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 课时 问题解决(二)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 31 页例 2,课堂活动第 2 题,练习六第 3-5 题。
【教学目标】
1、经历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具有相遇问题(工作问题)特征
的数学问题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基础上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能感受到解决数学问题的成功体验,激发分
析、解决问题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够分析数量关系,选择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难点:分析具有相遇问题(工作问题)特征的数学问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复习
(1)一个修路队每天能修路 50 米,工作 6 天结束时他们修路多少米?
(2)一列客车和一列货车同时从两个城市相对开出,客车平均速度是每时
55 千米,货车平均速度是每时 45 千米。两车开出后 5 小时相遇,两城市相距多
少千米?
学生独立完成。
请学生说解题思路,教师板书: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速度和×
时间=路程。
2、准备题
一列客车和一列货车同时从相距 450 千米的两地相对开出,客车平均速度是
每时 50 千米,货车平均速度是每时 40 千米。 两车开出后几小时相遇?
(1)学生默读题目,在草稿本上画出示意图。
通过画图,你有没有发现这道题有什么特点?(这道题跟昨天学习的相遇问
题刚好相反。它已知两地的距离和两个运动物体的速度,求相遇时间。)
(2)独立列式解答
(3)反馈解法,说思路。
预设:先求出余刚和苗苗两人的速度和,再用总路程除以速度和就能求出他
们两人的相遇时间。板书:总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
3、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就要用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来继续学习解决问题。(板书:解决问
题)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 2
(1)理解题意
(出示例 2)让生齐读题目,再说说你找到了哪些数学信息和问题?
用两只手比划两个工程队修路的过程。
(2)分析数量关系
出示讨论题:
①这道题跟刚才的准备题对比,你有什么发现?
②要求“8 天能否修复这段公路?”,你的解题思路是怎样的?
请同学们独立思考,然后再小组讨论。
反馈:
这道题跟刚才的准备题对比,你有什么发现?
(这道题与准备题很相像,准备题是两人行走的问题,是行程问题,而例 2
是两个工程队修路的问题。但这两道题都是知道总的路程(公路的总长度)和两
人的速度(两队的工作效率),求他们走完全程的相遇时间(修完总路长的时间)。
其实两道题的结构差不多,只不过准备题是行程问题,而例 2 是工作问题。)
要求“8 天能否修复这段公路?”,你的解题思路是怎样的?
(可以先求出两队修完这段公路需要的时间,再跟 8 天进行比较;也可以先
求出两个队 8 天一共能修多少米?再跟公路总长进行比较。)
教师引领:
这道题的解决策略一是比工作时间;二是比工作总量。
(3)列式计算
学生选择合适的方法独立解决。教师巡视指导学困生。
组织全班汇报解题方法。
展示 2 种不同的方法,并请学生说出解题思路。
A:比时间
先求两队每天一共修路多少米?也就是求出两队每天的工作效率和,再用工
作总量÷工作效率和=合作时间。
算式是:510÷(45+40)=6(天)
6 天<8 天,可以修复完。
B:比路程
(45+40)×8=680(米)
680>510,可以修复完。
(4)比较两种方法,你更喜欢哪一种?说出理由。
学生交流后,强调:在选择解题策略时,可以选择自己能理解的比较简洁的
方法解决问题。
2、算一算
(1)我们已经知道修复完这条公路需要 6 天,如果要求“修复完这段公路
时,甲队比乙队多修了多少米?”你会解决吗?
(2)学生独立解决,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汇报方法,可能会有两种解法:
6×45-6×40=30(米)
6×(45-40)=30(米)
引导学生说出两种解法的解题思路和数量关系,重点追问第二种方法中的
(45-40)表示的意义。
3、小结
回顾刚才解决的问题有什么特点?这类问题可以怎么解决?
刚才的问题是关于工作问题中的合作问题,可以借用相遇问题的思路来进行
解决。
三、巩固练习
1、课堂活动第 2 题。
学生独立解决。
组织同桌讨论两个小题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2、独立练习:练习六第 3、4、5 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