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冀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毫米和千米》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建立 1 毫米的长度观念,掌握 10 毫米=1 厘米,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2、通过组织学生观察、估计、测量等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
3 、初步学会用测量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明确毫米产生的意义,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掌握毫米和厘米之间的单位换算的
方法。
教学难点:建立 1 毫米的长度观念
教具准备:直尺、米尺、电话卡、面值不一的硬币
学具准备:直尺、面值不一的硬币、电话卡、餐卡或名片
教学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复习回顾
二、问题激
趣,引入“毫
米”
三、合作探
究,认识“毫
米”
1、初步建立 1
师:二年级时我们学过米
和厘米的知识,你还记得
1 米有多长吗?
师出示 1 米长的尺子让学
生核对
师:1 厘米有多长呢?
师:请在自已的直尺上找
出 1 厘米的长度进行比较
师(出示 5 角硬币):这
个 5 分硬币有 1 厘米厚
吗?
师:要知道它有多厚,就
需要用到比厘米小的单位
“毫米”,这就是这节课我
们要学习的内容。(板书
课题:毫米的认识。)
师:请观察直尺上 1 厘米
的长度看你能发现什么?
师:每个小格的长度就是
1 毫米
学生比划
学生比划
学生找,可能是 0—
1 之间,可能是 1—
2 之间等等
生口答:没有
学生观察,口答。
可能有:1 厘米的长
度里有 10 个小格。
回顾 1 米和 1 厘米
的长短,为接下来毫
米的学习提供比对和
参照,让学生“心中
有数”。
此时引出“毫米”,让
学生体会到了毫米产
生的意义,与生活的
联系和学习毫米的必
要性。
借助学生熟悉的直尺
抽取“陌生”的单位—
—毫米,使学生有一
毫米的长度观
念,弄清毫米
与厘米的关系
2、深入建立 1
毫米的长度观
念
3、认识几毫米
四、实际操
作,应用“毫
米”
师:那你知道厘米和毫米
间的关系了吗?
师板书:1 厘米=10 毫
米
(1)观察 1 毫米的长
度,同桌两人互相比划 1
毫米的长度
(2)找生活中长或宽或
厚 1 毫米的东西
师:知道 1 毫米有多长
了,那 2 毫米有多长呢?
请在直尺上找一找。
师:那 3 毫米、4 毫米又
有多长呢?
1、课本第 3 页做一做
2、测量数学书的长、
宽、厚
3、练习一第 1 题
4、练习一第 2 题
5、想一想,填一填
3 厘米=( )毫米
60 毫米=( )厘米
400 毫米=( )厘米
9 厘米=( )毫米
1 厘米 5 毫米=( )毫米
69 毫米=()厘米()
毫米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
有什么收获?
学生口答:1 厘米=
10 毫米
同桌比划
学生思考,同桌互
说,然后全班交
流,可能有:餐
卡、电话卡、储蓄
卡等
学生找,可能在 0
和 1 之间找,也可
能在 2 和 3 之间找
或者其它。
生找,可能出现:
几小格就是几毫米
学生量,指名说方
法
学生先自已量,小
组对,然后全班交
流。
自已量,四人一组
对改
自已先思考,同桌
说方法,挑两个全
班交流
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学习起来有“亲切
感”,降低了心理的
难度。
这样做使“1 毫米”的
概念在学生脑海中印
象深刻。
由 1 毫米拓展到 2
毫米、3 毫米、4 毫
米……这一活动,让
学生对毫米的认识更
进一步,也为接下来
的测量提供了丰富的
认识。
学生在量一量、比一
比、说一说这些活动
中对毫米的认识更加
深刻,思维进一步得
到提升。
五、全课总结 学生谈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