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二 原子的结构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2、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2)初步学会运用类比、想象、归纳、概括等方法获取信息并
进行加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原子的内部结构
2、难点: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
三、教学过程
【知识回顾】什么是分子?什么是原子?分子与原子的本质区别
是什么?
【引言】刚刚说,在化学反应中,原子不可再分,那么,如果去
掉“在化学反应中”这个前提条件,原子还能不能再分呢?带着这个
问题,我们今天来学习课题二原子的结构。
【板书】课题二 原子的结构
【讲述】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原子的性质,知道原子的体积很小,
小到了什么程度?如果用一个原子与一个乒乓球相比较的话,相当于
一个乒乓球与地球相比较,说明了原子的体积很小,但是原子的体积
再小,它也是真实存在的,既然存在,那它就有自己的内部结构。首
先,我们就来学习原子的构成,给同学们三分钟的时间阅读课本 53
页原子的构成第一二段。
【板书】一、原子的构成
【展示图片】
【过渡】现在,同学们根据这幅图片结合所读课本上的内容,能
够得到什么?
【学生活动】1、原子不是实心的
2、原子由原子核与核外电子构成
3、电子带负电,原子核带正电
【讲述】通过这幅图片,我们看到原子不是一个实心球体,里面
还有很大的空间是供电子活动的;可以看到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
原子核与核外电子构成的,并且原子核带正电,核外电子带负电;我
们将原子核所带正电荷数叫核电荷数。还可以看到原子核中有部分带
正电的粒子,还有一部分不带电的粒子,我们将原子核中带正电的粒
子叫质子,不带电的粒子叫中子。
【总结板书】
原子核(+)
原子
核外电子(-)
【总结】这是我们从这幅图片中得出的结论,现在我们可以说原
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现在,同学们请看,质子带正电,
中子不带电,而带正电的原子核又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所以原子
核所带电荷全部来自于质子,而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
则六个质子带六个单位的正电荷,当一个原子核中有六个质子,
则原子核就带六个单位的正电荷,所以,核电荷数=质子数
【板书】二、在原子中
(1)核电荷数=质子数
【过渡】下面,我们通过几种原子的构成,看还能不能得出其他
结论。
【展示表格】
原子种类 质子数 中子数 核外电子数
氢 1 0 1
碳 6 6 6
质子(+)
中子(不带电)
(不带电)
氧 8 8 8
钠 11 12 11
氯 17 18 17
【过渡】同学们根据表格能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活动】1、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2、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
3、不是所有的原子都好友中子
【讲述】通过这个表格,同学们得到了三个结论,很好。下面我
们一起总结一下。通过这几种原子我们看到同一种原子的质子数和核
外电子数相等,但是同一种原子的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并且不
是所有的原子都含有中子(氢)。通过这个表格我们还能得到质子数
不同,原子的种类也不同。
【板书】(1)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2)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
(3)不是所有的原子都含有中子
(4)质子数不同,原子的种类不同
【讲述】根据上面的等式我们得到,原子核所带的电荷与核外电
子所带的电荷电量相等,电性相反,而原子核与核外电子所带电荷在
原子的内部相互抵消了,所以原子是不显电性的。
【过渡】原子的质量很小,现在我们看一下构成原子的各个粒子
的质量。
【展示表格 】
粒子种类 质量
质子 1.6726×10-27Kg
中子 1.6749×10-27Kg
电子 质子质量的 1/1836
【学生活动】电子的质量太小了
【讲述】通过这个表格,我们看到质子和中子的质量都很小,而
电子的质量又是质子质量的 1/1836,所以电子的质量更小,可以直
接忽略掉电子的质量,所以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质子和中子上,即
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板书】(5)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视频】观看原子结构动画
【课堂练习 1】
【过渡】原子的质量很小,有多小?我们先看几种原子的质量。
一个氢原子的质量是:1.67×10-27 ㎏
一个氧原子的质量是:2.657×10-26 ㎏
一个铁原子的质量是:9.288×10-26 ㎏
【讲述】这样小的数字,书写、记忆和使用起来都很不方便,就
像用吨做单位来表示一粒稻谷或小麦的质量一样,能不能用一种好
写、好记、好用的方法来表示原子的质量呢?
【过渡】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国际上一致同意采用相对质量表示
原子的质量,即相对原子质量。规定以一种碳 12 原子质量的 1/12 为
标准,然后其他原子的实际质量与该标准的比值就叫做该原子的相对
原子质量。
【板书】三、相对原子质量
1、定义:以一种碳 12 原子质量的 1/12 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
量跟它相比较所得到的比,作为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符号 Ar)。
【过渡】现在根据相对原子质量的定义写出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
公式。
【板书】2、计算公式
Ar=
3、单位:国际单位为“1”,但省略不写
【课堂练习 2】
【过渡】相对原子质量的提出,是为了提供方便,每一个原子都
有相对原子质量,难道使用的时候我们要通过计算得出吗?其实,并
不需要,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前辈们已经把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算
出来了,在书本的 153 页有相对原子质量表,使用的时候直接查表就
可得到。
一个原子的实际质量
一个碳 12 原子质量×1/12
【课堂练习 3】
【过渡】下面通过一个表格,看相对原子质量与质子数和中子数
的关系。
【展示表格】
【讲述】通过这个表格,我们可以得到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近似
等于原子的质子数和中子数之和。
【板书】4、近似公式: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课后练习】
【课后小结】
四、板书设计
课题 2 原子的结构
原子种
类
质子
数
中子
数
核外电
子数
相对原子质
量
氢 1 0 1 1
碳 6 6 6 12
氧 8 8 8 16
钠 11 12 11 23
铁 26 30 26 56
一、原子的构成
原子核(+)
原子
核外电子(-)
二、在原子中
(1)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2)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
(3)不是所有的原子都含有中子
(4)质子数不同,原子的种类不同
(5)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三、相对原子质量
1、定义:以一种碳 12 原子质量的 1/12 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
量跟它相比较所得到的比,作为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符号 Ar)。
2、计算公式
Ar=
3、单位:国际单位为“1”,但省略不写
4、近似公式: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主要有两个知识点,原子的内部结构和相对原子质量概
念的提出,在学习这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分子和原子,已经知
质子(+)
中子(不带电)
不带电
一个碳 12 原子质量×1/12
一个原子的实际质量
道了原子的微观概念和原子的基本性质,所以对原子的内部结构的知
识掌握的比较好;但是对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理解起来有点困难,
对原子的相对质量和实际质量区别不开,容易混淆。那么,在这节知
识的练习题中,会特别注意这一块。总体来说,课堂的气氛还不错,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