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8《兰亭集序》课件41张
加入VIP免费下载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8《兰亭集序》课件41张

ID:719063

大小:3.95 MB

页数:41页

时间:2021-06-08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王 羲 之 飘如游云,矫如惊龙 1.联系作者身世和作品的时代背景, 品味作者的感情和文章的旨趣。 2.反复阅读,体会节奏、语气和韵 味,培养感受美的能力。 单元提示 是东晋也是我国古代最杰出的书法 家。出身于士族名门。其子王献之也 是书法名家。父子齐名,世称“二 王”“二圣”。王羲之在诗文写作上 也是高手。东晋文坛盛行骈文,王羲 之是少数仍沿用散文写作。文风清洗, 不尚辞藻而多情致。 字逸少。善书法,有“书圣”之称, 世称“王右军” 。 王羲之 (303--361) 作 者 简 介 兰 亭 序 ,又名“序言”“前言”“引言”,属实 用文体,同“跋”是一类。列于卷首叫“序”, 附于卷末叫“跋”。其作用在于推荐介绍某人著 作或某一材料,说明写作过程、写作目的、主要 内容或说明一些同本书有关的事情。分自序和他 序。 古人宴集时,常常一同赋诗,诗后公推一人 作序,是为宴集序,如《兰亭集序》 。 字词强化 癸(ɡuǐ) 丑 会稽(kuài jī) 修 禊 (xì) 湍(tuān)流 流觞(shānɡ) 管 弦(xián) 悟(wù) 言 万 殊(shū) 嗟(jiē) 悼 彭殇(shānɡ) 形 骸(hái) 感慨系(xì)之 游目骋(chěnɡ)怀 这篇课文中,哪几个字可以显示作者情感的 变化? 整体感知 从文中的哪些句中可以看出作者的“乐”“痛”“悲”? 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 天干地支记年法 1.  甲子  2. 乙丑  3. 丙寅  4. 丁卯  5.   戊辰  6.已巳 7.  庚午  8. 辛未  9. 壬申 10.癸酉 11   甲戍 12.乙亥 13.丙子 14.丁丑 15.戊寅 16.已卯 17.庚辰 18.辛巳 19.壬午 20.癸未 21.甲申 22.乙酉 23.丙戍 24.丁亥 25.戊子 26.已丑 27.庚寅 28.辛卯 29.壬辰 30.癸巳 31.甲午 32.乙未 33.丙申 34.丁酉 35.戊戌 36.已亥 37.庚子 38.辛丑 39.壬寅 40.癸卯 41.甲辰 42.乙巳 43.丙午 44.丁未 45.戊申 46.已酉 47.庚戍 48.辛亥 49.壬子 50.癸丑 51.甲寅 52.乙卯 53.丙辰 54.丁巳 55.戊午 56.已未 57.庚申 58.辛酉 59.壬戍 60.癸亥 崇山峻岭 茂 林 修 竹 清流激湍 映带左右 小结1~2自然段 记叙了这次兰亭集会的盛况。 这两段写了什么内容? 时间: 地点: 人物: 环境: 活动: 天气: 感受: “永和……癸丑……暮春……” “……兰亭……” “群贤……少长……” “此地有……,又有……” “引以为流觞曲水……”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信可乐也” 人贤 良辰 景美 情真 赏心作者为何而乐? 群贤毕至 少长咸集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清流急湍,映带左右 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仰观俯察 游目骋怀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人与人相交往,俯仰之间(就是)一生。 “夫”为助词,不译。“之”主谓之间的结构助词,不 译。“俯仰”用两个动作表示时间短暂。 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 之外。 有的人喜欢讲自己的志趣抱负,在室内(跟朋友)面 对面地交谈;有的人就依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情 怀,不受任何约束,放纵地生活。 “诸”为兼词“之于”,“之”代所言内容,“于”与 其宾语“怀抱”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晤言”“放 浪”后省略了介词“于”,“于”与其宾语组成的宾语 介宾短语作状语;“因”为介词“通过”,与其后面 “寄所托”一起形成介宾短语作了状语。 虽趋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 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 慨系之矣。 虽然人们各有各的爱好,取舍千差万别,好静好动, 也不相同,但是,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 暂时得意,快乐自足,竟不知道衰老即将到来;待到 他对于自己所喜爱或得到的事物感到厌倦,心情随着 当前的境况而变化,感慨油然而生。 “取”有两解,一为“趣”,一为“取”,这里取 “取”意。“欣于所遇”为典型的介宾短语作状语的 倒倒装句,“所遇”为名词性的所字短语。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以前感到欢快的事俯仰之间已经变为陈迹,仍然不能 不因此产生感慨,何况人寿的长短随着造化而定,最 后一切都化为乌有。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古人说:“死和生也是件大事啊!”怎能不悲痛呢? 赏析第三自然段 人们常说: “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天下没有不 散的筵席,看看在第三段中,又表现了作者什么心情?找出 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一个字“痛”。 痛苦?痛心?痛惜?悲痛?不忙作答,先看作者是因何 而痛? “俯仰”:与社会人事的应酬进退相联。人要真实地生 活在现实里,总要与各种人、事打交道,这就是世俗生活。 如何面对世俗生活,作者概括了两 类不同的人生态度。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把 自己的胸怀抱负,在室内畅谈。 “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就着 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 不受约束,放纵无羁地生活。 这两种人生态度可取吗?能否有更 积极的人生态度,比如,就着自己的才 华,到社会上去施展人生的抱负? 讲析:作者所处的时代是政治极为严酷、社会急剧动荡的年代, “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许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 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务是保全性命。因此,他们有的人谈玄悟道: “悟言一室之内”,有的人归隐山林,“放浪形骸”之外。正如王羲之 在文中写道:“虽趣舍万殊,静噪不同,当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 自足。”他们陶醉于一时的快乐,追求暂时的满足。可就在一时的满足 和陶醉中,岁月流逝,青春已经不再,而功业无成,作者自然发出人生 的感慨:“曾不知老之将至”。 当代学者郭沫若先生曾经 认为:“高高兴兴地在饮酒赋 诗”,“悲得太没道理了”, 认为作者兴怀悲慨,与兰亭集 会的情境不合。你是怎样看待 这一问题的? 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先要 了解在第三段中作者“痛”在 何处? 王羲之所处的时代政治极为严 酷,社会极剧动荡,因此有人谈玄悟 道,“悟言一室之内”,有人归隐山 林,“放浪形骸”之外。他们陶醉于 一时的快乐,追求暂时的满足。但时 光飘忽,人生短促,即使明了“修短 随化,终期于尽”,也无法摆脱“死” 给内心带来的煎熬。此处之“痛”, 痛在人生无常,欢乐短暂。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 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 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 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 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赏析第四自然段 第 四 段 译 文 作者将心中所思所感推及人 类:昔人兴感,已契我心,“后 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对生 命的思考是人类永无止境的话题, 也是人类永远无法克服的矛盾, 而玄学家的所谓“一死生”、 “齐彭殇”,不过是些虚妄无稽 之谈。 找出表达其情感的词:“悲” “悲”与“痛”是一样的情感吗?不一样,让我们先来看看他为什么 “悲”?“悲”什么? 作者为什么“悲”,与他的人生观有着密切的关系,找出这句话:“固 知……” 佛教、道教徒总是把生死看得很虚无、很超脱,他们“一死生,齐彭殇”, 可我们不是神仙道人,是血肉之躯,要珍惜生命,士大夫当“兼济天下”,去 实现自己的抱负。可这种生活观在我看来是何等的虚伪可笑。正因为我对生命 是如此的珍惜,因此,“每览昔人……”。我“悲”古人,因为我对生命的体验 和古人对生命的体验是何其相似;我亦“悲”后人,“后之观今,亦由今之视 昔”,后人读我的文章,犹如我读古人的文章一样,他询问古今,发出悲叹。 这里的“悲”不同于上一段的“痛”,是对个体之痛的理 性思考,是由己悲人,更加深刻感人。 文章最后一句“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我们今天读他的文章,是 “后之贤者”,应该有许多新的感悟。结合历史人物,谈谈你是怎样认识王羲之 对人生的感悟,你对人生有什么新的体验? 我认为王羲之的人生观不消极,悲叹并不等于悲观,历史上悲叹人生的往往 是最富有创造价值的人士, 比如曹操、李白,曹操在的诗中写道“人生几何, 对酒当歌,譬如朝霞,去日苦多”,但这并不妨碍 他成为乱世英雄,正是因为他们对人生充满了执 着,对岁月的流逝才如此悲叹。王羲之的文章多 半是“消极其表,执着其里”,王羲之在书法上的 卓越成就正是他对抗人生虚无的最执着的努力。 尾声 课文结构 兰亭集序 记会 慨叹 明意 写景状物 畅叙幽情 所遇既倦 所欣已陈 终期于尽 昔感合一 虚诞妄作 乐 痛 悲 由乐而生痛,言痛而生感,终了而言悲,全文 感情起伏,情真意切。 感情线索:          理清思路,把握全文感情基调。      全文共四个自然段,可分为前后两部分,第一、 二段为第一部分,叙述兰亭宴集的情况,写出了宴 集的时间、地点、相聚的缘由、参加人员、集会地 的地理环境及景物、当日天气和宴集的感受,是实 写,以一“乐”字为基调。第三、四自然段是第二 部分,写宴集以后的感慨,是虚写,这部分则以一 “悲”字为基调。全文这种由乐转悲的写法原因: 第一,符合一般人的心理发展变化规律。大家难得 一聚,是快事、乐事,但有聚就有散,因为“天下 没有不散的筵席”,再说相聚是困难的、短暂的, 分散是容易的,也是长久的,本来这种聚散两依依 的情形已使人感慨万端,再由此使人联想到人生无 常、生死相隔,怎不使人悲从中来。 作者对时光飞逝、人生短促大发感慨, 但深沉的慨叹之中,暗含着对人生的眷恋和 热爱之情。既然“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就应该追求真正的人生之乐。那么,人生的 真正之乐在哪里?文章开头所写的会稽雅集, 实际上就形象地回答了这一问题。正因为如 此,作者才对这次集会的“成果”倍加珍惜, “列叙时人,录其所述”,以期在暗淡的人 世间留下会稽山的一叶苍翠,在混浊的人事 长河中溅进兰亭曲水的一脉清波。 两种人生态度:一死生齐彭觞 死生亦大矣 三种不同心境:乐---痛---悲 一篇奇文传世: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四种表达方式:叙事 写景 抒情 议论 群贤毕至   少长咸集    崇山峻岭     茂林修竹   天朗气清    惠风和畅      流殇曲水   放浪形骸    情随事迁     游目骋怀   感慨系之   常 用 语 二、古今异义: 6、茂林修竹 7、或取诸怀抱 8、曾不知老之将至 9、向之所欣 10、终期于尽 11、亦将有感于斯文 古:长;今:常用义为修理、修饰 古:“之于”合音; 今:常用义为众 古:竟; 今:无此义 古:过去; 今:常用义为方向 古:至,及 今:无此义 古:这些文章; 今:常用为文雅,又指文化或文人 5:所以游目骋怀                  (古义:用来。今义:连词,表因果关系) 三、词类活用 1、固知一死生 2、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3、齐彭殇为妄作 数词的意动用法,把……看 作一样 数词作动词, 是一样的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把……相等同 四、其他 1、映带左右 2、因寄所托 3、喻之于怀 映衬,围绕 随着 明白 4、与“信可乐也”中的“信”相同的一句 是: [  ]      A.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B.言必信,行必果 C.文信美矣 D.世儒学者好信师而是古 言语真实 讲信用 实在,的确 相信 C 5、下列各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 A.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译:面对着欢乐的事,顷刻之间就成为过去 的事。 B.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译:本来就知道把死和生看作一样是荒诞的, 把长寿和短命看作一样也是虚妄的。 C.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译:那人与人之间的友谊,是短暂的一生。 D.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 译:后人看待我们今天的人,也要根据我们 今天的人看待前人的情况。 B

资料: 3.2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