩然以酒会友、杜子美以歌入酒……而林清玄以“月光下酒”,标题“温一壶 月光下酒”新颖别致,具有诗意,显得超凡脱俗。文章第一段“把桂花香装在空瓶里”,而 后是作者的想象“把初恋的温馨装在琉璃盒子里,把月光装在酒壶里”。虚实结合,意趣盎 然。以此为序,奠定了文章超凡脱俗的写作风格和细腻灵动的感情基调,开篇立意高远,诗 意盎然,引人入胜。】 有一次与朋友住在狮头山,每天黄昏时候在刻着“即心是佛”的大石头下开怀痛饮,常 喝到月色满布才回到和尚庙睡觉,过着神仙一样的生活。最后一天我们都喝得有点醉了,携 着酒壶下山,走到山下时顿觉胸中都是山香云气,酒气不知道跑到何方,才知道喝酒原有这 样的境界。 【写作者与好友山间赏月、开怀畅饮、快意人生的生活,一方面承接上文“喝酒是有境 界的”,另一方面引出下文从喝酒中悟出的“喝酒的哲学”,过渡自然。】 有时候抽象的事物也可以让我们感知,有时候实体的事物也能转眼化为无形,岁月当是 明证,我们活的时候真正感觉到自己是存在的,岁月的脚步一走过,转眼便如云烟无形。但 是,这些消逝于无形的往事,却可以拿来下酒,酒后便会浮现出来。 【“喝酒的哲学”到底是什么呢?作者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做了第一次阐释。生命无常, 当我们用心去细细品味的时候就会发现,虽然岁月的脚步从未停歇,生命亦如往常一样变化 无常,但那些消逝于无形的事物也会存留于我们的记忆当中,在酒后浮现于脑海】 喝酒是有哲学的,准备许多下酒菜,喝得杯盘狼藉是下乘的喝法;几粒花生米和盘豆腐 干,和三五好友天南地北是中乘的喝法;一个人独斟自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是上 乘的喝法。 【这一段与前文紧密相连,前文中“杯盘狼藉”、“花生米”、“豆腐干”都是上文中 所谈到的“实体的事物”;“桂花的香气”、“初恋的温馨”、“月光”都是前一段所谈到 的“无形的事物”,进一步解释了作者对事物的感知,使文章丰满可感。】 关于上乘的喝法,春天的时候可以面对满园怒放的杜鹃细饮五加皮;夏天的时候,在满 树狂花中痛饮啤酒;秋日薄暮,用菊花煮竹叶青,人与海棠俱醉;冬寒时节则面对篱笆间的 忍冬花,用腊梅温一壶大曲。这种种,就到了无物不可下酒的境界。 【春有花,夏有花,秋有花,冬也有花,以四时之花下酒,意趣无穷。以慧眼妙心拾得 世间所有的意趣,就没有什么东西不能下酒了。此为上乘喝法之一。】 当然,诗词也可以下酒。 俞文豹在《历代诗余引吹剑录》谈到一个故事,提到苏东坡有一次在玉堂日,有一幕士 善歌,东坡因问曰:“我词何如柳七(即柳永)?”幕士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 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棹板,唱‘大 江东去’。”东坡为之绝倒。 这个故事也能引用到饮酒上来,喝淡酒的时候,宜读李清照;喝甜酒时,宜读柳永;喝 烈酒则大歌东坡词。其他如辛弃疾,应饮高梁小口;读放翁,应大口喝大曲;读李后主,要 用马祖老酒煮姜汁到出怨苦味时最好;至于陶渊明、李太白则浓淡皆宜,狂饮细品皆可。 【作者以案说理,又以案推理,先讲一则关于诗词的故事再讲第二种上乘的喝法——以 诗词下酒。不同的诗词配不同的酒,不同的酒诉不同的情。作者连用排比,从形式上使得行 文更流畅,更具气势;从内容上写出了以诗词入酒的趣味无穷。】 喝纯酒自然有真味,但酒中别掺物事也自有情趣。范成大在《骏鸾录》里提到:“番禺 人作心字香,用素茉莉未开者,着净器,薄劈沉香,层层相间封,日一易,不待花蔫,花过 香成。”我想,应做茉莉心香的法门也是掺酒的法门,有时不必直掺,斯能有纯酒的真味, 也有纯酒所无的余香。我有一位朋友善做葡萄酒,酿酒时以秋天桂花围塞,酒成之际,桂香 袅袅,直似天品。 【如何兼顾纯酒的真味与掺物的余香,作者朋友以葡萄做君,以桂花做臣,既兼顾了葡 萄的真味又有桂花的余香。一虚一实间,给人以无限的哲思。】 我们读唐宋诗词,乃知饮酒不是容易的事,遥想李白当看斗酒诗百篇,气势如奔雷,作 诗则如长鲸吸百川,可以知道这年头饮酒的人实在没有气魄。现代人饮酒讲格调,不讲诗酒。 袁枚在《随园诗话》里提过杨诚斋的话:“从来天分低拙之人,好谈格调,而不解风趣,何 也?格调是空架子,有腔口易描,风趣专写性灵,非天才不辨。”在秦楼酒馆饮酒作乐,这 是格调,能把去年的月光温到今年才下酒,这是风趣,也是性灵,其中是有几分天分的。 【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将古人饮酒以诗相佐与今人饮酒偏重格调进行对比,突出了古 人饮酒时的意趣盎然与今人饮酒时的空洞无味。接着提出了本篇中第三种上乘的饮酒之法— — 以月光入酒,与前文呼应的同时点明文章题目。】 《维摩经》里有一段天女散花的记载,正是菩萨为总经弟子讲经的时候,天女出现了, 在菩萨与弟子之间遍洒鲜花,散布在菩萨身上的花全落在地上,散布在弟子身上的花却像粘 黏那样粘在他们身上,弟子们不好意思,用神力想使它掉落也不掉落。仙女说:“观诸菩萨 花不着者,已断一切分别想故。譬如,人畏时,非人得其便。如是弟了畏生死故,色、声、 香、味,触得其便也。已离畏者,一切五欲皆无能为也。结习未尽,花着身耳。结习尽者, 花不着也。” 这也是非关格调,而是性灵。佛家虽然讲究酒、色、财、气四大皆空,我却 觉得,喝酒到处几可达佛家境界,试问,若能忍把浮名,换作浅酌低唱,即使天女来散花也 不能着身,荣辱皆忘,前尘往事化成一缕轻烟,尽成因果,不正是佛家所谓苦修深修的境界 吗? 【当我们把身外之物放下,感受生命的真谛,“定乎内外之分”,或许也就真的达到了 佛家所谓的苦修深修的境界。文章结尾对全文内容进行升华,跳出了“喝酒”,提升了思想 境界。体现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 文章阅读题 导语:读了《温一壶月光下酒》,林清玄先生文章所包含的对生命丰富而悠远的哲思还 萦绕在我们脑海。下面这篇《家有香椿树》也是作者对生活的体悟,情与理交融间又蕴含着 作者怎样人生思考呢?赶快来读一读吧! 家有香椿树 林清玄 ①我在市场里看到有人卖香椿,一大把十元,简直有点欣喜若狂,立刻买了三把回家, 当天晚上就做了香椿拌面、香椿炒蛋、炸香椿,吃的时候自己都觉得好笑,感觉自己就像得 了相思病,不,是“香椿病”。 ②说起香椿,它给人的味觉是很难形容的,它的香气强烈而细致,与一般的香菜,像芫 莱、芹菜、紫苏,大为不同,食之风动,令人心醉。香椿与一般香菜更不同的是,一般香菜 多为草本,香椿树却是乔木,可以长到三四丈高,如果家里种有一棵香椿树,一年四季就都 有香椿可吃。 ③我对香椿的感情是从小就培养出来的。我们以前在山上的家,屋后就有几棵极高大的 香椿树,树干笔直,羽状复叶树形和树叶都非常优雅,是非常美的树木。 ④我的父亲独沽一味,非常喜欢香椿的气味。他白天出去耕作,黄昏回来的时候,就会 随手摘一些香香椿的嫩叶回家,但是偏偏母亲不喜欢香椿的味道,所以父亲时常要自己动手。 他把香椿叶洗净,剁碎,加一点油,加一点酱油,撒在热气腾腾的面上,抄起筷子拌一拌, 就是人间至极的美味。 ⑤最简单的做法,是把香椿剁碎了放在酱油里,不管蘸什么东西吃,那食物立刻布满了 香椿的强烈的气息。次简单的做法,是用香椿叶来炒蛋,美味远非莱脯蛋、洋葱蛋可比。或 者是用蛋和面粉裹香椿叶下锅油炸,炸得酥黄香脆,可以当饼干吃。或者,以香棒拌豆腐还 有复杂一点的就是以香椿叶子包饺子、包子、粽子,香气宜人。 ⑥我受了父亲的调教,自小就嗜食香椿,几乎有香椿叶子,什么东西都吃得下了。而香 椿树那种独一无二的气味,也陪伴了我的童年。那高大的香椿树每到初夏,就会开出一簇簇 的小白花,整个天空就会弥漫着一种清香,然后,结果了,果熟裂开了,香椿树带着小翅膀 的种子就会随风飞到远方。 ⑦自从成年来到台北以后,就难得品尝到香椿的滋味了,所以每次回乡下,我总会设法 去找些香椿来吃。有一年,我住在木柵的兴隆山庄特地向朋友要来两株香椿树的幼苗种在院 子。香椿树长得有一人高,我偶尔会依照父亲的食谱,摘香椿叶来试做,滋味依然鲜美,从 前那遥远的记忆浮现在眼前。 ⑧后来我搬家了,也不知道院子里那两株香椿树变成什么样子了,会像故乡的香椿树那 样长到三四丈高吗?会开花吗?种于也会飞翔吗? ⑨有一次读庄子的《逍遥游》,说道:“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以八千岁为秋。” 所以香椿树应该是很长寿的。由这个典故,以香椿有寿考之征,所以古人称父亲为“椿”, 称母亲为“萱”,唐朝牟融有诗说“堂上椿萱雪满头”,是说高堂的父母已经白发苍苍了。 ⑩父亲过世之后,我也吃过几次香椿,但每次,那强烈的气息都会给我带来悲情,使我 想起父亲,以及他手植的香椿树。他常说:“香椿是很上等的木材,等长好了,我们自己砍 下来做家具。”一直到他离开这个世界,他也没有砍过一棵香椿树。我以前一直以为是香椿 还没有长好,现在才知道那是感情的因素,八千年为春秋,那是永远也长不好了。但愿,父 亲在极乐世界,也会有香椿拌面可以吃。 ⑪端午节的时候,我路过松山的永春市场,看到有人在路边卖“香椿粽子”,便买了几 个来吃,真有一点父亲的味道。唉!吃香椿粽子的时候,我决定了,将来如果有一个庄园, 屋前屋后我都要种几棵香椿树。 1. 文章是如何扣住“家有香椿树”这一标题的? 【答案】①儿时在山上的家,家里有父亲在屋后手植几棵高大的香椿树,一年四季总能吃到 新鲜的香椿;②成年台北的家,“我”在院子里种下两株香椿树的幼苗,偶尔摘香椿叶做出 鲜美的食物;③在未来的家,“我”计划在屋前屋后都要种几棵香椿树。 2. 文章是如何表现父亲对香椿的喜爱的?请简要分析。 【解析】①细节描写。父亲在家里种了几棵香椿树,每天干活回家总要带几个香椿芽;②动 作描写。通过对父亲制作香椿时“洗”“剁”“加”“抄”“拌”等动作的描写,写出了父亲制 作香椿时不多加工,更加突出表现了父亲对香椿的喜爱之情。 3. 赏析文章中加波浪线的句子。 【答案】句子描写了香椿树从开花到结果再到繁衍的全过程,承上启下,承接上文香椿树陪 伴了“我”的童年,开启下文“我”对家乡香椿树的念念不忘。表达了作者对平平淡淡、随 遇而安的生命的赞美,哲理丰富。 4. 文章结尾“吃香椿粽子的时候,我决定了,将来如果有一个庄园,屋前屋后我都要种几 棵香椿树”表达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我”在父亲的影响下爱上香椿,父亲去世后“我”都有意识的去找香椿吃,而每 每吃到香椿,“我”就会想起父亲,想起他栽种的香椿树。香椿是“我”感情的触发点,之 于“我”而言,香椿已成为父亲的化身,栽种香椿,表达了“我”对父亲深深的思念。

资料: 3.2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