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教 学 设 计
课
题 认识毫米
教
学
目
标
1、经历认识毫米,以及用“毫米”作单位测量、估算物体
长度的过程。
2、建立 1 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 1 厘米=10 毫米,会用毫米
作单位测量物体。
3、积极参加测量活动,丰富实践活动经验,感受数学的发
展以及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重
点 明确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知道 1 厘米=10 毫米。
难
点 建立 1 毫米的长度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实际测量。
教
学
准
备
橡皮、直尺、1 分硬币、光盘、卡、练习本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环
节
师生活动及要求
小
研
究
1、观察直尺上的 1 厘米。
2、数一数 1 厘米之间有几个小格,看一看每个小格有多长,
认识 1 毫米。
探究 1 厘米等于多少毫米?
激 1、比划 1 米、1 分米、1 厘米的长。
2
趣
设
疑
2、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接近 1 米、1 分米、1 厘米。
我们已经了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当我们测量更小、更
短或要求测量更准确时,用这些单位还合适吗?(学生思考
后回答)
这节课,我们再来了解一种长度单位:毫米。
自
主
探
究
1、认识毫米的作用
(1)课件出示橡皮图,提问:这个橡皮有多长?
引导学生发现:这个橡皮 3 厘米多一些。
(2)让学生量一量自己的橡皮的长度,学生汇报。教师巡
视,重点注意学生测量时是否从 0 刻度开始的。有汇报“不
到 1 厘米”时指出:为了表示比 1 厘米更小的长度,需要引
入一个新的长度单位:毫米。
2、表示方法
(1)比厘米小的长度单位是“毫米”,“毫米”用“mm”表
示。让学生写一遍“毫米 mm”,并读一读。
(2)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要求测量得比较精确时,
可以用“毫米”作单位。
3、认识 1 毫米
(1)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直尺,先看一看直尺上的 1 厘
米,再数一数 1 厘米之间有几个小格,看一看每个小格有多
长。
1 厘米中间的每个小格的长度是 1 毫米。
(2)让学生再看一看自己直尺上的 1 毫米。
你知道 1 厘米等于多少毫米吗?为什么?
指名回答,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1 厘米=10 毫米或 1cm=10mm
(3)量一量光盘的厚度,感受光盘的厚度大约是 1 毫米。(因
为 1 分硬币不流通,所以采用光盘代替)
(4)想一想,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厚度大约是 1 毫米?学生
3
汇报。
(5)闭眼想一想 1 毫米有多长,再用手指比划 1 毫米的长。
4、小组合作测量
(1)测量数学课本和练习本的厚度
学生完成测量活动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核对,并组织学生
交流:测量数学课本、练习本等这些比较薄的物品的厚度,
怎样做能够量得更精确些。
(2)估测一摞纸有多少张
发给每个小组一摞纸,学生想办法估测这一摞纸有多少张。
小组活动后,教师组织学生交流估测方法。
师总结:测量比较薄的物体的厚度时,可以先把几个这样的
物品摞起来一起测量,再算出每个物品的厚度。
分
享
启
智
指导学生完成练习。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测量练习,再组织学生反馈、交流。
让学生自学“兔博士网站”,再让学生说一说:通过自学,
你知道了什么?
全
课
小
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生根据所学内容进行汇
报。
板
书
设
计
认识毫米
1 厘米=10 毫米
1cm=10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