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单元第一课时 课型复习课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概念的复习,巩固同学们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2)使同学们对整单元的知识有一种系统的认知结构。
(3) 加强对有关溶解度和溶解度曲线意义的理解和训练。
教学重点:
1.使学生充分对溶液的定义、特征、组成和分类的认识。
2.让学生对溶解度和溶解度曲线意义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难点:
训练和培养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科学运用溶解度曲线培养逻辑思维方法。
课件、媒体:PPT
教
学
过
程
教 师 活 动 学生活动
一、复习
1.溶液
(1)定义:溶液是_______________分散到___________里,形
成_____的、_____的_______。
(2)特征:具有_____性、_____性,属于_____物。
(3)组成 溶质:______的物质,可以是__________________。
溶剂:_______________的物质。___是最常用的溶剂。
2.乳浊液与乳化现象
(1)乳浊液:_______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_______;其特征是:
_______、_______。
(2)乳化作用:洗涤剂使植物油在水中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
滴,形成_______的现象;其特点是能_____存在。
3.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1)溶于水时,溶液温度明显升高的物质有:_______、_____
_____等。
(2)溶于水时,溶液温度明显降低的物质有:_______等。
(3)溶于水时,溶液温度无明显变化的物质有:_______等。
学生
回答
教 师 活 动 学生活动
教
学
过
程
4、总结:溶液的形成;溶质、溶剂的判断;溶液的性质;溶解过程中
的温度变化及应用;乳化作用及应用等
练习:1、溶液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下列对溶液的有关说法正确的
是( )
A.溶液都是无色、透明的液体 B.溶液中只能有一种溶质
C.溶液中各部分密度不同 D.溶液中各部分性质相同
2、下列洗涤方法中,利用乳化原理的是( )
A.用食醋除水垢 B.用稀盐酸除铁锈
C.用汽油清洗油渍 D.用洗洁精清洗油污
3、某同学用 25 ℃的水溶解一定量的 NaCl,充分搅拌后发现杯底还
有部分 NaCl 晶体没有溶解。然后该同学又用酒精灯加热至 60 ℃,固体
全部溶解。那么在加热前后,以下各量没有发生改变的是( )
A.溶液的质量 B.溶质的质量
C.溶剂的质量 D.溶质的质量分数
二、复习: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概念、相互转化方法;溶解度的含
义;溶解性判断、溶解度曲线的意义、应用等
1.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1) 判 断 依 据 。
(2)二者转化的条件和方法。
2.固体物质的溶解度
(1)“四要素”。
①条件:_________。
②标准:100 g_____。
③状态:达到_________。
④实质:_____的质量,单位一般是___。
(2)影响因素。
①内因:___________的性质。 ②外因:_____
a.大多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_________,如_____。
b.少数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_____,如_____。
c.极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_____,如________。
3.气体的溶解度
(1)定义:在压强为________、一定_____时,气体溶解在
______水中达到_________时的气体体积。
(2)影响因素。
①内因:___________的性质。
②外因:温度和压强。随温度的升高而_____,随压强的增大
学生
练习
学生
回答
学生
练习
而_____。
4、溶解度曲线及其应用
1).定义
用纵坐标表示溶解度,横坐标表示温度,得到表示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
改变而变化的曲线。
2).意义
(1) 从点上表示的意义;(2)从面上表示的意义。
3.应用
(1)判断某种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
(2)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
(3)判断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变化趋势。
(4)比较不同物质在相同温度下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
(5)总结不饱和溶液与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
(6)确定混合物分离的方法。
【典例】硝酸钾和氯化钾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硝酸钾的溶解度一定大于氯化钾的溶解度
B.降低温度可使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变饱和
C.t ℃时,硝酸钾和氯化钾两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相等
D.60 ℃时,100 g 水中加入 90 g 硝酸钾,充分搅拌,可得到硝酸钾的
饱和溶液
【变式】如图是 A、B、C 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根据此图回答下列
问题: (1)______℃时,物质 A 和 C 的溶解度相等;
(2)等质量的 A、B、C 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同时从 t2℃降温到 t1℃,其
中溶质质量分数没有发生改变的是_______;
(3)t2℃时,A 物质的溶解度是_____g。向 100 g t2℃的水中加入 50 g A
物质,意外发现全部溶解,一段时间后又有部分 A 物质的晶体析出,“全
部溶解”的原因是______。
学生
回答
学生
练习
4.(烟台中考)某温度时,向一定量的饱和氢氧化钙溶液中加入少量生石
灰,再恢复到原温,下列各相关量的变化图像正确的是( )
三、总结本节课复习的内容。
四、布置作业。
学生
练习
板书设计: 复习第九单元第一课时
一、复习:溶液的定义、特征、组成和分类提问 1、2、3.
二、练习讲评:例题 1、2
三、复习: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概念、相互转化方法;溶解度的含义;溶解性
判断、溶解度曲线的意义、应用等
四、练习讲评:例题 1、2、3、4
五、总结。
六、布置作业。
课后反思:
通过对本堂课教学,多数学生能完成课堂练习,但还有部分学生不能正确进行溶解
度曲线的应用,下节课还将进一步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