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数学学案-8.2《平均数》︳西师大版 (2)
加入VIP免费下载

四年级下册数学学案-8.2《平均数》︳西师大版 (2)

ID:721610

大小:23.5 KB

页数:5页

时间:2021-06-09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平均数》教学设计 《平均数》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知道平均数的求法; 2、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3、学习解决生活中有关平均数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知识解决 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理解平均数 学生操作活动: 师:媒体出示两份小圆片,一份 10 个,另一份 6 个。 两份小圆片一样多吗?你有什么办法让它们一样多?请你们拿出 小圆片分一下。 (学生动手操作。有的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有的重新分) 两份小圆片一样多,每一份是几个?你是怎样分得? (两份小圆片一样多,每一份是 8 个,可以把 10 个一份里面拿 2 个到另一份去,可以重新分一下等) 师:通过活动,现在每一份就一样多了,都是 8 个。 师小结:每一份都是 8 个小圆片,8 就是 10 和 6 的平均数。(出 示课题:平均数)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平均数”这个新朋友。 在日常生活中还听到或者用到哪些平均数? (平均身高,平均成绩,平均速度,平均产量等) [设计意图说明:从生活出发,引入新课,自然贴切,有利于调动学 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新授,探究平均数的求法 (一)、学习例 1 1、用“移多补少”求平均数 (1)(媒体出示书 P90 情景图) 师:说说老师和同学们在干什么? (一个小组的同学在收集矿泉水瓶,老师在统计,问:你们组平 均每人收集多少个?) (2)、(媒体出示 P90 统计图) 师:根据统计图,说说这四名学生分别收集了多少矿泉水瓶。 (小红 14 个,小兰 12 个,小亮 11 个,小明 15 个) 从统计图中,我们还知道哪些信息? (小明收集最多 15 个,小亮最少 11 个;或者小红比小兰多收集 2 个,小明比小亮多收集 4 个等) (3)、引导学生运用“移多补少”的方法 师:求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是什么意思?(是指如果 每人收集的数量一样多,这个数量是多少?) 师:利用这个统计图,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学生 独立思考后交流方法。 (把小红的矿泉水瓶给小兰 1 个,把小明的矿泉水瓶给小亮 2 个, 四个人的矿泉水瓶就一样多了) 师:我们用移多补少的方法,从统计图上可以看出平均每人收集 了 13 个。13 个就是平均数,那是不是说他们每个人都是收集 13 个 呢? (不是的,只是假设每个人都是收集 13 个,实际上有的同学收 集到的比这个数量多,也有比这个数量少) 师:所以说平均数不是个真实的数 ,是个虚拟的数。 仔细观 察 13 这个平均数和同学们收集的 14、12、11、15 相比,有什么发现? (比最小的 11 大,不超过 15) 2、先求和再平均分的计算方法 (1)、师:生活中,大家分头收集了许多矿泉水瓶,大家是怎样集中 过来的?(全部放在一起) (2)、如果没有这个统计图,只是每个人汇报自己收集了几个,你们 有什么办法可以直接算出这个小组平均每个人收集了多少个?(小组 讨论解决的方法并交流) (媒体出示书上算式) (14+12+11+15)÷4 =52÷4 =13(个) 师:为什么除以 4? (因为是 4 个学生收集到的瓶子总数平分成 4 份,所以除以 4) 师:所以说,求这个小组平均每个人收集了多少个,也就是相当 于把这个小组 4 个学生收集的矿泉水瓶平均分成 4 份。 (3)、小结:谁能说说求平均数的方法。 ①移多补少的方法;把几个数的总和平分成几份,算出的就是平 均数) ②先求和再平均分:总数÷份数=平均数(求几个数据的平均数, 就相当于把这些数据的总和平均分成几份。 [设计意图说明:多媒体演示与学生的交流有机结合,使学生对求平 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先合后分,平均数的意义及取值范围等建 立清晰的表象。较好地突出了平均数的统计意义。使学生充分认识平 均数。] 3、练习:课件出示 P93 页第 3 题 [设计意图说明:通过练习,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二)、学习例 2 1、体会平均数的作用 (1)比较单人比赛 课件出示表格 师:如果你是裁判你认为哪个队赢了?你是怎么比较的? (学生:因为 19>18,所以男生队赢了。) (2)比较人数相同的两个队的成绩 课件出示表格 师:说一说男生队和女生队谁赢了,你是怎么知道的? (有的用比较总数的方法,有的用比较平均数的方法) 师:为什么用平均数的方法也能比较两队的输赢呢/ 师小结:求几个数据的平均数,就相当于把这些数据的总和平均 分成几份,每份都同样多,平均数可以代表这组数据的总体水平。 (3)比较人数不同的两个队的成绩 师:如果男生队再加一人,谁会是最后的赢家呢?交流讨论后说 出你的想法。 (有的会说看总数,有的会说比较平均数) 师:比较总数公平不公平?谁来说一说? 引导学生说出求平均数的方法。 媒体出示课本做法: 男生队平均每人踢毽个数: 女生队平均每人踢毽个数 (18+20+19+19)÷4 (19+15+16+20+15)÷5 =76÷4 =85÷5 =19(个) =17(个) 小结:在人数不等的情况下,用平均数表示更好,因为平均数可 以表示一组数据的总体水平。 [设计意图:让学生理解个别数据不能反映总体情况,需要求出 平均数才能与其他组数据进行比较,体会平均数在统计中的作用。] 2、练习 完成课本 P92 页“做一做”第 1 题。 三、联系实际,拓展应用 完成课本 P92 页“做一做”第 2 题 [设计意图:练习设计既重视平均数的求法,更重视对平均数意 义的理解。练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强化了学生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 较好的发展了学生的统计观念和应用意识。]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师:求几个数据的平均数,就相当于把这些数据的总和平均分成 几份。我们通常用除法计算。 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而且学习了平均数 后,还能进行组于组之间进行比较。 五、作业布置 课本 93 页练习二十二,第 1 题、第 2 题。 六、板书设计 平均数 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水平。 ⑴移多补少 ⑵先求和再平均分:总数÷份数=平均数 (14+12+11+15)÷4 =52÷4 =13(个) 答:这一组平均每人收集 13 个。

资料: 3.2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