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度、时间、路程(一)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课本数学三年级第二学期(试用本)P9—11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速度的含义,知道速度的单位,会正确读写速度单位。
2、熟悉和掌握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
3、经历从现实背景中抽象出数量关系的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每个
数量的含义。
4、感受数学思考的条理性,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熟悉、掌握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
教具准备:投影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课件出示)
1、出示故事情节
问:这三个小动物谁认为自己跑得最快?你同意它们的观点吗?
2、学生小组讨论,发表意见。
3、汇报讨论结果。
小象和小熊比,所用的时间相同,小象跑得路程长,它跑得快;小熊跑的路程
短,小熊跑得慢。
小牛和小熊比,跑的路程相同,小牛用的时间少,它跑得快;小熊用的时间长,
小熊跑得慢。
所以小熊跑得最慢。
追问:什么是路程?
我们把它们跑的距离叫做路程。用了 8 分钟、6 分钟都叫做所用的时间。
板书:路程、时间
4、你能比较出谁跑得最快吗?板书:“谁跑得快”
小象和小牛跑的路程不同,时间也不同,无法直接比较它们的快慢,怎么办?
(若学生提到比较“速度”,追问你对速度是怎么理解的。学生的回答可能无法
预见,应视课堂情况进行应变,使学生理解此题比较一分钟内行的路程比较方便,
也就是速度。)
小结:我们把每分行的路程叫做速度。(板书:速度)
【策略说明:学生在三年级第一学期已经学习过三人比较打字速度快慢的知识,
通过对知识的迁移,学生学会在路程相同时,花时少的速度快;时间相同时,
跑得路程多的速度快。在时间和路程都不同时,需要通过具体的计算,比较相
同时间段里它们跑的路程。在此作为情节引入的目的是唤起学生对知识的回忆,
并为引出新知做准备。】
二、新授:
1、列式计算
问:那么谁的速度最快呢?用什么方法计算呢?
小熊:432÷8=54(米/分)
小象:544÷8=68(米/分)
小牛:432÷6=72(米/分)
问 2:它的单位是什么?
自学第十页小胖说的话,看看单位是什么,表示什么意思,怎样来读。
1、列式计算
问 1:那么谁的速度最快呢?怎样列式?
小熊:432÷8=
小象:544÷8=
小牛:432÷6=
问 2:小熊的速度是多少?计算
小熊:432÷8=54
问 3:它的单位是什么?
自学第十页小胖说的话,看看单位是什么,表示什么意思,怎样来读。
2、学生介绍“速度”。
(1)速度单位的写法和读法:
一条斜线分成两个部分,上面单位是长度单位,下面单位是时间单位,合起
来就是速度单位。
54 米/分:五十四米每分
先读长度单位,斜杠可以当作每来读,再读时间单位。
(2)表示含义:
表示每分钟跑 54 米。
3、巩固:
同桌合作计算书上小象、小牛的速度,并相互说一说它们的速度怎么读,各
表示什么含义。
68 米/分:六十八米每分 表示每分钟跑 68 米
72 米/分:七十二米每分 表示每分钟跑 72 米
【策略说明:学生还没有学过速度单位,所以此处单位多数学生会用“米”,当
学生知道“米”不是速度单位时,强烈的求知欲很适合带动学生通过自学来接
触新的单位,加深学生印象。】
(4)“速度”的概念:
像这样“每分 行的路程就叫做速度。”(板书)
【策略说明:不把速度概念写全,空开部分距离,为了让学生通过后面的学习,
知道不仅每分行的路程是速度,每秒、每时甚至每天、每年行的路程也是速度,
也就是在单位时间内行的路程都是速度。】
4、读出下列速度以及其表示含义:P11
大约 4 千米/时 大约 16 千米/时
大约 750 米/分 大约 2 千米/分
大约 200 米/秒 大约 8500 米/秒
你们发现了吗?速度可以是每分行的路程,还可以怎么表示?
每分(每秒、每小时)行的路程就叫做速度(并归纳:在单位时间内行的路程都
是速度。)
三、巩固:P10/例 2
看图回答问题:
猜一猜“哪辆火车跑得快”;如何验证猜测的结果?计算,并比较。
算出它们的速度是多少?
444÷3=148(千米/时)
332÷2=166(千米/时)
148 千米/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