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米的认识
教学内容:冀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 34.35 页。
教学目标:
1. 过程与方法: 经历认识毫米,以及用“毫米”作单位测量、
估算物体长度的过程。
2. 知识与技能: 建立 1 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 1 厘米=10 毫
米,会用毫米作单位测量物体。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积极参加测量活动,丰富实践活动经
验 , 感 受 数 学 的 发 展 以 及 在 现 实 生 活 中 的 应 用 。
教学重点: 认识毫米,体会 1 毫米的长度,理解并学会用“转
化”的方法测量较薄的物品。
教学难点: 让学生体会测量方法的可行性。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磁卡
教学方案:
教学环节 设计意图 教学预设
一、复习以前学
过的长度单位。
二、测量自己的
橡皮
提出 测量 自己 的
通过复习旧知,
引出新知。激发
学 生 的 学 习 兴
趣,引发学生对
问题的思考。
师:上学期我们学过的长度
单位有哪些?
生:分米,厘米,米。
师:那你拿出自己的橡皮和
尺子,请你测量自己橡皮的厚
橡皮的要求,让学
生测 量并 记录 测
量的结果。
三:说一说知道的
关于毫米的知识。
四、观察直尺,
介绍毫米。
五、展示磁卡,直
了解学生已有
知识经验基础。
通过观察直尺,
直观了解毫米的
长度。具体感知。
直观教学
度,并记录测量的结果。
生记录。
师:你有什么发现?
生:我的橡皮比 1 厘米还厚一
点儿。
生 2:我的橡皮不足 1 毫米。
师:比厘米小的长度单位叫做
毫米。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
毫米,你知道关于毫米的哪些
知识?
生:尺子最小的一个小格是一
毫米。
生 2: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
度或者要求测量比较精确时,
可以用毫米作单位。
师:请你观察自己的直尺。1
厘米中间的每个小格的长度
就是 1 毫米。为了看得更清
楚,我把尺子放大。
师:1 厘米里面一共有 10 个
小格,所以就是 10 毫米。
师:我们身边有很多用毫米
观感知。
六、分别测量数学
课本的长、宽和厚
度
七、测量练习本的
厚度。
八、估算一摞纸有
多少张。
学习测量
培养估算的意
识。承上启下。
为下面估算一共
有多少张纸做铺
垫。
培养估算意识
和估算的思维。
作单位的物品,请你拿出准备
好的磁卡。用手轻轻捏住这个
磁卡,慢慢抽出手,两个手指
之间的小缝儿就是 1 毫米。
师:同桌两人合作,分别测
量数学课本的长、宽和厚度,
打开数学课本的第 35 页记录
下来。
师:请你测量练习本的厚度。
假如这个本特别薄,很不容易
测量,你有什么办法?
小组讨论。
生:可以一起测量十个本子的
厚度,再除以 10.
师:我这有一个新的挑战。
我这有一摞纸,我想知道这摞
纸有多少张。
四人一组,集思广益。
请小组代表发言。
请两名学生代表量一量这摞
纸的厚度。
生:10 厘米。
九、了解兔博士网
站。
更多地了解课
外阅读资料。
师:现在我给每个小组一小
打纸,请小组动手操作,并计
算 刚 才 那 一 大 摞 纸 有 多 少
张?
生:这一摞纸有 10 张,1 毫
米。那一摞纸是 10 厘米,10
厘米等于 100 毫米。也就是有
100 个 10 张,也就是 1000 张。
自己阅读并了解兔博士网站。
板书设计
认识毫米
1 厘米=10 毫米
1cm=10mm
教学反思
通过测量橡皮,测量数学课本的长、宽和厚度,以及估算一摞纸
有多少张的教学活动,建议 1 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 1 厘米=10 毫
米,会用毫米作单位测量物体。逐步突破重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