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液的形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知道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知道溶液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应用。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实验、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
情感目标: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发展学生善于动手,勤于思考的科学精神。
【学情分析】
在生活中,同学们经常接触到溶液,在小学科学课里,就多次出现溶液这个概念,此外,教
材 1-8 单元也出现多种溶液,它们的一些重要性质在学习过程中,我也 经常提到,所以溶
液这个概念应该说大家非常熟悉,对溶液形成的实验探究技能已初步形成,并且已掌握了一
些实验探究的方法,这就为本课时实验探究溶液的形成 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重点难点】
重点:建立溶液的概念,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难点:从微观角度来认识理解物质溶解的过程。
【教学过程】
【引入】取一块蔗糖,放入一杯水中,搅拌;学生观察,一会儿后,发现:咦,蔗糖消失了!
【提问】蔗糖为什么消失了?
【学生】产生疑惑
【讲解结合 PPT】蔗糖是由许许多多的蔗糖分子构成的,水是由许许多多的水分子构成的,
把蔗糖加入水中时,微观世界发生了什么呢?
【多媒体模拟】蔗糖溶解时的微观世界
【学生思考】蔗糖为什么消失了?
【讲解结合 PPT】在这里我们看见溶解之前的情况,溶解之后的情况,以及溶解时微观世界
发生的故事。
【总结】蔗糖表面的分子在水分子的作用下,逐步向水里扩散,最终蔗糖分子均一地分散在
水分子中间,形成一种混合物 ~ 蔗糖溶液
【授课】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在生活中很熟悉的一种混合物 ~ 溶液
【板书】
第九单元 溶液
课题 1 溶液的形成
【提问】哪位同学回答一下蔗糖溶液如何形成的?
【提问】哪位同学回答一下食盐溶液如何形成呢?
【板书】
一、溶液
1、形成:物质的分子或离子,在水分子的作用下,逐步向水里扩散,最终均一的分散到水
分子中间,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讲解】在课本上我们是这样定义溶液的。
【学生】看课本,并回答溶液的概念。
【板书】
2、概念:一种或几物质(如蔗糖)分散到另一种物质(如水)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
合物。
【讲解】在溶液中,被溶解的物质(如蔗糖)和溶解蔗糖的物质(如水)是有专业称呼的。
【板书】
3、组成: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
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1 种)
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 (1 种)
【提问】溶液由什么特征吗?黄河水是溶液吗?
【板书】
4、特征:
①均一性:溶液中各个部分的组成、性质、浓度等完全相同。
②稳定性:在外界条件不变时,无论放置多久,溶质和溶剂都不发生改变,不会分层。
【讲解】黄河水不是溶液,因为它不均一不稳定,静置会出现分层现象。
【练习】判断对错
①溶液一定是无色透明的。
②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都只能为一种。
③均一稳定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④溶液中的溶质,在溶解之前:可以是固体,也可是液体,也可是气体。
⑤水是唯一的溶剂。
⑥溶液的质量 = 溶质的质量 + 溶剂的质量
⑦溶液的体积 < 溶质的体积 + 溶剂的体积 ⑧碘易溶于酒精,碘也一定易溶于水;高锰酸钾易溶于水,也一定易溶于酒精。 【总结并板书】 5、关于溶液及其相关概念的理解: ①溶液是透明的,但不一定是无色的。 ②溶液中的溶质可以是多种,但溶剂只能为一种。 ③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如:水。 ④溶液中的溶质,在溶解之前:可以是固体,也可是液体,也可是气体。 ⑤水是常用的溶剂,但不是唯一的;汽油、酒精等也可作溶剂。 ⑥溶液的质量 = 溶质的质量 + 溶剂的质量 ⑦溶液的体积 < 溶质的体积 + 溶剂的体积(如:100mL 酒精和 100mL 水混合,所得酒精 溶液的体积小于 200mL。因为分子之间存在间隙。) ⑧同一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是不同的,不同的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性也是不同 的。 【提问】哪溶质和溶剂该如何判断呢? 【讲解】除了紧扣概念之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名称了解,下面介绍一下有关溶质和溶剂判断 的相关规定和注意的地方。 【板书】 6、溶液中溶质、溶剂的判断: ①根据名称判断: 溶液的名称一般为:溶质在前,溶剂在后 如:NaCl 水溶液中:NaCl 是溶质,水是溶剂; 碘酒中:碘是溶质,酒精是溶剂。 注:当溶液不指明溶剂时,一般指的是水溶液。 ②若溶液中有水:无论水多少,水为溶剂。 ③若溶液中没有水,情况如下: a、 是固体(或气体)与液体相互溶解成为溶液:一般将固体(或气体)看作溶质,液体作溶剂。 b、 是由两种液体组成的溶液:一般把量多的看作溶剂,量少的作溶质。 ④当物质溶解时发生了化学变化,则溶液中的溶质为反应后溶解的生成物: 【学生练习】判断对错 ①纯净的海水是纯净物。 ②冰水混合物是溶液。 ③糖水是溶液,食盐水是溶液,但两者混合在一起就不是溶液了。 ④把食盐水倒掉一半后,溶液就变稀了。 ⑤镁带与盐酸恰好反应后,仍然得到盐酸溶液。 【作业】配套练习册相应单元练习。 【课后反思】本节的关键是对溶液概念的建立和理解。课堂上以蔗糖溶解为例,借助计算机 的模拟,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了蔗糖是如何溶解的,了解蔗糖溶液是如何形成的,增加了学生 学习化学的兴趣,这也为以后学生对电离的认识奠定了一定的微观基础。而后通过讲练结合 的方式介绍了溶液的相关知识和溶质溶剂的判断,使学生更进一步的认识了溶液。由于溶液 在生活中经常接触,所以在讲解举例时,尽可能的从生活出发,这样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体会 到生活中处处皆化学,同时又有很好的亲和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