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
《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毫米的认识》在《数学课程标准》的图形与几何这一知识块,
课标中提到要求在实践活动中,知道毫米,能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
并进行测量。教材从测量身边的数学书的长、宽、厚导入,引出毫米。
教材通过让学生观察、估计、测量等活动明确毫米在实际生活中存在
的必要性,知道毫米与厘米的关系,会用毫米测量,会举例身边用毫
米作单位的例子,从而帮助学生建立对毫米的长度观念。做一做分两
个层次进行技能训练。
学情分析:
学生在三年级前已经学习了“厘米”和“米”, 对为什么要有长
度单位及计量单位是一种标准比较物有了一定的感知,同时测量物体
长度也有了一定的基础。“毫米的认识”是人教版新教材三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的第一课时。从生活经验上说,学生在运用学生尺以及生活
中都有接触到毫米。通过学习毫米的认识,能够使学生对长度单位有
进一步的认识,同时,也为第二课时学习分米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
本节课的内容不仅是以后继续学习长度单位的基础,也为提高学生的
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学生对于
厘米的学习过久,可能会导致现实经验与知识经验的脱节,对于用厘
米的知识来估计、测量会出现陌生感。
教学目标:
1.通过估计、测量、讨论等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认识
新的长度单位毫米。
2.经历看一看、量一量、摸一摸等活动建立 1 毫米的概念,会用
毫米为单位进行测量,知道毫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
算。
3.借助具体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进一步培
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教学重难点:
建立 1 毫米的概念,知道 1 厘米=10 毫米。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米尺、学生尺、身份证、学生尺、1 分硬币、1 元硬币、
1 角硬币、身份证。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二年级的时候我们学习过测量,你还能想到测量的单位吗?1 厘
米、10 厘米有多长?身高 1 米多等。
(设计意图: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回忆二
年级学习过的长度单位,唤醒学生的旧知,为下面如何估计数学书的
长、宽、高打下基础)
二、探究新知
(一)毫米的产生
1.估一估数学书的长、宽、高。(预设:若学生估的很离谱,让学生
说说估的方法)
(学生估,教师板书)
2.用尺测量数学书的长、宽、高。
师:同学们估的准确吗?用尺子量量看。谁能说说测量的时候我们要
注意什么?
学生测量,并将结果记录在练习本上。(学生活动)
3.激发矛盾,明确毫米的实际意义。
学生汇报长、宽、厚度。
师:你们说的都对。可能因为数学书本身、测量的方式的原因,可能
存在误差。
师:有多厚呢?(学生思考质疑)
师:是啊,还不到 1 厘米,怎么办呢?这时,我们需要比厘米更小的
长度单位。这就是毫米。
师: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者要求量得比较精确时,可以用毫米作
单位。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毫米(板书课题:毫米的认识)。毫
米也可以用英文字母 mm 表示。
(二)认识毫米
1.认识学生尺上的 1 毫米。
师:请同学们拿出手中的学生尺,仔细观察一下,除了我们已经学过
的厘米刻度线之外你还在尺子上发现了什么?
师:那你知道尺子上多长是 1 毫米吗?
2.如何找 1 毫米。
(1)师:为了看得更清楚一些,我们把尺子用投影放大看看。从 0
刻度线开始,到第一根毫米刻度线这一小格的长度就是 1 毫米。(边
介绍边用铅笔指出尺子上的 1 毫米演示)
(2)学生在自己的尺子上找到 1 毫米,并像老师这样指一指。指给
同桌看看。
(3)师随意指尺子上的一段问学生是不是 1 毫米。(学生判断并说明
理由)
结论:尺子上 1 厘米中间的每一个小格的长度是 1 毫米。
3.你们感觉 1 毫米的长度怎么样?(很小很小)
师:是啊,1 毫米的长度很短,大屏幕上的 1 毫米是放大了的,都快
7 厘米了。
4.出示米尺,米尺上的 1 毫米与学生尺上的 1 毫米进行比较,一样长
吗?
5.认识 2 毫米、5 毫米。5 毫米刻度线有什么特点?(为了看起来更
方便,一般的 5 毫米刻度线是稍微长一些)。
6.6 毫米。找 6 毫米方法的多样性。
(设计意图:通过多层次的认识 1 毫米,促使学生体会到不论是尺子
中的哪一个刻度及不同的尺子,单位都是一样的,感悟到“标准”的
意义。在找 5 毫米及 6 毫米的巧妙方法中,为后面学习用毫米作单位
的测量技能打下基础)
7.知道 1 厘米=10 毫米
师:1 厘米里有多少毫米,请你数一数吧!
师:1 厘米有 10 小格,也就有 10 毫米。其他 1 厘米里也有 10 个 1
毫米吗?请你在尺子上找一个 1 厘米数一数。(我们一起来数一数)
看来 1 厘米=10 毫米(板书)
师:那到这里是几毫米?(生汇报)(8 毫米)
追问:你怎么那么快看出来了?(预设:看 1 厘米刻度线;看 5 毫米
刻度线)
师:到这里呢?(预设:1 厘米 1 毫米;11 毫米)
(三)建立 1 毫米的表象
1.表示 1 毫米。
师:我们认识了毫米也认识了毫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能在尺子上找
到 1 毫米。你能用手势表示出 1 毫米吗?(生活动)
师:看来大家直接用手势表示出 1 毫米有点难度。其实啊,我们身边
就有长度是 1 毫米的物体。我们来看看校牌。找一找,哪里的长度是
1 毫米。(厚度)量一量,看看是不是 1 毫米。(生活动)
师:拿出校讯通用食指和拇指轻轻捏住,然后将校讯通抽出来。看看
手指间的空隙,看看校讯通的厚度,这大约就是 1 毫米。
2.学具中找大约有 1 毫米长度的物品。(学具:1 分硬币、身份证、1
角、5 角、1 元等)
3.1 分硬币和 1 元硬币厚度的对比。
4.生活中测量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作单位?
学生举例后,课件出示生活中用毫米作单位的图片(小到精密零件,
大到包装箱的规格)。
5.还有更小的长度单位会是什么呢?
(设计意图:通过 3 个层次对毫米表象的感知,建立 1 毫米的空间观
念。学生举例毫米作单位的例子时,出示用毫米作单位的具体生活实
际中的物品等,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不停留在毫米就是表示一些长度
比较段的物品,让学生体验到虽然毫米是比较小的长度单位,但是在
生活中的用处也是非常大的,进行学习态度的教育)
三、巩固提升
1.做一做 1
师:回形针和钉子有多长你知道吗?(生练习)
追问:你是怎么读数的?(先看厘米的刻度,过了几厘米就是几厘米
多,再看几毫米就是几毫米)
有什么方法读数更快吗?(看 5 毫米的刻度线)
2.量一量
你会用“毫米”作单位测量了吗?
测量这三条线段的长度吗(用毫米做单位)
3.练习五第 1 题。
通过判断、测量,对长方形、正方形的特点有一定的感知。
4.练习五第 2 题。
师:几条线段围起来就形成美丽的图案。翻开书本第 24 页,这里有
1、2、3 三个图形
师:你觉得测量的时候哪些地方比较困难?你是怎么解决的?
5.测量书本厚度。
师:请同学们拿出你们手中的学生尺再一次测量书本的宽和厚度(学
生测量后汇报)看看到底是多少.
6.你能估一估多少张纸是 1 毫米,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验证。
(设计意图:练习体现层次性,从观察到实际测量再到应用,进一步
建立毫米的表象,同时应用 1 厘米=10 毫米,掌握测量的技能。)
四、总结梳理
1.今天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哪个长度单位?假如你是毫米,你将怎么自
我介绍呢?
2.我们已经学习的长度单位有米、厘米、毫米。但是米不是最大的长
度单位,毫米也不是最小的长度单位,如果你们有兴趣,希望你们到
书中或网上查查看。
(设计意图:通过“假如你是毫米”,引领学生来梳理本节课学习的
内容,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布置课外阅读,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板书设计]
毫米的认识
毫米 mm
1 厘米=10 毫米
1cm=10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