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与积的奇偶性
教材分析:
规律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任何事物都有它
固有的规律,抓住了事物的规律才是认识了事物,才能科学地利用和
改造事物,使它更好地为人的生存服务。本课的教学过程更能体现找
规律的教学结构:提出问题——简单入手——找出规律——解决问题
——反思拓展。通过找规律,帮助学生体会发现数学规律的一般结构,
并认识和与积的奇偶性。
学情分析:
对于找规律的学习,五年级的学生在之前已经全面的学习了间隔
排列的规律和简单的周期规律,也具体的学习了像运算律、用计算器
探索规律等内容。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学习活动能力,积累了一定的基
本活动经验,能够初步自主归纳规律。
五年级的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喜欢探究发现学习,接收知识的能
力较强,而且也掌握了一定的数学学习方法及策略,在学习中可以进
行有效的迁移。因此,围绕课本的知识展开结构“任意两个数相加
——任意多个数相加——任意多个数相乘”,学生能够在经历“举例
子——观察比较——寻找特点——归纳规律”的学习方法的结构后,
自主的进行结构化思考。
教学内容: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 50~51 页探索规律“和与积的奇偶
性”。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经历探索和与积的奇偶性规律的过程,发现
并理解和与积的奇偶性的规律,能判断加法和乘法的得数是奇数还是
偶数,并能说明理由。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通过举例、观察、比较与猜想、验证,发现
和与积的奇偶性的规律,积累探索规律的经验,发展观察、比较 、
分析、归纳等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主动参与探索规律的活动,体会数学
内容是具有规律的,获得探索规律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
心,并产生对数学规律的好奇心,产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探究并发现和与积的奇偶性规律。
突破方法:通过游戏,激发学习动机,引发探究欲望。
教学难点:理解和归纳规律,利用奇偶性规律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突破方法:设计一些探索性、合作性的活动,引导学生在探索、
发现的过程中突破难点。
教学准备:课件,为学生准备算式举例的表格。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玩游戏?下面老师就和你们一起来做个游戏——
翻手掌,大家玩过么?其实在翻手掌的游戏中蕴涵着许多数学知识,
你知道吗?今天老师就看谁观察得仔细,能在翻手掌中获得数学规律,
大家有信心吗?
请全体同学手心向下,然后依次手心向上,再把手心向下,这样
来回翻转。
(1)思考:你翻转 100 次后,手心向下还是向上?(开始游戏)
(2)思考:你翻转 5 次后,手心向下还是向上?(开始游戏)
(3)思考:你翻转 11 次后,手心向下还是向上?(开始游戏)
你有什么发现?
现在你知道翻转 100 次后,手心是向上还是向下了吗?要翻转
1000 次、9999 次怎么办呢?
教师进行解决问题方法的指导。追问:通过解决这些问题,你有
什么发现?
我们在解决复杂问题时可以先从简单问题入手研究。
师:数的奇偶性规律可不只体现在游戏中哦,还有许多规律等着
我们去发现。
设计意图:用游戏来吸引学生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
学习动机。
二、探究新知
出示:1+3+5+……+29
提问:如果不计算,你能直接判断 1+3+5+……+29 的和是奇数还
是偶数吗?你是怎么想的?
对于判断这样的问题,你有没有什么想法?
引导:研究算式的和是奇数还偶数,是和的奇偶性问题。(板书:
奇偶性)这加数比较多,又都是奇数,得数到底是怎样的数呢?如果
加数更多会怎样呢?这样的计算有没有什么规律呢?像这样复杂的
问题,我们可以像翻手掌一样,从简单的问题入手开始研究,看看有
没有什么规律呢?(课件显示:解决复杂问题 从简单问题入手)
1.探究任意两个数和的奇偶性。
(1)引导:现在我们从最简单的开始,先研究两个数相加的和
是奇数还是偶数,大家自己举几个例子看一看:每次任意选两个不是
0 的自然数,算出它们的和,填在课本第 50 页的表格中,看看和是
奇数还是偶数。
加数 加数 和 和是奇数还是偶数
学生计算,教师巡视。
交流:仔细观察、比较得数和算式,想一想两个数相加,什么情
况下和是奇数?什么情况下和是偶数?
大家看一看,你的计算结果都符合刚才交流的结论么?
引导:现在请大家再举一些例子验证一下,看看上面交流的结论
到底对不对。(学生举例)
小结:刚才我们研究了两个数的和的奇偶性情况,通过先举出例
子,再比较观察,发现两个数相加的和的奇偶性,与加数的是奇数还
是偶数有关。如果一个奇数加一个偶数,和是奇数;两个偶数或两个
奇数相加,和是偶数。(板书:奇数+偶数=奇数 奇数+奇数=偶数
偶数+偶数=偶数 )
(2)判断:任意打开数学书,看一看左右两边页码的和是奇数还
是偶数?任意两个相邻自然数的和是奇数还是偶数?你知道这是为
什么吗?
说明:两个加数中只有 1 个奇数,和是奇数。
设计意图:从简单的两个加数研究,让学生自主参与到活动中来,获得成
功的体验,树立学会数学的信心。
2.探究几个数连加和的奇偶性。
(1)引导:我们已经发现了两个不是 0 的自然数的和的奇偶性
特征。那要是任意 3 个、4 个或 5 个及 5 个以上的不是 0 的自然数连
加,和是奇数还是偶数呢?
请大家分别选几个写成连加算式,填在老师为大家准备的表格里。
先观察算式里加数各数什么数,想想和是奇数还是偶数,再算一
算,看看你的猜想对不对。
算 式 和是奇数还是偶数
3 个数连加
4 个数连加
5 个数连加
5 个以上数连加
(2)观察比较。
交流学生的算式,选择板书一些算式、得数。
出示要求:让学生在四人小组里交流算式并讨论:①观察每个连
加算式,加数里有几个偶数、几个奇数,和是什么数?②和是奇数还
是偶数,与这些加数中的什么有关?③你发现在什么情况下和是奇
数?什么情况下和是偶数?
提问:通过观察、比较,你有什么发现?
启发学生交流、比较,说说自己的想法,逐步点拨得出加数中奇
数个数与和的奇偶性的关系,并联系两个数相加的情况,归纳相应的
规律。
小结:我们从这些加法算式中发现,加数里奇数的个数是奇数,
和就是奇数;奇数的个数是偶数,和就是偶数。这就是和的奇偶性规
律。
追问:现在让你不计算,判断连加算式的和是奇数还是偶数,你
认为只要看什么?
3.应用规律,判断结果。
提问:1+3+5+……+29 的和是奇数还是偶数?为什么?
说明:有了规律,判断就非常方便。在 1—29 这 29 个自然数里,
一共有 15 个奇数。所以这个算式的和是奇数。
4.回顾小结
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有两个重要的收获:一是遇到复杂的问题,
可以从简单的问题入手,找出规律来解决;二是探索规律时,可以先
举出一些例子,再观察、比较,寻找特点,从中发现规律。
设计意图: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合作交流,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
体验教学,有效地促成了目标的达成。
5.探索积的奇偶性
(1)刚才我们找到了和的奇偶性的规律,我们再看一个算式,
思考它的结果。
出示:81×32×71×69×53×86×21×789×63×55 的积是奇数
还偶数?你能直接判断吗?
提问:你准备怎么办?根据刚才的经验,可以怎样找积的奇偶性
规律呢?
要求:你就按刚才的办法,自己举例子,任意写出乘法算式,计
算结果看看是奇数还是偶数,然后观察、比较,自己寻找特点,看看
积的奇偶性有没有什么规律。
(2)交流:你举出例子了吗?积分别是奇数还是偶数?(根据
学生交流,按积是奇数还是偶数分类板书算式)
问:你发现积是奇数还是偶数与什么有关系?你发现有什么规
律?说说你的发现。
(3)小结。
大家通过举例并计算几个自然数连乘的积,通过观察、比较,寻
找特点,发现乘数都是奇数,积就是奇数;乘数中只要有一个偶数,
积就是偶数。(课件显示:乘数都是奇数,积就是奇数;乘数中只要
有一个偶数,积就是偶数。)
追问:判断乘法的积是奇数还是偶数,只要看什么?(乘数中有
没有偶数)
小结:看乘法的积是奇数还是偶数,只要看乘数中有没有偶数。
如果乘数中没有偶数,积就是奇数;乘数中只要有偶数,积一定是偶
数。
6.应用判断。
判断:81×32×71×69×53×86×21×789×63×55 的积是奇数
还是偶数?说说你的想法。
追问:你能说说为什么乘数里只要有一个偶数,积就一定是偶数
么?
指出:偶数是 2 的倍数,乘数中只要有一个是偶数,乘得的积就
是 2 的倍数,所以乘数中只要有一个偶数,积就一定是偶数。
设计意图: 利用在前面发现的规律,让学生对知识产生迁移,加深对规律
的理解,有效地促进学生进行数学思考。
三、回顾反思,交流收获
提问:回顾今天探究和发现和与积的奇偶性规律的过程,你有什
么体会?和大家互相交流。
板书设计
和与积的奇偶性
奇数+偶数=奇数 奇数+奇数=偶数 偶数+偶数=偶数
奇数×奇数=奇数 奇数×偶数=偶数 偶数×偶数=偶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