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数学 课题:条形统计图(项目组数的确定) 教时:1
教学目标:
1、能通过一组数据多种分组的观察和比较,体会数据统计既要方便简洁又要反映数据特征
的特点,同时要使统计数据不重复不遗漏,初步建立图像的美感。
2、能通过寻找数据中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对数据分布的离散程度有大致范围的判断,并能
根据数据分布情况进行项目分组的调整,初步建立数据的敏感。
3、能通过观察生活中的统计分组,初步感受项目组数确定的灵活性。
制定依据:
“统计”主要研究现实生活中的数据和客观世界中的现象,通过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
和分析,来帮助人们做出合理的推断。小学阶段的统计都以描述统计为主,每个年级都安排了“统
计”教学的内容,包括一、二年级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纵向)的初步认识、三年级的条形统
计图(横向)、四年级的折线统计图、五年级的统计特征量之一平均数。
由于分组整理数据是基本的统计活动,也是最常用的方法,所以教材和配套练习中都安排了
“数据的分组整理”,但是所有这些统计教学,都是在已经明确了项目组数的情况下对数据进行
分类整理和描述,不要求学生通过观察,依据现实情境对数据进行分组,都没有涉及到“项目组
数的确定”的教学。学生面对的是规定好的统计项目组数。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
学习状态,不需要独立思考,而在生活实践中,当学生独立面对一组数据需要对其进行统计分析
时,首先需要做的就是项目组数的合理确定。在一二年级的学习中,学生接触到的都是按照统计
对象的某些属性,如品种、形状、颜色、用途等进行分类统计,那么面对一组同质的数值型数据,
又如何确定项目组数呢?是根据情境需要,统计目的,还是数据特征?很多学生可能就会束手无
策,而这恰恰是统计的开端。基于一二年级的学习,学生已经经历过统计的一般过程,掌握了统
计的一般方法,积累了一定的统计活动经验,对于分类统计出一组数据的结果对学生来说没有什
么难度。
基于以上分析,为放大探索空间,增加学习挑战性,更为了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拟以确定统
计的项目组数作为三年级统计教学中的重点内容之一。
本课设计基本思路如下:
第一环节——调整中感悟组数确定的要求:当学生面对一组非数字型数据,思考如何确定统
计组数,想象分组之后可能形成的统计图像,理解在确定统计组数时,既要考虑数据分布的状态
又要考虑制图的简便,重点解决有序排列、分组均匀、不遗漏不重复这三个问题,形成对统计图
像位置布局的基本判断,逐步建立统计图像的美感。第二环节——对比中体会组数确定的方法:
当学生面对两组具有不同离散程度的数值型数据,进行比较分析,思考如何有序、均匀、不重复
不遗漏地确定项目组数,感悟项目组数的确定与数据的范围有密切关系,体会要根据数据特点进
行判断与选择,形成恰当的分组策略,逐渐养成分组之前先对数据分布特点进行解读的意识,逐
步建立数据的敏感。第三环节——拓展中了解组数确定的灵活:引入生活中比较常见的统计分组,
如水电费、校服征订单等,通过这些真实统计案例,去了解组数确定需要结合多方面的考量,体
会组数确定的灵活性。
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常规
积累
看图说一说:
(1)每个直条分别代表什么项目组?
读统计图,相互交流项目组
和具体数据
复习对条形统计图
的简单认识
(2)每个项目组的具体数据
调整
中感
悟组
数确
定的
要求
1.(出示出生月份记录)你能不能把记
录表按照出生月份进行一下人数的分
组整理呢?先思考一下打算怎么按月
份分组,然后将项目分组记录在表 1
中。
2.交流:
第一层次:有序与无序
第二层次:反映数据特征与方便简洁
第三层次:均匀分组与不重复不遗漏
3.小结:我们已经知道确定项目组数时
分段的特点和基本方法,既要能够反映
数据特征,又要方便简洁,这是一般的
思考原则。但是生活中的数据往往更加
复杂,需要我们在一般原则的基础上进
行灵活的调整,使项目组数更加合理。
明确学习主题,读懂记录表
和统计表。
独立思考,初次尝试确定项
目组数,并将项目分组填写
在统计表中。
预设情况:
1 不清楚学习任务或急于
计数
2 无序分组
3 有序分组(12 组、6 组、
4 组、3 组、2 组)
4 分组中有重复或遗漏现
象
从学生生活产生确
定项目组数的必要
性,通过师生间的
交流和学生资源的
对比,让学生初步
体会如何确定项目
组数,经历形成合
理 项 目 组 数 的 过
程,感受到处理原
始数据时要先进行
整体观察。确定项
目组数时,数据要
不重复、不遗漏、
分组均匀,确定的
项目组数既要反映
数据的分布特征,
又要使统计图简单
明了,形成初步统
计图像美感。
对比
中体
会组
数确
定的
方法
1.这是一年级和五年级某班各 20 位同
学的跳绳个数,先整体观察一下这些数
据,五年级同学跳绳个数的分布范围与
一年级跳绳个数相比,有什么不同?
2. (出示一年级情况)请根据一年级
小朋友的跳绳个数情况进行分组,把分
组想法填入表 4 中。
对比资源 1(2 组、4 组、5 组、10
组)你觉得分成几组比较合适?为什
么?
3.五年级同学跳绳个数又该如何分组
呢?同样是跳绳个数,分组时会有什么
变化?自己试一试,将分组想法填入表
5 中。
对比资源 2(一年级 4 组、五年级 8
组)同样都是半分钟跳绳个数,为什么
一年级的数据在分组时大家觉得 5 个
一组合适,五年级的数据就觉得 5 个一
解读数据,对两组数据进行
整体观察,思考两组数据分
布范围的差异。
独立思考,尝试确定项目组
数。
预设情况:
○1 无从下手
○2 出现遗漏或重复现象
○3 有序分组(2 组、4 组、5
组、10 组)
○4 从 1 开始分组
独立思考,尝试确定项目组
数。
预设情况:
○1 4 组 ○2 8 组
对比两次分组,讨论数据范
通过尝试数值型数
据的分组整理,让
学生进一步体会到
项目组中的数据不
能重复不能遗漏,
为了图像的美感,
还要根据数据特征
合理确定每组的个
数。
通过比较两组不同
范围数据在项目分
组时的异同。提炼
分组的基本方法,
初步建立数据的敏
感。
组不合适了?
4.小结:为了兼顾数据特征与方便简
洁,在确定项目组数时,还要考虑数据
范围的问题。
围对于项目分组的影响。
拓 展
中 了
解 组
数 确
定 的
灵活
1.出示水电费单据,是几个月一组的?
同样是家庭日常缴费,为什么会出现不
同的分组呢?
2.出示校服单据,是怎么分组的?为什
么有身高重复现象?最后一组 150 以
上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再以身高 5
厘米一组进行分组?
观察单据中的分组和金额
等要素,尝试解读分组依
据。
观察单据中的项目分组,尝
试解读分组依据。
通过这些真实统计
案例,去了解项目
组数确定需要结合
多方面的考量,体
会组数确定的灵活
性。
总结 1.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2.布置作业
回顾学习内容
了解作业内容
加深印象,提供拓
展学习材料。
板书
设计
条形统计图(项目组数的确定)
整体观察 有序排列 找—最小 最大(共几个) 想—几个一组,分成几组
反映数据特征 制作方便简洁 1 ~ 12 (共 12 个) 2 个月
3 个月 一组
4 个月
均匀分组 不重复不遗漏 21~ 40 (共 20 个) 密集 5 个一组 每组个数少
21~ 100 (共 80 个) 分散 10 个一组 每组个数多
20 个
反思
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