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杨慎
滚滚长江东逝水
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
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楮上
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
都付笑谈中
《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是明代文学家杨慎所作《廿
一史弹词》第三段《说秦汉》
的开场词,后毛宗岗父子评
刻《三国演义》时将其放在
卷首。老版电视剧《三国演
义》将其作为主题歌歌词。
司
马
光
《资治通鉴》是司
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
编年体通史,记载了
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
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
内容丰富,叙事简练,
是富有一定文学价值
的历史名著。司马光
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
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
经验和教训的。 4
鉴于往事,有
资于治道。
作者作品简介:
司马光(1019-1086),字
君实,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
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
公集》、《稽古录》等。
司马光学识渊博,尤精于史。
司马光因反对王安石变法,退
居西京洛阳。历任闲职,专志
修史。历时十九年完成了《资
治通鉴 》。
群儿戏于庭,
一儿登瓮,
足跌没水中,
众皆弃去。
光持石击瓮
破之,水迸,
儿得活。
教学目标
• 知识目标:
1.在学习中掌握重点文言实词的含义。
2.掌握有关文学常识。
• 能力目标:
1.培养阅读理解能力。
2.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 情感目标:
1.学习吕蒙虚心接受意见、努力学习的
精神。
2.感受人物语言的艺术美。
人物简介
No
Image
孙
权
吴国创始人
吕
蒙
吴国名将
鲁
肃
吴
国
谋
士
孙权(181-252),字字仲
谋,吴郡富春人。三国时吴国的
创建者。他从兄长孙策遇害身亡
之日起,在五十多年的时间内据
有江东。曾与刘备联合大破曹军,
获赤壁之捷。其最大功绩就是开
发了东南地区,促进了东南地区
经济的繁荣发展。
陈寿:“孙权屈身忍辱,任才尚计,
有勾践之奇,英人之杰矣。故能自擅
江表,成鼎峙之业。”
曹操 :“生子当如孙仲谋。”
吕蒙(178-219) ,东吴国
大将。字子明,汝南富陡(今
安徽阜阳)人。少年时不读书,
以胆气称,后接受孙权劝告,读
了许多兵书、史书,智勇双全。
跟随孙权打仗有功,官拜虎威
将军。倍受孙权,鲁肃的
信赖。鲁肃死后,掌管东
吴军事,率军暗袭荆州,
擒杀关羽父子,名扬三国。
杀关羽后不久病死。
鲁肃 (172-217),字子敬,临
淮东城(今安徽定远县)人。三国
时吴王的得意谋臣,倍受赏识。从小
丧父,靠祖母抚养。他少有大志,轻财好
施,喜欢习武骑射。
鲁肃也是三国历史上的一个
重要人物。他一生的最大功
绩是倡导、促成并终身不易
地竭力维护孙刘联盟,使三
足鼎立之势能够形成。
注意下列字词的读音:
吕蒙 卿 当 涂
邪 涉猎
即
méng qīng túdāng
yé shè
jí
孰 遂 更 岂
qǐ gēng suì shú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
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
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
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
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
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
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
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孙权劝学
朗读课文,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3)“卿言多务,孰若孤?”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 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 反问句,强调并不是要吕蒙研究儒家经典,
当专享经学传授的学官,而是有别的目的。
◎ 反问句,否定吕蒙推辞的理由,要重读强调。
◎ 感叹句,要读出惊讶不解的语气。
◎ 反问句,指责中带有自豪的语气。
理解文意:1、参考注释,疏通课文,作出
批注,划出读不懂的句子。
2、质疑,共同讨论。
疏通文意
初,权 谓 吕蒙 曰:“卿今当涂
掌 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 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但 当涉猎,见往事 耳。卿言多
务,孰 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 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
与蒙论 议, 大惊曰:“卿今者
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
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 何 见事 之
晚乎!”肃 遂 拜蒙母,结友而别。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
权掌管事情了,不能不学习呀!”吕
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辞。孙权说:
“我难道想要你研究经书成为博士吗?
只说你应当浏览群书,了解历史罢了。
你说军中事务繁多,这方面谁能和我
相比呢?我经常读书,自己认为大有
益处。”吕蒙于是开始学习。
到了鲁肃来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
蒙谈论事情,非常惊奇地说:“以
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来看,你已经
不再是原来那个吴下阿蒙了!”吕
蒙说:“读书人分别三天,就要重
新另眼相看,长兄为什么对(这个
)道理知道得这么晚呢!”鲁肃于
是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
友后才分别。
你掌握了吗?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但当涉猎
蒙乃始就学
见往事耳。
及鲁肃过寻阳
孰若孤
非复吴下阿蒙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古时王侯自称
• 只
• 从事
• 了解,知道
到或拜访
同“谁”
再
了解,知道
20
*字词句小结
一、通假字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通“耶”,
语气词。
二、古今异义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孤:古时候王侯自称; 今义:孤儿。
治:古为研究,今为治理。
博士:当时专管经学传授的学官;今指学
位的最高一级。
2.但当涉猎
但:古义:只、只不过;今义:转折连词
3.即更刮目相待。
更:古义:重新;今义:更加。
4.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往事:古义:指历史;今义:过去的事情。
5.及鲁肃过寻阳
及:古义:到了…….的时候;今义:连词,以 及。
一词多义
以
蒙辞以军中多务。
自以为大有所益。
用,介词。
认为,与“为”
连用,动词。
当
当涂掌事。
但当涉猎。
掌管,动词。
应当,动词。
见
见往事耳。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知道。
认清。
二个表人称的词 卿、孤
三个表说的词 谓、言、曰
三个表语气的词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吗,表示反
问语气。
罢了,表示限止
语气。
呢,表示感叹语气。
课文解读 合作探究
2.文章以何种方式展开情节的?
3.文中有几次对话?
1.文章围绕文题中的哪个字展开?
学
对话
三次
权蒙两次对话
肃蒙一次对话
孙权 学
吕蒙 学
鲁肃 学
吕
蒙
鲁
肃
孙
权
劝
就
赞
学
分角色朗读。
读出人物对话的语气。
孙权劝 学
朗读并理解:
1、这部分主要采用什么描写? 对话
2、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
什么? 劝学
3、孙权给吕蒙提的读书目标是:
_________________涉猎,见往事耳
4、表现孙权对下属吕蒙爱护、器重和
希望的一句话是______卿今当 涂掌事,不可不学
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
学!”“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
自以为大有所益。”
这话表现孙权对吕蒙的什么态度?
•亲近、关心,有长者之风。
四书《论语》《中庸》
《大学》《孟子》
五经《诗》《书》
《礼》
《春秋》《易》
讨论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这句话的作用是
什么?想一想孙权说此话时的神态?
反问句,强调并不是要吕蒙研究儒家经典,当专门
传授经学的学官,而是别有目的。联系句意,隐隐
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恼怒
的意味。
从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谈,现身说法,神情激动,
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说明:这番劝言,表现出孙权的善劝。既有
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
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
③ “卿言多务,孰若孤?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
益。”这样说有何作用?
《孙权劝学》
是一个著名的劝学
故事。题目中最关
键的词是“劝”。
请找出孙权“劝”
吕蒙学习的语句。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
见往事耳。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卿言多务,孰若孤?
1揭示学习的必要性:
2学习的目的、方法:
3委婉的批评:
4现身说法,读书的益处:
辞学 就学
军中多务
• 孙权的劝学顺利吗?吕蒙对孙权劝学经
历了怎样的态度变化?
• 吕蒙在就学前是怎样的状况?就学后有
怎样的变化?(用课文中词语回答)
吴下阿蒙 刮目相待
为什么?
听从孙权的劝告,从师学习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语言)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行动)
你今天的才干和谋略,已不再
是过去在吴县时的那个吕蒙!
于是拜见了吕蒙的母亲,和吕
蒙结为好友,然后分别了。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与读书人分别多日,就要重新另
眼相待,长兄你为什么看清事物
这么迟呢?
提问:1吕蒙读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2通过谁的所见所语来写?
3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
4这是什么描写?
1“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2通过鲁肃所见所语来写。
3鲁肃即吃惊,又情不自禁的发出赞叹。
4(侧面描写)这句话从没有直接表现吕蒙
的才学大增,学有所成,而是从鲁肃的言
语中侧面表明吕蒙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
的长进。
讨论 “卿今者……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
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
两人,使鲁肃既吃惊,感到十分惊
讶,又由衷为吕蒙的进步感到高兴,
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惊异、赞许
之态呼之欲见。这句话从侧面反映
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
以置信的长进。
3、“刮目相待”后,鲁肃有何举动?
说明了什么?
与吕蒙结友.
说明鲁肃对吕蒙的赏识、认可。
2、“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表现了吕
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并非对鲁肃不满,而是表现出吕蒙对
自己才略长进后感到很自豪、自得。
思考: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
目相待”?
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
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
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4为什么鲁肃与吕蒙结友?
• 1吕蒙坦诚豪爽,知错就改。
• 2吕蒙经过学习,已经是一个有学
识的人。
• 3鲁肃敬才爱才。
因为鲁肃被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
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从侧面烘托吕蒙才略的
惊人长进。
课文
人物
描写
方法
语气
特点
个性
特点 给人启示
孙
权
吕
蒙
鲁
肃
孙权劝学
力陈必要: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提出目标: 涉猎见往事
现身说法: 多务孰若孤
吕蒙就学
先:
后:
辞-军中多务
就-刮目相待
鲁肃赞学 今日才略,非吴下阿蒙
孙权劝学
劝学之因,
劝学之理
吕蒙就学
劝学之果
鲁肃赞学
劝学之果
正面描写
正面描写
侧面描写
反衬
孙权劝学
学业长进
详写
略写
议论 更详
结友 略写
文章主旨:本文通过孙
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
后大有长进的故事,突出了
学习的重要性,以此来劝勉
人们勤奋学习。
• 本文特点:
• 1详略得当。2对话为主。
• 3侧面描写。
• 请解释“吴下阿蒙”并造句
理 解 与 运 用本文成语典故1
• “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
将吕蒙。现比喻学识尚浅。
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
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
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例句)你还不知道吗?XX同学在诗歌创
作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可不再是吴下阿
蒙了。
“刮目相待”意思是分别一段时
间就要另眼相看,比喻要用新的眼光
来看待新的人或物。
• (例句)
• 上节课,宋兴同学朗读的《黄河
颂》非常好,真叫人刮目相待。
请解释“刮目相看”并造句
理 解 与 运 用本文成语典故2
人 物 形 象
• 1孙权:吴国国君
严格要求 以身作则 循循善诱
• 2吕蒙:吴国名将
知错就改 虚心好学 坦诚豪爽
• 3鲁肃:吴国军师
豪爽有风度 真诚
方仲永
吕蒙 一介武夫
年长乃学
终成大器
五岁能诗,
少年不学,
泯然众人
年长乃学
学有所成
少年不学
一事无成
6、与方仲永的变化相比,吕蒙
的变化对你有什么样的启示?
《孙权劝学》 《伤仲永》
叙事内容
表现主题
写作方法
方仲永由神童
变为“众人”
重视学习、勤
于学习,就会
有长进
后天学习对一
个人的成才具
有重要意义
对话描写 叙议结合
吕蒙由推托到
就学成才
(本文)吕蒙给我的启示:研讨一
• 1读书对人大有好处(开卷有益)。
• 2知识可以改变人,塑造人。
• 3一个人只要端正学习态度,肯下
功夫,就一定能取得成功。
• 4虚心听取别人的好建议。
1鲁肃给我的启示:
不要用老眼光看变化的人或事。
2孙权给我的启示:
运用好方法才会有好收获。
1什么时候学习都不晚。
2学习要趁早。
3知识让人自信,自信赢得尊重。
4知不足者好学,耻下问者自满。
5以能力显实力,用行动来证明。
6待人真诚,友谊常在。
7学习的重要性。
有个成语是说读书对人们
大有益处,它能够概括本文的
内容,试问是哪个成语?
开卷有益
勤奋好学成语典故:废寝忘食、
手不释卷、囊萤映雪、凿壁偷光、
头悬梁,锥刺股。
关于读书的名人名言
读书使人心明眼亮。
----- 伏尔泰
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 --- 刘向
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 莎士比亚
无论掌握哪一种知识,对智力都是有用
的,它会把无用的东西抛开而把好的东
西保留住。 ----达 · 芬奇
读书格言
v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v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v 书读百遍其意自现。
v 书到用时方恨少。
v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名人读书的故事:
毛泽东冬天在读书的时候,为了御
寒,经常边吃生辣椒边手拿书本读书。
发
愤
识
遍
天
下
字
立
志
读
尽
人
间
书
-
-
苏
东
坡
门
楹
身 居 陋 室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耶?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
表示限制语气,相当于“罢了”。
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说说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表示什么语气。
研讨与练习二
就: 蒙乃始就学
指物作诗立就
当: 但当涉猎
当窗理云鬓
可: 不可不学
皆有可观者
以: 辞以军中多务
以钱币乞之
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以为
一字多义
从事
完成
应当
对,对着
可以,能够
值得
用
用
把
认为
古今异义
及 古:
今:
过 古: 孤 古:
今: 今:
更 古: 但 古:
今: 今:
博士 古:
今:
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学位名称
更加 转折连词,但是
只,仅仅重新
孤独
古时王侯自称
以及
到了……的时候
经过
到
不可不学(必要性)
• 孙权:劝学 涉猎、见往事(方法,目的)
孤常读书(现身说法)
• 吕蒙: 辞学——就学
• 鲁肃: 大惊——结友
62
(论议)轻松调侃
言
辞
恳
切
语
重
心
长
文章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