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数》教学设计
《平均数》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知道平均数的求法;
2、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3、学习解决生活中有关平均数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知识解决
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理解平均数
学生操作活动:
师:媒体出示两份小圆片,一份 10 个,另一份 6 个。
两份小圆片一样多吗?你有什么办法让它们一样多?请你们拿出
小圆片分一下。
(学生动手操作。有的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有的重新分)
两份小圆片一样多,每一份是几个?你是怎样分得?
(两份小圆片一样多,每一份是 8 个,可以把 10 个一份里面拿 2
个到另一份去,可以重新分一下等)
师:通过活动,现在每一份就一样多了,都是 8 个。
师小结:每一份都是 8 个小圆片,8 就是 10 和 6 的平均数。(出
示课题:平均数)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平均数”这个新朋友。
在日常生活中还听到或者用到哪些平均数?
(平均身高,平均成绩,平均速度,平均产量等)
[设计意图说明:从生活出发,引入新课,自然贴切,有利于调动学
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新授,探究平均数的求法
(一)、学习例 1
1、用“移多补少”求平均数
(1)(媒体出示书 P90 情景图)
师:说说老师和同学们在干什么?
(一个小组的同学在收集矿泉水瓶,老师在统计,问:你们组平
均每人收集多少个?)
(2)、(媒体出示 P90 统计图)
师:根据统计图,说说这四名学生分别收集了多少矿泉水瓶。
(小红 14 个,小兰 12 个,小亮 11 个,小明 15 个)
从统计图中,我们还知道哪些信息?
(小明收集最多 15 个,小亮最少 11 个;或者小红比小兰多收集
2 个,小明比小亮多收集 4 个等)
(3)、引导学生运用“移多补少”的方法
师:求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是什么意思?(是指如果
每人收集的数量一样多,这个数量是多少?)
师:利用这个统计图,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学生
独立思考后交流方法。
(把小红的矿泉水瓶给小兰 1 个,把小明的矿泉水瓶给小亮 2 个,
四个人的矿泉水瓶就一样多了)
师:我们用移多补少的方法,从统计图上可以看出平均每人收集
了 13 个。13 个就是平均数,那是不是说他们每个人都是收集 13 个
呢?
(不是的,只是假设每个人都是收集 13 个,实际上有的同学收
集到的比这个数量多,也有比这个数量少)
师:所以说平均数不是个真实的数 ,是个虚拟的数。 仔细观
察 13 这个平均数和同学们收集的 14、12、11、15 相比,有什么发现?
(比最小的 11 大,不超过 15)
2、先求和再平均分的计算方法
(1)、师:生活中,大家分头收集了许多矿泉水瓶,大家是怎样集中
过来的?(全部放在一起)
(2)、如果没有这个统计图,只是每个人汇报自己收集了几个,你们
有什么办法可以直接算出这个小组平均每个人收集了多少个?(小组
讨论解决的方法并交流)
(媒体出示书上算式)
(14+12+11+15)÷4
=52÷4
=13(个)
师:为什么除以 4?
(因为是 4 个学生收集到的瓶子总数平分成 4 份,所以除以 4)
师:所以说,求这个小组平均每个人收集了多少个,也就是相当
于把这个小组 4 个学生收集的矿泉水瓶平均分成 4 份。
(3)、小结:谁能说说求平均数的方法。
①移多补少的方法;把几个数的总和平分成几份,算出的就是平
均数)
②先求和再平均分:总数÷份数=平均数(求几个数据的平均数,
就相当于把这些数据的总和平均分成几份。
[设计意图说明:多媒体演示与学生的交流有机结合,使学生对求平
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先合后分,平均数的意义及取值范围等建
立清晰的表象。较好地突出了平均数的统计意义。使学生充分认识平
均数。]
3、练习:课件出示 P93 页第 3 题
[设计意图说明:通过练习,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二)、学习例 2
1、体会平均数的作用
(1)比较单人比赛
课件出示表格
师:如果你是裁判你认为哪个队赢了?你是怎么比较的?
(学生:因为 19>18,所以男生队赢了。)
(2)比较人数相同的两个队的成绩
课件出示表格
师:说一说男生队和女生队谁赢了,你是怎么知道的?
(有的用比较总数的方法,有的用比较平均数的方法)
师:为什么用平均数的方法也能比较两队的输赢呢/
师小结:求几个数据的平均数,就相当于把这些数据的总和平均
分成几份,每份都同样多,平均数可以代表这组数据的总体水平。
(3)比较人数不同的两个队的成绩
师:如果男生队再加一人,谁会是最后的赢家呢?交流讨论后说
出你的想法。
(有的会说看总数,有的会说比较平均数)
师:比较总数公平不公平?谁来说一说?
引导学生说出求平均数的方法。
媒体出示课本做法:
男生队平均每人踢毽个数: 女生队平均每人踢毽个数
(18+20+19+19)÷4 (19+15+16+20+15)÷5
=76÷4 =85÷5
=19(个) =17(个)
小结:在人数不等的情况下,用平均数表示更好,因为平均数可
以表示一组数据的总体水平。
[设计意图:让学生理解个别数据不能反映总体情况,需要求出
平均数才能与其他组数据进行比较,体会平均数在统计中的作用。]
2、练习
完成课本 P92 页“做一做”第 1 题。
三、联系实际,拓展应用
完成课本 P92 页“做一做”第 2 题
[设计意图:练习设计既重视平均数的求法,更重视对平均数意
义的理解。练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强化了学生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
较好的发展了学生的统计观念和应用意识。]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师:求几个数据的平均数,就相当于把这些数据的总和平均分成
几份。我们通常用除法计算。
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而且学习了平均数
后,还能进行组于组之间进行比较。
五、作业布置
课本 93 页练习二十二,第 1 题、第 2 题。
六、板书设计
平均数
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水平。
⑴移多补少
⑵先求和再平均分:总数÷份数=平均数
(14+12+11+15)÷4
=52÷4
=13(个)
答:这一组平均每人收集 13 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