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页 共 9 页
第十四单元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选择题
[2021 陕西百校模拟](新情境:地窝子)地窝子(下图)是 20 世纪 50 年代至 90 年代,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戈壁沙漠垦
荒时的居所。垦荒部队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在地下挖约 2 米深的坑,顶部用土坯垒起约半米高的房顶,土坯上面盖上
柽柳枝,上面再铺上芦苇和杂草。大多数的地窝子不设门。据此完成 1—3 题。
1.根据地窝子所在地的自然环境特征,推测柽柳最可能为( )
A.常绿大乔木 B.落叶大乔木
C.常绿小乔木 D.落叶小乔木
2.地窝子一般不设门,主要是因为 ( )
A.缺乏建筑材料 B.利于通风透气
C.缩短建设周期 D.增强通信信号
3.地窝子进出口较小且多朝南,此设计主要是为了 ( )
A.采光 B.防风沙
C.防晒 D.防洪涝
[2021 广东广州三校联考]1854 年 3 月,英国动物地理学者华莱士前往马来群岛,在海岛间流浪八年,共采集 12 万余
件生物标本。他在研究中发现婆罗洲(加里曼丹岛)与苏拉威西岛、巴厘岛和龙目岛之间似乎有一条隐形的界线将两
边的陆生动物分开,该线以西是典型的亚洲动物,以东是典型的大洋洲动物(如有袋类动物)。为纪念他,科学界将该
线称为“华莱士线”。读图完成 4—5 题。
4.“华莱士线”两侧岛屿上的动物有截然不同的特点。形成这一现象的地理条件是两侧岛屿 ( )
A.曾分离甚远 B.地形特征差异大
C.被海洋包围 D.分属南、北半球
5.华莱士在马来群岛采集生物标本时,可能会经常遇到( )
A.火山喷发 B.台风袭击
C.丛林山火 D.雷电暴雨
鲁伍马河发源于坦桑尼亚东南部的马塔戈罗山脉,流经数处大瀑布后注入海洋,河口处未形成三角洲。下图示意
鲁伍马河地理位置。据此完成 6—8 题。
第 2 页 共 9 页
6.图示地区的地理环境特征是 ( )
①附近海域渔业资源丰富 ②大陆架南北狭长 ③动物会季节性迁徙 ④地势平坦开阔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7.鲁伍马河河口未形成三角洲的主要原因是 ( )
A.大陆坡较陡,泥沙难以沉积
B.支流众多,河流径流量小
C.流域内植被茂密,河流含沙量小
D.河流落差小,流速慢
8.图中城市最有利于建设深水港口的是 ( )
A.林迪 B.帕尔马
C.莫辛布瓦—达普拉亚 D.彭巴
[2021 皖南八校摸底](新情境:四维航迹飞行试验)四维航迹飞行试验是对航班起飞、爬升、巡航、进近、着陆等全
阶段进行空间三维和时间维度的精细化控制。其核心是对航班航行时间的精确可控,实现从分钟级甚至十分钟级到
十秒钟级的提升。据此完成 9—11 题。
9.四维航迹飞行试验对航班航行时间的控制实现从分钟级甚至十分钟级到十秒钟级的提升,主要使用的地理信息技
术是 ( )
A.RS B.GPS C.GIS D.数字地球
10.该地理信息技术在四维航迹飞行试验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有 ( )
①监测航班周边的天气状况 ②精准确定航班地理位置
③实现航班的无人驾驶 ④模拟、预测航班航行路径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第 3 页 共 9 页
11.与传统的航班管理相比,四维航迹飞行技术 ( )
A.可提升通勤效率 B.可提高航班速度
C.降低航班安全性 D.可增加航班载客量
能力提高
一、选择题
[2021 湖南雅礼中学一测]晋东南的村落为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在雨洪的利用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下图是明清
时期晋东南某村落雨洪集蓄系统的复原图。该系统包括雨洪收集、蓄积供水和排水三个子系统,其中雨洪收集子系
统由集水槽(渠)、汇水区组成;6 个小型泊池(除黄树岭泊池)和渗水坑通过或明或暗的水渠沿街道连接,共同构成了
雨洪蓄积供水和排水子系统。据此完成 1—3 题。
1.该系统将截获的雨洪引到村东北的东泊池,是因为东泊池( )
A.海拔相对较高 B.离汇水区最近
C.蓄积水量最大 D.修建时间最早
2.该村雨洪蓄积供水系统的核心功能是 ( )
A.防御洪涝灾害 B.满足生态用水
C.提供人畜用水 D.保证灌溉用水
3.明清时期,该村较肥沃的耕地可能位于村庄的 ( )
A.东北方向 B.西北方向 C.东南方向 D.西南方向
[2021 江苏南京调研]姜古迪如冰川位于各拉丹冬峰西南部,由南北两支冰川构成。科学家通过观测发现,从 20 世纪
60 年代至今,姜古迪如冰川由缓慢退缩变为快速退缩,下图为姜古迪如南北两支冰川变化图。读图完成 4—6 题。
第 4 页 共 9 页
4.为快速获取姜古迪如南北两支冰川的分布范围,需利用的地理信息技术主要是 ( )
A.遥感 B.地理信息系统
C.全球定位系统 D.数字地球
5.姜古迪如南北两支冰川退缩速度存在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可能是 ( )
A.纬度位置 B.坡度
C.人类活动 D.大气环流
6.从 20 世纪 60 年代至今,冰川融化给图示区域带来的影响是 ( )
A.河湖水量持续稳定增加
B.冰川退缩区地表侵蚀加剧
C.植被类型和覆盖率增加
D.干旱、洪涝等气象灾害增多
1828 年,居住在雅库茨克(62°N)的舍尔金在自家后院尝试钻井取水,当年挖掘 12 米,之后挖掘工作多在冬季进
行,夏季因工人在井底呼吸困难而无法挖掘。1831 年挖至 32 米深处时,舍尔金准备停止工作,又因俄美公司的资助得
以继续。1837 年,井深达到了 116.5 米,但仍未取到井水。下图为舍尔金井地质剖面示意图。据此完成 7—9 题。
7.在雅库茨克难以获得井水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
A.气候干旱 B.岩石致密
C.冻土层深厚 D.技术水平低
8.夏季工人在井底呼吸困难的主要原因是 ( )
第 5 页 共 9 页
A.大陆性气候夏季气温过高
B.井内 CO2 无法通过对流排出
C.大陆升温快,近地面气压低
D.大量冰雪融化导致井内潮湿
9.在舍尔金掘井的 10 年时间里,其速度前慢后快,原因可能是 ( )
A.前期岩层坚硬,后期松软
B.前期气候异常,气温很低
C.参与工人前期少,后期多
D.后期资金和技术得到保障
陕西省宁陕县在秦岭南麓建设了一处高原体育训练基地,每年吸引大批运动员常驻训练。为保护当地水环境,该
基地配有高质量的“引水—排水”工程(下图)。据此完成 10—11 题。
10.高原训练基地可吸引大批运动员入驻,主要是其可以提供 ( )
A.充足的光热 B.优良的水源
C.稀薄的空气 D.起伏的地形
11.关于“引水—排水”工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环形集水沟主要收集高山冰川融水
B.蓄水池在冬季向泄水管道分流较多
C.甲地适合建设小水电站向营区供电
D.湿地对训练营的污水具有净化作用
二、非选择题(共 42 分)
12.[2020 安徽合肥三模,22 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阆中古城位于嘉陵江畔的河漫滩阶地上,古城在历史上一直为四川北部地区的军事、商业、政治、交通中心。阆中
古城城址曾经历过几次变迁,古城的营建巧妙地利用自然条件趋利避害,适应了当地“夏湿热、冬阴冷、多水患”的
自然环境特点。下图示意阆中古城位置及明清阆中古城内部空间结构。
第 6 页 共 9 页
(1)简析图示地区山水分布对阆中古城气候的有利影响。(6 分)
(2)分析历史上有利于阆中古城发展的社会经济条件。(6 分)
(3)历史上,阆中古城通过改变城址以避水患,说明古城城址变迁利于避水患的原因。(6 分)
(4)说明明清时期阆中古城商业区区位的合理性。(4 分)
13.[2020 四川绵阳一诊,20 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纳特龙湖位于肯尼亚和坦桑尼亚交界处,距离东南部的阿鲁沙(3.4°S,36.6°E)约 113 千米。纳特龙湖是一个
大湖,水很浅,湖泊面积季节变化大,湖水盐度很高,很多物种不适宜在此生存,但这里却成为火烈鸟的理想繁殖场所,
这里火烈鸟的数量大约占全世界火烈鸟总数的四分之三;湖中的蓝藻是火烈鸟主要的食物来源。自 1880 年以来伦盖
火山保持着间歇性喷发。下图为纳特龙湖位置图和阿鲁沙各月降水量分布图。
(1)指出纳特龙湖 10 月—次年 5 月湖泊面积的变化特征,并说明原因。(6 分)
(2)分析纳特龙湖盐度高的原因。(8 分)
(3)分析纳特龙湖的自然环境为火烈鸟提供的生存条件。(6 分)
第 7 页 共 9 页
答 案
1.D 地窝子位于新疆,当地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主要为温带植被,排除 A、C 选项;该地多戈壁沙漠,以植株矮小的
耐旱植物为主,故推测柽柳最可能为落叶小乔木,B 错误,D 正确。
2.A 新疆地处内陆,气候干旱,降水稀少,植被稀疏,木材缺乏,地窝子一般不设门,主要是因为当地缺乏建筑材料,A
正确;房屋设门对房屋通风透气、建设周期和通信信号影响不大,B、C、D 错误。故选 A。
3.B 当地多戈壁沙漠,冬季在西伯利亚高压影响下,多吹北风,地窝子进出口较小且多朝南,主要是为了防风沙,B 正
确;地窝子位于地下,进出口较小并不利于采光,A 错误;南侧为朝阳面,不会起到防晒作用,C 错误;新疆降水少,洪涝
灾害少,D 错误。
4.A 辽阔的海洋阻隔动物的交流,不同陆地动物分别进化,导致动物特点存在巨大差异,“华莱士线”西侧岛屿靠
近亚欧大陆,东侧岛屿靠近澳大利亚大陆,两侧岛屿很有可能曾相距甚远,A 正确;距离近,地形特征差异对物种差异
影响小,B 错误;虽然两侧岛屿被海洋包围,但距离较近,不会对物种差异产生巨大影响,C 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加
里曼丹岛和苏拉威西岛均地跨南、北半球,且即使两侧岛屿分属不同半球,但距离近也不一定会造成物种差异,D 错
误。
5.D 华莱士在马来群岛采集生物标本的过程中,会经过不同的岛屿或同一岛屿的不同区域,不可能到处都分布着正
在喷发的火山,A 错误;马来群岛地处赤道附近,地转偏向力较小,不易形成台风,B 错误;该地位于赤道多雨区,丛林山
火一般不会经常发生,C 错误;马来群岛纬度低,太阳辐射较强,对流运动强烈,雷电暴雨天气多发,D 正确。
6.B 据图中等深线分布可知,图示区域大陆架沿海岸线呈南北狭长状分布;鲁伍马河发源于东非高原,主要流经热
带草原气候区,当地动物具有季节性迁徙的特征,②③正确。图示附近海域既无寒暖流交汇,也无上升流,渔业资源并
不丰富;读图可知,鲁伍马河支流多,河流多发育在山谷中,因此图示区域并不平坦开阔,①④错误。
7.A 图示区域大陆架狭窄,且大陆坡较陡,泥沙难以在河口沉积,所以河口处未形成三角洲,A 正确。
8.D 根据图中四个城市沿海等深线的密集程度可知,彭巴沿海等深线最密集,利于大型船舶停泊,最适宜建设深水
港口。
9.B 根据题干中的信息可以知道四维航迹飞行试验主要使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GPS,B 正确。
10.D 根据上题可知四维航迹飞行试验利用的地理信息技术主要是 GPS,该技术可以精准确定航班地理位置,模拟、
预测航班航行路径,②④正确。监测航班周边的天气状况和实现航班的无人驾驶需要分别利用 RS 和 GIS,①③错误。
11.A 与传统的航班管理相比,四维航迹飞行技术可以节约大量时间,有利于提升通勤效率、提高航班安全性,A 正
确,C 错误。航班速度和航班载客量的变化与四维航迹飞行技术关联性较小,B、D 错误。
1.A 图示东泊池海拔高于 860 米,其余泊池海拔等于或低于 860 米,故东泊池截获的雨洪便于分流(自流)到其他泊
池,A 对;东泊池和黄树岭泊池附近皆为汇水区,B 错;蓄积水量与泊池面积、深度有关,东泊池深度无法确定,因而不
能确定其蓄水量最大,C 错;各泊池修建的时间与引雨洪到东泊池没有直接关系,D 错。
第 8 页 共 9 页
2.C 据材料推断,雨洪蓄积供水系统是为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而修建的,故其核心功能应是提供用水,而非防御洪
涝灾害,A 错;汇水区主体部分缺少泊池,说明建设该系统并不是为了满足生态用水,B 错,雨洪蓄积供水系统的六个泊
池主要分布在村庄周边,可为村内人畜提供用水,C 对;该村的东北部、北部和西北部主要为山脊,坡度较大,耕地少,
说明该系统的核心功能不是保证灌溉用水,D 错。
3.D 由图可知,该村的东北部和西北部主要为山脊,坡度较大,不宜发展耕作业,A、B 错;东南方向为黏质红黄土,土
壤透气、透水性差,耕地较贫瘠,C 错;西南部为壤质黄土,土壤透气、保水能力强,土地肥沃,D 对。
4.A 通过遥感影像图能快速获取姜古迪如南北两支冰川的分布范围,A 对。地理信息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对已有信息
进行分析处理,B 错;全球定位系统主要是确定地面上某个点的三维坐标,而不能确定冰川分布范围,C 错;数字地球可
以提供该地区冰川相关信息的查询,但不能快速获取冰川的分布范围,D 错。
5.B 姜古迪如南北两支冰川距离较近,纬度和大气环流差异较小,其产生的影响也很小,A、D 错;姜古迪如南支冰川
退缩水平距离明显长于北支冰川,原因可能是南支冰川所在地较北支冰川坡度小,冰川面积较北支冰川大,B 对;姜古
迪如南北两支冰川所在区域海拔都较高,人类活动少,C 错。
6.B 根据文字材料,20 世纪 60 年代至今冰川退缩加快,冰川融水量呈增加态势,但气候变暖是波动式的,因而冰川
融水对河湖水量的补给不会持续稳定增加,A 错;冰川退缩后,原来冰川覆盖的区域地表裸露,冰川融水侵蚀加剧,B 对;
冰川退缩区域海拔较高,气温较低,加上土壤发育还未成熟,植被生长困难,多为裸露的荒漠,C 错;图示区域海拔高,
大量的冰川融水会很快流失,不会产生洪涝灾害,D 错。
7.C 雅库茨克位于 62°N,该地气候严寒,冻土层深厚,土壤和岩石孔隙里的水处于冻结状态,不能向地下深处汇集
形成地下水,故难以获得井水,B 错,C 对;虽然当地降水较少,但蒸发量更小,气候较湿润,A 错;技术水平不属于自然
因素,D 错。
8.B 夏季井外气温较高,而井底气温较低,井外大气与井底大气对流不畅,工人呼出的二氧化碳在井内聚集,使井底
挖掘工人呼吸困难,B 对。雅库茨克位于 62°N,纬度较高,夏季气温不会过高,A 错。近地面气压的高低对井底工人的
呼吸影响很小,C 错。井内潮湿与井底工人呼吸困难无关,D 错。
9.D 读材料可知,1831 年挖到 32 米时,舍尔金准备停止工作,但因俄美公司的资助得以继续,故在舍尔金掘井的 10
年时间里,其速度前慢后快的原因可能是后期俄美公司资助,资金和技术得到保障,D 对。由图可知,地层上部主要为
沉积层,中下部为岩石,挖井前期土层松软,后期坚硬,A 错。挖掘工作多在气温较低的冬季进行,若前期气温很低,则
利于挖掘工作的进行,挖掘速度应较快,B 错。井内空间小,难以增加较多的挖掘工人,C 错。
10.C 该地海拔较高,热量不足,A 项错误。能提供优良的水源和起伏的地形的训练基地很多,B、D 项错误。该地海
拔较高,空气稀薄,有助于运动员进行耐力训练,C 项正确。
11.D 该地海拔 2 000 多米,几乎没有冰川融水,环形集水沟主要收集雨水和季节性冰雪融水,A 项错误。该地夏季为
雨季,蓄水池在夏季向泄水管道分流较多,B 项错误。甲地为输水管道终点,几乎没有富余水量,且靠近训练营区,地势
起伏不大,不适合建设小水电站,C 项错误。湿地具有净化水质的作用,可以净化训练营的污水,D 项正确。
12.【解析】 第(1)问,根据题目要求,从“山”和“水”的角度分析其对阆中古城气候的有利影响。“山”的信息
可通过图中等高线的分布特征得出相应的结论,如北部山地地势较高且大致呈东西走向,能阻挡寒冷的冬季风,而阆
第 9 页 共 9 页
中古城位于山地阳坡且南部无高大山地遮挡,光照条件好,利于夏季通风散热。“水”的信息可结合图中河流分布分
析得出答案,即古城三面环水,对气候具有调节作用。第(2)问,主要从城市的服务范围、职能等方面分析。服务范围
方面,阆中古城濒临嘉陵江,水运便利,城市发展的腹地较广;服务职能方面,阆中古城为区域重要的军事中心、政治
中心和商业中心等,便于人流、物流集散。第(3)问,根据不同历史时期阆中古城所在的河岸位置,并结合等高线显示
的地势高低分析城址变化在避水患方面的作用。第(4)问,主要通过分析明清时期阆中古城商业区的形态特征,找出
影响其布局的因素,然后分析其区位的合理性。读图可知,明清时期阆中古城商业区呈带状分布,主要分布在河运码
头附近和驿道两侧,影响这一分布特征形成的因素主要有交通、市场和劳动力等。
【答案】 (1)古城北部山地地势较高,阻挡寒冷的冬季风;古城南部为嘉陵江和低矮的丘陵,夏季风从南边吹来,利
于古城通风散热;古城位于山地阳坡且南部无高大山地遮挡,光照条件好;古城三面环水,对气候具有调节作用。(每
点 2 分,任答三点得 6 分)
(2)濒临嘉陵江,水运便利;三面环水、北面靠山,便于军事防御,为区域重要的军事中心;古城为区域政治中心和商业
中心,城市发展的腹地较广。(每点 3 分,任答两点得 6 分,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3)秦汉时期阆中古城靠近河流凹岸,河水对河岸侵蚀强烈,威胁古城安全;明清时期阆中古城迁往凸岸,河岸不易受
到侵蚀。秦汉时期阆中古城海拔较低,明清时期阆中古城位于地势较高的河漫滩阶地,更加安全。(每点 3 分,共 6
分)
(4)商业用地靠近码头和对外联系的驿道,物资运输便利;靠近居民区,靠近市场且劳动力丰富,便于当地开展商业活
动。(每点 2 分,共 4 分)
13.【解析】 (1)结合阿鲁沙各月降水量分布图,分析 10 月至次年 5 月降水量变化对纳特龙湖水位的影响,并推测
其面积变化特征。(2)主要从盐类物质收入与积累的角度分析纳特龙湖盐度高的原因。盐类物质收入:附近火山喷发
产生的大量火山灰落入湖中;周边河流及温泉补给纳特龙湖,盐类物质随地表水、温泉水等汇入湖泊。盐类物质积累:
温泉使湖水温度升高,且该湖地处热带,湖水蒸发旺盛,水体中的盐类物质浓度不断升高;该湖泊相对封闭,湖水外泄
少。(3)主要从食物链和生态环境角度分析纳特龙湖的自然环境为火烈鸟提供的生存条件。
【答案】 (1)整体变大。(2 分)10 月—次年 5 月为湿季,降水较多,(2 分)湖泊水位升高,湖面变大。(2 分)
(2)附近火山喷发,大量的火山灰散落到湖中;火山熔岩被风化、侵蚀,盐类物质被风、流水搬运,在湖中累积;湖泊相
对封闭,流出的水量少;该地区降水较少,蒸发旺盛,(尤其是干季)蒸发量远大于降水量;地下温泉带来大量的盐类物
质。(答对一点得 2 分,总分不超过 8 分)
(3)蓝藻等藻类大量繁殖,火烈鸟的食物充足;(2 分) 湖泊浅,便于火烈鸟觅食;(2 分)湖面宽阔,湖水盐度高,火烈鸟
的天敌很少。(2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