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学科 数学 册 数 三年级下 课 题 毫米的认识
课型 新授课 课 时 第一课时 执 教
教学
三维
目标
1、通过实际测量,使学生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
2、通过观察,使学生知道毫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在操作与交流中,使学生学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计算。
4、在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估测意识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知道 1 厘米=10 毫米。 教 法 谈话引入法、矛盾冲突法、演示操作法
难点 建立 1 毫米的长度观念。 学 法 动手操作、观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关键 让学生通过具体操作、举例,建立 1 毫米的
长度观念,学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教 具 每小组的一把只有厘米刻度的硬纸尺、
尺子、课件
程序 教学内容 师 生 活 动 设 计 设 计 意 图 时间
一、
创 设
情 境
激 发
兴 趣
二、
探 究
体 验
获 取
新 知
谈话引入
小组合作测量
导入新课
认识长度单位
毫米,建立 1
毫米的长度观
念。
师:今天,老师有个惊喜的发现,发现大家都长
高了,你们知道你自己现在有多高吗?大家估一
估这位同学的身高是多少?然后进行实际测量,
根据刚才测量的数据,有哪些你学过的长度单
位,能给大家说说吗?(课件出示)
生:汇报
生:(课件出示)小组合作,先估计数学课本的
长、宽、厚,并填写记录单,接着利用发给每小
组的一把只有厘米刻度的硬纸尺,要求学生对数
学书本的长、宽、厚进行测量,学生测量时,把
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互相讨论如何表述测量的
结果。
师:我们就需要一个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那
就是——毫米.我们今天一起来探索研究——毫
米的认识(板书课题:毫米的认识).
师:当测量结果不是整厘米时,我们可以用毫米
来表示。
谁来说说1毫米有多长呢?(让学生说一说)
找一找:观察你的尺子,说说你的发现。
(在刻度尺上,每个1厘米之间有许多小格,这
每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指一指:
师:哪位小朋友上台指一指这把刻度尺上还有哪
些地方也是1毫米?(一两名学生指)
师:其他小朋友也想上来指是吗?那同桌之间互
相找找刻度尺上的1毫米。
(同桌互相找,教师巡视)
师:找好了吧?请大家闭上眼睛想想1毫米有多
长?用手势表示一下。
说一说:
(1)我们生活中有哪些物品的长度是1毫米呢?
通过猜一猜以及参与
活动估一估,引发学生
对毫米学习的兴趣,在
测量数据不能用以前
的数据解决的时候引
发迫切需要新知的需
要,激发学习的兴趣。
在找一找、指一指的活
动让学会初步感受毫
米的长度,了解在直尺
上1毫米是如何表示出
来的,对毫米形成一个
感性认识。
在对毫米有了初步感
性认识后,让学生尝试
将新感受的知识与现
5 分
15 分
- 2 -
三、
实 践
应 用
巩 固
新 知
探究毫米与厘
米的关系
体验毫米的应
用
巩固练习
拓展性学习
看课件,生活中的1毫米(1分钱硬币,储蓄卡,
电话卡,钥匙边)
(2)生活中哪些物品通常是以毫米为单位计量的
呢?
预设:自动铅笔铅的直径、签字笔标志、天气预
报中降雨量、玻璃的厚度、机械零件的大小等。
如学生回答不出来,教师讲解。
师:小朋友,你们猜一猜毫米这个长度单位大,
还是厘米这个长度单位大?
师:那它们有什么关系呢,仔细观察自己的刻度
尺,并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回答。
小结:(课件出示)数数 1 厘米里有几格就有几
毫米(10 个)所以 1 厘米=10 毫米(板书)学生
顺读,倒读
做一做
1厘米=( )毫米 3厘米=( )毫米,
20毫米=( )厘米
完成书本 P3的做一做。
生:先说怎么测量,怎么看。
师:边指课件边讲我们先将测量物的一端对准刻
度尺上的“0”刻度,先看有几个整厘米数,(2个)
就是2厘米,还多了几格,再数小格,每个小格
长度多少?(1毫米)。
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1、练习一第 1 题(课件出示)
①先判断两个图形中哪个是正方形?
②量一量,看看你的判断对不对?
小结:因此,我们在判断图形是否属于正方形,
不能仅靠眼睛看,还必须用工具来测量一下。
2、练习一第 2 题(课件出示)
量出每条边的长度(以毫米为单位)。
3、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长度单位。(课件出示)
橡皮长 5 ( )
教室长 10 ( )
玻璃厚 5 ( )
铁皮厚 2 ( )
4、判断。(课件出示)
(1)小芳家到学校距离为 200 毫米。
(2)教室的长约 8 米。
(3)课桌宽约 4 毫米。
(4)一枝粉笔长 75 厘米。
(5)玲玲的身高为 125 厘米。
实生活联系起来,同时
也可以让学生了解到
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
数学是学以致用的。
让学生通过触觉、视觉
亲身去体验厘米与毫
米之间的关系,建立丰
富的表象,达到记忆的
效果。
使学生借助实物进行
类比,帮助学生更好地
建立毫米这一长度单
位的表象,使学生对毫
米的认识逐步深入,使
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
来源于生活,又能解决
生活中的问题。
这两题是估计、测量的
活动,有利于学生对毫
米长度观念的形成,同
时加强学生用长度毫
米进行测量的能力。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
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
力,深刻地体验到数学
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和
学好数学的现实意义。
这一环节回应了一开
18 分
- 3 -
四、
课 堂
总 结
拓 展
深 化
实践应用
总结全课
作业
1、测量数学课本的厚度。然后让学生估一估课
本多少页纸的厚度是1毫米?然后调整到1毫米
的位置,最后数一数看有多少张纸。
师:今天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
获?
生:回答。
调查:今年七月份你们地区的降水量是( )毫
米。
始学生用只有厘米刻
度的硬纸尺去量课本
的厚这个环节,使学生
体会学有所用。
进一步总结使学生进
一步形成概念,加深理
解。
2 分
板
书
设
计
毫米的认识
毫米是比厘米小的单位
1 厘米=10 毫米
课后
反思
成功之处:在教学中我注重让学生通过估计、测量、讨论等活动,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毫米
的长度观念。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观察交流中创设自由探究的空间,并通过实际的
操作培养了学生实践能力,测量能力,效果很好。
不足之处:学生生活经验少,联系生活实际时说的少,基本上都是教师说的。
再教设计:课前让学生进行调查,这样效果会好些。
媒体应用:课件应用直观、省时,便于教学,提高了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