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相遇问题的探究(三种类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探索理解有关相遇问题的术语,学会分析相遇
问题的数量关系,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应用题的能力,掌握相遇问题
求路程的解题方法。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模拟相遇问题中两个物体的运动过程,亲身体验
知识形成的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分
析、培养学生细致的审题习惯,提高学生灵活解答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相遇问题三类型求路程的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分析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能在理解的基础上用不同的
方法解答相遇问题中的这三种变式题 。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谁能说出相遇问题中的时间、速度、路程之间的关系。
①甲速度×相遇时间+乙速度×相遇时间=两地距离
②速度和 × 相遇时间 = 两地距离
第二种方法比较好
二、表演体验,探究新知
2
理解相遇问题中的一些关键词
1、让学生理解相对、相遇、相距、背向、同时几个词语的意思,也
可以单独思考用手势来演示一下其中一个或几个词语的意思。你也可
以和你的同桌配合表演。
2、从大屏幕上进一步理解相遇、相对而行、相背而行、同向而行、
相对而行还相距、相遇后又相距。
3、我们在做这类应用题对出发地点、行车方向、出发时间是相
同还是不同,运动的结果又怎样呢?这些都是我们研究的内容。
三、应用新知拓展学习
明明家住在西路,红红家住在东路。两人各自从家出发相对而行,明
明骑自行车每分钟行 200 米,红红步行每分钟行 50 米,20 分钟相遇。
两家相距多少米?(速度和 × 相遇时间 = 两地距离)
甲乙两人同时从学校出发,相背而行.甲的速度是 4 千米/小时, 乙的
速度是 5 千米/小时,3 小时后甲乙相距多少千米?
(4+5)×3
=9×3
=27(千米) 答: 3 小时后甲乙相距 27 千米。
理解:同时、相反 ;师: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无论两个物体的运
动方向相对还是相反,它们解题方法是一样的。设计意图:列式解答
是相反运动方向的相遇问题,通过学生上台表演,让学生意识到 “相
对”和“相反”运动方向的相遇问题求路程,它们的解答方法是一样
的,对相遇问题有了更深的理解。
3
3、小刚和小英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对而行。小刚的速度是 80 米/分,小
英的速度是 70 米/分。两人走了 5 分钟后还相距 200 米。甲乙两地相
距多少米?
(80+70) × 5+200
=150×5+200
=750+200
=950(米) 答:甲乙两地相距 950 米。
没相遇,走了 5 分钟时还相距 200 米, 再列式计算。80×5+70×5
+200;(80+70)×5+200 问:每步算出的是什么?两家相距的路
程包括哪几部分? 设计意图:智力冲浪题的设计,与例题进行比较,
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求知欲。
4、小刚和小英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对而行。小刚的速度是 80 米/分,小
英的速度是 70 米/分。两人见面又擦肩而过后相距 200 米时,刚好 5
分钟。甲乙两地相距多少米?
(80+70) ×5 - 200
=150×5 - 200
=750 - 200
=550(米) 答:甲乙两地相距 550 米
相遇后擦肩而过相距 200 米说明走完全程又多走 200 米所以要减去
200 米;因材施教,同样使每个学生在发散性、多维度的思维活动中
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甲乙两人同时从同一地方出发,同向而行.甲每小时行 7 千米,乙每
4
小时行 5 千米.3 小时后两人相距多少千米?
(7 - 5)×3
=2 × 3
=6(千米)答:3 小时后两人相距 6 千米
两人同时从同地出发同向而行,走的时间相同,速度不同就产生了路
程差,就是甲(速度快)走的路程减去乙(速度慢)走的路程就是就
是相距的路程。也可用速度差×时间=相距的路程
四、回顾整理
相对而行相遇:两地距离=速度和×相遇时间
相背而行:两地距离=速度和×时间
同向而行:路程差=速度差×时间
相对而行还相距:两地距离=速度和×相遇时间+相距路程
相遇后又相距:两地距离=速度和×相遇时间-相距路程
五、巩固练习:数学书 141 页第 17 题(一题三问对相遇、相对而行
还相距、相遇后又相距进行巩固训练。可只列式不计算)
六、板书设计:相遇问题的三种类型
同向而行:路程差=速度差×时间
相对而行还相距:两地距离=速度和×相遇时间+相距路程
相遇后又相距:两地距离=速度和×相遇时间-相距路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