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学案:6《琵琶行并序》
加入VIP免费下载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学案:6《琵琶行并序》

ID:716676

大小:39 KB

页数:4页

时间:2021-06-07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琵琶行》教学设计 设计人 工作单位 班 级 时间 课题 琵琶行 第 课 时 课型 三维 目标 从失意者的互相同情慰藉之情中受到悲剧美的陶冶。 学习本文通过比喻描写音乐和借景抒情抒情的写法 进一步巩固并领会对古代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通过分析如何塑造艺术形象把握主 题。 重 难 点 1.感受“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悲剧美。 2.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教法 迁移法,诵读法,合作交流法 教 学 过 程(双边活动) 一、课前导入: 两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雅士,一个山野樵夫,是音乐将他们联系了起来,于是世上便流 传着知音的佳话;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又是音乐让他们共同演绎了 一首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在那个不朽的夜晚,浔阳江的悠悠江水,瑟瑟秋风,清冷的月光, 飘飞的荻花,永远记住了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白居易遭贬谪之后,巧 遇琵琶女,因同病相怜而信笔写来的经典乐府《琵琶行》。 二、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自号香山居士,是杜甫之后,唐朝的又一杰出的现 实主义诗人,是唐代诗人中作品最多的一个。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 被称为“老妪能解”。白居易每作一首诗都念给不识字的老婆婆,不断的修改,直到他能听懂, 才把诗定稿。有“诗魔”和“诗王”之称。他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者,在文学上主张“文 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写文章要贴近现实,贴近事实,要把握时代脉搏),写 下了不少感叹世事,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对后世颇有影响。其代表作《秦中吟》十首、《新 乐府》五十首影响尤大。 三、课文背后: 元和十年,平卢节度使李师道派人杀了宰相武元衡,向中央政权示威,白居易认为这是 重大“国耻”。基于义愤,他率先上疏“急请捕贼,以雪国耻”但都被权贵们加上“越职奏事” 的罪名,又造谣污蔑说,白居易的母亲因看花坠井而死,而白居易却做赏花诗,“有伤明教”, 于是贬为江州刺史,继而又贬为江州司马(九品小官),白居易获罪的真正原因主要是他写 的针砭时弊的讽喻诗正如他自己所说,“始得名于文章,终得罪于文章”。于是这次遭贬,诗 学 案 学生的困惑 ? ---------------------- ---------------------- ---------------------- ---------------------- -------------------- ---------------------- ---------------------- ---------------------- ---------------------- ---------------------- --- 教师活动: 教 案 人既感伤又愤慨,到江州后一年的生活更使他感受到社会世态炎凉,他有满腔的怨愤无处倾 诉,这首诗是诗人贬职到江州的第二年秋天写的,当时诗人 45 岁。 四、文体介绍: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是一首歌行体的长篇叙事诗。白居易另外还有一篇非常有名 的长篇歌行体叫《长恨歌》。歌、行、引,本来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三种名称不同,其 实并没有严格区别。它们的音节和格律都比较自由,所以白居易用这种手法很自如。 五、听录音范读,字词正音 湓浦( )铮铮( )倡女( ) 悯然( )迁谪( )荻花( ) 浸月( )悄无言( ) 转轴( )慢捻( )霓裳( ) 西舫( )红绡( )银篦( ) 钿头( )湓江( ) 呕哑嘲( ) 六、自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 之前学过哪篇课文体制样式跟本诗一样? 《孔雀东南飞》,都有序,都是长篇叙事诗 2 思考小序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故事梗概及写诗的缘由 3 在这首长诗中一共塑造了几个人物形象? 两个,诗人和琵琶女 4 哪一句诗把这两个人物形象联系在一起?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5、用简短的语言概括全文内容 夜送客忽闻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琵琶女演奏琵琶曲,琵琶女叙说苦 身世,诗人自述“迁谪意”琵琶女促弦又一曲,江州司马青衫湿。 七、小组合作探究 1、为什么诗人会同一个从未谋面的下等的歌妓产生共鸣呢?由此反映出 怎样的社会现实? 共同的遭遇,共同的不幸:都出自京都;才华出众;落魄失意。 小结: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是千古名句,诗人和琵琶女 虽然经历、地位不同,却都有着共同的不幸遭遇和艰难处境,生活都同样 的飘零、凄凉、失意。这是诗人把对琵琶女的深挚同情、对自己被贬的满 腔幽怨以及对冷酷现实的强烈不满融合在一起之后而发出的心声。这两句 诗揭示出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典型情绪——人们对苦难不幸有共同的情 感体验而相互同情,同声相和,同病相怜,所以千古传诵。 2、诗中几次写到琵琶女的演奏?每一次诗人是如何去描写的? 诗人三次写到琵琶女的演奏。第一次暗写,琵琶女没有出场,他的演奏是 诗人和他的客人听到的,演奏什么曲子并不知道。第二次明写,琵琶女出 场,应诗人邀请,而演奏了名曲。首先,运用一连串的比喻来描写虚渺飘 忽、耳过即逝的无形音乐,用音强、音高、音色、节奏旋律各不相同的十 多种声音来比喻四根琴弦所发出的不同乐声。其次,还用“嘈嘈”“切切” 等象声词和“间关”“幽咽”等双声词来描摹琵琶声,更增加了诗歌语言 的音乐感。另外,诗人还从效果上对琵琶声进行侧面烘托,,点染了当时 的环境气氛,衬托了乐曲强烈的艺术魅力。第三次明写,但写的简略。 八、教师精讲: 音乐是抽象的,它有声无形,飘渺难以捕捉,白居易的《琵琶行》可 谓描写音乐的极品。 从古今描写音乐和声音的优秀作品看,对其描绘的方法有很多: (1)对乐曲或声音进行比喻时,也可运用痛感比喻,喻体不诉诸听 觉,而诉诸其他感觉或生活体验如苏联歌曲《喀秋莎》:歌声好像明媚的 春光。 (2)对声音的美妙或演奏者的动作进行夸张。如:余音绕梁,三日 不绝。 (3)写倾听者的反映或内心感受,从侧面进行烘托如《赤壁赋》:舞 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4)描写周围环境,从侧面进行烘托。如《琵琶行》:东船西舫悄无 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1、刘鹗《老残游记·明湖居听书》写白妞唱歌: “王小玉便启朱唇,发皓齿,唱了几句书儿。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 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 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唱了十数句之后,渐渐的 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不禁暗暗叫绝。那 知他于那极高的地方,尚能回环转折。几啭之后,又高一层,接连有三四 叠,节节高起。” 2、金庸《笑傲江湖》对任盈盈箫声的描写: 琴音似止未止之际,却有一二下极低极细的,箫声在琴音旁响了起来。 回旋婉转,箫声渐响,恰似吹箫人一面吹,一面慢慢走近,箫声清丽,忽 高忽低,忽轻忽响,低到极处之际,几个盘旋之后,又再低沉下去,虽极 低极细,每个音节仍清晰可闻。渐渐低音中偶有珠玉跳跃,清脆短促,此 伏彼起,繁音渐增,先如鸣泉飞溅,继而如群卉争艳,花团锦簇,更夹着 间关鸟语,彼鸣我和,渐渐的百鸟离去,春残花落,但闻雨声萧萧,一片 凄凉肃杀之象,细雨绵绵,若有若无,终于万籁俱寂。箫声停顿良久,众 人这才如梦初醒。 3、屠格涅夫《猎人笔记》对雅科夫歌声的描写: 他唱着,他的歌声的每一个音都给人一种亲切和无际广大的感觉,仿 佛熟悉的草原一望无际地展开在你前面一样。我觉得泪水在心中沸腾,从 眼睛里涌出,忽然一个喑哑的、隐忍的哭声使我大吃一惊,……我回头一 看,酒保的妻子把胸脯贴在窗上,在那里哭。雅科夫急速的向她一瞥,唱 得比以前更加响亮,更加甘美了,尼古拉 • 伊凡内奇低下了头,眨眼把 脸扭向一旁,……浑身软化了的糊涂虫呆呆地张开了嘴巴站着;那个穿灰 色长袍的农人悄悄地在屋角啜泣,悲戚地低语着,摇着头;连野老爷的铁 一般的脸上,紧紧的靠拢的眉毛下面,也慢慢地流出大粒的眼泪来;包工 师把紧握的拳头放在额前,身体一动也不动。……要不是雅科夫在一个很 高的、特别尖细的音上仿佛嗓子崩裂了似的突然结束,我真不知道全体听 众的苦闷怎样才能解决呢。没有一个人喊一声,甚至没有一个人动一动; 大家都仿佛在等待着,是否他还要唱…… 九、迁移训练: 欣赏李娜的《青藏高原》,然后用一段生动形象的文字描绘其音乐的 特点或你听歌时的感受,让我们和古人较量一下,看看同学们的生花妙笔 能不能打动在场的所有人 例:在一种平和安详中荡漾开了的是一朵红莲,一朵像鲜血一样的红 莲。那是原始生命最纯朴的呐喊,那是襁褓中的婴孩对乳汁的渴望,对母 亲的深情呼唤。像一股直冲天际的气旋,撕破了云层。陡然一转,又仿佛 是万千流星陨落,带着有刺的棱角,循环往复地冲击着心脏,冲击着生命 每一处神经最敏感的末梢。那音乐燃烧着你的周身,沸腾着你的血液,冲 荡着你的神经,你挣脱不了它从心底的火山喷射,只可与它同渡雪域高原。

资料: 3.2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