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案
课题: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
(第 2 课时)P142-146
年级:九 学科:化学 课时安排:1 时间:
学习目标: 设计意图(使用说
明)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化石燃料燃烧对环境的影响。
2.认识使用和开发清洁燃料及各种能源的重要性。
3.调查或收集:有关酸雨对生态环境和建筑物危害的资料;我镇有关燃料燃烧对空气污染
的表现及原因资料。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了解化石燃料燃烧对环境的影响,通过调查了解我镇燃料燃烧对空气的污染,
认识使用和开发清洁燃料及各种能源的重要性;空气污染防治的必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树立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热爱家乡、爱护地球的意识,培养
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重点与难点:
1.化石燃料燃烧对环境的影响及防治措施。
2.树立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爱护地球的意识。
学习内容: 教学笔记
一、预习检测
1.化石燃料燃烧造成空气污染,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燃料中的一些杂质如 等燃烧时,产生空气污染物如 等。
(2)燃料燃烧不充分,产生 等。
(3)未燃烧的 化合物及 、 等排放到空气中形成 。
(4)煤燃烧时排放出 、 等污染物,这些气体或气体在空气中发生反
应后的生成物溶于雨水,会形成酸雨。
2.氢气极易燃烧,是 再生能源。氢气燃烧后的产物是 ,不污染空气,所以
它被认为是最清洁的能源。因为氢气具有 性,在点燃前,要先 。氢气燃烧的
化 学 方 程 式 为 : 。 用 氢 气 作 燃 料 的 优 点
是: 。
课前检测,解读学习
目标,导入新课。
4.调查:(1)我镇空气污染的具体表现有哪些?
(2)造成我镇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二、讨论交流
1.酸雨如何形成?有何危害?
2.分组实验:
酸雨的模拟实验
(1)模拟形成酸雨
第一步:用硫粉在氧气中燃烧获得二氧化硫
第二步:加水得模拟的酸雨
(2)在水和酸雨中加入不同物质,观察现象,填写下表。
加入的物质 水 SO2 加水(酸雨)
植物叶子
镁条
大理石
实验结论:酸雨对 等都有 作用。
3、你所了解的清洁燃料及新能源有哪些?
4.电解水和用锌与稀硫酸反应都能制取氢气。如果将氢气作为燃料广泛应用,你认为用这
两种方法可行吗?为什么?
三、巩固练习
1.含硫的煤不完全燃烧时,排放出污染环境的气体是( )
A.只有 CO B.只有 SO2
C.CO 和 CO2 D.SO2 和 CO
2.下列做法不利于改善环境的是( )
A.鼓励农民将秋后农作物的秸秆焚烧
B.提倡使用农家肥,尽量少用化学肥料
C.限制燃放烟花爆竹
D.限制燃油汽车数量的增加
3.据报道,广州市交通主干道的空气污染严重超标,其主要原因是( )
1 实验准备:水,烧
杯 2、植物叶子、镁
条、大理石、燃烧匙、
集气瓶、火柴、硫粉、
酒精灯、试管 6、镊
子。
2 操作:按实验提示
进行,注意硫在空气
中燃烧时时间要近
量短,以免污染环
境;装大理石时不要
打破试管;注意观察
不同环境下的叶子、
镁条、大理石的不同
现象;组员之间要密
切配合,协作完成。
A.煤燃烧所排放的废气造成的
B.几十万辆汽车、助力车等排放的废气造成的
C.工业生产中的废渣、废水、废气造成的
D.不断地降雨和各种污水造成的
4.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考虑,下列燃料中最理想的是( )
A.氢气 B.天然气
C.酒精 D.汽油
5.煤的主要成分是 C,另外还含有少量 S、N 等元素,煤燃烧的产物会造成温室效应的
是 ,会形成酸雨的是 、 ,易使人中毒的无色气体是 。
四、提升拓展
1 、 为 了 减 少 我 邵 阳 市 城 市 交 通 造 成 的 环 境 污 染 , 请 你 提 出 一 项 建 议 或 设
想: 。
2、若要检测空气受一氧化碳污染的程度,可采用物质 X 进行测定,反应原理为:
X+5CO=I2+5CO2,根据此化学方程式,可推测 X 的化学式为 。
3、各抒己见:
我镇空气污染较严重,请分析其污染主要来源,假若你是我们火厂坪镇的镇长,
请你谈谈防治我镇空气污染的工作构想与应采取的具体措施。
五、总结归纳
各抒己见目的:通
过调查分析我镇空
气污染的来源,并
尝 试 提 出 解 决 办
法,增强学生的主
人翁责任感,增强
学生的热爱家乡的
意识,锻炼其分析
并 解 决 问 题 的 能
力。
课后反思:
我本课的设计目的不在于要求学生掌握必须的基本知识,我更侧重于对学生的思想情感教育,培养
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环境危机感、争作环境卫士的使命感。在本课的教学过程
中,讨论发言时发现学生确实有很强的使命感,因大部分学生课前调查充分,故在课堂上发言非常
积极,分析比较到位,提出的解决办法也很好,发现了大部分学生具有成为未来的镇长的潜质。令
人遗憾的是,各抒己见环节用时长了些,学生在提出不同的解决办法时因持有不同的意见几乎将课
堂变成了辩论会,导致延时,以后要注意。