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课时 认识千米
◆教学内容
教材 38~39 页认识千米。
◆教学提示
千米是一个比较大的长度单位,也是一个特殊的长度单位。厘米、分米、米
之间的进率是 10,而米与千米之间的进率是 1000,。在教学中,学生交流自己家
到学校有多远的估算结果时,教师要注意选择比较典型的数据,选择正好是 1000
米或大约 1000 米来介绍 1千米。如果学生算出的结果没有合适的数据,教师可
以创设情境参与交流。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建立 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 1千米=1000 米,会用千米作单位表
示较长的距离。
过程与方法: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熟悉的事情,经历认识千米、体会千米长度
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我国的历史文化,感受长度单位“千米”在生活中的广
泛应用,学会从图里收集数据信息。
◆重、难点
重点:知道 1千米=1000 米。
难点:体会长度单位“千米”的含义,根据自己的经验估算一段路程的长度。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课件
学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回想上一节课测量自己 1分钟大约走了多少米。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
交流上一节课的作业——教材 37 页“练一练”的第 2题记录的结果。
设计意图:有针对性的复习旧知,为新知做铺垫。体现知识的连贯性。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千米,初步体会 1千米的长度。
(1)、出示问题:估算一下,你家到学校有多远?学生根据自己昨天的记录
结果试算。(如果不是步行的,教师说明可以帮其他步行的学生算。)
(2)、全班交流估算方法和结果。
例,我 1分钟约走 65 米,从家到学校大约走了 20 分钟,我家到学校的距离
大约是 1300 米;我 1分钟走 67 米,从家到学校走了 15 分钟,那么我家到学校
的距离大约是 1000 米。
(3)、教师根据交流的结果,选择比较典型的数据(正好 1000 米或大约 1000
米的)介绍:1000 米可以写作 1 千米,千米用 km 表示,并板书:1000 米=1 千
米和 1000m=1km。
(4)、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家到学校的距离大约是多少米,是不到 1 千米还是
超过了 1千米?
例,我家到学校的距离大约是 1500 米,超过了 1千米;我家到学校的距离
大约是 900 米,不到 1千米。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自己记录的结果,算出家到学校的距离。在教师的介绍
下,使学生明白 1000 米=1 千米,结合生活经验体会 1千米的长度。
2、实际感知 1千米的长度。
(1)、课件出示标准操场图。
先介绍标准操场 1圈是 400 米,师生共同计算几圈是 1千米。然后教师再根
据实际情况,介绍本校操场一圈的长度,让学生算一算几圈是 1千米。鼓励学生
下课后实际走走 1千米的长度。
(2)教师说明千米的作用并板书:千米(也叫公里)是一个比米大的长度
单位。表示比较远的路程时,用千米作单位。
(3)、课件出示,马拉松赛跑图、长城图以及相关文字,让学生读一读,了
解马拉松赛跑的路程和万里长城的长度。
设计意图:在了解标准操场一圈的长度后,让学生结合熟悉的地方(本校操
场)体会 1千米的实际长度,建立 1千米的长度观念。结合图片和文字,感受长
度单位“千米”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3、认识“里”。
(1)、提出问题:长城只有 6300 千米,为什么叫做万里长城?学生猜想,讨
论。
(2)、教师介绍“里”是我国以前用过的长度单位,1千米=2 里。然后让学
生算一算万里长城有多少里,明白为什么叫万里长城。
(3)、课件出示课本上关于万里长城的资料。学生自读
进一步了解万里长城。
设计意图:提出问题,猜想讨论,给出方法,算出结果,明白原因。在自读资料
中,了解我国的历史文化。
三、巩固练习
教材 39 页练一练 1、2题。
第 1题,师生在网上查阅,共同完成。
第 2题,学生自填,教师根据情况做必要引导,结果只要在合理范围之内就可以。
四、达标反馈
1、我会填。
(1)、 大明骑自行车的速度是每分钟 600 米,他 5分钟能行( )千米。
(2)、 跑道每圈 400 米,2圈半是( )米。小华跑 5圈跑了是( )千米。
(3)、 7千米=( )米 600 分米=( )米
答案:(1)3。(2)、1,2。3、7000,60。
2、 在( )内填合适的单位名称。
南京长江桥全长约 7000( )。
一辆汽车每小时行驶 65( )。
教室的门高 2( )。
火车每小时行 180( )。
答案:米,千米,米,千米。
3、从小明家到哪里正好是 1千米,在图上画出来。
动物园 少年宫 邮局
560m
体育场 小明家 电影院
答案:小明家 电影院 邮局 少年宫。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说一说在生活中哪里还用到千米?
设计意图:梳理总结本课知识,引导发现生活中的数学。
六、布置作业
1、判断。
(1)、小明每分钟走 3千米。( )
(2)、一座城市的立交桥高 6千米。( )
(3)、京九铁路全长 2536 米。( )
(4)、3公里就是 3千米。( )
2、选择
(1)、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都是( )单位。
A、质量单位 B、面积单位 C、 长度单位
(2)、测量电话卡的厚度用( )作单位;测量跑道的长用( )作单位;测量成
都到北京的距离用( )作单位。
A、千米 B、毫米 C、 米
(3)、小刚骑自行车每分钟行 260( )。
A、千米 B、分米 C、 米
3、解决问题。
(1)、
小明家 学校
小明每天要走多少米?合多少千米?
320m
300m 480m
320m
520m
200m
我家距学校 1000 米,我
每天往返两次。
(2)、小刚步行从家到青山郊游,他每小时走 4千米,2小时后距离青山还有 6
千米。小刚家到青山的路程有多远?
答案:1、×××√2、(1)、C、(2)、B、C、A、(3)、C、3、(1)、1000×4=4000
米=4 千米。(2)、4×2+6=14 千米。
◆板书设计
认识千米
千米 km
1000 米=1 千米 1000m=1km
千米(也叫公里)是一个比较大的长度单位。表示比较远的路程时,用千米
作单位。
◆教学反思
千米是一个比较的大的长度单位,对于学生来说,在课堂上体会 1
千米时难以做到的,所以本节课把课外活动和课内学习自然融合在一起,把
数学知识的学习变成学生的生活。在学生已经知道自己 1分钟走多少米的基
础上,记录自己从家到学校的时间,然后得出从家到学校的距离,教师利用
合适的数据介绍 1千米的长度,使学生体会 1千米有多远以及用千米作单位
的意义。为了使学生更好的建立 1 千米的长度观念,教学活动中,还安排学
生根据自己学校操场一圈的长度让学生们算出几圈正好是 1千米,下课让学
生自己走一走进行实际感受。根据图片、资料及相关文字使学生了解我国的
历史文化,感受千米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资料包
教学资源
中国南北相距约 5500 公里,东西相距约 5000 公里。 中国位于亚洲东部,
太平洋西岸,背陆面海,海陆兼备。中国幅员辽阔,北起黑龙江省漠河以北的黑
龙江主航道中心线(北纬 55°多),南至南沙群岛中的曾母暗沙(北纬 4°附近),
南北相距约 5500 公里;东起黑龙江与乌苏里江的主航道汇合处(东经 135°多),
西至新疆帕米尔高原(东经 73°附近),东西相距约 5000 公里。
第一课时 认识毫米
◆教学内容
教材 34~35 页认识毫米。
◆教学提示
本节课的内容,及时学习长度单位的要求,也是学生将来认识分数、小数的
基础。其中,测量练习本的厚度,估测一摞有多少张纸等,还可以提高学生解决
问题的能力,渗透“转化”想的过程。课堂教学中,要给学生充分的动手测量和
交流的时间,引导学生在实际测量活动中体会认识毫米的意义,了解用“转化”
的方法测量较薄的物品的可行性。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建立 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 1厘米=10 毫米,会用毫米作单位测
量物体。
过程与方法:经历认识毫米,以及用“毫米”作单位测量、估算物体长度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积极参加测量活动,丰富实践活动经验,感受数学的发展以
及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重、难点
重点:建立 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 1厘米=10 毫米。
难点: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实际测量。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课件
学具准备:橡皮 直尺 1分硬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复习描述 1米、1分米、1厘米的概念。
师:当我们测量更小、更短或要求测量更准确时,用这些单位还合适吗?(学
生思考后回答)教师引出课题:认识毫米(板书)
设计意图:联系学生已学过的与新知有关的知识,向学生提出问题,在复习
旧知的基础上,使学生明白学习新知的必要性。
二、探究新知
1、认识毫米
①、让学生用直尺测量自己橡皮的长、宽以及厚度,并把结果记录下来。(教
师巡视,重点注意学生测量时是否从 0刻度开始的。)
②、全班交流测量的方法和结果。
例,我的橡皮长 3 厘米多一些;我的橡皮厚度不到 1 厘米;我的橡皮比 3
厘米多 4格等。
③、师介绍说明:当测量的物体长度不够 1厘米时,就要用到比厘米小的长
度单位——毫米,字母表示 mm。用来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要求测量比较
精确时,可以会用毫米作单位。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实际操作的基础上,通过教师介绍说明用毫米作单位的
测量意义,让学生体会认识毫米的必要性。激发学生学习毫米的兴趣。
2、体会 1毫米
①、动画出示直尺慢慢放大的过程,学生观察放大后的直尺,教师介绍,1
厘米中间每个小格的长度是 1毫米。
②、学生观察自己的直尺,在直尺上数一数 1厘米中间有多少个 1毫米。在
教师的提问下,总结出厘米与毫米的进率,教师板书:1厘米=10 毫米或 1cm=1mm
③、分组合作,每组一枚 1分硬币,让每个学生用直尺量一量 1分硬币的厚
度,了解 1分硬币的厚度大约是 1毫米。然后用手比一比 1毫米有多长,建立 1
毫米的长度观念。(注:因为 1分硬币不流通,所以根据实际情况可以以小组为
单位,轮流进行测量。)
④、交流、讨论,你还知道生活哪些物品的厚度是 1毫米。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介绍,学生观察以及动手实践使学生建立 1毫米的长度
观念。
3、测量较薄物体的方法
(1)、小组合作测量课本的长、宽和厚度。并记录下来。
要求分工测量,把结果记录在课本上。全班交流时,说一说是怎样分工合作
的,测量的结果是多少。
(2)、先让学生独立测量自己练习本的厚度,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结果。然后
教师提出兔博士的问题进行讨论,得出结果:测量比较薄的物体的厚度时,可以
先把几个这样的物品摞起来一起量,再算出每个物品的厚度。
根据得出的方法,小组内再分别测量 10 本相同的练习本的厚度,计算出每
本的厚度,再交流,体验这种方法的合理性。
(3)、估测一摞纸有多少张。
①提出估测一摞纸有多少张的要求,学生交流讨论测量的方法。
②出示红红和亮亮的对话,猜一猜他们还会说些什么。全班交流得出测量方
法,然后进行实际测量和估算。
方法:先量出 1毫米有多少张纸,再看一摞纸有多少毫米,估算得出一摞纸
有多少张。或先测量一摞纸的厚度是多少毫米,再数出 1毫米厚的纸有多少张,
最后计算得出这摞纸大约有多少张。
设计意图:利用独立操作,小组合作,交流讨论等不同的活动方式,掌握测
量较薄物体的方法。
三、巩固练习
1、教材 35 页练一练。
让学生实际测量自己的用品和手指,把测量的数据填在书上
2、自读兔博士网站,用自己的方式描述微米和纳米。
四、达标反馈
1、量一量。
( )mm ( )mm
2、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长度单位。
(1)、课桌长 8( )。
(2)、一棵小树高 3( )。
(3)、妈妈身高是 165( )。
(4)、一张银行卡的厚度大约是 1( )。
3、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6厘米=( )毫米
700 毫米 =( )厘米
4 分米=( )毫米
65 厘米—15 毫米=( )毫米
答案:1、33mm 39mm。2、分米,米,厘米,毫米。3、60,70,400,635。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让学生谈收获,可以互相补充,共同完善,有助于知识的积累和
自主学习的提高。
六、布置作业
1、量一量下面线段的长度是多少毫米。
( )mm ( )mm ( )mm
2、在○里填上“>”“<”或”“=”。
9毫米○1分米 6毫米○5厘米 1厘米○10 毫米
9分米○1米 50 分米○60 厘米 30 分米○2米
3、一本书厚 18 毫米,5本书撑在一起,厚多少厘米?
答案:1、略。2、< < = 3、18×5=90mm=9cm
< > >
◆板书设计
认识毫米
毫米 mm
1 厘米=10 毫米 1cm=10mm
◆教学反思
1、关注新旧知识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让学生对已知长度单位的复习引出学习毫米的必要性,激发学生对学习
新知的兴趣。通过学生自主操作发现问题,在教师的介绍说明下认识毫米,经历
认识毫米的过程。
2、直观体验,感受知识。
为建立 1毫米的感知认识,让学生观察直尺,体会 1厘米和 10 毫米的关系,
然后通过学生实际测量硬币的厚度,进一步建立 1毫米的长度观念。
3、通过合作测量,交流讨论,理解、体验方法的可行性。
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三种不同的测量活动:(1)测量课本的长,宽、厚度,并记
录下来。(2)、测量一本练习本的厚度,为了测量的更精确,先让学生讨论合适
的方法,再进行实际测量,得出结果。(3)、估测一摞纸有多少张。学生根据提
示,合作讨论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实际测量和估算体验方法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